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宋高宗趙構退守南方,選擇了杭州而非南京?

不喝皮酒會死星人


1129年11月完顏宗弼率軍渡江攻克南宋行都建康——這注定了趙構不會定都南京

1127年5月,被迫成為皇帝的張邦昌,以孟太后名義,下詔傳位給趙構。當時都城還是東京汴梁。但趙構依然呆在南京歸德府(今商丘市)。

趙構即位後,在起用主戰派李綱幾個月後,就起用主和派汪伯彥、黃潛善,試圖讓金國承認張邦昌讓位的合法性。

1127年10月,因為金軍進攻,形勢不利,趙構離開南京,駐紮在淮甸,孟太后先行去揚州;

1128年1月,趙構從淮甸繼續南下到揚州;10月,讓人送孟太后去杭州;

1129年2月,趙構到鎮江府,王淵要求趙構到杭州,但趙構選擇去建康,以建康為行都;9月,完顏宗弼渡江攻克建康;12月,趙構到明州,最後在完顏宗弼的追兵下,不得不逃入海中,在海上居住了4個月之久(1130年1月到4月)。

面對強勢的金軍,趙構能夠在前線的建康定都嗎?


定都杭州的優勢:

1、杭州相對建康有緩衝優勢。定都在建康,很容易被金軍渡江俘虜。而定都在杭州,金軍渡江之後還要有從建康到杭州的路程,有足夠時間進行逃跑。

2、可以從杭州到海上避難。1129年到1130年的經歷,可以說趙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個在海上駐紮的皇帝——秦始皇的巡遊不算。

但其實,投降金國的南宋叛將徐文就提供了一個堵住趙構海上避難的方案:

“宋主在杭州,其候潮門外錢塘江內有船二百隻。宋主初走入海時,於此上船,過錢塘江別有河入越州,嚮明州定海口迤邐前去昌國縣。其縣在海中,宋人聚船積糧之處。今大軍可先往昌國縣,攻取船糧,還趨明州城下,奪取宋主御船,直抵錢塘江口。今自密州上船,如風勢順,可五日夜到昌國縣,或風勢稍慢,十日或半月可至。”

3、1138年紹興和盟簽署,從1129年到1138年已經成為行都10年的建康,完成了戰時前線中心的功能。

1138年,金國歸還河南、陝西地給南宋,金宋簽署第一次紹興和盟。局勢基本穩定,作為戰時指揮中心點建康,不宜繼續作為和平時期治理的國度。

4、避免前車之覆,防止再次出現靖康之難。汴梁靠近黃河,金軍渡河之後即可包圍汴梁;建康靠近長江,金軍渡江後即可如同包圍汴梁一樣包圍建康。

看似依仗天險,實則毫無戰略緩衝。

這就是為什麼戰時可以把建康設為定都,但和平時絕對排除的原因。

5、建康具有恢復中原戰略企圖,不利於紹興和盟和金國信任。史書沒有關於定都杭州的言論記錄,但在《宋史全文》中記錄了張守對建康象徵意義的說法:

“守謂建康自六朝為帝王都,江流險闊,氣象雄偉,且據會要以經理中原,依險阻以捍禦強敵,可為別都,以圖恢復。”
“守曰:『昨日都省已與趙鼎言之,陛下至建康席未及緩,今又巡幸,百司、六軍有勤動之苦,民力邦用有煩費之憂。願少安於此,以系中原民心。』”

趙構為什麼同意紹興和盟:

一、迎接宋徽宗梓宮和母親韋太后:

“上曰:『不須恤此。今日梓宮、太后、淵聖皇帝皆未還,不和則無可還之理。』”

二、南宋軍包括四大將並無表現出收復中原的能力:

“翌日,趙鼎奏:『器甲精明,照耀廣川。軍馬之盛,至於如此,皆陛下留意所致。』上曰:『前日俊來奏事,具言近來軍中製造兵器已無遺功,朕因諭之:國家之力,亦盡於此矣,但欠一事爾。俊曰:不知欠何事?朕曰:所欠力戰而已。俊悚息對曰:他日若遇敵,臣當盡死以報國家。』”

南宋對金國所取得的勝利,都是防守之功:和尚原、仙人關、順昌之戰等皆如是,從來沒有取得過一次主動進攻的大戰勝利。

都是防守,從無進攻,卻個個妄談收復中原——說的容易!別跟我說,岳飛。岳飛的收復中原和諸葛亮數次北伐一樣,看似英雄壯懷,實則一事無成,顆粒無收,白忙活一場!

