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清水河县:做实绿色文章 厚植生态底色

清水河县:做实绿色文章 厚植生态底色

新中国成立之初,清水河县境内仅残存约5500亩的天然次生林,森林覆盖率仅为0.1%。全县2818.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水土流失面积占96%,风蚀沙化面积达28%,600多条大沟、3万余条支沟和不计其数的毛沟每年通过两川(阳家川、北堡川)、三河(浑河、清水河、古力畔几河)将大量泥沙带入黄河,成为黄河中上游地区主要的输沙源之一。脆弱的生态环境直接制约着全县经济的发展,困扰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

没有清醒的生态危机意识,就会丧失社会文明进步的机会。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全县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下,踏上了生态建设的漫漫征程。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以林为主、农林牧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方针。1999年,清水河县被列为全国生态治理重点县,2000年被列为国家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相继启动实施。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林业发展思路,确立了“生态立县”发展战略。2013年,县委、县政府结合清水河县实际,提出了建设“一县三区”的发展目标,全县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县这一主线,全力启动实施了公路、城区、村庄等为主的重点区域绿化工程,至2015年先后组织实施了209国道清水河县至和林段一级公路两侧及沿线扩面、老牛湾旅游专线、老牛湾地质公园核心景区及周边山体、县城城区重要节点、银滚山长城公园及城关南山、一间房及沙湾等新农村六大重点区域绿化项目,总计投资近4亿元,完成绿化面积3万亩。

2017年,清水河县以“三北”防护林工程在清水河县实施为契机,在北堡乡境内建成总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青龙洞山生态文明现场教学点;结合自治区发改委《呼包鄂沿黄生态走廊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开展沿黄生态走廊建设,截至目前,已建设完成10.5万亩,投资5790万元,其中2018年完成8.7万亩、2019年完成1.8万亩。根据国家和自治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定位的要求,按照面上收缩、点状开发的原则,加快生态脆弱、偏远落后地区收缩转移,着力打造“三大主体功能区”,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

截至目前,全县各类林木保存面积达到129.2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6%,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2016年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9年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称号。

生态建设交出美丽答卷

壮大林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近年来,清水河县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定力,统筹做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积极发挥林果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脱贫之路。全县围绕“增资源、增效益、增活力”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着力提升林业第一产业效益,不断扩大林草种植覆盖面,切实加大灌木造林力度,突出抓好了柠条、沙棘、山杏三大原料林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海红果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和生态旅游景观林,使林业产业发展快速推进,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值逐步增长,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种苗、林草、花果和生态旅游四大林业产业新格局。

清水河县:做实绿色文章 厚植生态底色

石人背生态治理工程

2017年,清水河县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精准脱贫的切入点,大力发展林果产业,构建起“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生态经济体系,为贫困群众拓宽致富增收之路,并启动实施了林果产业项目,目前全县新增经济林42万亩,重点发展了以海红果、大接杏、李子、苹果等为主的优势特色树种,积极引进了蒙富、榛子、红枣等新品种。依托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实施,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出台政策鼓励老百姓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自主栽植,创新建设模式,以政策的引导促进多元化投资。海红果、杏等乡土树种盛果期都在20年以上,盛果期后亩年均收入达1.1万元;杏盛果期后亩年均收入8800元,可带来显著且稳定的经济效益。

2019年,按照全县林果产业建设规划及2019年国土绿化责任目标要求,在全县范围内“三域一线”(黄河流域、宏河流域、清水河流域、长城一线)实施经济林建设任务27万亩,计划沙棘栽植20万亩、欧李栽植1万亩、海红果栽植3万亩、杏树栽植2万亩;改造嫁接大接杏1万亩。

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清水河县坚持把培育和扶持主导产业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把生态建设保护与农村脱贫攻坚工程相结合,多措并举抓好脱贫攻坚工作,使项目建设覆盖了大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凡列入项目区的贫困户的耕地,全部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享受退耕还林补助。引进企业投资建设,并与企业合同约定优先吸纳贫困人员参与项目建设整地、栽植、抚育等劳务服务,获取劳务收入。交通便利的村庄发展旅游观光采摘园及农家乐,增加旅游收入,解决就业问题。同时还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流转经营林果基地,经营开发林果产品,让贫困户将各自林果地参与入股分红,保证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打好“红、绿、特”三张牌推动绿色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对于清水河县而言,就要打好“红、绿、特”三张牌。

打好“红色牌”,就是要依托正在规划建设的老牛坡红色旅游扶贫产业园,充分挖掘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优势和特色古村落优势,抢抓机遇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全区一流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实践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扶贫产业示范基地。采取“基地+党员示范户+贫困户”模式,优先聘用当地贫困户和村民、景区安保人员、保洁人员,为景区游客提供农特产品购买渠道,全方位带动老百姓脱贫增收。

清水河县:做实绿色文章 厚植生态底色

老牛湾

清水河县:做实绿色文章 厚植生态底色

青龙洞山

打好“绿色牌”,就是要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大力实施生态扶贫建设工程,积极争取中国绿化基金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扶贫大额捐赠项目,联合蚂蚁森林、宇航人三方共同建设沙棘生态经济林2.2万亩。持续推进实施百万亩扶贫林果基地,在巩固经营好已建成的42万亩的基础上,今年采取农户自行零散栽植和引进企业集中连片栽植方式,继续实施扶贫林果基地27万亩。将农民利益紧紧联结到林果产业链上,农户通过流转土地、承包经营、入股分红、进企务工等多种方式获取稳定收益,实现增收脱贫致富。

清水河县:做实绿色文章 厚植生态底色

北堡乡口子上村

打好“特色牌”,就是要立足“窑上田”特色品牌打造绿色杂粮县,引导农户扩大“小香米、黄米、海红果、米醋、胡油、香菇”等六大地标产品种植规模,引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支持强化供应链管理,制定农畜产品生产、服务和加工标准,示范引导农民从事标准化生产,着力打响做强特色区域公共品牌。立足特色自然风光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以开发提升鬼斧神工黄河峡谷、红色传承老牛坡、养生福地贾浪沟3个景区档次为核心,积极保护开发明清古瓷窑、沿黄古人类遗址、明代长城等历史文化遗存,统筹推进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主题民宿建设,打造丝路旅蒙(云商)特色小镇、高茂泉窑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基地、巴图民俗村等一批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的田园综合体,推进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清水河县:做实绿色文章 厚植生态底色

三台子林果基地

在今后的工作中,清水河县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走好新时代推进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兴县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锁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目标,持续巩固脱贫摘帽成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建设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美丽富饶清水河,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清水河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清水河县:做实绿色文章 厚植生态底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