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2师伤亡惨重,李云龙不去找司令员,为何要去找赵刚要俘虏?

用户3708573094


在真实的战争当中,俘虏是我军新兵的重要来源。陈毅说过:“我们补兵员十分之三是翻身农民,十分之七是解放战士。”(解放战士就是俘虏)

1949年2月,彭总报告,称西北野战军俘虏兵约占全军百分之八十,班长绝大多数是俘虏兵,排长副排长亦近半数。在全军范围来说,1948年8月23日,朱总指出:“现在我们的军队有百分之六七十是解放战士。”到了1950年2月,这个比例提高到了70-80%。

不过,这些俘虏兵也就是解放战士会被大批补充进军队。如果来自对手比较精锐部队的俘虏,还会比较抢手。比如孟良崮战役整编第74师的俘虏就非常抢手,在战役结束以后,举行座谈会。

大家讨论战术,整编第74师的俘虏认为,我军在战役当中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步兵班排进攻,纵队前进过于密集。排长以挥动军帽指挥,太简单,不能适应战场变化。每前进一线,就要插小旗子,方便炮兵掩护射击。还有,单兵卧倒以后,要立刻挖一个简单的卧射坑。

在伪装的时候,注意与周围土色和环境一致,还有山炮阵地的选择问题。比如有1门山炮被部署在一个小高地上,就被发现。应该部署在村落里,在墙壁上挖一个洞就行了。而且,炮兵骡马都是经过长时间训练,如果当普通骡马驮载步兵装备,比较可惜。

正是因为解放战士大部分都接受过三个月完整军训,不用再进行基础训练。而且,很多人还接受过更多的训练,比如炮兵,重机枪,通信,测绘,工兵等等训练。也相对习惯部队生活,因此作为新兵加入,也就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深度军事


在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最大的较量也就是赵庄之战了。两人虽然亦敌亦友,相互欣赏,但上了战场绝不含糊。

经过几天的激烈战斗,双方的部队均损失惨重。因为89师的武器装备精良,炮火支援十分充足,这对华野2师确实是巨大的考验。

最后李云龙的1万余人也只剩下了3000余人,他从进西北带过来的老队伍基本打完了。如果不是华野首长使用五吨炮弹将其换下,非得拼光不可。


李云龙善于用兵,以往都是打主攻。他吃肉给别人留点儿汤喝。这回却是打阻击,损失这么大,如同割老李的肉。

赵庄之战后。老李的部队减员严重,要是得不到兵员补充,那之后的仗基本没法打了。

要知道阻击战的消耗非常大,为别的部队争取时间,那别的部队就可以缴获武器和俘虏,而打阻击的部队就是纯消耗。

战后整编和补充兵源,就应该理直气壮的去找司令,但为何李云龙直接去找赵刚要俘虏?

李云龙啥时候打过败仗?以往都是他耀武扬威的,这次阻击虽然胜利,但损失了将近2/3的兵力,以老李的性格,他哪拉的下脸直接去找司令。


这肯定有人要说了,这么严肃的事情还要顾脸面吗?其实这只是一个因素。

当时野司指挥部离得很远。华野的大部队还正在作战。就算李云龙去找司令,路上还得耗费时间,调动部队也得需要时间,而淮海战役已经打到关键时刻,根本耽搁不起,李云龙哪来得及去找司令。

为了部队能够快速恢复战斗力,我军通常采取“即俘即用”的策略。因此有的国军士兵上午被俘,接受动员和教育后,下午便成为了我军的战士。

在此情况下直接去找赵刚要俘虏,也在情理之中。


而且李云龙和赵刚是老熟人,他有这个把握。虽然赵刚原则性很强,最初拒绝老李的请求。然而最后老李还是以战友情打动了赵刚,写下借条将俘虏带走了。


说史听涛


李云龙带的部队一般情况下是比较擅长打主攻的,所以一直都习惯了自己吃肉,把汤留给别人喝就可以了。但到了淮海战役的时候,李云龙被分配到赵庄去打阻击,为其它部队歼灭敌人争取时间。阻击战的消耗当然非常大,因为一般都是以少数兵力占领阵地,依托阵地阻止敌人援军前进,包括武器、弹药和兵源基本上都是纯消耗,需要到战后才能补充,而且还需要整训一段时间,才能再次投入战斗。

