古代那麼多詩詞出名,為什麼到現代就沒了?

孤許你不納妾


過去的詩詞地位相當於如今的明星和網紅。其他無可替代,換句話說:追詩歌作者就是追星。

過去人們的生活單調,唯一能夠打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後的閒暇時間,那就是聚集在一起聊天。

今天說東家長,明天議論西家短。再就是捕捉街頭巷尾的小道消息,各人平平淡淡的生活,沒有誰身上會有那麼多,多姿多彩供人消遣的有趣的談資,時間一久也就沒了興趣。那樣的生活,可想而知,是多麼的乏味。

可以想象,假如一件有趣的事件出來,是多麼招人待見和很感興趣。那時,人們都講著同樣的家鄉俚語,談久了自然感覺像普通白開水一樣清淡無味。

假如誰會講幾句漂亮的詞句,也許會被很多人去尊崇,古人大多數不識字,雖說都有高超的狩獵藝術,以及精湛的農耕手藝,那不一定就會有能說會道才能,誰會說幾句漂亮加美麗的辭藻,當然就會被人們格外推崇,閒言碎語聽上去當然沒有順口溜好聽,更別說詩人寫的詩是多麼受歡迎了。

一首詩出來不知會有多少人口口相傳,那些淺顯易懂的詩歌,字數少的,自然而然會很受人們喜愛,當然也易於被人們熟記和傳播。

再說,古代不像現今供人娛樂的項目這樣豐富和多姿多彩,你想啊,那獨一份接受無數人聚焦的感覺會如何,說書唱戲被全人類聚焦的場面是多麼的精彩,和有耀眼的光輝?

另一方面,獨一份受人崇敬的才藝,同時又被當朝掌權人所能夠重視和利用,這也是能夠形成風氣的一大主要原因。

話題講到這裡,回頭看現今的狀況,我之見也不一定完全正確:人腦存儲量終究有限,大腦裡存儲的信息幾乎佔去一部分了,再繼續存儲畢竟接納的力量也會漸漸削弱(指同類形式的興趣也會逐漸淡漠,除非有新奇畫面的衝擊。再說,如今是閱圖時代,之所以喜歡閱圖,一是工作學習壓力山大,看圖,有直面感,不用燒掉過多的腦細胞。二是可以藉此機會積極地調整心態,做積極的休息。)了。

夢想很詩意,現實很殘酷。如今人們為房屋奮爭苦鬥風雨,哪還有閒情逸致要自己喜歡的,只有努力的工作學習,才能夠讓自己的生活更好一點,而且競爭非常殘酷,人們都在互相競爭努力著。

所以說,如今都偏好趨利,這也讓人多少能夠理解一些,但是過於趨利是讓人無法理解和接受的。

至於說如今沒有好詩詞,說的過於絕對。一方面你讓外行評判好詩詞,他能夠做出最公正的評判?再說,中國社會是一個人情社會,再加上一些先人的為人之道,和一些如今大行其道的感悟之文,以及厚黑學的滲透之後遺症,沒人願意得罪人了。

一方面是人們急於想見到成效,人心過於浮躁,把眼神都多多少少集中到有熱點事件上了,幾乎每個熱點來的時候,都會有一大批人跟著來蹭熱度,有的人甚至一直想著方法制造熱點,一波消退,一波又起,導致無關人也跟著看熱鬧。以此,人們都禁不住誘惑,失去了定力。浪費了美好的時間也不知。

現今好詩在民間,叫的很響的不一定有乾貨,只是沒人去精心考究。古代那些好詩,也不是在當時被所有人認同的,好詩是得經時間去淘洗的,這是平常心的芻議,不當的地方,也不必當真,望方家批評指教!

最後用一首詩結尾,這真是:

現今多數趨紅紫,哪有閒心戀雅詩?

滿世繁華追富貴,何能獨醉釀竹枝。

(注)竹枝:竹枝詞。


平常心詩歌


問題:古代那麼多詩詞出名,為什麼到現代就沒了?

提問老師您好!

筆者回答如下:

《李白忘》

* 蘇櫶邑

人是硬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飛流直下三千尺,銀河能否當乾糧?

玉米餑餑白麵餅,不吃眼睛冒金星。

風吹草低見牛羊,此羊能否伴酒香?

黃牛耕地十萬垧,庖丁解牛一鍋湯。

此恨不關風與月,喝風餐月餓斷腸。

曾經帶兵演沙場,團長給我團嘉獎。

忽有新兵述衷腸:不識班長好文章。

悲哀啊悲哀,丟棄!

優秀的傳統文化,理應成為一個民族的思想靈魂,時刻指引前進的方向。可是,為什麼偏偏有人要信手把他丟棄在灰塵混雜垃圾的路上?難道僅僅因為它不是可以充飢解饞的乾糧和牛羊?

依我看,還是不丟不棄的好,看不清指路的星光,墜落山崖而身亡,如何把美味來品嚐?

