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新格林学校副校长钟晓河:居家学习是一个发展的拐点

新格林学校副校长钟晓河:居家学习是一个发展的拐点

▌"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灾难面前,经历伤痛,经历挫折,经历考验,最终攻艰克难时,都是通过先进个体的自我认知、自主选择、科学慎断的最终胜利。这既是对自我生命的升华,也是对人类发展前进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何形成自我认知的学习力,自主选择的判断力,科学慎断的决策力,进而在个人生命中,扩展生命的长度和宽度,新格林学校副校长、新格林公学(初中)校长钟晓河,给大家带来第二堂生命教育课。"

新格林学校副校长钟晓河:居家学习是一个发展的拐点

灾难下的生命审视与选择(二)

——生命因自主而积极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肆虐,让我们始料不及。这次疫情,我们都经历了从起初的没人在意,到武汉封城、各省市相继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再到全国支援武汉、驰援湖北的全过程。

每一次灾难的来临,都是对生命的一次唤醒。这种生命的觉醒,是在社会的爱国、敬业、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念的制约下,通过个体的自主认知、自主选择后,自主完成的。自我教育是生命发展的必由之路。自主发展不仅决定了生命的长度,更决定了生命的宽度。疫情既然来了,不能让它白白地危害我们。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传染病诊治国家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说:“武汉必须封城,不然就晚了。”1月22日,李兰娟再次向国家提出封城。1月23日上午10点武汉封城,全国疫情防控一级响应全面展开。

新格林学校副校长钟晓河:居家学习是一个发展的拐点

01 封城事件与三个“战疫”小故事

说到封城,先讲个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公共卫生学家、医学博士伍连德的故事。伍连德是医学造诣很深的世界级专家。1927年获日内瓦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授予的“鼠疫专家”称号,193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提名候选。1942-1946年担任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评审主席。

1910年末,我国东北肺鼠疫大流行。伍连德任全权总医官,深入疫区领导防治。伍连德用自己深厚的医学功底、理性的思维、科学的精神,去观察疫情,研究防疫,建构了一套防疫工作体系。1919年哈尔滨流行霍乱、1920年东北鼠疫大流行、1926年全国霍乱大流行,伍连德领导各地的防治工作,止瘟疫于肆虐之时,救民生于水火之中。他的主要做法就是隔离病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今天的防疫措施,正是在伍连德的防治经验上逐步发展而来的。在疫情的考验中,防疫医学逐渐走向了成熟。

伍连德有一个“赌局”的故事。1911年1月,东北鼠疫势头正劲,“赌”要不要戴口罩。一方为伍连德博士,他坚持医务人员和疫区人民一定要戴口罩。因为伍连德通过大量的调查、观察,发现除了鼠传人外,还有人传人的现象。这便是后来的肺鼠疫,伍连德据此著有影响后世的《肺鼠疫论述》,当时的教科书上是没有此类鼠疫的;另一方为法国名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监督兼首席教授梅斯尼,他坚决反对戴口罩。理由是鼠疫只有鼠传人,没有人传人,教科书上明明白白的写着。结果梅斯尼一天以后被感染,六天以后身亡。不相信科学、不与时俱进,死搬教条是要害死人的!在灾难面前,一个人的知识背景、思想方法、价值观念是很重要的。这些东西决定了一个人的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进而决定了生命的长度与宽度。

新格林学校副校长钟晓河:居家学习是一个发展的拐点

公共卫生学家、医学博士伍连德

第二,关于接种免疫的故事。在抗击新冠肺炎的当下,应该了解一下天花。到目前为止,天花是被人类消灭的唯一传染病。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达40%。中国是最早采用天花种痘来防治天花的国家。医学家们遵循“以毒攻毒”的思想,发明了人痘接种术。孙思邈用天花口疮中的脓液敷着在皮肤上来预防天花。到明代以后,人痘接种法盛行起来。康熙小时候得过天花,获得了终身免疫力,因此不受天花困扰的康熙当上了皇帝。

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詹纳曾听奶牛场女工和农民说过:人传染上牛痘后,就再也不会得天花。爱德华•詹纳决定直接对其加以检验。他给一个8岁的男孩注射了牛痘,实验获得了成功。这促成了一种预防疾病的方法——接种疫苗法得以诞生。至此,免疫医学的曙光洒向了人间。