比如豫东战役的时候,中野十一纵本来是被粟裕留下来充当预备队的,但是后来战场形势有变化,山东兵团没能拖住黄百韬,让黄百韬从山东战场迅速脱离出来,转移到了豫东战场,粟裕不得已,只能把仅有的预备队使用上去,来阻击黄百韬。中野十一纵打得很艰苦,但在敌人优势兵力和火力之下,防线最终还是被突破了,黄百韬的阵地和被包围的区寿年兵团接上了,形势一下变了。

粟裕临机应变,决定调整部署,在兵力已经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大胆从本来在西边阻击邱清泉兵团的阻击部队抽调了一部分来继续围歼区寿年兵团残部,而原本正在围歼区寿年兵团的主力部队则转移阵地,用于围歼黄百韬兵团,中野十一纵则被临时调往总部附近进行休整,又成了预备队。但中野十一纵补充整训尚未完成,邱清泉兵团接到统帅部严令,加强进攻,来救援黄百韬兵团,粟裕只好又把中野十一纵投入进去,参加对邱清泉兵团的阻击,为围歼黄百韬兵团争取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负责打阻击的三纵、八纵和中野十一纵伤亡惨重,而负责打主攻围歼区寿年兵团和黄百韬兵团的一纵、四纵、六纵和特纵则因为是在围歼敌人,所以从战场上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也抓了很多俘虏。这样,在战后部队整训的时候,当然不能谁缴获的就归谁,如果是这样,那以后就没人愿意打阻击了,仗就没法打了。所以,一般到战后整补的时候,包括缴获的武器弹药和装备、抓到的俘虏,都是需要由总部统一重新分配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济南战役的时候,许世友要求改变原来的部署,要让九纵所在的一面为主攻,而另一边则改为助攻。因为助攻的任务是堵住敌人,实际上就是阻击,防止敌人突围逃走,另一边的任务则是突破敌人防线,不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因为九纵队是许世友一手带起来的部队,而他作为主官,当然不想九纵去打阻击,造成太大的消耗和伤亡,而希望能让九纵去吃肉,原本担任主攻的十纵则改成去喝汤。

李云龙在打平安县城的时候,他擅自率部围攻县城,是在打主攻,却调动了周围的丁伟、孔捷的部队,乃至晋绥军358团,都来打阻击,其中一些县大队、区小队伤亡惨重,乃至被打光,而李云龙则在其它友邻部队的协助下,打下了平安县城,那么平安县城里面缴获的物资和武器弹药的分配就成了问题,这也是战后丁伟和孔捷理直气壮的跟李云龙要工钱的原因,因为他们确实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让李云龙吃上了平安县城这块肥肉,他们要求喝点汤也在情理之中。

到了赵庄之战,李云龙被临时拉上去打阻击,协助其它部队围歼黄百韬兵团。而当时负责阻击的是宋时轮指挥的华野三个纵队,也就是三纵、八纵和十纵,三个纵队当时兵力约计十万人左右,要阻击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二十多万人的部队,当然是非常吃力的,这还是邱清泉在优势兵力下一开始并没有采取稍微有点冒险的从潘塘镇阻击部队侧翼迂回攻击的情况下,所以阻击部队伤亡非常大,这是正常的。后来为了减轻阻击部队的压力,华野苏北兵团企图从潘塘镇迂回攻击徐州飞机场,迫使敌人分兵回援徐州,结果在潘塘镇和国军74军打了一场遭遇战,各自退回。

但在围歼黄百韬兵团的过程中,有个部队算是占了便宜,吃了大肥肉的,这就是华野一纵。黄百韬兵团刚开吃向运河以西撤退的时候,担任掩护的六十三军行动迟缓,被华野追击部队的先头部队追上了,很快就开始包围歼灭。但打了一半,六十三军已经被打残了的时候,华野一纵队才赶上来,于是粟裕命令其他部队继续渡过运河追击包围和歼灭黄百韬兵团,六十三军残部则交给刚赶到的一纵队继续歼灭。这样,已经快要失去战斗力的六十三军残部就成了一纵队的肥肉,而之前奋力追击和围歼的部队则算是有点吃亏。