諸葛亮眼中只有長安,岳飛眼中只有汴梁。岳飛最佳策略是先奪取洛陽,以洛陽為基地慢慢東進,奪取汴梁。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靖康二年,金兵南下圍攻開封。宋欽宗遣康王趙構為和談使臣,出使金營求和,趙構走到河北磁州時被當地守臣宗澤勸阻留下,沒有去到金營。不久後開封城破,徽欽二宗以及一票皇族全部金兵俘虜。趙構因為不在城內,因此躲過一劫。等到金兵北返後,趙構便成了北宋直系皇族中唯一的倖存者。於是在同年五月,趙構在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市)即位為帝,重建宋朝,歷史上被稱為南宋。



宋高宗趙構剛繼位的時候,其實時局並不是特別的惡劣。首先是女真當時並沒有全盤吞併宋朝的計劃,黃河以南和關中地區仍然掌握在宋軍手裡;其次是女真人不適應南方的天氣,金軍南下要挑氣候,並非是全天候不間斷的,一般要等秋高馬肥,也就是在秋冬季節金兵才會南下。宋軍有絕對充足的時間做準備;再者當時宋廷有李綱、宗澤等大臣堅持,宋軍在抗金方面頗具成效。並且金軍控制的黃河以北也頻繁有民軍起義,金國的統治並不穩固。

因此宋軍當時只是缺一個有魄力的統帥,領導他們與女真作戰。如果當時這個統帥能稍微硬氣一點,不奢求有秦皇漢武之氣勢,哪怕是有孫權的野心,南宋後來也不至於在國號前面加那個“南”字。

然而趙構偏偏就是個膽子小的貨,商丘離黃河太近,他不敢待,於是跑路就變成理所當然的事情了。但是有個問題,往哪跑呢?當時主要有四種跑路的意見:西遷關中、南遷襄陽、南遷金陵、北上開封。至於杭州,當時壓根沒有人關注過。



首先宗澤提議的北上開封的建議被趙構直接否定。商丘他不敢待,開封就更不敢了;第二個被否決的是關中,雖然關中當時有北宋最精銳的西軍,且有山川險阻,背靠富庶的巴蜀,攻守皆宜。但是由於關中處在西夏和金兵夾擊的位置,並且距離東南財賦之地太遠,因此被趙構否決;第三個被否決的是襄陽。其實襄陽的位置非常的好,西可倚西北之兵、東可附東南之財。而且遠離前線,本身又據漢水為屏,實在遇到危險也能從容退到長江以南。但是襄陽的經濟不夠發達,趙構覺得不行,因此放棄。

先後放棄了開封、關中、襄陽之後,唯一可行的目的地就只剩南京了。當然了,南京也是個不錯的龍興之地,此地經濟發達、乃虎踞龍盤之地。此前有六朝都在此建都以抗北兵,甚至數次北伐,一度飲馬黃河。因此建都南京,也不是最壞的選擇。起碼在南京駐紮,能夠比較從容的控制江淮前線,如果有機會還能打出兩淮,收復山東等地。

於是趙構就選擇了他南逃的第一站——揚州



為什麼是江北的揚州呢?因為趙構想過江到南京,但是他又怕捱罵。畢竟黃河以南還有大量的州府掌握在宋軍手裡,金兵也沒有主動南下打他。如果他不做抵抗就跑到江南去了,前線的宋軍將士會怎麼想?各級官員會怎麼想?於是位於長江北岸,同時又非常方便渡江南逃的揚州,就成了趙構南逃的第一個落腳地。

其實駐蹕揚州也可以,如果趙構能在揚州好好幹,把淮河防線經營好,防禦金兵南下的問題也不大。問題是趙構沒這個想法,他害怕軍隊軍閥化,就把二十萬宋軍全聚在他身邊,也不管北方的警訊,導致淮河以北完全就是不設防地區。並且趙構一門心思的就想往江南跑,提前把孟太后送到了南京(宋哲宗皇后),並以看望孟太后為名渡江南下跑到江南溜達了幾個月,將南京升格為建康府,為自己以後駐蹕南京打基礎。

再之後,趙構還是不放心。他又把孟太后送到了杭州,自己也跑去杭州溜達了一圈,為自己以後南下杭州打基礎。

建炎二年秋,金兵大舉南侵,金兵渡過黃河之後,一路沒有遇到有力的抵抗。等到金兵殺到了趙構的眼皮子底下後,他才恍然大悟,卻又全不知該如何抵抗,於是立刻渡江逃命。把二十萬大軍和滿朝公卿百官、滿城百姓都丟給了金兵。(據說這一次還把他給嚇陽痿了)




