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1074年,一城门官给皇帝献上的画,如何成王安石“下课”的推手?

公元1074年,是北宋的熙宁七年,也是“王安石变法”

的第五年。

这一年,北宋全国多地发生了大旱灾。从上一年秋天开始,东京开封城附近连续十个月滴雨未下,庄稼颗粒无收,以至于连天子脚下也开始流民四起、饿殍遍野。

一个名叫郑侠的开封城门官,决定站出来为民请命,他直接越过N级向宋神宗上奏。

1074年,一城门官给皇帝献上的画,如何成王安石“下课”的推手?

宋神宗

而他的奏章也别出心裁,除了一份言辞激烈的奏章以外,他还画了一幅画。

郑侠在奏章上如此说道:

如陛下观臣之图,行臣之言,自今已往,至于十日不雨,乞斩臣于宣德门外,以正欺君谩天之罪。”(《宋史》)

当时,郑侠的这份奏章,无法通过正常渠道上呈宋神宗。于是,他假称此乃紧急密奏,从“绿色通道”银台司送进了皇宫大内。

1074年,一城门官给皇帝献上的画,如何成王安石“下课”的推手?

宋神宗看到这幅图后,长吁短叹,以至夜不能寐。

第二天一早,他下令开仓放粮,暂停正在实行的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八项新法。同时,他还下达了《责躬诏》,号召臣子们要向他讲真话,说实话。

而巧合的是,三天以后,天降大雨,旱情得到了大幅缓解,果然如郑侠所言。

古人迷信一种说法,叫“天人感应”:如果国家出现大的自然灾害,那是上天对于人间帝王出现过失而做出的谴责。

而郑侠这一幅画所带来的立竿见影的变化,也就成为了人们攻击王安石和新法的理由。

同年四月,宋神宗将郑侠的这幅画出示给群臣观看,王安石也同时被罢相。他的这场变法遭遇了重大挫折。

这个小小的城门官郑侠,为什么要和王安石过不去?他的那张画,画的又是什么呢?


一、王安石的知己——郑侠

王安石曾经十分器重和欣赏郑侠,而郑侠也对王安石充满感激,甚至“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用“相爱相杀”来形容这对冤家,一点也不为过。

虽然在熙宁七年,郑侠只是一个小小的城门官,但这并不代表他的政治“出身”很差。

郑侠生于公元1041年,26岁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可以说,他在官场的起点是非常高的。而郑侠之所以少年得志,与王安石多少有些关系。

1074年,一城门官给皇帝献上的画,如何成王安石“下课”的推手?

王安石

郑侠与王安石在江宁(今南京)相识。当时,郑侠只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书生,而早已名动天下的王安石则是因为母亲去世,在江宁的家中守孝丁忧。

然而,当王安石听说了郑侠的才学以后,竟然不耻下问,主动派人去拜访郑侠。于是,郑侠才得以与王安石交往,并经常受其点拨指导。

公元1067年,郑侠进京赶考,高中进士,赴光州任司法参军;而2年以后,王安石也入朝为官,官拜参知政事。

因为两人之前的交情,王安石对郑侠在光州审讯上报的疑难案件,一律全部批复照准,对他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郑侠在感动之余,也把王安石作为自己的知己和未来的希望,时刻想报答王安石。而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

1074年,一城门官给皇帝献上的画,如何成王安石“下课”的推手?

王安石与郑侠

二、从互为知己到形同陌路

郑侠在光州任满后,按照北宋制度,需要到开封听侯调遣安置。而这时,他恰好也有越级提拔到朝廷为京官的机会,这就是宋神宗为招揽人才而推行的“官试法”。

王安石便想借此机会,让郑侠留在京城,以便自己日后能提携他。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耿直的郑侠却以自己业务素质欠佳为由,婉拒了王安石的好意。(“侠以未尝习法辞”(《宋史》)

此后不久,郑侠就被授予了开封安上门监门一职。这样一个守门小吏的差使,自然与王安石对他的期望相差甚远。

于是,王安石再次动用自己的能量,准备拉学生一把。

1074年,一城门官给皇帝献上的画,如何成王安石“下课”的推手?