打完黄百韬兵团之后,华野又分兵一部分转向围歼已经被中野包围的黄维兵团,那么当时离黄维兵团最近的就是之前打阻击的三纵和八纵,在陈士榘和唐亮的率领下赶去增援中野,围歼黄维兵团。李云龙借俘虏也是这个目的,因为他的任务从打阻击变成了去堵敌人的退路,根本没有时间整补,只能自己想办法补充。因为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所以三纵和八纵从阻击马上转移战场,来不及整补,只能大量补充在之前作战中抓到的俘虏。与此同时,华野其他部队在判明徐州杜聿明集团的三个兵团已经决心放弃徐州南下的时候,也马上开始追击,要赶到杜聿明集团的前面去堵住敌人的去路。

这时候,淮海战役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前中央和粟裕的计划范围,所以原计划投入的兵力虽然都已经投入进去了,但是仍然兵力十分紧张。当时华野除了原有的四十五万人,以及中野的十多万人,而且把当时豫皖苏、冀鲁豫以及山东的大量地方部队都已经动员调集过来了,总数约计40万人,其中比如渤海纵队、鲁中南纵队、豫皖苏独立旅、冀鲁豫独立一旅和二旅等部队,可以说是把当时中原战场能动员的部队都用上了,兵源几乎接近极限。为了补充前线兵力,不仅把大量机关和后勤人员也充实到前线,华野总部警卫团也用上去了,仍然是捉襟见肘。

为了应付病源不足的危机,粟裕也是到处搜罗。首先是把两个多月前刚在济南战役中起义的吴化文的三十五军调过来,投入战斗,这还不够,粟裕又电报中央,想把刚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起义的张克侠、何基沣的部队也调上来,准备投入进去。因为这些起义部队当时的使用是不能由粟裕直接决定的,必须要经过中央同意,粟裕这么做等于也在向中央借俘虏。也就是说,这时候不仅是李云龙在厚着脸皮跟赵刚借俘虏,粟裕其实也在这么干。所以别人告状告到粟裕那里,粟裕就说,眼光要放长远一点,整个战场上八十万敌人,还不够你吃吗?


萧武


华野司令员怒批告状的某纵司令时说的很准确:“李云龙在赵庄,打的那就不是抓俘虏的仗!你拉上赵庄试试?”因为阻击战是大型战役中最苦的活,消耗大、伤亡重,还很难有大批缴获和俘虏,毕竟是被动的一方。所以解放军各部都把围歼或追歼任务比喻成“吃肉”,攻坚战称为“啃骨头”,阻击战则是“喝汤”。



在解放战争中,被俘虏或投诚后补充进我军队伍的国民党兵被称为“解放战士”,一般说来,各部队在战斗中补充的少量解放战士完全可以遵循“即俘即补”的政策,以随时补充部队的战斗减员。比如围歼黄维兵团最艰苦的时刻,陈赓将军指挥的四纵和九纵伤亡较大,他指示各纵可以把团级建制缩编为两个营,以免影响基层连队的战斗力。

然而二野名将周希汉却说:“我的一个营,原来有500多人,连续作战伤亡了近500人,现在还有500多人,没必要缩编”,陈赓很惊讶,问他是不是算错了,周希汉回答:“没错,蒋介石给我补充的”。事实是,那些被俘的国军士兵只要放下武器和报出穷苦出身,立刻就会被好几双欢迎的手握住:兄弟,你解放了!



但大规模的俘虏群体和部分国军精锐部队的俘虏,再这样匆忙的“即俘即补”就不行了,很容易出现问题。其一是需要控制基层连队的解放战士比例,队伍成份总得保证;其二是在淮海战役中,像第5军、第18军、第74军这样的国民党嫡系精锐,基层官兵受反动教育较深,态度相对顽固,必须经过一定的思想教育和甄选后,再统一分配来补入部队,否则要出乱子的,赵刚在台上训话时,第5军和第74军的都有代表。

