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

历史漏砂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整体来看,整个清王朝对于李鸿章以及李鸿章的家人非常够意思,想想也是必然,毕竟李鸿章为清皇朝背了这么大一口黑锅,而且背了一辈子也没有背到地方,思来想去,如果清皇朝对李鸿章的家庭不过多的照顾的话,总有些说不过去。

我们按照一个先后顺序来看,李鸿章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相比较而言三个儿子混的都不错,一个女儿混的也不错,可另一个女儿却倒了八辈子霉,竟然嫁了一个不争气的丈夫。

事件回顾

李鸿章的大儿子并不是李鸿章的大儿子,而是李鸿章第6个弟弟的儿子。嗯,这句话可能有些莫名其妙,就好比说某个人的爹并不是某个人的爹,而是某个人的爹一样。

在清朝的时候流行过这样的一种说法,比如一个人结婚之后好久都没有孩子,甭管怎样埋头干活,就是没有孩子,没有办法就只能过继,把自己兄弟姐妹当中的一些孩子拎过来,并且告诉他从今天开始你爹不能喊爹了,只能喊叔叔、大爷,而这个叔叔或者大爷你必须喊爹。

就这样这个儿子成为了李鸿章的长子,可因为是长子不是嫡长子,所以他没有办法继承李鸿章的爵位,即便如此,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李鸿章亲自写去协马关条约的时候,李鸿章的长子就曾经陪往他一起去,再后来清朝给了李鸿章的大儿子一个四品京官。

李鸿章的二儿子是李鸿章亲生的儿子,也可以称之为嫡子,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这个孩子就继承了李鸿章的一等侯爵,朝廷也给了一个四品的京官,可惜的是这个儿子属于幼年早逝,活到了34岁就嘎嘣脆跑到了地下见父亲去了。

李鸿章第3个儿子,可以说是整个清王朝当中相对而言比较年轻的外交官,朝廷给了他一个四品官衔,除此之外,他本人因为经商的缘故,并不过多的涉及到政治圈子里面,在商业圈子里面他有着很高的名望。

李鸿章的大女儿嫁给了张佩伦,张佩伦在整个清朝的历史地位就不再过多阐述了,总之这个女儿找到了自己的好归宿。

李鸿章的二女儿结婚之后被别人嫌弃了,毕竟自己老子都不在了,婚后的生活也不开心不快乐。

没错,这就是事实

整体来看清王朝可能腐朽惯了,总会做一些龌龊而且低三下四的事情,可是对于李鸿章这一块并没有吝啬,该赏的赏,该给的给,似乎清王朝愿意把自己的一小部分财产拿出来给李鸿章以及李鸿章的子嗣,让他们这一辈子能够衣食无忧。

只不过这一切似乎与清王朝无关,也与李鸿章无关,有关的只有两个人:那就是慈禧和光绪皇帝。

事实上,当慈禧和光绪皇帝一直在打败仗的时候,李鸿章就如同一个背锅侠一样,背了绝大部分锅。当民众们去骂李鸿章的时候,其实已经是在间接骂慈禧太后了,针对于这一点慈禧太后也是门清的。既然李鸿章上道会来事儿,那么慈禧太后

自然要好好的赏赐一下李鸿章了。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趣谈唐宋元明清


清朝没有对李鸿章的家人后代怎么样,因为毕竟李鸿章为清政府付出了心血,也付出了最后的尊严。

李鸿章到了40岁都没有儿子,古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已经有了一定地位的李鸿章当然也希望有人能继承自己的事业。

所以,李鸿章过继了六弟的儿子李经方做了自己的儿子,李经方成为李鸿章的长子。

哪知道3年后,李鸿章的正室赵氏生下了李经述,不久,小妾莫氏又生了李经迈。

这下亲生的嫡子和庶子都有了,有人就说了,看来着李经方的长子地位不保了。

哪知道李鸿章并没有因为有了亲生儿子就冷落了长子李经方,他不仅为李经方聘请了最好的私塾先生,准备,还请了外国老师,让他学习外文,在外交场合时,总是带着李经方见世面,长见识。

1882年,李经方考中举人,李鸿章非常高兴,马上将他调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不久便跟随驻英钦差大臣出国了,很快还成了中国驻日大使。

有着李鸿章的提携,李经方本可以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崭露头角的,但一场变故却发生了。

