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杨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里?

大悔忆智冰


杨凝式学唐代欧阳询、颜真卿而有自家面目,是影响宋代“尚意”书风的先驱,《韭花帖》是非常突出是一个作品。


章法看《韭花帖》。竖有摇摆,横有参差错落而上下平稳。

如果说,唐代书法都比较注重法度,努力于标准化的美,那么,杨凝式的《韭花帖》更注重个性与自我心境的书法,而且又非常含蓄。

为什么《韭花帖》这个字数不多作品影响这么大?

这自然就是题主提出的问题,“杨凝
式的《韭花帖》好在哪里”?我们首先看看也是书法家的宋代黄庭坚,是如何赞美这个书法作品的。


章法看《韭花帖》,舒朗萧散,如野草春雨。”

他在一首七绝句中说: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黄庭坚对杨凝式的赞美可谓极高矣。从哪里看得出来?

我们看,黄庭坚是意思是说,唐代以来都学《兰亭序》,都学得有些腻了,个个看起来已经没有什么新意,可是洛阳人“扬风子”,给人眼前一亮,他仿佛就是王羲之在世。

最后一句“下笔便到乌丝栏”有些不好解释,关键是“乌丝栏”在诗中上什么意思,我们应该有一个思维转换。

“乌丝栏”本来就是一种用笺纸上的格子,与书法好没有关系。一般来说,写非常重要的信或者抄录诗歌,才用有“乌丝栏”的用笺。

我认为,黄庭坚这里的意思,应该说看杨凝式的书法手迹,就像看到王羲之的书法手迹一样。

这是赞美杨凝式有王羲之的那种自在精神。书中有我,这是一个新的变化,而且是一个真我,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下面我们从几个选字的分析看看《韭花帖》有多美。








最后在看看这个“一”字的写法,行笔四次顿笔,减缓了书写速度,与舒适的心境非常协调。



我们对这些字,已经做了示意,再用文字描写多有些多余。

《韭花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杰作,被评为“天下第五行书”,仅次于米芾和苏轼足见其书法地位之高。

我们完全可以说,假如杨凝式没有《韭花帖》,他在中国书法史上,有没有地位都不好说,这就更加值得我们思考《韭花帖》为什么好了。

杨凝式也善于草书,但是,他的草书远远没有行书《韭花帖》知名。

我们用一句话来说《韭花帖》的好,那就是自然,潇洒,就这么简单,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这么简单。

《韭花帖》的全文如下:

昼寝乍兴, 輖饥正甚 忽蒙简翰 猥赐盘飧 当一叶报秋之初 乃韭花逞味之始 助其肥羜 实谓珍羞 充腹之馀 铭肌载切 谨修状陈谢 伏惟鉴察 谨状 七月十一日 状

这是一封写给朋友的感谢信。字里行间,充满了感谢的美意。把普普通通的韭花,称为“珍馐”也只有对朋友充满感恩之情的杨凝式,才会如此美意延年。

有人说,这是写出韭花香味的一件书法作品。我觉得,这也是历史上保鲜最久的韭花香味了。


千千千里马


《韭花帖》内容是作者午睡醒来,“輖饥正甚”之时,得到友人送来的“盘飧”,以为“实谓珍羞”,于是“谨修状陈谢”,是一封答谢信。

此帖在章法、用笔和结字上有独到之处。

此帖共7行,前4行俱向左倾,第5行稍直,第6行又倾向左,第7行又稍直,整体协调,不显突兀。此帖行距较大,疏朗有致。字距亦拉开距离,第一二行略紧,后面数行字距较大,如第三行的第二个“之”,第四行的“实”,上下左右极空旷,显得宽疏,有如沉静的处士,娴雅自若。第五行 的“载切”,上下俱空有一字距离,第五行的“惟”和“鉴”中间空有三字距离,第七行的“状”字上面估计应是“凝式”,但已磨灭,遂空出两字距离。这些字距间隙,或是有意或是无意,亦或是行笔时闲散的心境使然,使整幅作品呈现出宽舒别致的韵味来,令人宠辱偕忘,进入冲淡静谧的境地。

在用笔上,此帖点画自若,运笔纯雅,线条富有弹性,有晋人风致。间用侧锋,如第3行的“乃”的一撇。第4行的“珍”的王字旁,第5行“铭”的第一撇,等等,虽为信手之笔,但甚有韵致;运笔提按甚少,多绞转,如帖中线条转折之处,比如勾和折的地方,显得自然而厚实;间有重笔,如第5行的“修”的撇,第6行“谢”的点,打破了平衡,有点睛之奇效;或用轻笔,如第3行’“秋”的撇,第6行“鉴”的下半部分,线条虽细但不孱弱,卓然于纸上挺立;或用枯笔渴墨,如第五行的“充”等字,枯笔侧锋,但线条沉劲,非有深厚功力者不能为之。