国军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就是兵败后化妆成士兵混入俘虏队伍,然后在押往华野12纵政治部所在地临沂的路上逃跑的,所以《亮剑》中二纵政治部主任赵刚负责管理和改造俘虏兵,是符合历史和部队分工的。2000名俘虏兵必要的思想教育还没有完成,是他起初拒绝李云龙请求的一个原因,这是有规定流程的。



在赵庄阻击战的战史原型“徐东阻击战”中,华东野战军可不是以师为单位遂行任务的,而是由宋时轮统一指挥的整整三个纵队,毕竟面对的是徐州敌人的主力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一二个师哪里挡的住。换句话说,不仅李云龙的二师抓不到什么俘虏,他所在的纵队也不会“有肉吃”,

那为了緊急补充伤亡,李云龙只能去找兄弟纵队想办法,比如赵刚的二纵,而跨纵队调拨俘虏兵,自然是赵刚开始不想答应的另一个原因,纵队是野战军的战役基本单元,他赵刚又不是纵队司令,各家总有各家的日子。



整个淮海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共俘敌32万余人,其中华东野战军的歼敌数量约占80%,但俘敌人数最多的是战役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即包围和歼灭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的三个兵团之后。而在战役的第一阶段俘敌数量尚不很大,各纵队为补充战损自然把俘虏当成重要资源,这就是《亮剑》中里华野司令员批评某纵司令的第二个问题:胃口太小,眼光不够长远,果然到战役后期,仅几十万俘虏的吃饭问题,都成为华东军区的一大负担。

李云龙所部由阻击援敌到转入战场追击,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事情,为了尽早揪住楚云飞89师的屁股,华野二师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兵员和弹药补充等战役准备,这个时候再去后方找司令员解决显然是来不及的。从道理上说,李云龙的二师是由中野转隶而来的,他的合理要求司令员也一定会满足,否则干吗在赵庄用五吨炮弹换下二师呢?部队打光了不好跟中野首长交代嘛。



但二师所在纵队就没多少俘虏,司令员想解决问题,一样得从其他纵队划拨,加上必要的手续和流程,那黄花菜都凉了,战机是稍纵即逝,等于回到李云龙直接找友邻部队要兵的原点,与其如此,他还不如通过跟赵刚过命的交情“走走后门”。虽然赵刚不太情愿,但李云龙一句“晋西北带出来的老兵只剩五分之一了”,还是打动了独立团原政委的心弦,这个错误又并非触犯原则,赵刚也就顺水推舟了,毕竟军情如火,解放军是一家人。

真要是不给,那才叫“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呢,“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毛病是国民党军队的顽疾,而不是人民解放军的。


度度狼gg


此事的背景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歼敌数量最多的。

此战中,国军损失55万人,其中被俘虏320355人,投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国军少将以上军衔将领中,投诚22人,起义8人!

国军陆军中将杜律明也是在淮海战役中被俘虏。1960年,周恩来和陈毅宴请来访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杜律明也受邀出席。席间,蒙哥马利问杜律明:“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


杜律明指了指坐在对面的陈毅说:“我的人都跑他哪里去了。”(还有另一个版本“我的人都送给他了”)。

这句话虽然是在开玩笑,但是,这反应一个事实。解放军大规模改编被俘虏的国军部队!

内战期间,改编国民党部队,绝对是解放军补充兵员的最快速方式。

首先,最优先接受改编的就是“起义”的国军。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黄维兵团下属的廖运周110师起义!在《亮剑》中,就是赵刚配合廖运周师长起义的。而且,历史上的廖运周师长可是老党员,一直和我党有联系。
(廖运周师长)

廖运周师长领导的110师连党支部都有,完全掌握在我党手中。所以,在解放军配合下,廖运周率部假装打出我军包围圈后,马上调转枪头,和解放军一起打黄维!也是因为廖运周的起义,打乱了黄维的部署,导致了黄维的彻底失败。

其次,就是投诚的国军。投诚不同于起义,投诚发生在战斗开始后,在局势对国军非常不利时。国军看打不过了,才投降。

最后,就是在战斗和追击中被俘的国军。这时候,不投降就是死,国军在万般无奈下才投降。所以,这类人最后在接受改编。

而且,在处理被俘人员时,必须经过“两忆三查”教育。


就是“忆阶级苦、忆民族苦;查立场、查斗志、查工作”。通过这种思想工作,把敌对分子甄别出来。同时,团结和发动国军中的“劳苦大众”,拿起武器,加入解放军,一起打老蒋!