逃出揚州後,趙構先是逃到鎮江,接著再沿著現在的京滬鐵路南下,經常州、無錫和蘇州後抵達杭州。然而金兵當時並未渡江,趙構這麼倉皇出逃,又導致了宋軍在長江沿線的防禦立刻全崩。一些不滿趙構的士兵發生譁變,擁立他的兒子趙旉繼位,史稱苗劉兵變。後來趙構在勤王大軍的擁護下復位,並離開杭州前往南京,以謀求恢復對宋軍的全權指揮權。結果剛到南京不久,金兵就渡江南下。趙構這一次又是撒丫子跑路,立刻跑路到了杭州。並且把杭州升格為臨安府。

宋軍見皇帝特麼的都跑了,守長江的將士立馬潰散。於是金兵又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渡過了長江,直撲臨安。趙構見金兵殺來,再次撒丫子跑路,這一次跑到了越州,並將越州升格為紹興府,作為自己的行在。臨安則一度被金兵所佔領。再之後的跑路過程就不細說了,總之就是趙構在金兵追逐下連番改變駐蹕所在,最終飄到了海上,沿著東南沿海的海岸線在船上躲了四個月,完全就是不要臉了。如果不是因為金兵不適應南方的溼熱天氣,後來主動撤軍北返,估計趙構他能逃到廣州去!


金兵撤退後,趙構被嚇怕了。別說是揚州和南京,就連杭州他也不敢回。在紹興待了一年多後,他看見金兵是真的退了,又怕長時間不回杭州,他的大權旁落。便扯了一個理由回到了杭州。再之後,宋軍在岳飛、韓世忠、吳玠等諸將的努力下,抗金局勢大為好轉。因此在1136年,宰相張浚(不是那個奸臣張俊)建議趙構移駐南京,不過趙構沒有聽他的意見,而是聽從了另一宰相趙鼎移駐蘇州的建議。(蘇州跑路方便)

到了第二年,宋徽宗死訊傳到蘇州,張浚再次請求趙構駐蹕南京,宋高宗這才終於移駐到了南京,而這一次回南京,距離他上次從南京跑路,已經過去整整八年了。

移駐南京後不久,張浚因為淮西兵變的事情引咎辭職。於是趙鼎和秦檜這兩個奸臣就使勁給趙構上書,要求移駐回臨安。趙構表面上一副心不甘情不願的模樣,其實內心確實非常歡欣鼓舞,他接受了秦檜的意見。在1138年,趙構又移駐回了杭州,並在杭州修建宮殿,打算常駐。此後到1276年元軍佔領杭州,南宋再未改變行在所。

但是要求移駐南京的建議一直沒有停過。後來到了宋孝宗時期,仍然還有人跟孝宗提議移駐南京的事情。比如張浚被孝宗重新起用後,他就力主移駐南京。然而結果就是張浚被趕出朝廷,罷免一切職務。

有一個主戰派大臣因此經質問宋孝宗:“昔陛下曾許臣以誓不與虜和,何為中變?又謂臣決移蹕建康,何為中輟?”

孝宗無奈地搪塞道:“以民之不易。”

大臣再追問有何不易?宋孝宗只能坦白,太上皇趙構和秦檜為代表的主和派大臣不同意移駐南京。因為宋朝皇帝移駐南京,有與金國開戰的嫌疑,駐蹕杭州還是南京,這跟是否與金國求和,是直接掛鉤的!

對此,南宋的理學大家朱熹曾有評論:

東南論都,所以必要都建康者,以建康正諸方水道所湊,一望則諸要害地都在面前,有相應處。臨安如入屋角房中,坐視外面,殊不相應。…… 建康形勢雄壯,然攻破著淮,則只隔一水。欲進取,則可都建康;欲自守,則莫若都臨安。

因此總的來說,南宋之所以在杭州駐蹕,是因為統治者不想刺激金國,也不想給主戰派的打雞血。在當時,杭州和南京的選擇已經上升到了南宋的國策動向。選則南京,就意味要跟金國開戰;選擇杭州,就意味南宋朝廷認慫,偏安江南。



另外當時杭州的經濟基礎和航運條件比南京有優勢,這也是南宋要把行都定在杭州的兩個原因。

先說經濟基礎,宋代的杭州比南京發達。就拿人口來說,根據宋徽宗崇寧年間統計,杭州人口約為29萬人,江寧人口只有20萬。杭州每年商稅12萬貫左右,有時候可以高達18萬貫,遠超江寧的5.7萬貫。這就可見,當時杭州商品經濟的興旺、都市社會的繁華都比南京要高出一個檔次。南宋皇帝都是喜歡安逸的一群人,南京的硬件不如杭州,這群墮落皇帝自然不願意離開杭州了。

再說航運條件。趙構當年吃過虧,因此他在定都時,首先就要考慮跑路的問題。南京位於長江南岸,從南京乘船跑路,要向東逃幾百裡才能入海。這一點對於趙構來說,太特麼不保險了。萬一金兵在江面上設伏,他就完蛋了。但是杭州不一樣,杭州就挨著杭州灣,坐船要不了半天就能逃到海上。並且南宋的皇宮也是可以的選在錢塘江邊上,就是為了皇帝跑路的方便。



最後做一個總結:

選南京就意味要北伐中原,選杭州就意味偏安江南,選擇的結果與南宋的國策掛鉤。這是選擇杭州最根本的原因!