《马关条约》的签订,父亲李鸿章背上了丧权辱国的骂名,其实就算李鸿章不签,也会有其他人签,他不过刚好是清政府推出来的替罪羊罢了。

李鸿章签完字后,便一病不起,但清政府本着“一事不烦二主”的原则,想让李鸿章继续交涉割让台湾给日本的具体事宜。

李经方站了出来,替父亲做了这件耻辱的事情,从此他也成了“汉奸”。

因此,李经方退出了政治,靠着李家雄厚的家底开始经商。

李鸿章的二儿子李经述,某种程度上是嫡长子,但这个人的成就却不如李经方,他一生酷爱诗文,但却不出门,靠着李家的家资维持度日。

三儿子李经迈,也没有进入政治圈而进入了商界,而且酷爱收藏,也有条件去世界各地收集文物古董,成为了一名收藏家。

李家的后人并没有像大家想象的一样只啃老底,事实上,李鸿章在教育子女方面学习了老师曾国藩的理念,李家后人在其各自领域都做出了非常卓越的成就。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裱糊匠李鸿章为风雨飘摇的清政府签了不少不平等条约,背负了“卖国贼”的骂名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被人称为圣人,李鸿章被称为裱糊匠,曾圣人的名号颇有争议,而李鸿章裱糊匠的名号却当之无愧,李鸿章为了不争气的清政府背负了不少骂名,也得到了各国列强的好评,就像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



李鸿章是道光二十七年进士,不过他却是从当曾国藩幕僚才有机会得到重用,最后成了和曾国藩齐名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发展了湘军,而“无湘不成军”、“湘军将帅半天下”一家独大的局面让大清帝国很尴尬,也引起了清廷的猜忌。

1861年底,太平军准备移师进攻上海的消息给了李鸿章机会,这一年他38岁,在上海的江南豪绅听说太平军要来,就写信给曾国藩,说只要湘军来保护上海,他们愿意每个月提供60万两的白银给湘军作军费,曾国藩自然乐意了,这么一大笔钱对经常缺饷的湘军无疑是个大馅饼,于是曾国藩写信给弟弟曾国荃,曾国荃说我正围着南京,没空,曾国藩又找湘军宿将陈士杰出山,陈士杰以母亲年纪大要在家照顾为由推辞了。



这时候清廷害怕湘军得到这笔巨款势力会愈发壮大,更加威胁到清政府中央统治,就发了个上谕,说何地无才,干嘛一定要湖南之人充勇,让别的省按照湖南募勇章程妥为办理,募好兵勇去上海就好了。

曾国藩看清廷这样说了,为了减轻清廷对他的猜忌,就选了自己的幕僚、安徽人李鸿章去另外组建新军前往上海,就这样李鸿章回安徽募集了4营安徽子弟兵,淮军就这样成立了。

有了军队也就有了一席之地,此后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平定捻军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李鸿章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在洋务运动中成为了洋务重臣,也成了一个外交能手,被慈禧太后倚为左膀右臂,可惜李鸿章常常被指定去和外国列强签定逼迫中国出让利益的不平等条约,被称为晚清的裱糊匠,也被世人大骂“卖国贼”,1901年,李鸿章签订完《辛丑条约》,回来后就开始大口大口的吐血,做了清朝丧权辱国多年替罪羊的李鸿章,终于熬不住了,没多久就病死在北京,享年79岁。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是怎么对待他的家人?

李鸿章的离世,让慈禧太后为之流下眼泪,还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可分担了。”并追封李鸿章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

李鸿章共有三子二女,长子李经方是李鸿章六弟李昭庆之子过继给李鸿章的,当时李鸿章年过四十还是膝下无子,就把李经方过继为嗣,过了三年李鸿章的继室赵小莲为李鸿章生了个儿子李经述,李鸿章仍然以李经方为嗣子,而自己的亲生儿子李经述成了次子,李经方极得李鸿章喜爱,考中举人后留在北洋大臣衙门,随李鸿章襄办外交事宜,在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后,李经方随李鸿章到日本谈判,李鸿章被日本浪人枪击受伤后,李经方被清政府委任为对日谈判全权大臣,在办理完割让台湾交接后,李经方避居上海,不再回京复命。



后来李鸿章出使俄国、德国,李经方也有随行。1901年李鸿章过世后,清廷以李鸿章灵柩回籍有期,李经方以四品京堂候补,参与安徽及沪宁铁路事宜,后来又出任出使英国大臣、邮传部左侍郎,兼任中国第一任邮政总局局长。

