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曹操沒有伏龍鳳雛而得天下。只因他悟透了水鏡先生預言的下半句!

水鏡先生司馬徽在《三國演義》裡的出場可謂頗具神話色彩。話說當時劉備赴了蔡瑁的鴻門宴,被追殺至一山澗,的盧馬一躍而過,劉備還在暗自心驚,遇到一個小牧童,小牧童早已知道劉備的身份,水鏡身旁的小牧童的修為可見一斑。

曹操沒有伏龍鳳雛而得天下。只因他悟透了水鏡先生預言的下半句!

水鏡一看到劉備就說“公今日倖免大難!”,司馬徽早已洞悉一切!司馬徽又說劉景升將逝,天象顯示荊州將落於先生之手。接著,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了兩人,這就是水鏡先生膾炙人口的預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馬徽字字珠璣,劉備得此真言,急不可耐的詢問司馬徽伏龍、鳳雛究竟何人,司馬徽每次都只是一笑了之,可謂天機不可洩露。以水鏡先生的道行難道看不出來天下大勢的走向?其實,水鏡先生預言的下半句在劉備留宿的當晚就已經給了劉備暗示,可惜劉備一直沉浸在安天下的偉業中。

曹操沒有伏龍鳳雛而得天下。只因他悟透了水鏡先生預言的下半句!

二、水鏡先生預言的下半句究竟為何?

水鏡先生的預言下半句就是“得元直者,可得天下也”。為何?且說,當晚劉備在參悟司馬徽所言,不能入睡,半夜有人敲門,來人正是徐庶。徐庶跟司馬徽說“劉表徒有其名,忠奸不分,辭去劉表,來見先生”,司馬徽說“公懷王佐之才,宜擇人而事,奈何輕身往見景升乎?且英雄豪傑,只在眼前,公自不識耳。”,徐庶說“正是如此”。

徐庶知道劉備就在司馬徽家中,而且兩人的對話意思很明顯,就是要投靠劉備,為什麼沒有直接拜見劉備,而是後來在集市唱歌吸引劉備的注意,才投靠劉備呢?其實這就是水鏡先生不可洩露的天機,只能點而不能破。可惜劉備在見到徐庶本人還在問他是不是伏龍鳳雛,豈不知元直乃真龍鳳也!

曹操沒有伏龍鳳雛而得天下。只因他悟透了水鏡先生預言的下半句!

三、劉備盡得伏龍鳳雛,只能安天下

劉備在得到這句話後,見到奇人異事便詢問是否是伏龍鳳雛,可見其對這半句真言的念念於心。後徐庶被迫事魏,才向劉備推薦了伏龍,諸葛亮。

劉備得伏龍孔明於南陽隴畝,得鳳雛龐統於荊州耒陽縣。“兩人得一”,重點在這個“一”,後來也就有了龐統殞命落鳳坡。“可安天下”,重點在這個“安”,安天下的意思是安於一隅,非“得天下”,諸葛亮輔助劉備建立蜀漢王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也證實了這半句預言的真實。

曹操沒有伏龍鳳雛而得天下。只因他悟透了水鏡先生預言的下半句!

四、曹操悟得真諦,得徐庶而天下平

曹操在徐庶手下屢吃敗仗,便以其母要挾徐庶回許昌事魏,後來庶母自殺,斥責徐庶背主之行,徐庶發誓不會為曹操獻一策一計。那麼為什麼曹操還要好生養著徐庶這樣的閒職,而不對他下殺手。難道是曹操愛才?不,許攸,楊修之死就足以說明並非如此。以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性格,徐庶早就應該殞命了。

曹操沒有伏龍鳳雛而得天下。只因他悟透了水鏡先生預言的下半句!

當時的徐庶以“孝”著稱,古人講究“忠義孝悌”,所以曹操不殺徐庶反而對其有待,能博得一個愛才的好名聲,另外把徐庶留在身邊也可以不讓徐庶為劉備所用,更有對水鏡先生預言下半句“得元直者,可得天下也”的深信不疑。

最後也許是天機被破,曹家江山最終被司馬家族所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