當時杭州的經濟基礎比南京好,南宋除了孝宗之外,都是鶯歌燕舞的貨。收復河山是不可能的,下輩子都不可能。

南京比杭州更靠近前線。當時南京是江淮防禦的指揮部,杭州則是大後方。南京不安全,從杭州跑路比較方便。


Mer86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從趙構頗具戲劇性的繼位說起。身為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其實跟本不具備當皇帝的任何籌碼,然而,歷史還是不由分說地將他推上了前臺。1126年,金兵揮戈南指,徽欽二帝驚惶失色,於是派趙構去金營議和,可是趙構一去便被金人扣作了人質。據說在金營的一次騎術比賽中,身為人質的趙構被金人喝令馬上騎射,趙構不慌不忙,挽弓搭箭,箭箭都射中靶心。看到趙構如此勇武,金人以為這個被扣押的王爺是宋將之子,遂將其遣返,換了肅王趙樞,這個趙樞於是成為趙構的替死鬼,最終死在了五國城。1127年,靖康之變,徽欽二帝被擄,彼時,身為河北兵馬大元帥的趙構見勢不好,“銜命出和,已作潛身之計;提兵入衛,反為護己之資。”不僅沒有出兵勤王,反而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匆匆組建了南宋政權,是為宋高宗。

那麼,為什麼匆匆即位的宋高宗趙構把都城定在了杭州?而沒有選擇“虎踞龍盤”的南京呢?在我看來,原因有三:

其一,是金兵追得太緊,選擇杭州,也是趙構的無奈之舉。儘管趙構在應天府即位,但真正在這裡駐足卻沒幾天,自建炎元年(1127)到紹興八年(1138)的十餘年間,這位南宋首任皇帝的行程始終喧騰著金兵的馬蹄聲。在金兵的追趕下,趙構先是跑到了揚州,接著又奔向越州(浙江紹興),看到金兵步步緊逼,又一路顛簸到明州(今浙江寧波)、定海(今浙江鎮海)、昌國(今浙江定海),最後無路可逃,竟然逃到了溫州附近的海域,在船上組建成一個流亡政府。而金國大將完顏宗弼,為“絕南人之望”,很快便開始“搜山檢海”,在攻克明州後,他大舉調集戰船,準備將這支趙宋餘脈絞殺於海上。但這一次,趙構再次大難不死,隨著海上驟起風暴,不習水性的金軍戰鬥力銳減,宋軍水師趁機出擊,大敗金軍。就這樣,在海上漂浮了4個多月之後,窮追不捨的金人終於退兵,贏得喘息之機的趙構慌忙就近選擇了奔赴杭州落腳。

其二,杭州的資源稟賦要好於南京。宋王朝肈始之際,南京杭州這兩座城市的經濟狀況就不在一個起跑線上。當時據守金陵(南京)的南唐後主李煜曾帶領“以紙為甲,以農為兵”的南唐“白甲軍”對抗過宋軍,最終被宋軍打得一敗塗地,“車如流水馬如龍”的金陵城也在歷經慘烈屠戮之後,變得滿目瘡痍;而當時身處杭州的吳越王錢俶,在面對宋軍時,採取的是“示弱”的姿態,舉城而降,受益於和平統一,不僅吳越都城杭州的百姓免遭塗炭,歸宋之後,歷經北宋幾代皇帝的經營,杭州更是進入了長達百年的繁榮期,呈現出“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柳永語)的盛景。疲於奔命毫無家底可言的趙構,不把杭州這座魚米之鄉作為自己苟且偏安的都城,還會選擇哪裡呢?