辛亥革命后,李经方被罢官,居住在上海,张勋复辟期间,李经方跑出来支持,复辟失败后,李经方跑到大连蛰居,1934年病逝,终年80岁。

次子李经述生于1864年,1885年考中举人,曾任参赞官随李鸿章出使欧美,李经述是个有才气的诗人,不过为人内向,没有把自己的诗作拿出来示人。李经述在中举后,试场的运气就不好了,考了几次都没中进士,1895年李鸿章奉命东渡日本议和,李经述要求一起去,李鸿章不同意,要他在家复习功课准备考试,这次考试李经述已经进入了被录取的一档,只是当时李鸿章因为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成了众矢之的,连带着李经述也被考官讨厌,于是李经述再次榜上无名。



李经述还是个孝子,在李鸿章与十一国公使谈判结束后,经常咳血,住在贤良寺里,李经述得知后就带着长子李国杰去探望,在看到李鸿章卧床不起后,连续五十多天在床前服侍,直到李鸿章咽气,在李鸿章过世后,本来身体就不好的李经述也垮了,在李鸿章过世一百天后,也跟着撒手人寰,享年38岁,在他死后,清廷有感于他的孝行,特为降恩其嘉行,让他承袭李鸿章的侯爵爵位,由他的长子李国杰再次承袭。

三子李经迈生于1876年,跟他两个哥哥比起来,在政治上、学业上都不能比,李经迈有很多头衔,都是朝廷看在李鸿章面上特赏的,在李鸿章死后,1905年任出使奥地利大臣才是实务,是当时清廷最年轻的外交官,次年授光禄寺卿,后来又历任江苏、河南、浙江等地按察使,辛亥革命后退居上海,张勋复辟时他也出来支持,复辟失败后回到上海当了寓公。



李经迈善于理财,英语又好,擅长和外国人打交道,在上海做房地产赚了很多钱,因为有钱还差点被人绑架,后来请了几个白俄当保镖,日夜随身护卫,李经迈于1938年去世,享年62岁。

李鸿章的两个女儿一个叫李经溥,一个叫李经璹,李经溥一生平淡无奇,李经璹则嫁给了张佩纶,她的孙女就是爱上汉奸胡兰成的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

可以说在李鸿章死后,清廷对他的家人颇为照顾,也算是对他多年裱糊匠工作的肯定!至于李鸿章留在世间的名声,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历史红尘


1901年,就是光绪二十七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实在受不了这口窝囊气,在条约上签字后,回到家中,李鸿章就大口大口地吐血。

慈禧太后听说李鸿章病了,立即派遣御医为李鸿章治病。

由于病情严重,加上岁数大了,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离开了人间,享年78岁。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

五千两白银治丧,十处祠堂祭祀

李鸿章去世,让慈禧太后好像丢魂落魄一样。

慈禧太后不停地感叹:李鸿章啊,李鸿章!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

慈禧太后一再称赞:李鸿章真是“再造玄黄之人。”

无论如何称赞,人已经死了,都得安葬。

慈禧太后下诏,追赠李鸿章为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号文忠。

虚名之外,慈禧太后也给予李鸿章的家人很多实实在在的恩惠。

慈禧太后特批赐赠白银5000两给李鸿章家人,用于安葬李鸿章。

清政府让李鸿章享有一项特殊的“荣誉”:在李鸿章原籍与李鸿章曾经立功的省份建立祠堂,总共建立10处祠堂,以表彰李鸿章对清朝的贡献。

最让人惊叹的是,李鸿章享有一份特殊荣誉,是清朝从1644年——1901年,统治中国257年中,唯一一位汉族官员独享的荣誉,那就是建造“京师祠”。清政府还规定:地方官员必须每年定期到李鸿章的京师祠去祭祀。

5000两白银是货真价实的,李鸿章家人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恩惠。

赐封给李鸿章的爵位、谥号,为李鸿章建造10处祠堂,看起来是虚名或者形式,其实,只要清朝统治还在,这些就都是李鸿章家人的福荫。

即使清朝灭亡了,清政府给李鸿章的这些奖赏,也让其后人有时候从中得到或多或少的、或明或暗的好处。

对于李鸿章的家人,清政府具体是如何安排的呢?

