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漢武帝在祭天時為什麼不帶太子,而是帶了霍檀?到底發生了什麼,霍檀回來就暴卒了?

少卿之見


漢武帝祭天的時候為什麼不帶太子,反而帶了霍嬗?因為漢武帝不喜歡太子,所以二十來年以後又把太子給“逼死”了?霍嬗又是誰呢?漢武帝這麼喜歡他,反而把他帶在身邊,結果祭天回來以後,霍嬗又“無緣無故”地暴卒了,滿滿地離奇色彩,又滿滿地都是陰謀論。

事實上,真實的歷史並不是充滿了陰謀論,也有一些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霍嬗是誰?

先說明一下,題主裡的霍檀[tán]應該寫作霍嬗[shàn],嬗變的嬗,而不是檀木的檀。

相信知道霍嬗的人還是很少的,不過在漢武帝時期,姓霍的又跟在漢武帝身邊的,自然就讓我們想起了冠軍侯霍去病。霍檀也不是別人,正是霍去病的獨生兒子,跟隨漢武帝祭天的時候年僅十歲,而這時的霍去病已經死了七年了。

霍去病死了以後,漢武帝便把霍檀養在了身邊,不但讓他襲封了冠軍侯的爵位,而且還給了這個三歲的孩子掛了個侍中的官職,可以漢武帝對這個孩子的喜歡。漢武帝經常對孩子說,要努力,長大以後也跟他爹一樣作將軍。

可是,為什麼霍嬗祭天回來就暴卒了呢?還是先從漢武帝祭天說起。

漢武帝祭天

漢武帝祭天是發生在公元前110年的事情,當時年近半百的漢武帝也開始走上了秦始皇的老路,一方面對自己取得的功績深為滿意、另一方面也對長生、神仙深為嚮往。於是,在這一年,漢武帝也像秦始皇一樣到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為此還特意把年號改為了元封。

還在一些方士的蠱惑之下,搞了很多求仙活動,諸如召鬼神、煉丹沙、候神等等,不一而足。不僅給自己折騰夠嗆,給沿途的各郡國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打擾。

祭天為什麼不帶太子?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太子還沒出師,還在跟著老師讀書呢。

太子劉據是衛皇后衛子夫的長子,是在漢武帝二十九歲時才出生的漢武帝的第一個兒子。漢武帝對這個兒子,不但非常喜愛,也是給予了厚望,千萬不要因為後來太子捲入巫蠱之禍而死,就想當然地認為這時的漢武帝已經不喜歡太子了。

太子稍稍長大一點,漢武帝就開始在群臣之中給太子找老師了,第一位老師就是萬石君石奮的小兒子、時任沛太守的石慶。後來又安排德高望重的學士給劉據作“家教”,教他《公羊傳》《左梁傳》,緊接著又安排嚴青翟、石慶之子石德、趙周、周勃之孫周建德、卜式等博學之士給劉據作老師。

等到太子成年(及冠,即二十歲)以後,才遷往太子宮。作為太子的行冠禮的禮物,漢武帝還特意在長安城南杜門外五里處,為太子建了一座博望苑。即便漢武帝不喜歡臣子結交賓客,卻仍然建了這座博望苑給太子結交賓客使用。

而太子及冠這一年,是公元前109年,在漢武帝封禪祭天之後,所以漢武帝之所以不帶兒子去封禪很有可能是因為太子還在“家”讀書。

祭天為什麼帶霍嬗?

漢武帝帶著年僅十歲的霍嬗去封禪,很有可能並不僅僅是他喜愛霍嬗,而是因為他的名字。“嬗”這個字不僅僅有更替的意思,而且在古文之中,是可以跟“禪”字通用的。如:堯嬗以天下。――《漢書·律曆志下》,這裡的嬗字即跟禪字同義。

之所以霍嬗為什麼為祭天回來就暴卒了,很有可能是經不起舟車勞頓,病死的。

一個年僅十歲的孩子,跟著漢武帝的大部隊,從關中之地去往泰山,往返近兩千公里路,又有各種各樣的活動,得病也是在所難免的。再加上古代的醫療條件,霍嬗封禪回來醫治無效便暴卒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由於霍嬗年僅十歲便死了,並沒有留下後人,冠軍侯的爵位因無人繼承,僅兩世十餘年便作古了。


水一白聊歷史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並立泰山石碑以為紀念,這是第一個真正舉行封禪儀式的帝王。泰山地處黃河下游,而黃河下游有著燦爛的文華歷史,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因此泰山在歷史文明中有不可代替的地位。泰山是東部最高山,也是陽光第一時間升起的地方,對於崇尚高山、太陽、蒼天的古人是最神聖的地方,是皇帝和天或者神仙最近距離交流溝通之處。古代皇帝效仿先人封禪泰山,除了緬懷先人,更重要的是宣揚自己的豐功偉業,樹立自己的至尊地位,明確天子受天命而治理河山的理念。封禪泰山是古代帝王鞏固皇權統治、統一民眾思想、粉飾天下太平的政治行為,也是一種宣傳替天行權的手段。

