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泉州、廈門、漳州、臺灣這些地方哪裡的閩南話比較正宗?

泉州早報


臺灣有一支“宮廷樂符”。是仿唐朝專門為宮廷演奏樂團,他的音樂是以南音(也稱:南管、弦管、南曲)為基準的。那麼發音的音調非常嚴格,一定要泉州腔調才算標準,然而用泉州人的閩南語腔調來唱南音才叫標準也被東南亞各國的閩南人華僑所認可的,再說泉州的閩南語本身就有太多的腔調了,但都是以目前的市中心一帶為基準。如廈門距離較遠,自己就知道發音不準,所以他的閩南戲劇就會讓泉州人在後臺唱曲。其實有的版本說,閩南語是以泉州和漳州為標準的,只是兩個派系而已,泉州應該在隨朝就有了,而漳州是唐朝武則天時期建立的,他語言是陳政、陳元光帶入的。(廈門早期屬於泉州的,是建國後政府定閩南話以廈門為準)。所以別爭誰才是正宗,一定是政府說的算。不夠學術界是以泉州腔調為準的。不管誰才算正宗,泉州漳州包括現在的廈門,三地團結一致把閩南話這種文化遺產保留好發揚好!


龍152290615


閩南正宗當以泉州為主,閩南話的播遷,與閩南人的遷徙和閩南文化的播遷大有關係。以泉州、漳州、廈門,尤其是泉州為中心,閩南話向北影響溫州,向南影響潮汕,向西影響贛南,向東影響臺灣,還流傳至東南亞、歐美等世界各地。

泉州作為福建省的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經濟總量位居全省第一和全國前二十,在歷史上就是東亞第一大港口,號稱東亞文化之都和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人在海外影響很大,臺灣兩千多萬人口中,接近1000萬有泉州血統;菲律賓十大富豪,基本都是泉州人的血統。泉州有很多地名,比如洛陽江、晉江等,都顯示著泉州深受晉風唐韻的影響。

閩南話又分為泉州話、漳州話、廈門話和臺灣話,泉州話多為晉調,是東晉衣冠南渡的結果;漳州話多為唐腔,主要受武則天年間陳元光開漳影響。廈門話和臺灣話更偏漳州口音。因為鄭成功當年渡臺,主要是從漳州出發。具體而言,臺灣南部更偏漳州,而北部更偏泉州。泉州的晉調更古老,經濟文化實力更強大,也就更正宗。


青年史學家


南腔北調自古有之,而閩南及臺灣地區半山半海的環境註定了彼此之間即使文化傳統相似也必然存在方言的腔調差異。

北起三明大田,南至漳州詔安,東起泉州惠安,西止龍巖新羅,高山連綿,海浪不絕,閩南語便是在此山海之間萌芽、壯大。

從地理上看,閩南語方言就存在海口音和內山音兩種;從行政區劃上看,則是泉州話和漳州話之分,近四百年來,又因漳泉濫先後產生了廈門話和臺灣話;從朝代形成上看,也可以近似分成晉語和唐語兩種,也就是說閩南話的形成最遲在唐代,源頭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晉唐之間是連續不斷的融合過程。



正宗,在字面意義上泛指學業技術的嫡傳承繼,也指傳統的,主要的。因此,在圭海君的理解上,歸納為三點:正源、連續和影響力。

從這三點看,廈門話及後來的臺灣話顯著的不漳不泉結構和腔調,註定了其來源的非唯一性,自然不能算是正宗的,但從影響力看,二者優勢明顯,正因為它們的混合成份,使得這種次方言能為閩南人所聽懂,最明顯的是德化人和詔安人彼此溝通可能比較困難,但他們卻可以同時聽得懂廈門話和臺灣話,反之,廈門人和臺灣人則可能聽不清德化人和詔安人的腔調。



接著,便是漳州話和泉州話,從連續上看,二者並無所謂誰強誰弱,都是唐代公元700年前後成立的州郡,在此之前,二者一直是個整體,也就是說唐以前的閩南更多時候就是一家人,甚至家人還包括莆田人和福州人,那時的家中話可能就是晉語。