清政府对李鸿章直系七人,都有安排。

两位夫人,享受俸禄,安度晚年

李鸿章一生共娶了四位夫人。

1861年,原配夫人周氏病故。

第二任夫人赵小莲,为李鸿章剩下一个儿子,名字叫李经述;赵小莲为李鸿章生下一个女儿,名字叫李经璹,小字菊藕,大多数称呼她李菊藕。

1892年,赵小莲病逝。

所以,李鸿章夫人周氏、第二任夫人赵小莲的去世,都早于李鸿章去世。

李鸿章死后,他的侧室莫氏、侍妾冬梅都享受诰命夫人的俸禄,吃喝无忧、生活富裕。

侧室莫氏生育儿子李经迈。

李鸿章死后,莫氏跟随儿子李经迈生活。

李鸿章一生共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他们的名字是: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李经溥和李菊耦。

长子李经方,清朝重用,辛亥革职

从李鸿章死后,至清朝灭亡的11年中,李经方职务变换比较频繁,所以,这部分文字看起来十分琐碎,请耐心阅读。

李经方是李鸿章从自己的六弟李昭庆跟前过继来的。

1901年,清政府命令李鸿章,尽快赶到北京,与十一国公使谈判。

大儿子李经方始终跟随在父亲李鸿章身边,照顾父亲、协助议和。

李鸿章在北京病逝后,李经方护送父亲灵柩,回到老家合肥。

1902年4月,清政府委任李经方以四品京堂候补,命令他在上海,与盛宣怀一起同英国人马凯谈判,谈判内容是关于通商条约的。

与马凯的通商条约签字后,清政府命令李经方参与安徽及沪宁铁路的筹建事宜。

1903年2月,李经方、李经迈等人,在合肥大兴集夏小郢,将李鸿章安葬入墓。

父亲李鸿章入土为安之后,李经方赶到北京,向清政府奏请:将坐落在北京崇文门总部胡同的一处住宅交出,用来建造京师李鸿章专祠。

将父亲李鸿章相关事宜安排好之后,李经方在家以四品京堂候补。

1907年3月,清政府任命李经方担任英国大使。

李经方继续发挥他突出的外交才能。

1911年12月,清政府将李经方调回国内,担任邮传部左侍郎。

当时,第二次科技革命在西方方兴未艾,中国也开始发展近代化的通讯事业。

由于清政府深受西方国家奴役,中国的邮电通讯等部门都被英国人把持。

根据在英国工作时对英国人的了解,李经方充分发挥外交才能,经过多轮谈判,终于从税务司中将邮政业务转回邮政部。当时中国税务司由英国人把持。

清政府任命李经方担任中国邮政总局第一任局长。

在李经方主持下,弱势的清政府中,邮政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电报业务,获得了长足进步。

1912年,清朝皇帝逊位后,李经方所有职务全部被解除,不再担任任何官职。

李经方居住在上海,为宗社堂献计献策。

辛亥革命胜利后,清朝皇族中的顽固分子结成宗社党,反对清帝退位、反对革命政府,企图恢复清朝统治,宗社党的总部叫宗社堂。

1917年,张勋复辟,李经方、李经迈极力吹捧张勋,希望清朝能够东山再起。

张勋复辟失败后,李经方躲到大连,居住在平民城区,长年累月,深居简出。

李鸿章家族在安徽的合肥、六安、霍山、寿县等地方拥有大量土地、房宅。李鸿章死后,李经方继承了不少家产。

恢复清朝无望,自己年岁又高,1933年李经方写好遗嘱,明确地将遗产分配给儿孙。

1934年9月28日,李经方在大连病逝,享年80岁。

次子李经述,尽孝尽忠,承袭爵位

1901年秋,李鸿章与十一国公使谈判,十分艰难,李鸿章累倒了,住在贤良寺里,大口大口吐血。

李经述急忙带上长子李国杰,前去探望李鸿章。

在李鸿章床前,李经述每天昼不思食、夜不思眠,一连50多天寸步不离。

李鸿章去世后,李经述痛不欲生,不断自责自己无能。

李经述竟然打算自杀殉父,家人一齐围绕在他身边跪下,请求他不要冲动,李经述才没有自杀。

由于伤心过度,李经述身体彻底垮了下来。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让李经述承袭其父亲李鸿章的一等侯爵,以四品京堂候补。

每当想到父亲,李经述总是哭泣不止;每次哭泣,李经述都会喘气不止、大汗淋漓。

李经述感觉自己在世时间不长了。

1902年2月11日,李经述写好遗书。一周之后,李经述跟随父亲到西天去了。

李经述终年38岁。

李经述去世,距离其父李鸿章去世仅有短短的100天。

直隶布政使周浩、按察使杨士骧联名上书,请求袁世凯褒奖李经述。这时候,袁世凯接替了李鸿章的职位,担任直隶总督。

袁世凯上奏清廷,慈禧太后特别下诏褒扬李经述,恩准将李经述列入国史孝友传。

李经述死后,他的长子李国杰承袭一等侯爵。

三子李经迈,头衔很多,善于理财

李鸿章死的那一年,三子李经迈25岁。

清政府特赏李经迈主事;

