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百位專家談中國製度」區域經濟發展的守正與創新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編者按: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顯著優勢,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經國序民,正其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我們說堅定製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究竟“優”在哪裡?要做到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守正,還應如何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百位專家談中國製度》,特邀百位專家縱論優勢、聚焦發展。今天(21日)推出:《區域經濟發展的守正與創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解讀專家: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艾。

開篇立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基本成型。黨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並將其納入國家七大戰略之中。區域協調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通過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增進各區域人民福祉,滿足各區域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有問必答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黨的十八大以來,區域協調發展已經取得重要進展和明顯成效。面對兩個百年的交匯點,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經濟發展空間結構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怎樣才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更上一個新臺階?

趙艾:根據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從守正與創新的角度談點看法。所謂“守正”就是“堅持和鞏固”。黨的十八大以來,區域協調發展已經定型,可以制度化的理論和實踐,要毫不含糊地堅持和鞏固。這是區域協調發展格局的四梁八柱,是“承重牆”,裝修不能動,動了可能會出大問題。實施區域發展,從空間格局看,已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五大戰略構築成的基本格局;從補短板角度看,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從城鎮作用看,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從內容豐富性看,比如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加快邊疆發展、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等內容。

對於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東西,必須堅持和鞏固,而對於需要完善和發展的地方,則應堅持創新推動解決。根據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如何理解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的“創新”?該怎樣創新呢?

趙艾:關於創新,我的理解是在堅持守正,就是不動“承重牆”的這種情況下,根據形勢與任務、目標與要求,需要有可能進行與時俱進的裝修。深化改革,要繼續對“非承重牆”需要改的能改則改、能動則動。可以根據需要和可能,甚至可以搞點“加建”。當然,“加建”的部分一定要與整體設計和整體風格相協調,不能亂“加建”,更不能搞“違建”。總之,在守正的前提下,通過創新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要善於找到騰挪的空間。

當前,我國區域發展形勢是好的,同時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情況、新問題,表現在區域經濟發展分化態勢明顯,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已初步走上高質量發展軌道,一些北方省份增長放緩,全國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發展動力極化現象日益突出,經濟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趨勢比較明顯;部分區域發展面臨較大困難,東北地區、西北地區發展相對滯後。面對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創新”如何闊步前行?

趙艾:解決上述“分化”問題,從政策角度看,需要梳理並完善現行分化管理的差別化區域政策,解決區域政策的“碎片化”問題,提高區域政策的互動性、互補性、協調性。一是梳理並完善經濟功能區優惠政策。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先後設立了一大批不同類型的經濟功能區,均給予了相應的優惠政策。這些優惠政策確實發揮過重要作用,但隨著形勢任務的變化,應該也必須進行梳理,及時推進政策的廢、改、立;二是梳理並完善主體功能區調控政策。要根據新情況、新問題,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優化發展。適合幹什麼就幹什麼,不要再搞整齊劃一的“一刀切”;三是梳理並完善針對特殊類型區的援助政策。從依託大區域的板塊轉向精準的小區域範圍,目的也是增強政策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進一步細化區域政策尺度,針對不同地區實際制定差別化政策,但同時也要更加註重區域一體化發展,維護全國統一市場的公平競爭,防止出現製造政策窪地、地方保護主義等問題。在區域經濟發展守正創新之路上,下一步,要如何去走?

趙艾:一是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必須堅決清理和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清除各種顯性和隱性的市場壁壘,確實要建立各區域之間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這就是高標準市場體系;二是要深化區域合作機制,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要發揮好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帶動作用,提高他們的承載發展要素的能力;三是創新區域互助機制,重點要加強教育、科技、人才等幫扶力度,主要目的是增強後進地區,能夠提升自我發展能力的造血功能。

數說優勢

數據顯示,區域經濟發展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動力。以吸收外資為例,根據商務部數據,2019年前10個月,長江經濟帶實際使用外資3683億元,增長8%,佔全國比重達49%。國內區域佈局優化,中西部地區出口增長13.8%,高於整體出口8.9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數據也顯示,京津冀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成效顯著。2018年末,京津冀法人單位在區域內跨省(市)的產業活動單位1.6萬家,佔區域內產業活動單位總量的5.5%,比2013年末增長180.2%。(記者張棉棉 郭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