誠如唐代張籍所說的“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溫州以南講的是否是晉語,或許不太肯定,但八九不離十,畢竟衣冠南渡以及晉代閩南的政區的開發可以很好的印證了當地人口文化的發展。

於是乎,在洛陽江、晉江、西溪和九龍江流域,晉語便得到很好的普及,而今日泉州話和漳州話的核心區又剛好在唐以前閩南主體範圍的東北和西南界邊。

因此從源頭上看,處於東北的泉州話和西南的漳州話是一致的,都是始於晉語,前者承繼自南安縣和後來的晉江縣,後者至始至終都是龍溪縣。

只是,在武則天時代,因為陳元光的開漳以及後來漳州郡治改至龍溪縣的事實,使得陳家軍帶來的唐語在九龍江流域大範圍擴散並與原來該地的晉語發生混腔,形成了漳州話。

沒過多久,王緒領導的起義軍進入福建,王潮三兄弟在漳州將王緒殺死並被擁立為首領,並在泉州儒林張先祖的邀請下開進泉州,從而深刻影響泉州幾十年,這過程,少量的唐語與泉州當地口音發生融合,但程度明顯沒有之前漳州的重,因此泉州話還保留有很重的晉語音色。

陳元光和王潮都來自光州固始,因此漳泉在兩個相近不連續的年代發生了程度不一的晉唐語言融合,以致衍生出今日些許差異的閩南語次方言。

因此,從正宗的角度看,漳州話和泉州話不分彼此,基本等量,無非是漳州偏唐腔,泉州偏晉調,唐腔晉調都是正宗的閩南語。

附錄:

從字和音的角度看,閩南語不管是漳是泉,都是以晉唐河洛話為基礎,只是音色方面漳州的唐腔成分重,年代稍近,這種更近的音調反而是一種強勢的腔調,以至於漳泉濫之後的廈門話在腔調上更接近漳州話。

同樣的,臺灣話也有類似狀況,整體偏漳,只是在細分領域上,南臺灣近漳,北臺灣近泉,這種偏向和哪種方言人口的比例大小無關,而是與唐代時唐音融入晉語的形式有關,融合漳泉兩種方言後的次方言會放大唐音的效果,僅此而已。


.....................................

圭海觀點,無出處無源流,請各位看官斧正。


圭海四記


首先閩南語,起源於黃河、洛水流域,在西晉時期、唐朝、北宋遷移致福建南部,發祥於福建泉州。現主要分佈地福建閩南地區的泉州、廈門、漳州和臺灣省,還廣泛分佈於閩東北地區、浙東南區、廣東潮汕、惠州、海陸豐地區、珠三角、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島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華人社群。

泉州是閩南文化源頭,周秦開始經濟開發,於260年(三國時期)始置東安縣治,至今有1750多年的歷史。泉州素有“福建文化半壁江山”之稱,曾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對外通商口岸,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名勝古蹟星羅棋佈,文物瑰寶琳琅滿目,民風習俗情趣獨具,文化藝術絢麗多姿,璀璨的文化充滿著無窮的魅力。2013年由文化部主辦的中國首屆“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泉州以88.92分的最高分當選為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

閩南語在各地由於口音和腔調的有不同,因而在泉州被成為泉州話,在漳州被稱為漳州話,在廈門被稱為廈門話,在臺灣亦被稱為臺語或者臺灣話,但在學術上以泉州話為標準腔,即使在閩南語口音不同的地方。

泉州、廈門、漳州、臺灣這些地方的閩南話比較起來泉州話無論從歷史地位還是傳播度及學術評判標準上都是被大家認可為最正宗的閩南語。


天下泉商


所謂正宗是要參照過往共認的一個標準。比如說,福州這家蘭州牛肉麵正不正宗?是拿來和蘭州的標準對比評價。要是說這個人說的閩南話正不正宗?拿誰作為共認的參照標準,拿武則天還是岳飛參照,誰也沒有她倆的錄音,也沒第一個說閩南話的祖宗錄音,顯然沒有這樣的標準。自說自對,人多取勝,那也改寫不了文化本身,只是個人情感的表達。要是硬爭就正宗,韓國人爭孔子是韓國人,中國人也沒轍。要是人多正宗,印度人說月亮是印度的,美國人也沒招。人文的東西,要尊重它自然和、歷史,以及當下的狀態,人為故意渲染,排他,斷章取義那隻能自我欣賞,閩南文化的全部屬於全體閩南人共同創造傳承,沙縣文化屬於沙縣人,一家的文化屬於全家,你的文化屬於你自己。唐宋中原官話,現今卻在中原消失了,卻流傳在東南一隅,如此奇妙,而今天中原人會欣然認可這種文化狀態嗎?