公元前110年,迷信長生不老的漢武帝開始了浩大的封禪大典,先到梁父山行禪禮祭地,然後到泰山設壇封禮祭天。隨後漢武帝與少數大臣同登泰山之巔,舉行了第二次的封禮。滿山放置奇獸珍禽,以示祥瑞,漢武帝身穿黃色吉服,行跪拜禮。漢武帝為紀念這次封禪典禮,改年號為元封。

太子並沒有隨行中,反而帶上了一代戰神霍去病的兒子霍檀,以示漢朝皇帝對有功大臣的恩寵。

霍去病十七歲出徵,首戰就斬獲匈奴兩千多人,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被封冠軍侯。後來與衛青組成了讓匈奴聞風喪膽的衛家軍,一直打到貝加爾湖畔,把不可一世的匈奴趕出了國境。掃除匈奴後,封為驃騎將軍的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4歲。漢武帝失去這位神將非常痛心,讓霍檀繼承了霍去病的爵位,繼續享受漢朝對功臣的獎賞和榮譽。

霍檀封禪泰山儀式時大概十歲,在封禪歸來後暴斃,諡號哀,以顯漢武帝對其的惋惜之情。《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居六歲,元封元年,嬗卒,諡哀侯。無子,絕,國除”。霍去病後代至此斷絕,漢武帝也收回了冠軍侯稱號。

可能有陰謀,也可能完全是意外。霍去病24歲在驅除匈奴後因病去世,褚少孫在《史記》卷二十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中補記中明確說是病死,也是史上對霍去病死因的唯一記載。霍檀年僅十歲,對漢武帝也沒有任何威脅,也不可能讓這位大帝對功臣兒子趕盡殺絕,除非是宮中內鬥,旁人起了殺心,瞞著漢武帝做出了絕後之策。當然,當時的醫療條件,其實一場普通的傷寒就可奪走霍檀的性命,在路途中患病的可能性極大。

漢武帝祭天時帶了霍檀是為了顯示對大臣的恩寵,對霍去病這位大將的敬重和感激,從而把這份榮耀放在了霍檀身上,隨行漢武帝舉行祭天大典。霍檀之死我依然相信只是個意外,一代惟才是舉、雄才大略、擊潰匈奴、征服朝鮮、開拓西域,並開闢絲綢之路的政治家、戰略家不會眼光如此短淺,為難一個孩子,你認為呢?


歷史不舊


這個問題一擺出來,頗有點陰謀論的味道。我們先來看一看漢武帝祭天時為什麼不帶太子,而帶霍嬗。

漢武帝為什麼不帶自己的兒子?

漢武帝祭天,實際是封禪泰山。這種儀式很有政治意味,表明帝王受命於人,還有宣揚自己的不世之功的意味。這樣隆重的儀式,太子理所當然應該在場——受命於天,父子相承啊。

此時的太子,正是霍去病的表兄弟劉據,霍嬗的表叔。在這種重大場合,劉徹情願帶太子的親戚,卻不帶太子,令人深思:這說明漢武帝此時對於繼承人的人選有所動搖。在他心裡面,暫時還不想向天下人宣佈,劉據就是鐵板釘釘的接班人。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皇帝初次去泰山封禪,朝廷無人坐鎮,留太子居中主持。

那為什麼又帶霍嬗去祭天?

這表明了漢武帝對功臣的恩遇。

霍去病三徵匈奴,居功至偉 ,不幸英年早逝。漢武帝心中不無痛惜,《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載:

“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愛之,幸其壯而將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劉徹很喜歡霍去病的這個兒子,讓他承襲其父爵位,想等他長大後來完成霍去病未竟的事業。

他祭天時帶上這個功臣的兒子,昭示了他對霍去病功績的肯定,同時也寄託了對其後人的期盼。希望在其長大成人後,能助自己驅除匈奴的一臂之力。

霍嬗的死有無陰謀?

可惜的是,小霍嬗在祭天回來後,不久就病死了。這讓後人對此揣測不已。在我看來,這裡很難說涉及了陰謀。對於一個小孩子,大可不必費周章。他能有什麼威脅?不過十歲而已,若說怕他長大後功高震主,那也未免過慮了——是龍是蟲還不知道呢?況且這孩子母家不詳,沒看出有什麼危險來。如果真怕他聯合衛青做出什麼來,想要斬草除根的話,還不如在霍去病剛去世,霍嬗才四歲的情況下動手。

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感情是真的,對於霍嬗愛屋及烏也是真,霍嬗的死,應該屬於正常病亡,一個小孩子,長途跋涉後感染些小毛病也是可能的,殊知古代一場風寒就會要了性命。

霍嬗死後,漢武帝十分悲傷,特作《思奉車子侯歌》以託哀思:

“天路遠兮無期,不覺涕下兮沾裳”。

一個帝王,尤其是自視甚高的漢武帝,不是心有感觸,何必作此惺惺之態。因此,我斷定霍嬗之死並無陰謀。


錢多多讀文史


因為太子被逼謀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