其三,杭州臨海的地理位置,更便於趙構隨時棄城而逃。“一湖春水夜來生。幾疊春山遠更橫。煙艇小,釣絲輕。贏得閒中萬古名。”這首《漁父詞》,是《全宋詞》中收錄的趙構所作15首《漁父詞》中的一首,“紹興元年七月十日,餘至會稽,因覽黃庭堅所書張志和漁父詞十五首,戲同其韻,賜辛永宗。”通過這段序,我們可知這首詞寫於趙構逃亡中途,本身慌不擇路,還有心情填詞,也算得其父徽宗衣缽。然而,這首詞雖清麗脫俗,卻難掩“逃跑皇帝”心中的驚悸與悲涼,“煙艇小,釣絲輕。贏得閒中萬古名。”這種詞境其實要消解的正是趙構逃亡路上揮之不去的噩夢,而選擇杭州的趙構,其實趙構也是給自己一點心理安慰,因為金軍不習水性,操使戰船又是他們的短板,而上一次救趙構於危難之際的海上風暴,更讓趙構覺得,如果金軍再次來襲,大海將是他是最好的庇護所。正因如此,當南宋小朝廷在杭州立穩腳跟,早已被追趕得神經脆弱的趙構,立刻讓人在候潮門外錢塘江上常年準備下二百艘船,並在舟山群島積蓄了大量的船隻糧草,而這樣做的目的,不為應戰,就為了隨時準備再次出逃。

綜上所述,宋高宗趙構退守南方,當然要選擇杭州而非南京。


唐詩宋詞有風雲


一個原因主要是由兩個城市不同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南京位於長江以北,地理上更偏向於北方,而且南京在古代雖然稱為金陵,是一個龍蟠虎踞之地。但其北面也基本也沒什麼險要關隘大山,北方民族只要越過淮河基本就能抵達南京城下。

而杭州不一樣,古代還有一道長江天險可以守一下,而且實在是打不過的出逃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一條是往西走江西,安徽,湖南線,一條是往南走福建,廣東路線;一條是往東走,出錢塘江,渡海可以抵達舟山群島,所以我覺得這地理方面杭州比南京要優越些。



第二個因為就是趙構個人原因所決定的。想當初趙構還不是皇帝的時候,金兵南下入侵,本來想打個草谷就回去的。沒想到中了大獎,一下子把宋朝也給滅了,這真是沒想到。於是金人也膨脹了,覺得有能力可以把宋朝剩下的一網打盡。


當時候,由於宋朝的繼承人都被金人抓走了,一下子就把趙構推上了歷史的舞臺,皇帝這個彩蛋也落到了他的頭上。金人知道後就是追著趙構打,甚至放出話來要“搜山檢海抓趙構”,這目的很明確啊,就是要活捉趙構。

面對氣勢洶洶的金人,趙構是逃哪金人追到哪,為此還曾經落下了陽痿的習慣,搞得趙構從此以後就沒有了後代。因此每次聽到金人來了趙構就嚇得吃不好睡不好。在他的心裡自然是離金人越遠越好,而杭州自然是比南京有優勢,因為離得遠。

第三就是物質上的因素,杭州在宋朝類似於現在的上海,是一個當時的大都市。錢塘的繁華能夠讓趙構以及南宋這一幫習慣偏安一隅的上流社會忘記曾經的傷痛。


總之,趙構選擇杭州做為當時的陪都,既是看中了杭州的繁華,也是看中杭州地理位置,而且還能讓趙構心裡上得以安慰,所以趙構會選擇杭州所為當時的陪都。


山中茅店


不選龍盤虎踞的南京,而選擇了杭州,這就是弱宋小朝廷的當家人趙跑跑的高明之處。

長江根本抵擋不住金國的鐵蹄,就像黃河也做不了開封的天然屏障。

南京所依靠的長江天險根本就不管用,一路南下的女真人,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竟然打下了臨安。

趙跑跑同志也是驚嚇過度,被人攆得逃到了海上去流浪。

如果不是金兀朮害怕孤軍深入,存在戰死他鄉的可能性,他是不會在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從臨安北撤的。

北撤的路也不順利,金兀朮在南京的黃天蕩被韓世忠圍困40天,最終導致了大金國企圖全面進攻,四處開花的滅宋戰略被打破,否則後面就沒有趙跑跑什麼事了。



何況女真人又有偽齊劉豫充當他們的馬前卒,趙跑跑不死也要脫層皮。

這麼危險的境地,趙跑跑怎麼敢把行宮定在南京。

即使在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以殺岳飛為條件,以淮河、大散關為兩國邊界,以納歲貢當孫子,和金國達成了議和,趙跑跑還是不放心女真人的信譽。