对于被俘人员,这个工作是必须做的。而且,通过思想教育的俘虏,也要和解放军老兵按照比例混编。防止出现再次“倒戈”

有一个反面典型:郝鹏举曾当过伪军和国军。后来,又通过起义参加了解放军。可是,郝鹏举又再次反叛革命,在1947年被我军枪毙!

陈毅曾方面训斥他:“教尔做人不做人,教尔不苟竟狗苟。而今俯首尔就擒,仍自教尔分人狗。”

李云龙赵赵刚借俘虏也是迫不得已!

在赵庄阻击战中,李云龙的对手是楚云飞的精锐部队,李云龙部伤亡惨重。华野二师有的团,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兵力。李云龙急需补充兵员!

可是,李云龙不能撤到后方补充,也来不及请示纵队司令。因为,战事紧急,对面又是老熟人楚云飞。李云龙不能就这么放楚云飞走,他可不能让楚云飞看不起他!就算是崩了门牙,老李也要和楚云飞一决雌雄!



于是,李云龙找到了在给俘虏上课的赵刚。赵刚手下刚好有俘虏,以他们的交情,赵刚必须帮忙。而且,老李也觉得“两忆三查”教育有点啰嗦。他老李觉得自己有本事降伏这群俘虏。所以,李云龙找到了赵刚。


赵刚办事谨慎,再加上李云龙和他不是一个单位。所以,从安全和制度考虑,赵刚一开始拒绝了李云龙。不过,赵刚还是对老部队、老战友有感情。他也觉得李云龙有本事降伏这群俘虏兵。而且,战事确实紧张,战机稍纵即逝,不容耽搁。于是,最后,赵刚以整个战役的大局为重,借给了李云龙2000俘虏。


勇战王聊历史


一个单位里人很多,和同事打交道,很多时候就是在扯皮。所以很多人觉得累,明明是很小的事,可做起来却花了很多精力。

李云龙的二师伤亡惨重,需要补充士兵。而能马上利用起来的士兵就是俘虏中的解放战士。李云龙当然可以直接找司令员去要。可是有两个问题不好办:


首先,司令员不是李云龙一个人是司令员,而是很多师的司令员。领导在分配资源的时候不可能全给一个下属。李云龙找司令员,只能是苦苦哀求,但最后很可能没什么收获,即使有也会很有限,达不到李的要求。

其次,就算是司令员答应了。但领导只会下命令,真正执行的时候还要靠下面的人。李云龙要得到这些解放战士,还要到各个师去领俘虏。县官不如现管,别的师辛辛苦苦抓的俘虏,当然不会心甘情愿拿出来。这样就会是扯皮,磨磨蹭蹭间时间过去了,而最后李云龙得到的大概率是些歪瓜裂枣。


李云龙要的多,要的急,直接找领导这种方式行不通。

李云龙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利用私人关系。

李云龙和丁伟等其他部队主官可以说是换命的交情,可是电视剧中也看出来了,在争夺资源方面,他们谁也不让谁。李云龙想都不要想找他们。


接下来,最好的就是找赵刚了。

一、赵刚原来是李云龙的政委,两个人的交情不任何人都好;

二、二师也是赵刚的老部队,是他的“娘家”,他不会不管;

三、赵刚现在的职位正好是掌管俘虏,是“现管”;

基于这些原因,老李找到赵刚,一句客套话都没有,开门见山的就是要,尽管赵刚有点小小的抵抗,但很快老李就要到了自己想要的。


故纸汇


赵庄阻击战,是李云龙与楚云飞在剧中场面最大的较量,最后双方均伤亡惨重,特别是防守的李云龙的2师,要不是华野首长用五吨炮弹将其换下,非拼光了不可。此战结束后,李云龙部转守为攻,但部队减员严重,他为何直接去找赵刚要俘虏,而不是去找司令员呢?