特赏李经迈员外郎,在工部都水司行走;

给李经迈赏戴花翎,以四、五品京堂用;

慈禧太后特旨以三、四品京堂候补。

1905年,清政府任命李经迈出使奥地利大臣。李经迈是当时清廷最年轻的外交官。

第二年,李经迈被授予光禄寺卿。

1907年9月,因为母亲生病,李经迈归国,历任江苏、河南、浙江等地按察使,慈禧太后特别下旨李经迈以副都统记名。

1910年,清政府安排李经迈为首席大臣,跟随贝勒载涛到西方国家考察一圈。他们先到日本,然后到欧洲,最后到美国。这次主要是考察、学习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军事。

从西方国家考察后,回到国内,清政府赏赐给李经迈二等第一大带双龙宝星,暂时代理镶红旗蒙古副都统。

第二年,李经迈被任命为清政府民政部右侍郎。

不久,代理邮传部副大臣。

清政府发布诰命,授封李经迈为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清朝被推翻后,李经迈到上海生活,秘密与宗社党人密切联系,试图恢复满清统治。

1917年,李经迈积极参与张勋复辟活动,担任外务部左侍郎。

事与愿违,张勋复辟只是回光返照,仅仅12天之后,跳梁小丑张勋被打回原形,复辟彻底失败。

李经迈再次回到上海,精心管理自家数以千计的公寓,收取租金,很快积累起巨额财富。

李经迈英语水平极高,加上具有担任驻外大使的资历,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向英国借款的时候,每次都由李经迈参与,并且从中斡旋。

参与对英借款活动,李经迈获得了无数真金白银,每一次斡旋成功,李经迈所获得中介费都不少于200万两白银。

收取租金、获得酬金,李经迈家产超过一亿两白银。

二十世纪20年代,李经迈拥有6辆小轿车,还拥有专用游览的轮船、汽艇。

在上海生活期间,李经迈住在大楼中路的六楼和七楼(复式楼层)。

李经迈家庭陈设中西合璧,大量的皇家赏品、与祖宗画像、以及西洋油画,布置在宽敞的豪宅中。

李经迈用了一张巨大的、完整的白色老虎皮,做成一片地毯,铺放在大门口。

李经迈用9个大房间,专门收藏各种古董。

李经迈的豪华生活,堪比清朝皇帝。

1938年,李经迈在上海,因病去世,享年62岁。

长女李菊藕,填房张家,严格育子

李菊藕本来名字叫李经璹,小字菊藕,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母。

1888年,李菊藕22岁。

父亲李鸿章爱才心切,欣赏张佩纶的才能,把女儿李菊藕嫁给左副都御史张佩纶。

李菊藕成为张佩纶的第三任夫人。

李菊藕嫁给张佩纶后,生养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1901年,李菊藕的父亲李鸿章病逝;一年多一点后,李菊藕丈夫张佩纶在南京逝世。

张佩纶生前是清朝翰林院侍讲。张佩纶死后,李菊藕接受朝廷俸禄。

丈夫死后,李菊藕回到天津李府。

李菊藕专心致志教育儿子张志沂,张志沂就是张爱玲的父亲。

守寡的李菊藕染上了肺结核,到上海治疗。

1912年,李菊藕在上海病逝,享年46岁。

次女李经溥,命运不济,婚姻平淡

李鸿章的小女儿李经溥,嫁给了任德和。

任德和比李经溥小6岁,其父亲是直隶布政使任道镕。

因为女大男小,岁数悬殊,李经溥对婚姻生活感觉不很满意。

但是,物质生活上,李经溥十分富有。

李经溥与任德和原先在苏州生活;1946年,迁居到上海。

李鸿章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大清王朝、特别为慈禧太后用尽了全部心智。

李鸿章死后,慈禧太后对待李鸿章的儿女,能用的就重用,不能用的都赏赐俸禄,让他们过上富足奢华的生活。

李鸿章的儿子们也都尽心尽力,企图恢复清朝统治。

有心复辟,无力回天!李鸿章的儿子们纵有通天财富,也只能承受滚滚历史潮流的洗礼。


岳飞的飞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李鸿章死后,清政府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

李鸿章,清朝时期“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人称“李中堂”,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备受争议。在1901年,在签订完《辛丑条约》后病逝于北京,享年78岁。那么,在李鸿章死后,他的后人结局又如何呢?