南京太危險了。

但杭州不一樣,它本身所處的地理位置帶來的天然防禦體系遠遠強於南京。往東可乘船入海避難,往西、南可深入大山逃荒。

同時杭州的經濟地位並不弱,它和秀州(上海)、明州(寧波)、溫州、泉州、廣州等都是趙跑跑的經濟命脈所在,是南宋海外貿易的六大港口之一。

杭州還是五代時期的吳越國都城,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

而吳越國的末代君王是自願去國號、去帝號,跑到宋都開封做孫子的人,所以浙江地區在宋朝統一南方的過程中並沒有受到戰火的摧殘。

趙跑跑出身的老趙家,在浙江一帶的聲譽還是不錯的。

所以無論是從政治上、經濟上、逃跑上等各方面來看,杭州這座魅力城市,絕對是趙跑跑的最佳行宮所在地。

最佳到什麼程度,“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大體如此!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1127年,金兵從華北平原長驅直入,攻破了北宋首都開封,擄走了徽欽二帝、皇室成員、重要大臣共計約3000人。宋徽宗的第九子趙構在外募兵,逃過一劫,成為宋室最合法的繼承人。趙構不久即在開封東邊的商丘繼位,繼位後一路南逃,被金兀朮的大軍追到浙江溫州,宋高宗在海上還呆了幾個月。後來,韓世忠在黃天蕩以八千兵馬圍困十萬金兵,因為金兵不習水戰,吃了大虧。



宋朝開國以來就是限制武將勢力,輪番調動部隊防區和軍事主官,兵不認將,將不知兵,以防止武將做大,陳橋兵變重演。如今國破家亡,宋高宗顧不得那麼多祖制了,放手讓武將發展,十幾年之內拉起了一支破有戰鬥力的國防軍,以岳飛、韓世忠、張浚、劉光世為代表,史稱南宋"中興四將"。宋高宗總算站穩了腳跟。

之前,金朝滅遼朝是摧枯拉朽的,為什麼這麼順利?

是遼朝比南宋還弱嗎?不是。原因在於:金兵騎兵為主,戰鬥力驚人,金兵在華北平原打遼兵,遼兵沒有一點優勢,因為金兵的優勢和遼兵的優勢同質化,但金兵的優勢完全蓋過遼兵。平原野戰對抗拼的就是部隊的戰鬥實力,後勤保障、戰術問題起的作用其實不大。



為什麼金兵打南宋遇到困難?

主要在於南宋的地盤主要在南方,南方山水林田湖,地貌多樣,非常不適合金朝騎兵大兵團作戰,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下作戰,金朝的騎兵喪失爆發力。要是把南宋的軍隊拉倒華北平原和金兵打野戰,遼兵就是下場。

抗日戰爭中的長沙會戰知道嗎?國軍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的“天爐戰法”就是充分利用了江西、湖南一帶多丘陵、多山的特點,給予日軍重創,你把國軍拉到華北平原和日軍打大兵團作戰試試?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趙構才把臨時首都定在了杭州而不是南京,來看看地理位置:



南京就在長江邊上,長江以北就是大平原,適合大兵團作戰,金兵一旦南下,南京非常危險。

1161年,金朝的海陵王率號稱60萬大軍南下,已經殺到了長江邊上,要不是金朝內部政變,海陵王被殺,南宋危矣。海陵王的夢想是: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指的就是要佔領杭州。如果南宋定都南京,那海陵王的理想就是:提兵百萬長江上,立馬鐘山第一峰。這個目標就容易多了。




臨時首都設在杭州,給了南宋很長一段戰略縱深

南京到杭州還有好幾百里路,而且是江南水鄉,水多路滑,不適合金朝騎兵大兵團開戰,而且戰事一旦陷入焦灼,對金朝的後勤保障提出更高要求,糧食怎麼辦?在平原打戰,騎兵糧食很容易補給,騎兵來去如風,帶點乾糧,吃完了再飛馬回去,吃飽了再來。在江南水鄉就不行了,馬吃的草也不行,南方的草吃多了,馬的戰鬥力要下降。

定在杭州,是經過充分考慮和比選作出的決定,定在杭州安全係數高,也不算特別偏南。別以為宋高宗怕死,人家只是戰略性撤退和保存實力。海陵王南下失敗後的第三年,太上皇宋高宗同意宋孝宗北伐,史稱“隆興北伐”,一年半後失敗,簽訂不平等條約《隆興和約》,實踐再一次證明,宋金實力有差距。


坐看東南了


以史為鑑,我是中國古代史專篇。

趙構選者杭州而非南京,原因其實很簡單,好逃跑,為什麼呢?因為趙構當時已經被北方的金朝追到過海上了,他越往北就越害怕,所以杭州水路暢通,可直接入海,如果有什麼事,很方便逃跑。

要了解他為何這樣,則就必須得了解趙構這個人。

人物介紹

趙構,宋朝的第十位皇帝,南宋的開國皇帝,也就是宋高宗,他出生於公元1107年,在靖康2年(1127年)的時候,金兵俘獲了徽、欽二帝北去後,趙構便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開始了南宋執政時期。然後他總共在位35年,於1162年,他便禪位給皇太子趙昚,做起了他的太上皇,但是作為太上皇期間,他依然干涉朝政。在1187年去世,享年80歲,可以說是中國少有的長壽皇帝了。