蓑笠寒江雪


對於語言來說,各地都會有各地的口音,廈漳泉、臺灣,同講閩南語,但閩南語還是有一些區分。

臺灣:臺灣很多都是大陸移民,特別是閩南人帶去了語言和文化習俗,臺灣腔容易辨認。

漳州:作為廈門的後花園和後廚,四個地方經濟最弱的,漳州閩南話存在感最低。

廈門:作為經濟特區,廈門外來人口比例很大,很多泉州,漳州等閩南地區人員大量湧入廈門,廈門是閩南語大融合區。

泉州:廈門歷史上屬於泉州府管轄,泉州市區歷史建築保存很好,泉州歷史文化深厚,經濟實力比廈門強,面積大,其中德化,永春閩南話有一定地方口音。





廈門所見所聞


怎麼這種弱智的問題天天在問,你不會說誰家炒鹹菜正宗,每個人家裡都最正宗為什麼從小吃到大別人家炒什麼樣我不知道,後來吃多了每人都說自己家裡的正宗,但是還是感覺家裡小時候煮的最正宗,


東海龍宮人


閩南語,起源於黃河、洛水流域,在西晉時期、唐朝、北宋遷移至福建南部,發祥於福建泉州。現主要分佈地除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外,還廣泛分佈於閩東北地區、浙東南區、廣東潮汕地區(汕頭、潮州、揭陽、汕尾)等潮汕四市及惠州、珠三角、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島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華人社群。
"閩南語"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學術上泛指閩南語的集合,狹義則僅指閩臺之閩南語。臺灣及西方學者多認為是一種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 在大陸語言學的分類上,屬漢語族中閩語的一種。閩南語在各地有不同稱呼,例如在中國大陸常被稱為泉州話、漳州話、 廈門話、福建話、學佬話、河洛話等;在臺灣亦被稱為臺語、臺灣話、河洛話或福佬話,在東南亞的海外華人則稱為福建話(Hokkien)或咱人話(臺閩字寫作咱儂話)。

在學術上以泉州話作為標準腔,即使在閩南語口音不同的地方,高甲戲、梨園戲、南音也仍以古代泉州府城腔進行演唱,如今的閩南話已經成為地球60種主要語言的代表之一,它與北京話作為中國語言代表,被錄製在美國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2號宇宙飛船的鍍金唱片上,到廣漠無垠的星河中尋覓外太空知音了。

閩南語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兩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徵蠻、避亂。第一次:第四世紀晉朝人移居入閩,部分初級泉州話的形成於晉朝五胡亂華時期(西元304-439年),異族入侵中原,佇西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的時候,中原的衣冠八族(詹林黃陳鄭丘何胡)開始避難到福建的泉州晉江等流域一帶,他們把當時的古漢語(比如,有身、瞑、鱉、斟酌、鼎、箸等)帶過來,後來稱作“泉州話”。但這次數量很少 ,移民多留在閩江和木蘭溪流域。南朝梁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析晉安郡南部置南安郡,以保持閩疆南部安定取稱,治所在今南安市 豐州鎮,領晉安等三縣,轄今之廈門、莆田、泉州、漳州一帶,但不久就被撤銷,直到200多年後的唐朝中期,又在今泉州市區第三次置武榮州,不久改名泉州,泉州市區一帶的建制才穩定下來,泉州的安溪、惠安、永春、德化在400多年後的五代時才設縣。所以少量“泉州話”就是第三、四世紀的中原音參“吳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鱟hia)和當地的“越語(比如:loo3(高)、san2(瘦)、lim(飲)、hiu3(灑))融合而成的,這就是”白話音“主要的來源,比”讀書音“較早。

