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河南汝州,中国女娲文化的根源地(高万须)

大约8000年前,伏羲皇将女娲分封至汝水之阳(汝州北部),汝水始得其名。

《世本·氏姓篇》载:“女氏:天皇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夏有女艾,商有女鸠、女方,晋有女宠,皆其后也。”何光岳所著《炎黄源流史》写道:“这涡河、汝水,皆因女娲氏居此得名。”“汝”与“若”通假,古代典籍又写“若水”。“若水”即“汝水”。后世又把姓氏“女”写成“汝”。汝州是汝姓的发源地。

河南汝州,中国女娲文化的根源地(高万须)

女娲出生于河南禹州的方山,青少年时期生活在雷祖成立的大风国中(部落联盟),因之为风姓,成年随姐姐嫁于伏羲(登封、密县)。雷祖去世后,伏羲被推举为大风国国君,登上帝位。女娲聪明坚毅,才貌出众,被伏羲皇封于汝水之阳(现汝州),建立“女娲国”(《山海经》载为女子国)。女娲在此炼石补天,捏土造人,功德无量,超凡脱俗。伏羲死后,女娲接任天子,人称女皇。女娲国的活动中心就在汝州黄水(黄涧河)沿岸。天皇伏羲仙逝后,女娲即为众望所归的天皇。女娲带领臣民向周围地区发展,为华夏民族繁衍生息奠定广泛而坚实的基础,华夏族尊称其为女皇,又称其为东方女神。伏羲、女娲和神农并称为华夏之初的三皇,各地广建庙观,香祀不绝至今。汝州有许多女娲时期原始文明村落遗址。汝州大峪周围有天皇山(即小红寨山)、太极顶、伏羲洞、女娲宫、伏羲石、女娲石、九龙潭、女娲泉、女娲庙等许多三皇时期的遗迹,还有许多有关伏羲和女娲的传说。

因此,我们说,汝州在三皇之时是“女娲国”,是女娲文化的根源地。

根据龙生雷泽(周光敏)先生《中华上古传奇》和王大有先生《三皇五帝时代》的考究,大约公元前7759年,女娲生于河南禹州方山。女娲的姐姐是伏羲的妻子。女娲姐妹共同服侍在伏羲身边,并积极参与伏羲的劳作和政事活动。女娲美貌聪颖,坚毅果敢,常伴伏羲,出谋划策,不仅成为伏羲的肱骨大臣,而且也是伏羲的红颜知己。

公元前7722年,即伏羲立国的第二年,不周山突发天灾,天柱倾倒。大臣骊侯认为责任在于共工康回,是他亵渎神灵,从而招来天谴。骊侯将此事禀报伏羲,要求处置康回。伏羲召集大臣共商良策。康回身为上相,历法总官,主管天齐表木观象台,主持观测大风雨表(观测仪),使用八索判别方向,掌管祭天大权。康回的地位仅次于伏羲,因此朝中大臣无不畏惧,无人敢于明言弹劾。伏羲与女娲私下商议,决定罢免康回之职,據骊侯为上相,接管共工氏祭天大权。共工康回根本不服,遂与骊侯部族展开大战。激战之中,撞坏主表,天柱被毁。此时,女娲怒不可遏,随即率兵拥上,将共工康回擒拿。康回随即被放逐祁连山,不久含愤而死。尔后,天柱表被迁至榜罗置装。这次事件中,女娲展现了超凡的聪明才智和英雄气概,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公元前7710年,伏羲召百姓官长,分判天下。女娲被分封于“汝水之阳(现河南汝州)”,建立女娲国(《山海经》载为“女子国”),并受旨“统领中州”,女娲国即为诸方国之首。自此,女娲率其氏族开始在汝州一带居住生活,从事网罟渔猎活动。汝河也由女娲封地在此而得名。

在那时,汝河恢宏,波涛汹涌,人称汝海、汝洋江。嵩岳山间处处水泽,现今的大峪村周围一片汪洋,其名水峪。当时的人们出行恐怕要沿着山陵而走,或者搭乘简易木筏漂泊;如果居住,要么露天群宿,要么钻洞穴处。