生平主要經歷

趙構的一生要麼是在求和,要麼實在逃跑,即使抗金那也是實在沒辦法無處可逃了,不過他這個人的文學造詣還是很高的。早年北宋靖康元年的時候,金朝第一次圍攻開封,他當時就以親王的身份去金營作為人質,不過幸好後面將其釋放,之後金兵第二次包圍開封的時候,他就沒有再去金營,而是作為河北兵馬大元帥,避開了敵人的鋒芒,直到徽、欽二宗被俘北去,他便開始了南宋的朝代。趙構政權早期,由於迫於形勢,他就任用了主戰派李綱為宰相,不過之後不久就罷免了李綱,任用奸佞寵臣汪伯彥、黃潛善。結果就放棄了中原,從南京逃到了揚州。在建炎三年的時候,金兵突襲揚州,想一舉拿下南宋,當時趙構一聽之後就趕緊的開始逃跑,而且對於自己的老婆孩子都顧不上,據說也就是這個時候,趙構被嚇得性功能障礙了。在這期間,還發生了“苗劉兵變”,趙構被迫退位,之後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勤王,使得趙構復辟。同年九月,金兵再次渡江南侵,趙構這次乘船逃走,輾轉越州、明州、定海,漂泊海上,當年過年都是在海上過得,而且恰分過年,船上沒有吃的,他只能下船到寺廟找吃的,可以說相當窘迫。一直到第二年夏天,金兵撤軍之後,他才重新回到紹興府。即使這樣,他依然將防禦金朝得部署作為乞降得條件,重用秦檜,打壓武將岳飛、韓世忠等人。經過之前兩次得金兵渡江侵宋,在紹興二年,趙構覺得還是杭州保險,於是遷都杭州,初步在東南站穩腳跟。

其實趙構在位期間,武將方面還是有很多能人得,總所周知得岳飛,還有韓世忠等一大批能人,可是每次在對抗金朝節節取勝得時候,就下令後撤,應為害怕迎會欽宗後自己得皇位不保,所以錯失良機,使得南宋只能偏安於東南。

總的評價一下:趙構這人不傻,估計是被金朝嚇破了膽以及害怕迎會欽宗之後,自己得皇位不保,所以他得一生都是在乞討著和平,一味得向金朝乞降,沒有一點骨氣。這樣得一個人,如果定都南京,那他每天都得擔心金朝來犯,也就很難活到80歲了,所以乾脆越王南越好,因此定都杭州,以求偏安一隅。


中國古代史專篇


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南方王朝建都基本上都是選擇在南京,因為這裡有長江天塹,而且這裡是東南門戶,南北咽喉之地。所以說古代定都南方的王朝基本上都是在這裡。但是我們現在一說到南宋的都城就是想到臨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為什麼南宋選擇在臨安而不是建康呢?

首先來說明一下,杭州不是南宋的都城,當時南宋給杭州改名臨安的意思也就是臨時安頓的意思,只是皇帝的一個行在。南宋一直承認的首都還是東京,汴梁。而建康呢?只是南宋的一個陪都,當時稱東都。

但是我們都知道南宋皇帝基本上都是待在臨安的,為什麼不是南京呢?

首先來說建康離前線太近了,這個是最主要的原因。當時趙構登基之後一路難逃,從一開始的應天府登基為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帶,從這裡一路開始跑,跑到了紹興,寧波,舟山漂泊海上,之後又到了溫州,到了第二年金軍撤退才回到了紹興,杭州。之後就是將臨安設置成行在。經過這一次之後趙構基本上就不會選擇南京了,南京到杭州還有三百多公里呢,南京太靠近前線了,我們都知道當時金軍一開始是度過了長江的,後來在岳飛等人的抗金之下,才收復了一些失地,慢慢的南宋才控制住了秦嶺淮河以南的地區。

而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臨安離海近,我們都知道金人是遊牧民族不善水,所以在黃天蕩一戰中宋朝就看出了金人的怕水。當時趙構選擇在臨安也是看到了這裡有錢塘江阻隔而且還靠海,趙構在臨安的時候一直保持著錢塘江有上百艘的船隨時可以出海,而且在舟山上也是準備大量的物資。從這裡來看臨安就明顯比建康要好很多了。

當時對於趙構,對於南宋來說越靠南就越安全,畢竟不管是之前的契丹人還是現在的女真人,宋人都是惹不起的,後來崛起的蒙古人更是惹不起。所以說越靠南越好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在宋人的歷史記憶之中,南京不如杭州可(吉)靠(利)。

