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做了息肉切除,三年後就癌變,王大爺質疑!醫生:不是手術的事

三年前,本院來了兩個胃息肉患者,兩人年紀都超過了五十歲。因為是同社區,並且是在同一次社區體檢中發現的胃息肉,所以兩人相約一起來做息肉切除。李大爺因為息肉大,一直焦慮不安,而王大爺的息肉偏小,所以心態上相對樂觀一些。雖然心態不同,但兩人做出了同樣的決定。

做了息肉切除,三年後就癌變,王大爺質疑!醫生:不是手術的事

多數胃息肉患者無症狀,而胃鏡為是其發現、確診、治療的主要手段。有合併症時才會出現上腹部不適、疼痛、噁心、黑便等,極少數病人出現失血性休克。胃息肉常伴有慢性萎縮性胃炎,因而常有胃炎的症狀。

李大爺的大息肉(增生性息肉)

李大爺雖然息肉偏大,心情較沉重,但是他的息肉,是增生性息肉,在胃竇部,有三釐米大小,並且有蒂。其實他不知道,這種增生性息肉最大可為12釐米大小,多為廣基性息肉。手術完成後,李大爺下決心改變飲食作息習慣。

一、合理膳食

做了息肉切除,三年後就癌變,王大爺質疑!醫生:不是手術的事

李大爺開始規律飲食,很少出現暴飲暴食,並且對生冷偏辣的食物也避之遠之,保證足夠的蔬菜水果攝入,不偏食也不挑食。研究表明,大蒜、綠茶能抑制胃息肉的生長,李大爺就在生活中多吃大蒜,多喝綠茶。

二、戒菸限酒不熬夜

醫生建議李大爺要戒菸限酒,並且作息要規律,堅決不能熬夜。這是因為有數據顯示,這幾個不良習慣會明顯增加胃息肉的發病率。雖然李大爺一直沒把煙戒掉,但最終還是把煙控制在了一天七八支。

三、防治幽門螺桿菌

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Hp)感染與增生性息肉的發生密切相關。Hp陽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Hp感染後,其中約40%病例息肉完全消退。李大爺發現了自己Hp陽性後,配合醫生積極治療,並且根除了幽門螺桿菌。

四、定期胃鏡檢查

做了息肉切除,三年後就癌變,王大爺質疑!醫生:不是手術的事

即使切除了息肉,還是會有復發的可能,所以患者要定期做胃鏡複查。具體是多久複查一次,還是應遵醫囑。

王大爺的小息肉(腺瘤性息肉)

王大爺雖然息肉偏小,也長在了胃竇部,但它是腺瘤性息肉。這種息肉常在慢性萎縮性胃炎和典型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的胃黏膜上皮上出現。息肉雖小,但醫生告訴他要改變生活作息習慣,預防腺瘤的癌變。但王大爺只以為息肉小,不重要,沒多在意,生活方式也沒有改變,誰知,癌變的魔爪已經慢慢伸向了他。

腺瘤性息肉的形成多與基因突變有關,而多發腺瘤就是基因突變的信號。生活中的吸菸、酗酒、低纖維膳食、高脂飲食等也會促使腺瘤的癌變。腺瘤性息肉癌變率高,一定要重視。

這不是手術的事

做了息肉切除,三年後就癌變,王大爺質疑!醫生:不是手術的事

三年後的今天,王大爺因息肉發生癌變而住院,開始還質疑,後來聽了李大爺的講述,追悔莫及。李大爺做完檢查就回家了。這樣的結果很難讓人接受,但這就是現實生活中確確實實發生的事情。醫生直言,這不是手術的事!息肉有大有小,也有輕有重,但根源還在於你是否重視了你的健康。如果重視了健康,就會像李大爺一樣,堅決改掉先前的不良生活習慣,慢慢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我想,這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胃息肉的知識點。

胃息肉一般多為良性,無症狀者甚至可以不治療。增生性息肉多為非腫瘤性息肉,很多醫生也會建議在適宜的時候切除。腺瘤性息肉檢出率較低但癌變率較高,且易復發。有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被認為是最具有癌變潛能的息肉。

胃鏡切除是胃息肉治療的首選方法。胃鏡切除息肉,方法簡便,損傷小,費用低,並且通過胃鏡定期隨訪,還可檢查息肉是否復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