第二次: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囝屯墾漳州,漳州話的初步形成於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福建南部蠻夷禍亂不安,朝廷派陳政、陳元光父子(郡望河東)南下平亂,平亂了後屯兵佇即馬的漳州一帶,亦包括今天龍巖地區新羅,漳平一帶,這批人帶來七世紀的中古漢語。 唐代設立漳州前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戶口,在他們之外還有少數蠻僚生活於漳州南部山區。陳元光所率領的唐朝軍隊與蠻僚為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雙方交戰的最後結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廣大地區,而蠻僚最終被平定。唐代的漳州還不是很繁華,漳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第一個高潮。而其具有較大影響的,則是明代獨對漳州開放海禁,“市鎮繁華甲一方,港口千帆競相發”是其當時生動的歷史寫照。
第三次:第九世紀後期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統治福州、泉州等,泉州話形成。唐代末年,中國發生黃巢之亂(公元878年),唐代光州固始縣人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南下平亂,平亂了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軍節度使。即此批人閣帶來九世紀的中原話。第三次的移民大多數是唐代淮南道光州人。福建人讀四書五經的時候,這就是部分”讀書音“主要的來源。

閩南語主要分佈福建泉州、漳州、廈門、龍巖新羅區的大部分和漳平市大部分、三明地區大田大部分、尤溪部分、寧德市的福鼎、霞浦小部分、蕉城區小部分、福清部分地區:福清市漁溪鎮的部分自然村,一都鄉的王坑的部分自然村,上逕鄉、音西鄉、陽下鄉、東張等鎮,宏路鎮的龍塘,圳邊、周店等村。 泉州的回族和滿族,蒙古族也會使用流利的閩南語,不在回族鄉的泉州回族也會閩南語。除了福建外,閩南話流行最廣的是臺灣,臺灣會說閩南話的人口大約佔全臺的80%。

按照地域不同,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次方言:泉州話、漳州話、廈門話、潮州話、臺灣話、浙南閩語、海陸豐話、惠州學佬話、中山閩語、雷州話、電白黎話、電白海話、龍巖話、峇峇話、馬來西亞檳城福建話、新加坡福建話。

泉漳片,又稱閩臺片,即本土閩南語,狹義閩南語。通行於福建中南部、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內部高度一致,溝通大致無礙。二者音韻系統有別,但嚴格對應;語法及用詞基本一致。並以不等比例,光譜式混合、漸變,出現在內部個別口語當中,稱“漳泉濫”。明、清以來出現的廈門話和臺灣話(兩者相似,前者較後者高亢)即屬之。

泉州話,主要分為“府城腔”和“海口腔”,通行於福建泉州地區和臺灣北部及鹿港等沿海地區,浙江南部一帶的閩南語接近於泉州話。漳州話,主要有“府城”、“龍海”、“東山”及“漳平”等腔調。通行於福建漳州地區和臺灣南部及宜蘭等平原地區,廣東海陸豐、惠州一帶的閩南語接近於漳州話。廈門話:廈門處泉漳交界地,深受二者影響。

臺灣話,又稱臺語、臺灣閩南語:可稱“海山濫”、“海內濫”。分為“海口腔”(泉州腔)、‘北部偏海’及‘南部偏內’之“通行腔”,“內埔腔”(漳州腔)四個代表。主要特色在於大量的平埔族語、英語、荷語、日語等外來語,及中華民國政府推行之“國語”,吳語、外省方言的影響。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故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被稱為海口腔,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的說法,僅在臺灣中部地區符合此一分佈。


一葉孤舟71519631


我認為不是什麼相似度最高就是正宗。泉州口音偏輕,那你們認為輕的變重容易還是重的變輕容易?而且這些說閩南話的地方都是遷徙的人。剛開始五個說重口音的人,五個輕口音的人。然後不斷繁衍遷徙融合,慢慢輕口音的人就會被重口音的人同化。就像黑人白人混血出來的後代不也是偏黑人


好奇一切yz


都正宗,口音差別而已,就像蘋果也有很甜和一般甜的,但都是蘋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