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国王的思考——说说“纠结”这种思维现象

国王的思考——说说“纠结”这种思维现象

都铎王朝: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国王的思考——说说“纠结”这种思维现象

斯图亚特王朝:英国国王威廉三世、以及他的妻子英国女王玛丽二世

国王的思考——说说“纠结”这种思维现象

英西海战双方军舰

国王的思考——说说“纠结”这种思维现象

第一次英荷战争

国王的思考——说说“纠结”这种思维现象

英荷海战

最近,英国关于脱欧问题,纠扯不清。英国从世界霸主,沦为局限于欧洲范围内的一个尴尬二流角色,究其原因,是二战击垮了英国,谁该来负责任,当然是丘吉尔。这个话题,需要深入探讨,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说得清楚的,不说这些了,本文来说说英国中期历史的一些故事。

1600年前后,英国改朝换代,威震世界的都铎王朝结束,斯图亚特王朝接替。都铎王朝的末代女王是伊丽莎白一世,斯图亚特王朝的开国之主是詹穆斯一世,詹穆斯一世是伊丽莎白一世的侄孙,姑奶奶把王位传给了侄孙。

都铎王朝,是英国开始崛起的朝代,1485到1603,立国一百多年,传了三代五王,开国老祖是结束了红白玫瑰内战的亨利七世,然后是其子亨利八世,著名的专制君王,开创了英国国教,再后是亨利八世的三个子女: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亦即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

斯图亚特王朝,一言难尽,1603到1714,立国一百多年,传了四代七王,期间发生了史无前例的英国革命,一地鸡毛,但之后的光荣革命,却使得英国从此一帆风顺。斯图亚特王朝的开国之主,詹穆斯一世,然后,其子查理一世,在革命中被送上了断头台,再后,王朝复辟,查理一世的两个儿子查理二世、詹穆斯二世,最后,詹穆斯二世的女婿威廉三世,詹穆斯二世的两个女儿玛丽二世和安妮一世。

本文就来说说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一世和斯图亚特王朝的威廉三世。

伊丽莎白一世,生于1533年,去世于1603年,活了七十岁。她于1558年即位为英格兰女王、爱尔兰女王,二十五岁继位,在位四十五年。

伊丽莎白一世于1588年,在她的领导下,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使得英国从一个二等国家,从此崛起为一等强国,成为欧洲新教国家的盟主。

伊丽莎白一世的思考特点是:纠结。

她最著名的两次纠结,一次是1588年与西班牙开战之前,打还是不打,她纠结了几个月。

另一次纠结,则纠缠了她几十年,就是,到底结不结婚,和谁结婚。

伊丽莎白一世之所以纠结,是因为她的王位,来之不易,在她之前,是她的异母姐姐玛丽一世在位,玛丽一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以血腥镇压新教徒而闻名,因而得名“血腥玛丽”,而伊丽莎白是新教徒,因此,玛丽一世在位期间,她一直处于随时被杀的危险之中。

玛丽一世,1516年到1558年,活了四十二岁,她比伊丽莎白一世大十七岁,这个大姐,一直是伊丽莎白一世最危险的敌人,她的丈夫是威震欧洲的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天主教各国的盟主,玛丽一世在位期间,英国成为西班牙的附属国。

新教徒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后,英国又重新变为新教国家,恢复了独立自主。正是由于伊丽莎白一世的王位得来不易,并且,即位后,罗马教廷也一直想以其表侄女、天主教徒苏格兰玛丽取代她,所以,她即位以后,每一个重要决定,她都要纠结,反复思考,因为,一点错误也不能犯,否则后果很严重:江山变色,人头落地。

在与霸主西班牙开战以前,伊丽莎白一世纠结了很久,打还是不打,这是因为,两国实力相差悬殊,一旦失利,后果不堪设想,想了几个月,还是决定开战,结果很好,英国就此崛起,西班牙的霸权受到严重打击。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纠结的另一面,就是深思熟虑。

至于结婚,欧洲各国的王子都在向伊丽莎白一世求婚,因为都想得到实力不俗的英国,如果伊丽莎白一世和哪国的王子结婚,哪个国家的王朝今后就将控制英国,因此,英国女王的婚姻,是关系到英国利益的大事,不能仓促做出决定,伊丽莎白女王考虑她的婚事,考虑了几十年,最后,她认为,就此事而言,没有决定,就是最好的决定,英国绝不能被任何其它国家所控制。她为了英国的利益,终生单身,而英国,也因此得以保持强国的态势。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以七十高龄去世,传位于同为新教徒的侄孙詹穆斯一世,都铎王朝结束,斯图亚特王朝建立。