他是我的大侄子,三歲的時候,我教會了他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教會了他背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之後,我就穿上了軍裝扛起了槍,殺聲陣陣保邊疆。分別三年探家鄉,氣的我兩眼淚汪汪:侄子把王之渙和李白忘淨光。

今年大年初一開始,我歌頌白甲英雄的詩詞,在“今日頭條”上每天發表一章,我用微信把詩詞發送給戰友和親屬們,讓他們學習和推廣。結果,我的眼睛冒藍光:

我的侄子,就是那位三歲的“李白忘”反饋:“老叔,你別再發了,我不看。”

叔與侄,無虛假,大實話。於是,我聽話,不發了。我理解他:三歲的“李白忘”怎麼會突然變身四十歲的“蘇軾狂”?

我的一位撫順地稅局的戰友對我每文必贊,我激動得“心臟房顫”,我感覺:深受多年“李白忘”之牆的痛苦圍困,終於在瀋陽開發新區方向找到了突破口,可以讓我從此不再難受,我真想深情地把我的這位男戰友隔空抱一抱、摟三摟。

我帶過的一位新兵,是鞍山的一位擁有兩臺大貨車、兩棟大樓房的小老闆,他與我的那位“李白忘”的侄子本不相識,但他的反饋竟然與“李白忘”如出一轍:“班長,你文化太高了,我一句也看不懂。”聽了這句話,我不想吐飯,我想吐血!我真後悔:當年,只知道教他們這些新兵們“坐如鐘站如松行如風”、只知道教他們“指哪打哪十環中”,怎麼就不普及普及“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否則,“今日頭條”裡今天的我,是不是會多一個人的關注量、閱讀量、點擊量、評論量、銀子量?

還好,關於傳統文化的普及與英雄精神的傳播雖然未大獲全勝,也有“外撈”:原來,那位撫順的“地稅局”戰友與這位鞍山的“車老闆”戰友經常微信聊天。聊到我的“戰疫詩詞”的時候,“地稅局”告訴“車老闆”:“他也不看。”

完了!徹底崩潰!這條信息,與其獲悉不如不獲悉!在不獲悉的狀態之下,最起碼還可以讓我光輝燦爛無比榮耀地活在勝利的不知不覺的虛無之中。這回可倒好,真實無情地用尖刀捅醒善良的假象,自尊與自信的神經讓我的文學之軀疼痛的死去活來痛不欲生!

我的另一個新兵是銀行行長,能力很強。他宣誓要把我的“戰疫詩詞”在他全國的十餘個、人數多達萬人之眾的朋友圈裡推廣。激動之餘,我天天瞪大1.5視力的眼睛,希冀看到猶如“日全食”美麗天象出現一般的關注量增長狀態的出現,結果是:茫茫宇宙,漆黑一片,昨夜怎麼黑,今夜還怎麼黑,永遠都看不到十五的月亮。

我知道:不是銀行行長不賣力,而是“李白忘”們不買賬。

至此,我終於“破案”:“李白忘”現象,不僅僅是我侄子、“地稅局”、“車老闆”以及銀行行長“朋友圈”們的個別傳統文化丟棄現象,而是社會性的一次集體文化丟棄現象。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父母是為他言傳身教的啟蒙老師,先生是為他答疑解惑的文化專業老師,社會是於無聲處對他塑模定型的不老老師。孩子丟棄傳統文化,要向誰追責?是“李白忘”的爹孃、科班先生、還是社會?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和“經典詠流傳”這兩個節目辦得真好,我將之視為是其發動全社會對傳統文化丟失的一次大規模“尋親”。丟了東西的孩子們,是否願意跟隨這兩位“節目老師”走回原路,把丟失的東西撿拾回來?

千萬別酸楚,人間之事總是這樣:有丟棄就有撿拾。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是標識在日本捐贈武漢疫區物資外包裝顯赫之處的一句詩詞,出自一位名曰“長屋”的日本親王之手。

對此次中國傳統文化的被“搶注”,一時之間,“加油”們、“必勝”們議論紛紛。為什麼要把這次文化現象比喻成“搶注”?因為“律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首創、專利。

傳統文化如果因丟棄而失去了傳承和發展,那麼,最初的創造發明也就失去了其本真的意義。

多少年來,撿拾我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可真不少,有的甚至都撿拾到了央視“春晚”的舞臺上,每一位中國人都傾盡熱情不遺餘力地在觀眾席上為撿拾自己丟失之物的洋人們尖聲稱絕鼓掌叫好。

我真想:有一天,爬上珠穆朗瑪峰之巔,對著“李白忘”們高聲吶喊:“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不是垃圾,是國寶,不要丟!

(作於2020·4·19)



士兵右眼看世界


社會環境造成的。

一個社會制度,如果政通人和,人們安居樂業。

社會矛盾不那麼尖銳。

人們的思想美麗向上。就會產生超時代的智慧。

當今社會浮躁。教育導向出了問題。束縛人們的思想。

所以不可能出現好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