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古董市场:打眼

古董市场:打眼​​

古玩行里有很多的规矩和行话,规矩是为了对这种个人交易的一种保障。行话就是行业术语,就像旧时代跑江湖的人用的春点,也叫“吊坎儿”,这种语言只有行内人能听懂,它的作用是方便交流,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公开场合下交流也能起到保密作用。这些规矩术语在文玩市场的地摊上一直沿用。地摊的东西都是摆在地上,谁都可以拿起来看,如果中意了还要讨价还价,如果不懂规矩术语,交流困难不说,也暴露了自己是个外行,很容易被“药”挨坑。在这种地方看东西是有讲究的,第一,东西不过手,别人递过来的物件不能接,要放稳了再自己拿起来看,因为在交接的时候摔了分不清责任。很多东西如果不了解,绝不能轻易上手,因为有些老物件设计的很巧妙,看着是一个整体的器物,很可能是组合起来的,如果直接拿起来就会散落一地,你连还价的机会都没有,货主说多少就得赔多少。如果两个人同时看上了一件东西,东西在谁手里,另一方绝不能评判问价和还价,要等人家把东西放下才能拿起来谈价格。行话和规矩在这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对买卖双方起到了制约和保护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地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董市场:打眼​​

比如一块玉,为了使其更美观可以人为的润色,行话叫“上沁”。这种工艺早在宋代就有,叫“提油儿”,后来清代也效仿,工艺稍有改变但技术和用料都没有偷工减料。现在人的仿造能力强,花招儿也多,用狗血给玉上沁做旧,工艺完全变了,更没有用料的成本,狗血发黑粘稠沁过的玉和老工艺极像,但也只是像而已,用设备看细节就露出破绽了。宋代上沁的玉叫“老提油儿”,清代上沁的玉叫“新提油儿”都是真正的古董,而现代用狗血上沁的玉充其量叫“狗打醋”贵贱不说,那就不是个正经东西。古玩行里接触久了就发现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这样才能买到货真价实的物件,货主为了卖货就给东西编故事,这叫“下药”,自己学识浅薄买了假货叫“打眼”。这都是玩儿古玩的必修课,水深着呢!

古董市场:打眼​​

在古玩市场买东西几乎没有不被“打眼”的可能,只是损失有大有小。有些东西明知道不真,如果价格合适也是可以买的,除了有观赏价值,还能以假识真,通过它与真品的区别也能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古董市场:打眼​​

我有一次逛地摊,看上了一个青花瓷的花瓶,不过是个残品,应该是瓶口有破损被人从瓶颈处切掉了,行话叫“砍头”,有更讲究的会请能工巧匠在切口处做金缮镶边儿。砍头的瓷器也是常见的,不影响赏玩,也没有辱没它的年代,只是价值大打折扣。卖这东西的人有五六十岁,脸色黑红,一看就是个农民伯伯,像是刚放下锄头就进城了。这种人最具欺骗性,看上去一脸憨厚,大字不识什么都不懂的样子,其实一肚子花花肠子,他要是糊弄人,之前把话都铺垫好了才聊买卖,最后肯定让你明知道上了当还得自认倒霉。我走过去先没看东西,跟他闲聊了几句,果然证明了我的判断,绝对是个扮猪吃老虎的主儿。一般遇上这样的老手,我就不和他多搭话了,直接看东西。瓶子的底款没问题,字体也对,足圈的磨损自然没有做旧痕迹,是个两百多年的东西。我就开始和他过招儿了:“多少钱”?我漫不经心的问,“五千!”他也简单直接,我想斗斗他,就阴阳怪气的问:“家里有大亏空?着急用钱是吧?”他让我问蒙了,没完全明白我话的意思,我又说“瓶子口都没了你要五千?你留着腌萝卜用吧!”说完我佯装要走,果然他急忙往回叫我:你给个价儿行嘛?一般在这个时候就很关键了,如果你按他的价格往下还就上套儿了,我回来蹲下问:你的东西让我给价儿合适吗?他装作爽快:您就说吧!我故意气他:五块!他故作愤怒状:你不是诚心想买!我说:对了,是你先没诚心想卖的。要不我再给你加两块?他气得说不出话,在那捯气儿。我没等他想词儿,接着说:一个残了的瓶子,你想卖就好好说价儿!这会他有点蔫了,说话也不像刚才那么底气十足了:既然您看出来了,诚心要,我就给您个实在价儿,两千拿走吧。我笑着说:你承认卖的是残品了?能蒙就蒙是吧?就冲这个我得罚你一千。他连连摇头,我说:不行就算了!别再往回叫我了啊。说完我站起来就要走,他赶紧拉住我,最后一千二成交。其实清代的残品,这价格也算捡漏儿了,我心满意足的得胜而归。后来一位资深的前辈帮我长眼,说我判断有误,算是打眼了。东西的年代没有问题,只是器形不对,它原本不是一只花瓶,而是一个花觚。


古董市场:打眼

​大家看看花瓶和花觚的区别,原来这个瓶子经历的不是砍头,而是被腰斩了,它被去掉的不只是瓶口,还有大部分瓶颈。好在它的主要画片不在瓶颈上,还有我杀价的水平一流,帮我长眼的老师说它的价值远高于我收来的价格。虽然心里有些踏实,但还是挥之不去,那因为学艺不精而没有识破源委的懊恼,这一行真的是学无止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