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为什么无锡惠山祠堂群中没有唐代诗人宰相李绅的祠堂?

李绅不是无锡土著,却在无锡读书成长,科考登第,成为无锡第一位进士,亦是唐代唯一的无锡进士,进而成为大唐宰相,主管皇朝经济重任,是历史上第一位无锡籍宰相。

无锡人对于李绅的认识,一般就是那首《悯农》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的末联如今刻在惠山古镇的中心区域墙上,走过的人都会看见,内容与整个惠山祠堂群完全不搭。

坊间还有李绅是一个晚年腐败、生活奢靡、官声不佳的传说。有人说他爱吃鸡舌,每天要杀二三百只鸡。李绅生活的腐朽被写入许多思教资料,网络和媒体随搜随见。

身前荣耀,身后污名,反差巨大。那么,李绅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为什么无锡惠山祠堂群中没有唐代诗人宰相李绅的祠堂?

李绅读书台本与惠山寺相邻

李绅少年时代就上了惠山,埋头读了十多年书。这段生活他后来的宦游生涯中常常忆及。在《重到惠山》诗中他看见旧时景致,忆及在此曾与鉴玄禅师同处十年,烹茶论道,得益良多,慨叹青山不老人已老:“碧峰依旧松筠老,重得经过已白头。俱是海天黄叶信,两逢霜节菊花秋。”

李绅父亲历任金坛、乌程和晋陵县令,全家定居无锡东亭长大厦。6岁时父亲去世。9岁母亲去世。有长兄李继照料生活。李家祖上显赫,曾祖是武则天时期的朝廷宰相,但随着父母双亡,李绅的生活陷入清苦。他唯有一个信念:发奋读书。

李绅青年时期就表现出诗人的才华,许多诗歌被乡里民间传诵,很受时任苏州刺史的韦夏卿的赞赏。大约二十五六岁,李绅开始游学,并数次进京应试,可惜屡考不中。回到无锡时,他仍到惠山读书。

唐宪宗贞元二十年(804),李绅再次赴京应试,依然落第,却有缘结识了风流才子元稹,且住进元稹家中。根据元稹自述的一段风流韵事和《莺莺传》,李绅写了《莺莺歌》,流传很广。两年之后的元和元年(806),李绅第三次参加科考终于得中进士。这年李绅35岁。

科考之后在等待朝廷安排的过程中,李绅不知为何居然独自返回江南。这时他已经名气不小了,走到南京,被浙西观察使李锜聘任为幕僚。李锜想谋反,命令李绅起草檄文,李绅装出胆战心惊写不成文字,李锜威逼他不写就杀头,李绅坚决不从被关进了监狱。不久,李锜谋反失败服诛,李绅才得以出狱。虽然名声广为传播,继任的浙西观察使亦想拉李绅入幕,他却默然回到无锡,继续上惠山读书。

两年之后,唐宪宗下令李绅到京任职,出任九品校书郎,升右拾遗。至穆宗朝转右补阙,一路做到翰林学士、五品上的中书舍人。在此期间,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一起提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李绅写了《乐府新题》二十首,元稹、白居易先后仿效,写出了《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与《新乐府》50首,把诗歌写得通俗易懂,针砭时弊,关注民生,咏叹疾苦,成为一时风尚。

李绅在惠山留下了一个读书处。无锡第一部县志写道:“李相书堂,在惠山。小径萦纡,有堂三楹,中绘唐相李绅像。绅未遇时,尝读书是山,堂即绅读书之所。”这部县志出自元代,距李绅已有三四百年,不知作者王仁辅所见是李绅旧舍还是后人所修,更不知是何人所修。

李绅对惠山始终深情满满。晚年重游,他感慨而说:“余顷居梅里,尝于惠山肆业。旧室犹在,垂白重游,追感多思。”他称惠山为“家山”,吟唱道:“上家山,家山依旧好。昔去松桂长,今来容须老。”后来,他写了《忆题惠山寺书堂》:“故山一别光阴改,秋露清风岁月多。松下壮心年少去,池边衰影老人过。白云生灭依岩岫,青桂荣枯托薜萝。惟有此身长是客,又驱旌旆寄烟波。”虽然他早已不是那个在松下寄语壮心的少年,而是池边踟蹰的风烛老人,惠山读书的情景却依然那么清晰的藏在脑海之间。至于把惠山直呼称家山的,唐宋诗人中唯其一人矣!