五代時期,南京是南唐的首都(當時稱江寧府),杭州是吳越國的首都,南唐首都南京雖然有虎踞龍蟠的地理優勢和長江天塹,卻被曹彬率領的北宋軍隊輕鬆攻克,而吳越國的歸附是其統治者錢氏自動納土獻所據兩浙十三州之地歸宋的結果,因此,在宋朝人歷史記憶中,南京相對於杭州是一個更容易被北方軍事力量攻擊的地方。

在趙構的親身體驗中,南京不如杭州可(安)靠(全)。

南宋建炎三年(1129)五月,趙構一行駐蹕江寧府,並以建康古為名都而御筆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他在詔令中慷慨激昂:

建康之地,古稱名都。既前代創業之方,又仁祖興王之國。……其令父老再睹漢官之儀,亦冀士夫無作楚囚之泣。江寧府可改為建康府,其節鎮舊號如故。

插一句,即使後來南宋朝廷去了杭州,建康的稱呼和法律地位還是“留都(京)”、“陪都(京)”或“行都(闕)”。

但南京還是過於靠近前線,雖然趙構詔令之中對南京的地位和定都南京的意義說得很清楚,但風聞金軍又要南下,他還是放棄了南京前往杭州。

紹興元年(1131),南宋朝廷升杭州為臨安府,作為“行在”。紹興八年(1138),更定臨安為行都,增建禮制壇廟,但仍稱之為“行在”。

臨安府的名稱是因為吳越國開國君主錢鏐故里“臨安”而得名,這代表了宋朝官方對吳越國經營兩浙使得其繁榮富饒的肯定和感念,參差十萬人家的臨安府確實很適合作為臨時首都,而杭州附近的水系發達,也便於慣常使用船隻逃亡的趙構安心。

雖然南宋朝廷始終把開封府作為法定首都,把建康府作為法定留都,杭州只是所謂行在,但事實上選擇了杭州,無疑傳遞出打算偏安一隅的信號。


談古論金


公元1127年,金軍攻破東京,俘上皇宋徽宗和皇帝宋欽宗北去,大宋滅亡。教科書上是這麼寫的。 然而,好像這樣說有些太簡短太馬虎了,一路遊牧騎兵強奪了首都,一個政權就滅亡了嗎?

事實上並不是如此。1127年1月9日,第二次圍攻東京城,東京城破,宋欽宗是作為所謂議和代表前往金軍大營,而被扣押的。金國在談判的獅子大開口中也並沒有提出要宋國割讓大片領土,金國所要的仍然只是金銀細軟和女人(滿滿的遊牧民族風格)。也就是東京城雖然攻破了,金軍也進駐外城和內城,但是大宋朝廷仍然存在。

之後宋高宗南渡稱帝重建大宋的時候,此時北方中原任然有一個並立的王朝,也就是楚政權(傀儡)。而宋高宗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新的(首都)行在的位置。



按理說通常南方政權的首都都是南京。因為南京靠長江天險,且歷代經營,滿足作為一個王朝都城的條件,可攻可守。而臨安幾乎無險可守,敵軍水軍更是直抵城邊。從地理上看南京也並非在前線,前線是江淮地區(所謂守江必守淮),再加上長江天險,應該說足夠安全的。


交通上更是有利,北可出淮,進居中原;西邊更快守衛鄂州,為江南做好屏障。因此南京應該是是一個南方新王朝的不二選擇的。

但是選擇了杭州,並升為臨安府。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在我看來,選此有兩點:

一,經濟。杭州當時經濟更發達。杭州有市舶司,關稅豐厚。手工業發達,超過200行,城市人口超過20萬戶。這些都是北宋時期的數據,已經能說明當時杭州經濟的發達。而作為都城,經濟必須發達才行。



二,金軍的侵擾。1128年,宋高宗從他登基的南京應天府(商丘)“南巡”,改江寧府為建康府,成為東都。實際上就是遷都南京去了。但是沒想到激怒了金國,隨後金國大舉南下,意圖滅掉南宋,在宋高宗一路逃難之時,南方根本沒有有效抵抗,因此建康的淪陷在所難免,此時的宋高宗去了杭州,並升格為臨安府;之後金國再次追來,很快就攻破了臨安,此時高宗在越州(紹興),並升越州為紹興府,成為國都。金軍依然追攻,高宗在紹興淪陷之前就逃到明州(寧波)。之後更是逃到海上,因此這段經歷對整個南宋朝廷的影響都是相當大的。

綜上所述,就會很明白南宋建都為何不在南京了。實際上南宋曾經建都南京過,只不過在金國的壓力之下,南宋希望離金國的勢力越遠越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