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滕州市"望冢"村名来历考

滕州陈氏与望冢

滕州陈氏是元朝宁晋陈氏的分支,主要分布在滕州市滨湖镇南陈庄、黄桥、三山,界河镇万院、彭庄,大坞镇休城、和福以及单县、泗水县的部分村庄。与滕州大多数姓氏明初来自山西不同,这一支陈氏是元朝迁徙并定居在今滕州市滨湖镇望庄村的。望庄原名望冢。望冢这个地名的来历,就与滕州陈氏有关。滕州陈氏世代流传着这么一则传说:元朝的时候,皇帝派陈氏先祖去南方打仗。先祖是文官,打仗肯定外行,所以心里没底,忧心忡忡。临行前,先祖在天齐(音)庙小憩时,做了一个梦,梦见神仙对他说,如果给神仙修庙,将保佑他打胜仗。先祖喜出望外,自然不敢怠慢,出资在村里建了一座庙宇。先祖领兵南下后,果然打了一个大胜仗。先祖去世后,就葬在该村,因为墓冢很大,久而久之,人们便称该村为望冢。这个家族传说还有另外的版本,但都大同小异,无一例外地把望冢的来历与陈氏先祖关联起来。

关于望冢的来历,滕州市《望庄镇志》有一段“据传”:严光少与刘秀同学,刘秀建立东汉后,严光不肯居官,隐居于富春山,后来到滕县西40里严村。刘秀相思甚苦,故而车驾东来相访,不意故人已逝,只有坟冢一座,刘秀不胜感伤,望冢遥祭。祭处即望冢村。

笔者查阅《后汉书》、《齐乘》、《兖州府志》及万历版《滕志》,皆无严光隐居于滕的说法,也没有严光墓在滕州的记载。

严光是会稽余姚人,隐居于浙江富春山,葬在位于今浙江慈溪、余姚交界的陈山,也叫客星山。古往今来,凭吊严光的文人墨客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但去的都是陈山,从未有人来滕州留下过只言片语。看来望冢之名源自严光之说证据不足,纯属无中生有。那么望冢这个看似奇怪的地名是如何得来的呢?陈氏家族关于望冢来历的传说到底可不可信呢?笔者研究发现,陈氏家族的传说,可信度较高。

首先,陈氏祖宗不可能编造毫无根据的故事欺骗后世。很多家族都有自己的传说,其目的是让后世记住自己的祖先来自哪里,做过什么等等,可能有艺术加工或者夸张的成分,但不会无中生有、凭空捏造。而且,滕州陈氏在明初分为两支,其中一支迁往泗水县。留在滕州的这一支在15世纪末期又分为三支,这三人是陈思谦的五世孙。其中长支陈福,其后裔主要分布在滕州市滨湖镇南陈庄,界河镇万家院、彭庄;二支陈禄,迁往大坞镇休城;三支陈祥,其后裔主要分布在姜屯镇卓庄,大坞镇和福,滨湖镇黄桥,以及山东省单县。根据《古滕陈氏族谱》的记载,自15世纪末三支分家后,直到清光绪年间,陈氏三支尚未合谱,基本都是各修本支的家谱,各按自己的辈分起名,如笔者祖父辈,长支为庆字辈,二支为道字辈,三支为锡字辈,直到1962年,三支族人才统一了后世的取名定式。所以说,三支之间已经失去联络数百年,但都说自家的老祖坟在望冢,祖先是陈祐、陈思谦,并各自流传着那个家族传说。

其次,陈氏家族的传说与史实相吻合。《元史 陈思谦传》记载,至正十一年(1351年),滕州陈氏先祖陈思谦作为言官,曾领兵平定庐州红巾军起义。又据《古滕陈氏族谱》,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陈思谦九世孙陈嘉谟(三支)所撰碑文记载:“祥有四子,予曾大父行四,讳原,刘氏出,娶温氏,卜居于今之残疃,而望冢东岳神宇乃其故址,其东南里许则先茔也。”思谦十三世孙陈璋(二支)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的《古滕陈氏族谱》序中,有一段记载:“东茔始祖讳佳兆,迁自陈家楼。夫陈家楼即嘉谟碑中所云残疃,其先曾大父讳原,自望冢卜居者也。且佳兆碑系嘉庆年立,后人徒以传闻音义附会纪名,固不知佳兆实为嘉诏也。”证实了陈氏先祖的确在望冢建过庙宇。而且,望冢和陈家楼应该是同一个村子在不同时期的叫法。望庄村外曾有一颗很古老的枯树,中间是空的,小时候赶望冢会,来回都要远远的望它几眼,心中充满好奇但又不敢靠近。听大人说,这棵树的“瓤”是被“南蛮子”掏空的,只剩下外面的空壳。这棵树就是我们陈氏先祖种下的,至今已经数百年。前段时间,笔者想去给古树拍个照,但遗憾的是,那棵古树早已经被砍掉了。据笔者三伯父陈复堪说,那是一棵白果树,附近还有一个村子里有一棵古槐树,也是那个年代种植。

