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十年间从《蜗居》到《安家》,人们的买房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Dolores


从.“蜗居”到“安家”,变化的是房价,不变的是人们对优质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你好冯先生fxs


《蜗居》已经播出十年了,那个时候我刚毕业,刚踏入社会,想的全是上班的事情,虽然《蜗居》那时候很火,但我看的并不多,主要关注点还是宋思明和海藻的关系上。而且当时发生的地点是上海,全国最大的城市,而我在一个小城市,上海的房价高,是理所当然的,而我应该是一辈子不会去那种地方生活的。而且那个房价也是我高不可攀的,那时候,买房而且在上海,离我很远,像梦一样远。 对全国的楼市来说,2009年是房价开始全面上升的一年,蜗居集中体现了人们买房的困难。当时有一集是海清去打扫房子,他们的房子只有八十多平,为了首付历经艰辛,还要再还几十年的贷款,可是住在他们对面的一家人,是一百多平的房子,没有花钱,不用房贷,只因是拆迁户,海清觉的太不公平,我也觉的不公平。凭什么有的人好吃懒做,还有大把的钱,勤劳的人辛辛苦苦还几十年的贷款,就因为一套房子让人们的生活出现了如此大的差距。从蜗居中,大家看到了买房子的不易。 今年的《安家》一出,也是上了热搜,这说明过了十年,房子依然是人们在谈的话题,房价一直在涨,无论是“2009年的海萍”,还是“2020年的宫蓓蓓”,都无可避免一个问题,那就是房价永远在不停地涨。买房的话题总是不自觉的成为最热议的点,永远也说不完,只要有一点火光,就可以将它引燃。在买房的路上也充满着心酸,但是可能结局是欣慰的。 买房,一直以来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而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进一步的让人意识房子的重要性,卖房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买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要地段好,户型好,还要价格合适,剧中孙俪有句话说得很对,没有卖不出去的房子,每个房子都有它命定的主人,这句话对我的启发还是蛮大的,我非常认同。如果你是刚需住房的话,还是希望你能更快的上车,毕竟未来的房价我们谁也不能提前预知,希望要买房的你们,早日买到自己心仪的房子。 十年来,大部分的人有了自己的房子,但对于现在的人们,不在是只简单的追求一套住的地方,还有更多的配套设施和好的环境,他们开始更高的追求。但不管怎样,总有一批刚跨入社会的刚需,一群没有钱、没有背景的社会底层,他们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因为房子这个放大器,把贫富的差距变的更大。这十年的经历只让人们相信,买房不会赔钱。在任何时候,买房都是大事,但是我更相信政府对老百姓的需求是会解决的,房价决不能如此放肆的上涨,房子终归是给人住的,大家更理性的买房才是根本






北林晨风


泻药,从刚参加工作没几年的时候到现在,作为一个地产人,我经历了地产行业的起起伏伏。简单来说从拉个条幅都卖房子了 到国八条 国十条 08年 14年的低谷到16年的价格飞涨,我觉得从购房者的角度来看的话,大家从一种盲从般的追捧到现在趋于实际的需要去出发来进行选择。

房子作为一种大宗商品,在早期价格的变化,时刻的挑拨着购房者的心态,我就有这样的经历,在09年左右只要项目一涨价,售楼部就涌满了看房的人群。而现在我相信这种方式已经很难圈客户了。

我是04年在成都参加工作,当时一脸懵逼误打误撞进入了地产行业,从策划师开始,天天抱着个小本本跑盘了解市场。那时候客户对于楼市以及产品的需求很模糊。每次后子门那开房展会,及近疯狂,每个人都很兴奋,各家房企均在营销定位,广告推广上下足了功夫。今天法式洋房 明天新古典主义的。报纸 广播 户外广告时刻在挑拨着购房者的心跳。一时间街头巷尾大家谈论的话题都在围着房子再转。仿佛这是一辆实现梦想的快车,无论座位如何 只要上了车,一切都可以解决。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媒体和政府的影响,楼市在08年左右进入了一个新的时间段 客户开始对于地段 户型有了一些认识,同时这个时间我发现购房的年轻人开始多了,80后在那个时间属于接受新事物较快的一批人,第一波的楼市低价没有赶上,对于每日攀升的房价虽然有恐惧心理但是依然在所选空间有限的市场中 走走看看,在这个时间 大多数人都是比较谨慎的。