大峪村北,水峪之泮,有两座高山,一座名为大红寨(大鸿寨),一座名为小红寨(又名天皇山、天熊山)。这两座山几近相连,中间有一条石岭相通,人称此岭处为过风口。

小红寨山没有大红寨高大,但是它比大红寨灵秀宜居,更富有人文气息。小红寨山顶西南部突起,东北部平缓,两部分交错相扣,其形宛如太极图,因此人称太极顶。山顶上有两个小村子,村名就叫小红寨。这两个村子恰恰坐落在太极图阴阳二极的凹点之处。

伏羲的大风国(禹州方山镇一带)与女娲的女子国(汝州大峪镇一带)相距仅20 公里。相传,当年伏羲皇曾在大峪水峪这一带活动,在小红寨山崖上凿洞居住。现在山的西坡半腰处仍存有伏羲居住过的山洞,人称伏羲洞。伏羲还亲手在此山山顶画定太极图案,然后沿图案边缘将山石削砍下来,成为周围石壁陡峭的“太极峰”。小红寨,说寨不见寨,这刀砍斧劈的悬崖就是其天然寨墙。小红寨名字即由此而得。为了缅怀天皇伏羲的旷世奇功,后世人们把这座山称为“天皇山”(《世本·氏姓篇》(张澍稡集补注):“天皇(伏羲)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五帝之初,轩辕黄帝也曾在大峪周围治水治山,其大本营驻扎在小红寨山,人们又把此山称为“天熊山”(黄帝称有熊氏)。

当年,女娲和其姐姐居住在大红寨山。她们在大红寨山的西崖半腰挖了一个十分宏阔的山洞。洞口朝西,正对着太极峰。此洞,大洞套小洞,洞中有洞,迷宫一般,从南到北,长约五公里。看样子,这个山洞具有多重功能,可以居住,可以聚会,可以藏兵,遇敌还可逃遁。女娲曾长期在这个洞中居住、召集会议、发号施令,还在此抟土造人,人们把此洞称为“女娲宫”。由于洞门口终年水瀑悬挂,人们又称其为“水帘洞”。黄帝时期,也有臣民用其栖身。当地有村民说,他曾从女娲宫南口进去,亲眼看见洞里有石炕、石枕头、石磨、石刀和石斧,等等。

河南汝州,中国女娲文化的根源地(高万须)

这里流传着一个伏羲和女娲“磙石成婚”的故事:住在小红寨的伏羲长期以来钟情于美人英雄女娲,多次向女娲求爱。女娲胸怀造福天下之志,很少考虑婚姻之事,且生性刚烈,从不轻从任何人,更碍于姐姐朝夕相伴,虽然她时有恻隐之心,但每每拒不接受伏羲的恳求。女娲分封汝水之后,伏羲又追遂至汝,挖洞居于“女娲宫”对面山上。每天清晨,伏羲登上山顶,面朝“女娲宫”方向,观望女娲国,特别是女娲本人的活动的情况。太阳露出大红寨顶之后,伏羲便开始设计他的太极图、制作太极顶。傍晚时分,当太阳快要沉下太极顶时,伏羲就停下手中的活计,再次矗立山头观望女娲国的动静,直到天昏下来看不见为止。天数多了,女娲也注意到了伏羲的举动,她的内心里被伏羲的真情所感动。有一天,伏羲的太极顶工程即将完工,女娲传令女娲国休假三天,所有臣民尽情玩乐。这天,人们都外出了,有的远足去游览汝水沿岸的风光,有的到附近的水峪里洗澡游泳,只有女娲独自一人留在女娲宫中。女娲时不时地走出来向太极顶方向瞭望。她的举动被伏羲看到了。伏羲速奔下山,来到女娲宫,跪在女娲跟前,再一次声泪俱下,向女娲表达了自己长期以来对女娲的倾慕之情。女娲说:“虽然世间阴阳相补,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但男女之间的婚事取决于天,看二人是否有天缘。天缘圆满,阴阳才能相配。阴阳相配,万世才得炽昌。”女娲接下来又说:“我们二人相爱相敬已有数十年,不急于一时半刻。咱们不妨磙石为试,看我们是否终有天缘。明天日当正中,你我各从自己山上磙下一石。如果二石相合,说明我们有缘,我则即刻从嫁于你;如果二石相远,从此我们二人永不再提婚姻之事。”第二天,女娲国人照旧都又外出游乐了,只剩下女娲一人。日当正午,伏羲、女娲都将早已准备好的磙石撒手放开。磙石过处,两道白烟腾起。白烟之中响起震耳发聩的隆隆声音。白烟愈趋愈近,声响越来越大。两道白烟相交的一刹那间,随着“咣当”一声巨响,火花四溅,泛起一朵五彩云。在附近水峪戏水的人们听到巨响,循着声音赶来看个究竟。当人们到达跟前时,无不万分惊诧:彩云缓缓升起之处,两方巨石赫然相向而立。时至今日,那两块巨石依然矗立在大小红寨二山之间的过风口处。东边一石呈灰白色,与大红寨山体颜色相同,显然来自大红寨山。石块高有15米,有人唤作女娲石,有人唤作观音石。西边一石红中夹白,与小红寨山岩一致,显然来自小红寨山。此石高约16米,有人称为伏羲石,有人称为如来石。