王安石

《宋史》记载:“(熙宁六年)三月,置经局,命王安石提举”。

熙宁六年,宋神宗设立了“经局”,实际上就是专门为王安石变法招揽人才的机构。于是,王安石再次利用这个“职务之便”,向郑侠伸出橄榄枝。

然而郑侠却再次以能力不佳为由,拒绝了他的好意。这次,王安石对郑侠很失望,也就不再有提拔他之意。

二人的关系降到了冰点,走向形同陌路。

而真正让他们关系破裂的,或者说郑侠不愿意在王安石身边工作的真正原因,还是因为他所推行的新法。

1074年,一城门官给皇帝献上的画,如何成王安石“下课”的推手?

王安石

三、从关系破裂到冒死进谏

郑侠因为曾在地方任职,所以对新法有非常深的感性认识,这也让他成为新法的坚决反对者。

由王安石亲手制订的新法,到底好不好呢?

从理论上讲,他的为政举措,无不是从美好的愿望出发,为大宋王朝的长治久安而考虑的。

比如最让大众熟知的“青苗法”,本意是“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井不能乘其急飞”(《宋史》),也就是说,由国家发放贷款给农民,可以防止豪强之家趁着青黄不接之际向农民放高利贷。

1074年,一城门官给皇帝献上的画,如何成王安石“下课”的推手?

王安石

对于“青苗法”,王安石也亲自在一个县里做过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当他把这项法令推广到全国时,却出现了各种各样始料未及的问题,比如:

1、有的农民不识字,需要花钱请人填写申请;

2、农民到衙门办理贷款,还需要再掏钱上下打点,方能获批;

3、朝廷规定的利息为二分,一些贪官污吏却要在中间层层盘剥,最后使得利息比地主的高利贷还高;

4、王安石用“一刀切”的办法推行“青苗法”,青苗钱的发放一度成为考核地方官吏的标准之一,因此一些官吏便强制向农民分发青苗钱,并收取高额利息。

而这些问题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一旦到了灾年,农民因为沉重的经济负担,无法偿还贷款,最后只能变卖田宅,卖儿鬻女。

1074年,一城门官给皇帝献上的画,如何成王安石“下课”的推手?

对于新法推行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王安石并非全然不知。可当其他大臣以这些问题向他发难之时,王安石却说出了“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这句名言。

有过几年基层经历的郑侠,当然也对新法颇有微词。在他进京初见王安石时,曾经向他直言不讳的说:“青苗、免役、保甲数事,与边鄙用兵,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宋史》)

而《宋史》记载,王安石这时的反应是,“安石不答”。他嘴上虽然没说什么,但内心里肯定是愤恨的。

此后,“侠退不复见,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这个耿直的郑侠,再没能获得面见王安石的机会,但他仍然通过写信的方式,将新法的实际危害相告之。

而王安石被人称为“拗相公”,他对郑侠这种言论当然是置之不理。

这也就意味着,因为政见上的分歧,郑侠彻底走向了王安石的反面,二人关系破裂。

1074年,一城门官给皇帝献上的画,如何成王安石“下课”的推手?

终于,在熙宁七年农历四月的一天,郑侠将他在民间所见的灾民模样,绘制成了一幅《流民图》,冒死奏报给了宋神宗。

而宋神宗看到这幅图,不禁潸然,他“反复览图,长吁数四,袖以入,是夕寝不能寐”(《宋史》)。

没想到,他为了富国强兵而搞的变法,最后让百姓如此凄惨:这些饥民一个个衣衫褴褛、饥寒交迫,携儿带女、四处乞讨,还要遭受各种酷吏威逼恫吓,交租纳税。

1074年,一城门官给皇帝献上的画,如何成王安石“下课”的推手?

流民图

于是,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情节,宋神宗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并马上暂停了青苗、保甲等新法。

不久,王安石被罢相,降职为吏部尚书、知江宁府。虽然王安石“下课”,是新法遭遇危机以后,宋神宗“危机公关”的必然举措。但如果没有郑侠的冒死献图进谏,这个过程很可能还要推后许久。

因此,郑侠的这幅《流民图》,也成为了“王安石变法”遭遇重大挫折的直接推手。


结语:就在王安石失意离场以后,郑侠也未落得好结局。他很快因为擅自使用秘密通道递送公文而被治罪,遭到了流放、罢官,此后甚至还因耿直上书被定为了死罪。

幸好皇帝为郑侠说好话,说他不为私利,忠勇可嘉。郑侠这才免于死罪。

郑侠被罢官回乡后,于公元1119年去世。乡人仰慕其清正廉洁、正直高尚,修建了“郑公坊”以示纪念,其中还留有对联如下:

“谏草累千言,终信丹青能悟主;归装惟一拂,始知琴鹤也妨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