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沙河王硇村:“小延安”铸魂古石楼染绿

金秋十月的王硇,山上的黄枦叶红似火,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山下数千亩梯田,千层万叠,高低错落,姹紫嫣红。


地处沙河市柴关乡的王硇村,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队和抗日交通站根据地,沙河抗日政府和抗战独立营以及沙河抗日高小所在地,记者随游客来这里探寻红色基因。
讲解员王冬梅把大家带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7年9月,一支身穿灰土布军装、脚扎绑腿的队伍,披着夜色,悄悄开进王硇村。他们没惊动村民,在避风墙根、门楼或碾棚躺下休息。天亮了,只见满街筒子躺着的都是兵。村民王合京看着眼前宁可露宿街头也不惊扰百姓的队伍,高喊:‘共产党八路军来了!’大街两旁,一扇扇柴门打开了,八路军队伍驻进王硇。大部队走了,一二九师13团的一个连留了下来。”
“抗日和解放战争期间,200多人的王硇,输送了38名战士和干部,14人血染疆场,为国捐躯。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亲笔为战士王忠信题写了‘为民立功’匾。因为这些红色基因,王硇被誉为‘小延安’。”讲解员讲述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游客。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化成了走“红色+生态旅游”道路的无穷力量。
“从1938年成立党支部以来,王硇80年间支部换了一届又一届,书记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不换的是把群众利益举过头顶的作风。”村民王增来说。

村党支部书记王天印指着眼前的一条路告诉记者,20世纪末,老书记王现增放弃自己的买卖,回村带领村民发展旅游业。修路,集体拿不出钱,他把自家的钱用作拓宽和硬化村路。如今,4条进村、进景区的道路被拓宽,全长14.5公里;修通村西贯通游览景点的水泥硬化道路6.2公里。
在那个硝烟滚滚的年代,一座座古石楼成为了天然的保护屏障。石楼下居住的新时代王硇人,传承了百折不挠建造美好家园的志气,使这些古石楼活了起来,成了王硇人致富的宝地。
如今,王硇古石楼建筑院落,完好保存的有130处,石头房屋则达620多座,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8辆电瓶车载游客游玩,引井水上山,一道水瀑布成了新的风景。
农家乐办起来了,农家饭馆开张了,野核桃、野韭花、酸枣汁供不应求,荆编、刺绣、虎头鞋,成了游客的抢手货。宿营协会、影视剧拍摄等新兴旅游和产业发展项目纷纷在王硇村落户。每年吸引游客12万人之多,村民户均增收超过1.1万元。

本报记者 刘增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