1625年,詹穆斯一世去世,传位于其子,是为查理一世。1640年,因为查理一世企图实行专制统治,与民主传统的英国议会长期冲突,因而爆发了英国革命。查理一世以其反动军队,企图镇压革命,并且勾结法国,结果战败被擒,1649年,被送上了断头台。

同一年,革命强人克伦威尔成立了英吉利共和国,取代了王国。

英吉利共和国,1649到1660年,在英国历史上以强大著称,它不仅征服了爱尔兰,并且,还与荷兰争夺世界霸权,在十七世纪英荷争霸的三次战争中,打了第一次英荷战争,并取得了胜利。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即位,他在位到1685年,在位二十五年。查理二世在位期间,打了第二次英荷战争、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果都是英国战败荷兰获胜,不过,英荷是在海上争霸,打的都是海战,而荷兰还需要在陆上对付其陆上劲敌法国,因此荷兰放了英国一马,没有赶尽杀绝,英国因此逃过一劫。

世事难料,因为后来新教英国出了一个天主教国王詹穆斯二世,1688年,英国的新教臣民发动了光荣革命,推翻了詹穆斯二世的反动统治,迎来荷兰等省的执政官、奥兰治亲王威廉,迎立他为英王,是为威廉三世,因此,当年打得难分难解的英国与荷兰,一时之间,竟然组成了联邦。

英王威廉三世,是斯图亚特王朝开国老祖詹穆斯一世的曾外孙,他以此血缘,得以即位为英王,他是伊丽莎白一世的六世孙辈。

威廉三世生于1650年,去世于1702年,活了五十二岁。1672年,他二十二岁时,在法国雄主路易十四大举入侵荷兰的紧急时刻,临危受命,就任荷兰等省的执政官,领导荷兰,奋力击退了路易十四的进攻。1688年,他即位为英国国王,在位十四年。

威廉三世的纠结在于,英国有自由倾向的辉特党,对他热烈欢迎,而保守的托利党,则一直与他格格不入,明里暗里与他作对,威廉三世,弃对他热情相向的辉特党于不顾,却一直想和不甩他的托利党化敌为友。他一直为此事纠结,但直到他执政晚年,托利党也没有成为他的盟友,他终于改变思路,与辉特党合作,从此不再纠结。

如果说,伊丽莎白一世的纠结,是深思熟虑,给英国带来了很大利益的话,那么威廉三世的纠结,则是白白耽误了他与辉格党的合作,他本来可以做更多的事。与他作对的托利党,不但从未良性回应他的好意,反而在以后的岁月中,狠狠打击了荷兰。

所以,适当的纠结或深思熟虑是可以的,有时甚至是必须的;而那些不必要的纠结,还是尽快停止吧,因为一点好处也没有,并且还耽误事。

威廉三世,终身为打破法国路易十四的霸权而战,英荷联邦中的荷兰,为他击败路易十四,出钱出力,倾其所有,付出了沉重代价,当路易十四的霸权破产以后,荷兰也耗尽国力,筋疲力尽。

1702年威廉三世去世后,其小姨子、斯图亚特王朝末代女王安妮一世即位。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英国又一次改朝换代,斯图亚特王朝结束,汉诺威王朝建立,安妮女王的表弟兄,来自德意志的汉诺威公爵格奥格继位,是为英王乔治一世。

1754年到1763年,英法争霸的七年战争爆发,英国获胜,从法国手里夺取了加拿大和部分印度。

1775年到1783年,在法国的支持下,北美独立战争爆发,英属北美的一部分,独立而建立美国。英国在失去英属北美南部的同时,于1780年到1783年,由当年与威廉三世为敌的托利党决定,进行了第四次英荷战争,痛击早已筋疲力尽的荷兰,荷兰大败。

对荷作战的胜利,使得英国在失去英属北美的南部的同时,因击败荷兰而取得了巨大的补偿:荷兰从此失去与英国竞争商贸的力量;而于威廉三世在位期间所定下的、在一百年内向荷兰人借贷的巨额国债,也就此免付利息,并在战后可以以低价向荷兰商人收购国债;更主要的是,此前一直是世界金融中心的阿姆斯特丹,战后被伦敦取代了其金融地位;最严重的结果是,此战使得荷兰进一步衰落,之后,1795年,法兰西共和国趁势征服荷兰,曾经的世界超级大国荷兰,彻底沦为欧洲三流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