李鸿章一生有3位夫人,原配周氏为其生子李经毓,却早年夭折,而周氏之后也因病去世了;之后续娶继室赵小莲和侧室莫氏。因李鸿章年过40却膝下无子,六弟李昭庆便将其长子李经方过继给了李鸿章。之后,赵小莲生了李经述,莫氏生了李经远、李经迈、李经进,但唯有李经迈长大成人。李鸿章还有两个女儿,分别是李经溥和李菊耦。

李经方虽然不是亲生的,但李鸿章却也异常疼爱他,经常将其带在身边帮助自己处理事务。在李鸿章去世后,李经方担任清政府的商约大臣,和英国人谈判,之后又出任使英国大臣,再后来还当了邮政局局长。最终被罢官后退居于上海。

李经述在李鸿章去世后承袭父亲的一等侯爵,候补四品京堂。因李经述是个孝子且性格内向,在父亲死后不到100天,他也随之而去,年仅38岁。

李经迈在李鸿章去世后成了清政府最年轻的外交官,出使奥地利。之后被清政府授予光禄寺卿。最后和李经方一样退居上海,并以开始经商。

长女李菊耦嫁给了年过四旬的晚晴名臣张佩纶为继室,因其因欣他的才华才没有反对。婚后育有一子张志沂,张志沂的女儿就是近代大名鼎鼎的作家张爱玲。

次女李经溥嫁给了任道镕的儿子任德和,但因其比丈夫大6岁而备受嫌弃,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总体说来。清政府对李鸿章的后人还是蛮不错的,基本上都没有受到迫害,应该说是相当够意思啦。


大史官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李鸿章,晚清三朝重臣,出生安徽合肥,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同治九年至光绪二十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权力最重的封疆大臣。有人评价他:

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评价李鸿章“大清朝中唯一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评价为“再造玄黄之人”。

让李鸿章名声扫地的是甲午战败,国人唾骂。在1885年战胜日本后情况下,签订《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甲午中日战争指挥错误,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国防实力水平被严重削弱,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李鸿章40岁无子,第一个儿子李经方是从弟弟那里过继来的。从小去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李鸿章死后,清庭命令长子李经方抬灵回乡,还继承了李鸿章的官职。

二儿子是李经述,李鸿章亲生,其才华和仕途没能像李鸿章那样通达,做些小官,李鸿章晚年,也是李经述在床边照顾,陪伴左右。

三儿子李经迈,妾室所生,清朝象征性的给予虚职,比较有用的是驻奥地利大使。但是,李经迈脑子活络,转型去经商,从小接受西方教育,英语水平很高,做起了跨国买卖。

再说说李鸿章的女儿,大女儿李经溥,历史没什么记载,高干子女,平凡渡过一生。

二女儿李菊藕则比较传奇,虽然接受了新式教育,但还是走上包办婚姻的道路,嫁给了大自己18岁的左副都御史张佩纶。生一儿子张志沂,此人正是张爱玲的父亲。

清朝没有亏待李鸿章的后人。李鸿章的后人后来多移居北美,在外经商,有的成为亿万富翁,有的平凡渡过一生。

感谢您的关注,关注,关注!!!


膏车秣马a


李鸿章,被后世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大清帝国末年,内忧外患,尚能苟延残喘,李鸿章在这中间做了莫大的功劳。这期间,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无数不平等条约,可以说是为慈禧背了数不尽的黑锅。慈禧说他是“再造玄黄之人”,就是基于此。

李鸿章死后,大清廷总的来说,对他的家人连是不错。只是李鸿章死于1901年,此时的大清王朝自身也是风雨飘摇,仅只隔了十年,清王朝自身这艘破船也倾覆了。所以说,李鸿章的家人大都还是靠自己生活。

那么,李鸿章的家人究竟生活得怎么样呢?

李鸿章一生有3个儿子和2个女儿。由于李鸿章到40岁时还没有子女,所以,老大李经方从他弟弟那里过继来的。不过,后来的几个儿女却是李鸿章亲生的。

李鸿章死后,清王朝让老大李经方继承了李鸿章的官职和爵位(李鸿章死后追加为一等爵位),并让其抬灵返乡。只是,这个儿子后来并未有大的作为。

二儿子是李经述,这个倒是李鸿章亲生的。不过其不管是才华还是仕途上,都没能像李鸿章一样通达。李鸿章去世后,靠着父亲生前的面子,李经述一直在清廷做些小官,早年李鸿章还在的时候,偶尔还能陪父亲出国见识一下外交场合。

(李鸿章与其弟李翰章)

李经述对其母亲倒是很孝顺,后来母亲卧病在床,正是李经述一个人在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李鸿章生命的最后时光,也是李经述一人在陪伴。