天皇山(小红寨)太极顶中心有一眼清泉,拐杖粗细,清水常流不竭。相传伏羲和女娲“磙石成婚”之后,相亲相爱,生育子女,过着平安无忧的生活。忽一日,蓝天突然裂开,混沌之物从天而降,大地遍生水患火灾,鸟兽残害善良人命,天下乱象横生。女娲急忙召集女娲国人,从大红寨采来五百多种草药,从蜜蜡山找来九十九种木柴,从小红寨挖来五色土石,从关顶山火石岭取来打火石,燃起熊熊大火炼石焚土。火候一到,女娲用九龙拐杖在太极峰上猛然一插,大喊:“水,水,水!”一股清泉应声而出,汩汩流向炼石场。女娲用水和匀土石火灰,揉搓成团,补天如初,中原大地又恢复了往昔的平静。后人为纪念女娲,把她留下的清泉叫女娲泉,还在水泉旁边建起了女娲庙,又称“女娲奶奶庙”。后来,轩辕黄帝在此安营扎寨,也用此泉烧水做饭。当人数增加,水量不足时,黄帝又掘开一泉。当今,在太极顶上能够看到两个水潭,一大一小,恰似日月相映。两泉分别注入日月潭,潭满水溢,两流徐徐相汇,向东奔流。

女娲泉水东流而下,注入当今的黄涧河,河中形成二龙潭。河谷中现有炎黄制车船、造工具、练铜铁、除水怪等等遗迹,例如镇蛟塔、炎帝楼、皇帝避暑洞和轩辕造车厂等。女娲国的遗迹与黄帝遗迹交叠而存。

相传,轩辕黄帝在大峪南边凿开白云关蛛煞涧,泻出水峪湖水,开出80余里的黄涧河(俗称黄家河),《水经注》载为“黄水”。《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门中。”郭璞注:“有黄池,妇人入浴,出即怀妊矣。若生男子,三岁辄死”。《郭璞·图赞》曰:“女子之国,浴于黄水。乃媷乃字,生男则死。”

这里所说的两女子居于一门中,应当理解为女娲姐妹二人住在女娲宫里。这里的黄池和黄水应当指原来大峪湖泊水峪及其支流。郭璞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其为《山海经》作注,考究缜密严谨,对后世影响巨大。他所称的“黄水”当与《水经注》所称“黄水”一致。而“妇人入浴黄水,即怀孕生子,若生男子,三岁辄死”的说法,无人采信。今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女子行房之前必须到黄水中沐浴,而后才能怀孕生育。所生的男孩,三岁起就要圄于家中,习文练武,健身蓄锐,不必外出劳动,长大后专行传宗接代之事。这也体现了女娲对于人类繁衍十分重视:女子要讲究卫生,健康妊褥,精心养育子女;男子要强健体魄,修身养性,优质培育后代。这也印证了女娲“抟土造人”,大力发展人口,提升国力的思想和策略。