第三、关于显微镜的故事。新型冠状病毒基因测序研究工作是在电镜下进行的,由此遥想到了英国学者罗伯特•胡克以及荷兰显微镜专家列文虎克。1665年罗伯特•胡克使用复合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了软木组织中的蜂房结构,并将其命名为“细胞”。1676年荷兰显微镜专家列文虎克使用自制的单透镜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了水滴中的“小动物”。从此,开启了人类通往微生物研究的大门。19世纪因显微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终于在细菌致病学说领域取得突破进展。法国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巴斯德提出了细菌致病学说,并揭开了“产褥热”的死亡原因。伊万诺夫斯基叩开了病毒学的大门,被后人誉为“病毒学之父”。这些发现,为后来的抗生素、抗病毒的临床治疗打下基础。

在防疫治疫的历史长河中,科学家们站在疫情的风口浪尖上,用观察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批判的思想思辨问题、用实证的方法推论问题、用实践的手段论证问题,救民于灾难之中。他们个人的学识修养,为人类作出贡献,彰显了生命的风采。

02 灾难考验人性,确立正确价值观

每一次灾难的来临,都是对生命的一次升华。人类对瘟疫所取得的每一次胜利,都是科学的结果。趋利避害,抗击瘟疫,自主选择,走向科学,这是人性的特点所决定的。李兰娟院士说:“国家的兴衰要靠科技、教育、医疗,所以要树立全民崇尚医生、科学家、教师、军人的思想观念,是他们在支撑民族脊梁。”“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人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不要让年青人追崇演艺明星,他们是强不了国的。”

防疫下的居家学习,不是现在的专利。1830年,因霍乱,普希金被迫在一个村子里待了三个月。在无事可做的日子里,普希金选择了创作。这段时间,普希金完成了6部中篇小说、27首抒情诗,还有著名的戏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普希金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件事情还被称为“波尔金诺之秋”,成为作家丰收期的代名词。

新格林学校副校长钟晓河:居家学习是一个发展的拐点

防治鼠疫现场医务人员工作照

1665年鼠疫再次在欧洲爆发。伦敦成为鼠疫的重灾区。此时,23岁的牛顿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读书,迫于疫情剑桥大学宣布停课。牛顿回家后,在乡村安静地度过了18个月。他开始研究笛卡尔,在研究著名的笛卡尔坐标基础上,诞生了微积分。借助微积分,牛顿开始研究行星运动的问题,通过微积分的计算,得出了一个结论:“行星脱离太阳所需要的力,与它到太阳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就是今天我们说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故居的苹果树肯定是虚构的励志故事。

牛顿开启的“鼠疫假期”模式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丰碑,在后来的三百多年里一直被世人铭记。

03 居家学习三期许 自主自律不迷失

居家学习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我们需要在理性的状态下,根据自己的特点,自主、自律地追求理想。普希金也好,牛顿也罢,他们都是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榜样。他们经过大量的学习、大量的研究、大量的写作、大量的失败之后,才有了他们的辉煌成就。自主、自律、勤奋是所有成功者的共同品质。居家学习是一个发展的拐点。

居家学习不要失去自主探索的兴趣、不要丧失认知世界的勇气。牛顿说:“在那些日子里,我正处在创造的旺盛时期,我对于数学和哲学,比以后任何年代都更用心。”正是这份内心的兴趣与勇气,才成就了他们的成功。我们要克服居家学习的两大顽疾——懈怠与散漫。居家学习是一个重生的机会。

新格林学校副校长钟晓河:居家学习是一个发展的拐点

居家学习不要迷失自我,我们需要自主反思与总结。在英国BBC的“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选举活动中,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榜上有名。BBC的评语:“屠呦呦是一位中国药学家。她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在其研究过程中,屠呦呦受古籍启发,公元400年的东晋就已开始利用青蒿应对疟疾。在此基础上,屠呦呦发现并提炼出了青蒿素,并自愿以身试药。现如今全世界约一半人口处于罹患疟疾的风险之中,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不能被低估。”并对屠呦呦的科研作了一个总结:“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其成就跨越东西。”居家学习是一个成功的摇篮。

居家学习不要失去了最好的东西:生命因自主而积极发展,生命因发展而有宽度!

新格林学校副校长钟晓河:居家学习是一个发展的拐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