大概在10年到12年左右 我个人感觉是最幸福的两年左右的时间,每天看房的人数变化不大,同时在看房的过程中不再人云亦云 有了点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对于未来使用更加关心,对于配套开始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房市的稳定,也对于这个时期的客户较为友好,作为卖房的这个时间,也较为轻松,愿意买的也就买了 不愿意的也不去多费口舌。

在14到15年房市进入到了一个低谷期,市场冰冷,不论怎么做工作就是没有人看房。

在16年开始 楼市突然随着政策的变化及土地市场的火爆,房价一路走高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倍增,作为业内人士竟然买不到房子市场趋于一种疯狂。但是好景不长 随着限购政策和限贷政策的严格把控 楼市一下冷静下来,在此后到现在为止 购房者的需求 处于一种按需购买的状态,房产不在是一种非他不可的产物。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多或者安家立户的要求 这样购买的客户,几乎家里都有购房的经验 对于开发商品牌 周边配套及户型设计 产品用料 公共部分的装修标准到地下车库 小区绿化的要求都有了不同的认识。我觉得挺好 产品是不断的升级归根还是人的认知在不断的提升。

还有一点我个人想说一下 看似现在信息大爆炸,但是随着移动端的火爆传统媒体的没落实际上的购房者对于房产信息的及时获得的认知渠道反而在缩小,开发商不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推广,而转入线下传播带客。一个新项目的入市不在大张旗鼓,这些对于购房者的选择也会产生一个通道误区。

我是震惊百里 一个普通地产人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震惊百里1982


十年间蜗居到安家人们心里有什么改变,做为一个70后十年前2010年我己经买房两年了,在我们所在的一个县级市,买房之前心里没这么迫切,感觉有钱啥时候买都行,2007年房价一千多没买,2008年三千多一平买的,主要为了孩子在市里上学,2008以后陆续买了三套到现在都增值了。现在回想早点买好了。


集装箱别墅


我记得看蜗居的时候是2009年吧,转眼10多年了,那时候大学毕业四年,单身,在广东打工,可能当时看电视是主要看小贝和海藻,还有海藻和宋思明的爱情故事,被爱情故事感动,爱情的世界里可能谁都没有错,只是时间错误。完全没有想到那个房子的问题。也没有能力去买房子。想想如果当时看懂那个电视剧,在广东金钱不够,借钱也买房子,也不用房子后面几番几番的长。


lucky雪99


谈谈个人的看法,很早就出来上班,一直在到处飘,后来稳定一点了买了一套56平方的二手房,为了结婚又买了一套88平方的二手房。当时房价便宜,全部现款。主要是家里也支持了一部分。

后来有了第一个女儿,到处飘也不是办法,就回武汉定居了,当时这两套都没卖,为了孩子上学方便,又买了一套80平米的二手房住,那两套房一直租,租房给别人总是有麻烦,被别人家漏水过一次,自己房子漏水把别人家泡过一次,要跑来跑去解决。一气之下就卖了。

后来生了第二个孩子,是男孩。大了肯定要分开住啊,没办法又买一套140平米的,2019年才买的,贷款100万,第一次贷款,压力山大。关键这次疫情房子肯定降价,要命的是房子就在疫情中心武汉。

总的来说变化就是,被需要推着走,没有投资成分,都是为了需要。


洛魄祥子


10年前,看懂《蜗居》的人,现在已经不再蜗居了。

10年后,在看《安家》的人,可能还没有安家。

10年前的青年人,10年后在社会上打拼的人,

在不同的时代,他们都有着无奈的青春。


10年前,互联网的版权意识还比较淡薄,

人们都是用某播、某BT、某电驴,某雷下载电影(PS:不要问我,我什么都不知道)

各种所谓的未删减版、TS枪版、港版、韩版大行其道,

如果经过那个时代的小伙伴,应该还记得,

XXX电脑城、XXX电子大世界的10块钱3个的光盘吧

有些人买光盘,就是单纯为了看剧

有些人买光盘,看了剧,然后买了房子,

有些人用下载速度100KB/S的网速(那时候还算快的)