为什么无锡惠山祠堂群中没有唐代诗人宰相李绅的祠堂?

走过这段石阶能找到李绅读书台吗?

古人活到七十就称为古来稀了。李白、杜甫只活到六十左右,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也不过六十来岁,而李绅的人生登顶却在这个年纪刚刚开始。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龄奔七的李绅意气风发,轻衣裘马,从淮南节度使任上奉旨进京,出任兵部侍郎、同平章事,这就是以副部的职级担任副宰相工作了。随后,唐武宗又改任李绅为中书侍郎,然后是不断地提拔:右仆射、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食邑二千户。这是实实在在的宰相。李绅在朝廷主要负责的是财政和军事板块,兼管文史,无疑这是重任在肩。

李绅经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五朝,此时终于走到大唐官场的顶端,这是历代皇朝无锡进士所做到的最高官职,而他历经五朝的资历,在无锡历代皇朝官员中也只是唯一,没有第二。

李绅精明能干,且刚毅正直,但一路仕途并不顺坦。这是著名的“牛李党争”时期,在李绅诗中,虽然可以几次看到他与牛党领袖牛增孺聚宴把酒吟唱,但他的李党身份却让他多次沉浮顿挫。

唐穆宗时期,李绅由朝廷中级官员上升为高级官员,先后出任御史中丞、江西观察使和户部侍郎。敬宗继位之初,牛党在皇帝面前诬陷李绅曾不同意敬宗立为太子,经皇帝批准贬职为端州(广东肇庆)司马,跌了好几级。白居易也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在《琵琶行》中自诩为“江州司马青衫湿”。唐代官员的服色有着严格的等级规范,大体是三品以上官员紫色,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后来敬宗在穆宗的密封文件匣中看到李绅当年推荐自己为太子奏折,才恍然大悟,赶快纠正。

白居易在《李绅家庙碑铭》中记录了李绅每一调任的政绩和离开时百姓的依依不舍。李绅当宣武军节度使时,有一年蝗虫闹灾,可是蝗虫们却不敢进入宣武军的区域,吓得绕地而行。所以,别地蝗灾严重,他那儿却庄稼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事后皇帝还下了个诏书作为表彰。李绅出任河南尹,当地本来有许多地痞无赖,经常穿着奇装异服,挥舞木杆在街上击球嬉闹,甚至大白天躺在官道上睡觉,车马都不敢靠前。听说李绅来了,泼皮无赖们望风而逃,纷纷变身良民。

毕竟年已古稀,李绅当了两年宰相突发中风,虽然救治及时,性命无虞,却留下了腿脚不便的后遗症,无法出席朝廷晨会,于是向皇帝请辞养老。武宗却安排李绅重回淮南节度使,还特别加批让他带着“右仆射”和“平章事”的荣誉宰相头衔赴任。

淮南节度使所管辖的区域大致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西面包括一部分河南和江西的地区,节度使驻地以前在寿州,后来在扬州。这一区域与朝廷所在的长安,间隔着河南和陕西,长江对岸是富饶绮丽的江南,当年隋朝为了统一江南并控制江南,一直把扬州当作大本营。大唐时任宰相李德裕以及其父元和年间宰相李吉甫、前任宰相牛僧孺,都曾经出任过此职。唐武宗把老谋深算的李绅放在淮南节度使任上,为的也是呼应长安,遥控江南。更何况当时朝廷正在进行征讨泽潞藩镇的叛乱,需要亲信大臣在扬州调控江南漕运。

李绅在扬州牛刀杀鸡,不负皇帝所望。两年之后,武宗皇帝驾崩,没过多久李绅也追随而去,终年75岁。以唐宣宗为核心的朝廷对李绅给出了盖棺定论:追赠太尉,谥号“文肃”。经天纬地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文肃”一词对于李绅名副其实。

为什么无锡惠山祠堂群中没有唐代诗人宰相李绅的祠堂?