汝州市东部黄涧河东侧的郑宛古道旁边原有一座古老的女娲庙。女娲庙大殿的墙壁上绘制者女娲“避灾转世”和“捏土造人”的故事。壁画标示着大峪一带的“峤梁山”(《水经注》记为“梁山”)和汝水的位置,显示了大洪灾后女娲转世重生捏土造人的原始地点就在这座女娲庙之处。说来神奇,这座女娲庙周围的土质粘性超强,从地下刨出的土块自然会散成大大小小的“土娃娃”形状,人称“立子瓣”,因此又称这座女娲庙为“立子庙”,谐音“女子庙”。汝州盛行一种“抱娃娃”和“还娃娃”的风俗。人们为了生儿育女要到女娲庙(或其他庙观)里“抱娃娃”;生育之后为了感恩他们要向女娲奶奶“还娃娃”。这里的人们认为,这种风俗起源于女娲制定婚姻制度:杜绝群婚,限制族内婚姻,倡导异族通婚。异族男女成婚前必须到女子国首领女娲那里抱回一个作为结婚生育许可标志的泥娃娃;当生下孩子后,他们再将此泥娃娃作为上报丁口的标志送还给女娲。这样,“抱娃娃、还娃娃”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不过,当今这种风俗假义为向“送子奶奶”求子求育和感恩谢德。

公元前7707年,大封之后第三年,伏羲病死,女娲被推举为天子,建都汝州,时年女娲52岁。各个氏族,包括伏羲族,皆听命于女娲,称女娲为女皇。《通鉴外纪》:“包牺氏没,女娲氏作,元年辛未。”《通鉴外纪注》:“包牺氏没,女娲氏代立,号女帝,是为女皇。”《路史》:“包羲落而女弟包娲立”。诸多古籍的记载或考证足以说明伏羲之后,女娲成了众望所归、当之无愧的皇帝。

女娲接任之后,继续推行伏羲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继续实施发展人口大计,继续开展各种保障民生活动。她终止男女群婚、制定嫁娶制度,繁衍人类,被奉为送子娘娘、最早媒婆、人类始祖和婚姻制度创始人。她发明笙簧、创造音乐,娱乐人类,是最早的乐器发明者和音乐创造者。在她当政期间,天下大治,风调雨顺,歌舞升平。

洪水消退之后,女娲指导人们,走下山梁,垦田种植,萌发农耕意识。汝州境内几十处龙山文化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就是当时人类由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转变的有力见证。继而,她鼓励和推动各个氏族向远方迁播和扩张。

女娲寿终90岁,死后葬于黄河风陵渡。她死后,又有三代女娲(称女娲氏)任天子。他们继承女娲的优秀品质,传承她的执政作风,将社会文明进一步推向前进。至此,女娲由血肉之人上升为诸如皇母、王母娘娘、女娲娘娘、送子老母等的神袛。这多位一体又绝无仅有的神格,使各地建起奶奶庙、娘娘庙、女娲庙、老母洞等,数千年以降,香火萦绕不息,愈盛不衰,以顶礼膜拜这位人文初祖。如今,大多庙观都供奉有女神,其神名难计其数,很少有人辨明其详。不过,大多女性神袛的原型仍然离不开女娲。由女娲而抽象、延生、超脱出神格基本一致的女神。女娲是华夏各路女性神袛之根源。汝州的庙观分布广、密度大,女神的数量之巨、名目之繁,无所比拟。历史上所毁掉的、自然消失的不说,当前几乎每座山头、每个村庄都有庙宇,少则一两个,多的四五个。黄涧河东的中岳庙、泰山庙,南岭之上的娘娘庙、三山寨的奶奶庙、玉皇山的玉皇庙都久负盛名,香火十分旺盛。

天熊山阳坡半腰有一尊天然石像,背山面南,目视远方,形象逼真。石像身后耸立着两丈多高的扇形石笋。石笋顶端双层交错,恰似帝王身后的金打扇和银打扇。有人说,这尊石像是伏羲临朝,有人说应是黄帝出巡。石像左边是将军石,右边有八卦石和北斗七星石。这样的阵势,看上去威风凛冽,气势雄伟。石像下方300 多米处建有白龙庙。庙内供奉着天皇——太昊伏羲、地皇——神农炎帝和人皇——黄帝轩辕。庙旁还有女娲大殿,供奉着托天奶奶女娲、蚕桑奶奶嫘祖和菩萨奶奶观音。庙前建有天熊山书院,内设天熊山炎黄文化研究会。

汝州在三皇时期是女娲国(女子国),是女娲文化的根源地。汝州对女娲文化的源流、传承、遗存和意义正在进行深入广泛地探索和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