三儿子是李经迈,由于是妾室的孩子,李经迈并不是很受李鸿章关心。李鸿章去世后,清廷也象征性给了其几个官职,但都是些虚职,没什么太大作用。唯一有点用的,便是一个驻奥地利大使。

李经迈的脑子十分活络,看到仕途上已无建树可能,便转行做起了商人。得以于英语水平不错,李经迈做起了跨国买卖,也算是挣得盆满钵满,为自己打开了另一条出路。

再来看看李鸿章的女儿,大女儿叫李经溥。这个人历史上没什么记载,清廷也并没有给予其优待,估计最后成了普通人,李家分完家后,平平淡淡过完了一生。

(李菊藕)

二女儿叫李菊藕,李鸿章对二女儿还是比较宠爱的,当时也让其接受了新式教育。不过,在婚姻上,二女儿最后走的还是封建婚姻的老路子,嫁给了左副都御史张佩纶,这个人大了李菊藕整整18岁,是李鸿章包办婚姻的结果。

有意思的是,李菊藕给张佩纶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张志沂。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张爱玲一生又爱又恨的父亲。如此看来,李鸿章还是张爱玲的外曾祖父。

至于清廷对李鸿章这些后代如何,想必各位读者心里已有了答案。除了几个儿子捞到了些官职做外,其他的家庭成员清政府几乎都没有理会。

想来也正常,历史上有几个帝王是真心对待臣子的?尤其还是晚清那会,清廷连自身都难保,哪还有工夫操李家的闲心。可怜李鸿章一腔热忱,为清廷鞠躬尽瘁,终究还是错付了。


挚守静笃


文忠教子

其实这事儿换个角度想,李鸿章死的时候已经78岁了,在那个时代算高寿,他有充足的时间为家人安排后路。事实上李鸿章也确实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且从容分配给自己的子孙夫人们,根本不需要清庭帮衬。

吐槽机私以为在子孙教育方面李鸿章远不如林则徐洒脱,林则徐教子极严,三子分家所得钱财不过六千串,一时乡邻侧目,都觉他太过苛责。于是林则徐写下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最终两人的后代也却如林则徐写的的那样,林家枝繁叶茂,偶露峥嵘,李家的君子之泽,三世而斩。林则徐的玄孙林墨卿亲手将《中英联合声明》递交给联合国,完成了林家几代人的夙愿,而李国杰、李国烋这些李鸿章的孙辈颇多不肖。这两个同样谥号“文忠”的人,给后世留下了不同的垂范。

极尽哀荣的李鸿章

1901年9月,签完《辛丑条约》的李鸿章开始大口吐血,紫黑色的血块让他无法正常进食,已经在华夏出现的西医很快得出了胃血管破裂的结论。李鸿章自知时日无多,开始在京城安排后事,随后于11月7日病逝。

慈禧对这个“再造玄黄”之人非常痛惜,下诏追封他为太傅,爵位也从一等伯晋升到一等候,另发5千两银子在京城治丧。李家的豪横大抵也不在乎这点银钱,慈禧对这点心知肚明,所以她还有更好的办法。

随后的诏书下令,在李鸿章原籍和立功省份建立10座祠堂,祭奠这个功臣。另外立功九省中包含京师,所有在京官员必须定期前往祭祀,李鸿章成为清朝近300年历史中唯一京师建祠的汉臣,可算哀荣无限。

他的夫人们

此时李鸿章的原配周氏已经先他而去,继室赵小莲出身太湖旺族,其祖父是嘉庆年间的状元,故此在李鸿章活着的时候就身份显赫。赵小莲早早就混上了一品诰命,且也先李鸿章而去,没法继续恩赏。


侧室夫人莫氏有所出,生了三个儿子(两个早夭),就跟着儿子离家别过,朝廷不太适合过度恩赏。最终莫氏在1913年去世,未与李鸿章合葬,而且她这支族裔人丁不兴,留在了合肥店埔镇。

其实李鸿章还有一个侍妾,但因为地位太低,且没有养育儿子,最终没能补上名分,吐槽机也没查到具体下落。

他的儿子们

清廷对李鸿章的儿辈都算不错,继长子李经方在他死后历任商约大臣、使英大臣、邮传部侍郎,最终成为清朝第一任邮政总局局长。按照古代官制,这已经算六部尚书级的高官,没有李鸿章的遗荫,估计很难做到。