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就是我华野集中兵力围攻碾庄地区的黄百韬兵团,而国军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则负责解黄兵团之围,我军则由宋时轮率三个纵队的兵力拼死阻击敌援军,这就是著名的徐东阻击战。在《亮剑》里,楚云飞的89师就属于邱兵团,换句话说,赵庄阻击战的原型就是徐东阻击战。最后华野虽然围歼了黄百韬兵团,但自身也伤亡了6万多人,我军为了确保部队能够快速恢复战斗力,通常采取“即俘即用”的策略,有的国军士兵上午被俘,接受一番动员和教育后,下午便成为了我军中一员。

李云龙也想采取这种策略,但是他打的是硬仗,根本没有俘虏可用,这时候他刚好路过赵刚所在的2纵,所以就直接找赵刚这个政治主任“借俘虏”了。如果李云龙直接去找司令员要兵马补充部队,几经辗转,显然时间来不及。不过赵刚的原则性很强,一开始便拒绝了老李的请求,最后老李一句“晋西北老兵都不到无分之一了”,以战友情打动了赵刚,于是老李写下借条,将俘虏带走了。

其实淮海战役开始没多久,它的规模远超过了中央的预期,我军的兵力也是捉襟见肘,华野和中野将能用的部队都用上了,后勤部队都充实到了前线,所以说,即使李云龙去找司令员补充兵力,也是无用,还不如“借俘虏”实在。


兵说


在《亮剑》中李云龙同楚云飞交手多次,而李云龙唯一吃亏很大的战斗便是赵庄阻击战,这场战斗中李云龙的华野二师减员严重。

虽然这场战斗中,李云龙也成功的对楚云飞部造成巨大伤亡。但是最后的结局就是华野总司下令,用五吨炮弹把李云龙换下来。


这就说明李云龙的二师,在这场战斗中已经处于了下风,而华野都不希望这支主力师被打残,落得个被其他部队兼并的下场。

华野总司令那句话说的很好,他说李云龙在赵庄,打的就不是抓俘虏的仗。因为李云龙面对的是国民党的精锐,他一个师牵制住了大量敌军。

正是李云龙的二师,为友军部队获取了宝贵的歼敌时间,保证了淮海战役的成功进行。使得这场战役取得了初期效果,一举定了北方的乾坤!

而在战斗中李云龙去借俘虏也是无奈之举,他没有抓到俘虏,但兵员折损又太严重。且由于纪律等原因,当时他还真不好找其他部队借。

所以最后李云龙找到了赵刚,向赵刚借了两千俘虏。这也被其他纵队司令打了小报告,认为李云龙这是违反纪律,这是军阀作风。

其实当时李云龙真是走投无路,二师损失惨重。其他友军抓了俘虏不会给他,因为这些部队都需要扩编,俘虏就是最好的兵源。



假如没有李云龙的赵庄阻击,这些友军部队也不能这么痛快的抓俘虏,可纪律就是纪律。友军部队抓了俘虏之后,根据俘虏的意愿,愿意留下的便就地收编。不愿意留下的就发路费。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李云龙找到了赵刚,要了赵刚两千俘虏。赵刚也是一开始推脱,但是想了想之后,还是很利索的答应了李云龙。


解放战争中,很多国军士兵,其实都是出身穷苦农家。这些人被压迫久了,当得知家里分到地了之后,他们纷纷弃暗投明。

所以才会出现解放军几年之内呈倍数增长的奇观,短短三年之内就将国民党反动派赶到了台湾。这充分说明国民党失去了民心,背离了人民。这样腐败的国民党是注定要失败!


小司马迁论史


你是说李云龙不按规矩、套路出牌哈?正是有诸如若干这样的特殊才使得解放战争只用了三年,毛泽东不愧为伟大的政治家的!