第三,再看望冢的字面含义,“望冢”可有两种解释,一是名门望族的墓冢,一是遥看墓冢。这两种解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墓冢很大。平民百姓不会修很大的墓冢。近千年来,在今望庄村附近,能真正称得上名门望族的,恐怕只有陈氏。听老人说,望冢的陈家林,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一户族人专门看守。当时的陈思谦家族可谓“一门四代公侯万户,五世三朝将军大夫”。陈思谦五服之内,共出过三品以上官员十余人,且多居要职,有爵位、有勋阶者十余人,正史有记载者十余人,各地方志有记载者达数十人次,七品及以下的小官、闲职不胜枚举。

陈思谦(1290年?-?),字景让,元朝滕州人,祖籍赵州宁晋,芍陂屯田万户、怀远大将军陈夔之子。历任礼部官员,兵部侍郎,刑部尚书,湖南廉访使,淮东宣慰司都元帅,淮西廉访使,集贤侍讲学士,治书侍御史等职,仕至御史中丞、荣禄大夫,赠宣猷秉宪佐治功臣、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柱国,追封鲁国公,谥通敏。经人举荐,陈思谦四十岁才步入仕途,为官二十余年,勤勉自律,直言正谏,深受皇帝器重。

陈忠,字公茂,号茂行先生,思谦高祖。赠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护军,追封河南郡公,谥昭懿。娶张氏,追封河南郡夫人。

陈子安,思谦曾祖。赠资德大夫、中书右丞、上护军,追封河南郡公,谥文康。娶赵氏、张氏,并封河南郡夫人。

陈祐(1222年-1277年),又名天祐,字庆甫,号节斋,思谦祖父。仕至浙东道宣慰使、中奉大夫,赠推忠秉义全节功臣、资德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颍川郡公,谥忠定。有诗集《节斋集》,未见传本。其诗作零见于山东等地方志。娶张氏、翟氏,并追封颍川郡夫人。

陈天祥(1230年-1316年),字吉甫,号缑山,陈祐之弟。仕至中书右丞、议枢密院事,赠推忠正谊崇德佐理功臣、荣禄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赵国公,谥文忠。有《论语辨疑》等著述传世。娶张氏,追封赵国夫人。

陈夔(1248年前后-1299年前后),字唐卿,陈祐长子,思谦之父。仕至芍陂屯田万户,赠怀远大将军、轻车都尉,追封颍川郡侯,谥敬桓。娶二赵氏,并封颍川郡夫人。

陈皋(1250年前后-1326年前后),字虞卿,陈祐次子。仕至朝列大夫、庆元路治中,追封颍川郡伯。娶张氏,封颍川郡夫人。

陈孟温(1252年前后-1330年前后),字伯冲,陈天祥长子。进士,曾任泰安州尹,嘉议大夫、同知太常司礼仪院事致仕,追封颍川郡侯。娶高氏、席氏,并封颍川郡夫人。

陈叔良,字伯循,陈天祥次子。仕至承直郎、南阳府判官。娶张氏、王氏,并封恭人。

陈思鲁,字景纯,陈夔长子。仕至芍陂屯田万户。赠囗囗(碑文无法辨认)大将军、轻车都尉,追封颍川郡侯,谥敬修。娶赵氏,封颍川郡夫人。

陈思道,字景元,陈皋之子。曾任承务郎、同知平江州事。

陈思睿,字景明,陈皋之子。曾任安定书院山长。

陈用中(1295年-1346年),字公达,陈孟温之子。仕至奉训大夫、秘书监丞。

陈立本,字道源,陈思鲁之子。授武德将军,袭芍陂屯田万户。

陈友,思谦之孙,明初以济宁卫军升任金吾卫副千户,授武略将军。

陈猷(陈牛儿),思谦之孙,明初以济宁卫军升任金吾卫正千户,授武德将军。

陈庸,陈友之子,永乐十八年(1420年)乡科举人,任砀山县儒学训导,滕县城内因其登科而建步云坊。

陈辅,陈庸之子,天顺四年(1460年)岁贡,任河南卫辉胙城县知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