唐代扬州是淮南节度使驻地

没有人可以预知身后之事。李绅亦是如此。任凭他智慧过人,神机妙算。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牛党为进一步打击已经罢相的李德裕,翻出一连串的老账,其中的靶子就是李绅在会昌五年处理的扬州吴湘一案。

当时有人向李绅揭露,扬州府所属江都县尉吴湘利用职权贪墨款项,还强抢民女为妾。这个案子按理用不着节度使大人亲自过问。但李绅觉得,吴湘官职微小,但他主管司法、治安和税赋征收,如果案子属实,知法犯法,不可轻饶,必须严惩以儆效尤。吴湘的案情很快厘清了。扬州府对吴湘作出了死刑判决。

案子上报朝廷却引起了异议。原因与人事有关——吴湘叔父吴武陵曾与李德裕之父李吉甫有隙,吴武陵虽然已经死去近十年,但不排除李德裕让好搭档李绅打击报复。御史台迅速派出专职御史崔元藻前往扬州复查。崔元藻在报告中明确说:吴湘贪赃受贿属实,款项不算太多,强娶民女之事则缺乏事实根据,吴湘有罪,罪不至死,可以流放二千里。但吴湘仍然给斩决了。崔御史也被流放了。所有对李德裕不满的官员都认为是宰相在背后操纵了这一切,可武宗皇帝却说:一切都是朕的决定,有什么不服吗?武宗一向把反腐放在重要位置,几次下旨严惩贪腐官员,最严厉的措施是:凡官吏贪污满千钱者即处以死刑。

牛党翻出此案,唆使吴湘堂兄出面告状。第二年,在当朝宰相白敏中、令狐绹等人的支持下,经唐宣宗批准,李绅炮制吴湘冤案成立,鉴于李绅已逝,追夺李绅的官衔、荣衔和谥号。直到唐朝覆灭,李绅的这一处罚从未得到平反。

除了政治上的打击,文化和生活方面李绅也遭遇了严重的污名化。

诗人刘禹锡写过一首《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后人传说,诗中所写李司空是指李绅,诗歌记录了一场香艳绮丽的欢宴,美丽的歌妓唱着小曲,李司空已经见惯不怪,而那位江南刘刺史只能愁绪断肠。据说李绅读了诗很感动,就把歌妓送给了刘禹锡。虽然唐人蓄姬赏色是一种风尚,但这首诗成了后世对李绅污名化的一发炮弹。在许多人眼里,白居易包养着樊素小蛮是一种浪漫诗意,而李绅却是腐朽奢靡。

在21世纪初国内许多媒体上,曾经大肆传播一条信息:李绅是一个荒淫奢侈的高官,他爱吃鸡舌,每天居然宰杀二三百只鸡。甚至有高官在主流媒体撰文,分析为何李绅会从悯农诗人堕落成为奢侈官员,借以警告当代官员不要堕落。

其实,这些媒体和作者从来没有查阅过任何资料,只是根据道听途说而胡言乱语。有一位媒体人曾做了调查,鸡舌的故事竟然出自一个中学老师的想象和编撰。面对询问,这位教师彻底确认自己无中生有地编造了李绅奢侈生活吃鸡舌的文章,只为博个眼球。有家媒体为此请教了南京大学著名文学教授莫砺锋,莫教授告诉他们,此事未见于任何正史,当不可靠不足信。

李绅的《悯农》诗句虽然镌刻在惠山老街上,但许多人心中对李绅的道德文章大体是模糊的。刘禹锡那首诗和新编吃鸡舌的传说,让李绅的形象黯然失色。其实,李绅没有那么不堪,他生活在那段历史之中,有着灿烂的官场生涯。他铁定是无锡第一位进士,始终对惠山满怀深情的大唐宰相。作为《全唐诗》收录的重要诗人,李绅诗作留存于世约110首,其中写无锡的占11%。

对这么一位视无锡为家乡的诗人和政治家,每次游惠山,总觉得无锡欠李绅点什么。写完这篇文字,知道了:欠他一座祠庙,或者一个读书台——至少在惠山立一块石碑。

为什么无锡惠山祠堂群中没有唐代诗人宰相李绅的祠堂?

惠山寄畅园秋色

吴歌,文史学者,品牌战略学者,资深媒体人,副教授,人文和餐饮专栏作者,有《企业文化ABC》《古今多少事》等著作,正在努力成为具有人文情怀兼有美学理想的“吃货”。本文原载《江南晚报》2019年10月18日人文周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