这个问题很简单:

战场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等你批条子、开会研究讨论,结果会怎样?而赵刚是他的老搭档,又相互从心眼里敬佩、放心的人,李云龙有把握“借得来”。如果是刚一见面在独立团那时行吗?肯定不行的,就去“抢”万家镇伪军的300匹马,赵刚都去干扰,最后怕出事还私下告给旅长了。所以旅长一听有这等好事,马上“打劫”,用军纪打劫!旅长电话里说:你小子留下一个连的马匹,其余的(两个连)给我送到旅部来……给不给?不给我就追究你私调军队的责任!呵呵呵,这事启发了赵刚:原来基层部队是这样的,首长并不强调军纪,而强调的是战果,得——这次“小报告”还让咱团又少了战利品……心里有点过不去!如此几次,深厚的友谊从赵刚来说:自私一回又如何?也容不得不自私!而司令员对不服气的人只说了一句:李云龙遇到的是一场硬仗,不信你去试试?别人也无话可说了。

第二,这一小片段就可以联想到毛泽东伟大的思想,军事才能又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一重要部分;作为统帅的军事才能90%是用人,而不是具体的“排兵布阵”。对每一军区的一、二把手的选派就象下棋,每颗棋子落下都有雷霆万钧之力!关键时候越向基层越拥有灵活的机动性,象李云龙、赵刚这种级别的人,毛主席根本还没印象。他们的位置是:我不打死你,你就要打死我的前沿。

第三,战争没有多的选择,唯有打赢!所以,司令员要的是胜利。这就不是“大雁还在天上飞,两猎手就先讨论如何吃”的故事了,战争败了不是“大雁飞了”而是命都没了!这时讲程序只有失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权力不向下放,不灵活,必败!

这是战争年代哈,在和平年代谁有资格去试试?更不用说和平年代有吃有喝有享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在一些地方占上风:用你也可、用他也可,你不走程序?三天两头有事无事你不来汇报、我走哪里你不给我开车门?我这个县委书记拿下你一个乡镇党委书记又有什么危害呢?

谢谢!





一号农民王永尧


华野2师伤亡惨重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淮海战役的碾庄攻坚战中。李云龙之所以找赵刚要俘虏,是因为这群“俘虏”与众不同。


淮海战役打响后,由于国民党误判我军即将主进徐州。于是将孙元良兵团、李弥兵团、邱清泉兵团调回,致使黄伯韬兵团成了孤军。

当国民党发现我军准备围歼黄伯韬兵团时,又急调兵力进行解围。华野获悉国民党的意图后,还是下定决心吃掉黄伯韬部。

当时担任主攻任务的是善打攻坚战的四、六、九、十三纵队,李云龙的2师就是六纵的主力部队。而担任阻击任务的有7个纵队、2个独立旅,其中就有赵刚担任副政委的11纵队。

碾庄战役打响后,李云龙的2师在进攻王庄时,碰到了老对手楚云飞。如今楚云飞已今非昔比,他从晋绥军的团长升任中央军师长。


楚云飞的部队全套美械装备,加上指挥得当,对李云龙部的进攻造成了很大的阻力。李云龙集中了所有兵力和楚云飞激战了三天,仅攻占了3个小村子,而且伤亡惨重。

于是华野调来了炮兵部队,对付善于打防守、善打巷战的楚云飞部。而李云龙的2师则调回后方补整,就在这时李云龙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原来一个星期前,张克侠、何基沣带着国军59军、77军3个半师战场起义,这个起义军可不简单,是鼎鼎大名的29军老班底。

现在正补充到了战斗力减弱的部队,而赵刚的11纵恰恰是地方部队组建的。李云龙心中暗喜,这下又有肉吃了。


李云龙大喜,不仅是因为29军战斗力强,主要还是因为29军本来就和其他国军不是一路人,而且何基沣是个老党员,他和张克侠策划起义已久,革命基础好,是支拉来就能打的部队。

这样的部队在哪个纵队都是补充兵力的香馍馍,肯定不会放手,也只有老搭档赵刚的11纵,才有机会划拉来。

现在正是碾庄攻坚战的关键时刻,李云龙的2师作为主力中的主力,只要他有本事能做通11纵工作,华野司令员肯定会同意的。


当然赵刚之所以把2000多起义部队给李云龙,并不仅仅出于帮助老部队的目的,主要还是从大局出发的。

围歼黄伯韬兵团的时间十分紧迫,主攻部队的兵力补充相对来说,更为重要。

李云龙补充兵力后,马上投入了团山的战斗,由于敌军炮火十分猛烈,为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上级命令我军撤退。

李云龙在撤退途中,又突发奇想,竟违背“命令”,偷偷绕回去捅了楚云飞部的“腚”。就这样这对老冤家在战场上又干起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