嫡长子李经述继承了李鸿章的一等侯爵,还直接以以四品京堂后补,就是说出仕就直接当京官,可谓前途广大。然而李经述性格属于典型书生,受父亲离世打击太大,不足半年就去世了,清廷再次特事特办,把本来应该降等的侯爵直接给了李经述的长子,没有任何折扣,并且明令把李经述列进国史孝友传。

幼子李经迈在李鸿章生前是工部的员外郎,属于特给官,没啥正经实权。李鸿章死后得以候补三品京堂,1905年补上实缺,出使奥匈帝国。回国后在多地当按察使,最终在1911年当上了民政部右侍郎。


总结起来吧,清朝对李鸿章的家人挺不错的,算是对得起他背锅半生。然而转瞬间辛亥革命就来了,李家后人成为遗老,只好转而经商赚钱,这些就是清朝管不了的事喽。扯淡完毕。


历史吐槽机


李鸿章死后,清廷对他的家人,并没有象历朝那样,秋后算账,而是提携重用。可惜李鸿章死后不久,慈禧死了,三年,清朝又亡了。李家的恩荣,也到此为止了。

李的长子李经方,是养子,清朝时曾多次随李鸿章出使欧美日,自己也出任过驻外大使,还参加过张勋复辟,1934年病死箪蓆。

次子李经述,因受北洋水师战败之累,科场止步于举人。也出使过国外,依例继承了李鸿章的爵位。但李经述去世较早,年仅38岁。爵位由其长子继承。

三子李经迈,做过光禄寺卿,几次任按察使,也出任过驻外使节。怀着对清廷的忠诚,也参与过张勋复辟。

可以说,清廷对李家的恩宠不小。

抗战时,李鸿章收藏的大批文物,差点落在日冦的手里,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品仙,令桂48军派出两个团死命抢回。李家为报李品仙之义,赠李几件文物,被李品仙谢绝。1941年五战区财政陷入困境,李鸿章的两个孙子(时称两李),多次共捐献了八十多万块现大洋,被李宗仁树为“有钱出钱”的典范,足见其有爱国情怀。

给李鸿章抹黑的,就是甘当汉奸胡兰成拼妇的外孙女张爱玲(《色戒》中的床戏,应该是张与胡的真实写照)。不过,出这淫贱之人,应该是张家的问题,已与李家关系不大。


安平144796971


李鸿章这一生,可谓波澜壮阔,极少有人像他那样“见世面”,但可惜几乎都是与悲剧有关。比如,他是第一个用X光做检查的中国人,但说缘由,却甚不光彩:1895年3月24日,一个叫做小山丰太郎的日本愤青试图刺杀李鸿章以阻止日本与满清达成停战协议,虽然没有达到打死李的目标,但李左脸被击伤。此时,距离《马关条约》的签订还有20多天,《马关条约》成为李鸿章心里的大石头,压的他喘不过气来,也由于此卖国条约,他发誓终身不踏足日本国土,他确实做到了!把时间线跳一跳,读读李鸿章6年后的绝命诗吧: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这首诗,悲凉中透着悲壮,他并不想死,因为国事太多太难,需要他去处理,然而他却没有能力去处理。李鸿章有个自我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此即后人称其“裱糊匠”的来历。

平心而论,换做任何一个人,也不见得比李鸿章处理的更好,所以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为李鸿章痛惜: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这一生,经历过太多的人心险恶、政治风雨、国仇家恨,大概也是这个原因,他对后人的希望并不是从政,相反是不从政为宜。这让我们想到鲁迅对后人的期待“不做空头文学家”。

1901年,李鸿章死了,清政府不可能不表示一番,尤其那时候慈禧太后还健在呢,于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太傅”通常被认为是古代三公中的首位,周公旦做的即是太傅,实际上相当于人人梦寐以求的“帝师”,是人臣可望不可即的尊贵,可见清廷最后也没忘记李鸿章。至于他的后人,清廷也没有为难他,大概记述如下:

李经方:李鸿章40岁了都没儿子,于是其六弟李昭庆把自己的儿子李经方过继给李鸿章,作为其长子。后李经方任驻日本公使、邮传部左侍郎等职。

李经述:李鸿章继室赵小莲所生。李鸿章死后,李经述继承李鸿章一等侯爵位,但因此人至孝,不久竟然感伤父亲至于去世。

李经远、李经迈、李经进:李鸿章侧室莫氏所生三子。其中只有李经迈成年,后任清廷驻奥地利大臣、民政部右侍郎等职。

三个女儿:其中李菊藕嫁给张佩纶填房,著名作家张爱玲即是其孙女。另外两个女儿也都分别嫁给了官职中等的人(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到副厅级之间的官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