此帖的结字一任天机,见趣味,有奇情,令人击节叹赏。左右结构的字,如“輖”、“秋”等字,左边收缩,右边放纵,擒放自如。如“报”、“余”等字,右边短矮,左边修长,有鳞羽参差之状。而“谢”、“惟”等字,右边戛然而止,制造歪而不倒的奇异效果。上下结构的字,如“实”、“察”等字,有意拉开距离,结字奇而不怪,可想见书写时心情闲适,举重若轻,避熟就生!此帖“点”的运用甚见奇趣,如“兴”的点,左右伸展,但右点往左收笔,遥相呼应。“其”的点,左点在原地顿下,顺势写出右点,收笔往左边,行笔连贯,一气呵成。“间”的点,一往下,一往左下,有悠游自在、散淡超逸之气。“味”、“叶”的点,虽断但仍连,左点往右,但右点前者往右,后者扎于纸上,动静有别,而此两字的“竖”特意往右下倾,弱化竖画,突出点画。“察”的下部,本只有两点,但五个笔画都处理成了点,五个点开合聚散,若即若离,形态不一,甚见匠心!

去年我写过此帖的文章,已发表,请大家批评指正!




冯勇书法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这是黄庭坚对杨凝式的赞叹。

对于杨凝式,宋人是顶礼膜拜的,说他是“尚意书风”的启蒙者,一点也不为过。就连苏东坡也曾说:“杨公凝式笔迹雄强往往与颜行相上下”。

上图为杨《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杨凝式只留下四件作品,可四件作品风格炯异,书写自由,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宋代书家们正是由此受到启发,开启了书写性情之旅。

《韭花帖》目前所知的有三个版本:

1、罗振玉藏本。见下图,此为真迹,历来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乾隆时有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自己摹写一本偷换,摹本留入宫中,真迹被偷出宫。清末被罗振玉收藏,今不知所在,惜乎。

2、清内府藏本。也就是上面所说,乾隆时被偷换时的摹本,见下图,大家自行比较一下。此本现藏于无锡博物馆。


3、裴伯谦藏本,在《支那墨迹大成》中有记录,不知何人何时所摹。

《韭花帖》之妙,在于:

1、章法奇特。宽疏、散朗的章法是其最夺人眼目的特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空白,这在行书作品中,可谓奇特之极,但其字间含蓄的顾盼,又气脉贯通,浑然一体。

2、结体平中寓奇。这一点在《韭花帖》中最为突出,也最令人叫绝。它把紧与散、密与疏这些矛盾和谐地统一于一体,没有丝毫做作,给人自然天成的感觉。


上图为杨《夏热帖》

一位雅士,醒来饥肠辘辘,人家送他一把韭菜,食后神清气爽,于是信笔写下几行字以答谢友人,不想成就“天下第五行书”。

《韭花帖》就若一位优雅闲士,举手投足间,雅逸风流。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上图为杨《神仙起居法》


千年兰亭


去年9月去无锡出差,正逢无锡博物院推出《梁溪折桂》精品展,其中一件展品即是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一旁还有明董其昌的临本一并展出。径尺小纸近在眼前,俯观良久,只见笔墨简净纤毫毕现。
可以看出,杨氏写此篇用笔和缓,气息沉稳,字的结体,奇中寓险,险中见奇,却又在不经意间,并无做作之嫌。章法上字距与行距都很大,又并不疏散,却显得清朗宽绰,简淡潇散,非常自然,意趣横生。这应该得益于杨氏致力于二王和唐代几位书家的学习,有着良好的基础,其时无心政事,偷闲安居,过着随心所欲的生活,笔墨也自然顺应自家面目。



杨氏处在唐宋之间的时代,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他无意中为宋人“尚意”书风开了先河,尽显个人情趣意态。重要的是,《韭花帖》的内容是午睡起来,慵懒随性,有人送来美味韭花,可以佐餐。
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让作者倾情而记之,用笔一丝不苟,又不显古板呆滞,这种状态应该就是作书“无意于佳乃佳”的效果吧。试观历史上的上佳之作,哪一件这样心境状态的产物呢。


书法内参


宋人尚意,唐人尚法。楊凝式可没停留在意和法上。而是直追二王,上溯魏晋,看看韮花帖,就是脱胎于钟鹞的荐季直表,尽显晋人风骨。有人说,晋人风骨尽在初唐,这话没错。但杨疯子下笔就到乌絲栏,说明他的韮花帖己超过初唐书家,尽显高古。这是取法乎上的典范。


摩崖周静


著名学者徐北文先生的论书法摘要中说:"此帖在章法上有特殊的风格,其主要特征是字与字之间留出较多空白,使字势与笔意更为突出。这一点,对明代董其昌的影响很大,董书的章法即从这里师法的。"

楊凝式书韭花帖


仲刚51


淡雅之中,满满的二王风度。两个字: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