下载所谓的未删减版《蜗居》,只为了看宋秘书和海藻的那段三十秒的剧情


10后年的今天,曾经对《蜗居》剧情好奇的人们,

要么,自豪地说,自己拥有着几套房子

要么,牛B地吹着年自己的当年的故事,

要么,只能尬着陪聊,这个剧我也看过


10年后的今天,在看《安家》的人们,

也只能对比《蜗居》


《安家》这个剧同样是非常好,但和《蜗居》不同的是,

10年前,大多人不相信房子会那么贵,《蜗居》剧情夸张了,黑暗了

10年后,大多数人都为了房价

做着事情,听着安排,

领着工资,喝口小酒,

然后,

昏昏睡去。




椰城往事


不知不觉,《蜗居》播完11年了。

“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

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

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

——电视剧《蜗居》

《蜗居》:买房越早越好,因为收入永远赶不上房价。

早些年看《蜗居》买房的人早已赚的盆满钵满。

2020年,《安家》开播

“也许现在日子会过得苦一点,但你一定要相信,你们将来的收入一定会大大超过现在的预期的,您和您先生都这么优秀,如果在这个城市,连你们都买不起房,那太不公平了!”

——电视剧《安家》

《安家》:买一个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房子,会逼自己变得更优秀!

任何时候买房都不晚,买房还是越早越好!

刚需买房,早晚也得买,何不早买一些。




褚小军


十年前,红极一时的《蜗居》里,海清夫妇执着于买房;十年后,《安家》中为换房疲于奔忙的海清夫妇,面对的种种困难与现实直指人心。不论时间如何变迁,家对于人们的生活幸福感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安家》不同的故事里,不同的人,却同样对“家”有着深深的执念,因为他们太知道“家”的重要性了,有了家,心才能安,才有归属感。

房子,是生活的容器,更是你人生的主场

“也许买了房会过的苦一点,但是将来的收入,一定会大大超过现在的预期,优秀的人是会被眷顾的,卖房子买一个超过自己能力范围多一点的房子,会逼自己变得更优秀。”孙俪这一段台词,戳中了多少人的心?不言而喻。

《安家》里,海清饰演的宫大夫对储物室、阳光的重视,是对生活品质的高要求,更是现实中人们买房的真实写照。房子,从来就不仅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你人生的主场,家人的港湾,给你和家人温暖力量与幸福感的地方。 买房子最重要的是看品牌,品牌决定了“你的家”的起点。世茂地产的奢宅血脉,于各大城市打造众多奢宅项目。如今,世茂布局广西和粤西,成立粤桂世茂,为区域带来更好的人居体验。

在此非常时期,粤桂世茂推出全民营销计划,只需交3000元定金,就有机会享受十重惊喜。自己购房,至高可省20余万;推荐亲朋好友购房,用3000元定金就可获高额佣金回报。“推荐赚高额佣金,自购至高可省20余万,免费更名或无理由退房”等,只赚不赔,拯救你的不安心。安心置家,或赚钱养家,总有一个适合你。

《安家》戳心之余,更教会我们如何安家

疫情当前,我们都重新审视了房子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我们面对的现实,只会比电视剧现实更多。 买房,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情,更是一件值得我们花时间精力去完成的“幸福的负担”。不能因为觉得“房子随时都可以买”,“最近工作比较忙”等原因拖着不去看房。时间是挤出来的,好房子很多,遇到合心水的房子需要缘分。


影视剪辑194


十年间从《蜗居》到《安家》,人们的买房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觉得是有很大的变化的,以前人们对于房子的概念是“单位宿舍”、“筒子楼”、“单位分配房”。

觉得花钱买房是傻子,单位包分配房。为什么要买?但是有一部分人还是比较有经济头脑的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作为经济改革发展特区,在于买房这个问题上是最先形成意识的。

深圳最早的商品房,在壹仟多元一平方。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人购买,并且开始有了炒房的意识。现如今深圳的房价一平方最高到了10万+。

因为深圳人很早就认识到房子是不动产,可以有保值升值的商品。而现在深圳老城区,如罗湖、盐田、福田、都已经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开发房地产了。老区的人民开始把目光放在了,南山、龙华新区、光明新区、宝安区 等,地多的地方。

电视机《安家》中基本涉及的都是二手房的买卖,也正是符合 了当下老城区人想换新家大房的意愿。辛苦创业的年轻人想“上车”(“上车”意思是成为房奴还贷的开始,粤语)就会考虑在老区进行购房,老区的配套设施比较完善,教育、交通、医疗、商圈。唯一不好就是太成熟了没有可以升值的空间。

现在的买房卖房的观念是把房子看成了商品。而不再是一个“家”

《蜗居》是给人们提示有房有车才是考虑结婚的前提,也是个“毒”

《安家》是把现如今的买房,卖房的人性展露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