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產後媽媽子宮脫垂該怎麼辦?什麼方法最有效?

G動盆底肌康復專家


從懷孕開始,逐漸增大的子宮就承受著胎兒和胎盤,羊水等造成的壓力,如果在分娩的過程中造成了盆底肌的損傷,或者子宮韌帶的鬆弛,就有可能會導致子宮脫垂。

我們可以根據宮頸距離陰道口的距離,來判斷子宮脫垂的程度:

如果並不能在陰道口看到宮頸口,僅僅是做b超發現了子宮位置的下移,那麼這個脫垂程度是輕度。

如果宮頸口已經脫出陰道外,或者宮頸和部分子宮體脫出陰道外,那麼就是二度子宮脫垂。如果宮頸宮體已經全部脫出陰道外,那麼就是三度,也就是重度子宮脫垂了。

子宮脫垂往往伴隨有陰道壁的膨出,輕度的沒有明顯症狀的子宮脫垂,可以通過平時多注意休息,多練習凱格爾運動,幫助盆底肌修復來緩解,而重度的子宮脫垂,往往最好的方式就是手術。

對於因為子宮脫垂而嚴重影響到生活的年輕媽媽們來說,可以考慮曼氏手術,在治療子宮脫垂的同時,同時也可以進行陰道壁的修補。而對於年齡比較大,沒有生物要求的子宮脫垂女性,可以考慮根治手術切除子宮。


婦產科女司機颯姐


產後媽媽子宮脫垂該怎麼辦?什麼方法最有效?

很多產後媽媽,或者體力勞動的婦女,很容易出現子宮脫垂的情況。那子宮脫垂到底是什麼呢?

子宮脫垂是指子宮從正常的位置沿陰道下降,宮頸外口達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月陰道口以外。

產婦一但出現產後子宮脫垂的現象,會覺得腹部下墜,腰痠,走路及下蹲時,不舒服。輕度的子宮脫垂可以在屏幕休息後自行還納。如果嚴重的情況下,會影響行動的。而且會造成白帶增多,並伴有膿血或者發生月經紊亂,經血過多。



產婦出現子宮脫垂應該怎麼辦?

這種一般是使用輕度的子宮脫垂症狀,早上勞動錢放拖晚上的時候取出來清洗。月經期間最好不要用。一般上託之後症狀會消失,可以進行各項的勞動。



2、盆底肌鍛鍊。

現在有很多產後的盆底肌鍛鍊,就是可以幫助預防子宮脫垂的。用力收縮肛門,盆底肌肉收縮三秒以上後放松。每次連續進行十到15分鐘,每日兩到三次。第一次鍛鍊應該在起床前進行。



一般需要手術治療的話,就說明產後子宮脫垂情況比較嚴重,因為這個手術對再次陰道分娩有一定的影響,所以一般用於不再生育的婦女。

注意事項

  1. 要注意休息,避免重體力勞動。
  2. 不要長時間的站立或者下蹲。
  3. 多喝水,保持大小便通暢。
  4. 要適當的進行身體鍛鍊,提高身體素質。

一般情況下,我們遇到的子宮脫垂都是輕度的,通過一定的鍛鍊,就可以恢復的。所以媽媽也不要過度的擔心。


笑笑媽談育兒


對產婦來說,剛剛經歷過艱難的生產又遇到子宮脫垂,是非常影響產後心情的,但是,如果我們知道造成子宮脫垂的原因,提前預防一下,盡最大可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子宮能保持在膀胱和直腸之間的正常位置,是因為骨盆底部肌肉和子宮韌帶的共同支持,如果這些組織在分娩時發生了損傷,子宮可能就會發生移位。

分娩造成的子宮支撐損傷是造成子宮脫垂的主要原因,一般難產的產婦出現子宮脫垂的機率較大。懷孕時一定要堅持定期做好產檢,合理控制體重。

產後恢復不當也會造成子宮脫垂,比如經常性的咳嗽、便秘、腹壓增加。許多產婦在坐月子期間,常長時間仰臥,這樣很容易造成慢性尿瀦留,就是排尿不暢、尿頻、有排尿不盡的感覺,有時還會出現尿失禁,這種情況會增加腹壓,讓生產後容易後移的子宮,順著陰道向下移,造成脫垂現象。

知道了原因,我們就可以有的放矢,針對子宮脫垂的程度,進行針對性的恢復和治療。

  • 新手媽媽坐月子時不要一直用同一個姿勢躺在床上,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儘量變換姿勢,每天保證一定的活動量,下地走上十分鐘也可以。

  • 過早活動也不宜,要注意休息,避免久站、久坐、久蹲,更不要做重活,比如拖地,手提重物等,如果是經歷過難產的媽媽們,這些更要避免。

  • 嚴格來說,產後42天應禁止性生活,如果新生媽媽產後恢復不當,時間還要延後,最好在產後2個月後再進行,即使這個時候,陰道也很脆弱,要小心注意。

  • 防治慢性病,比如便秘、慢性支氣管炎等,這些都可能增加腹壓,加重子宮脫垂。

  • 產後身體條件允許,可以做適當的產後復鍛鍊,比如盆底肌的恢復、縮肛、腹部的收縮及加強等。

骨盆的抬起和肌肉的鍛鍊

做法:保持仰臥體態,雙膝彎曲併攏,兩腳放平,慢慢吸氣,讓肚子鼓起來,然後一邊呼氣一邊收緊腹部肌肉,過程中保持背部平貼地面,持續5秒鐘,再放鬆,然後重複10-15次。

收縮盆底肌,可以用任何姿勢任何場合做,只要你想做,收緊肚子和肚子下方的盆底肌,也就是小便時用到的肌肉,持續收縮5秒,然後放鬆,一直重複到你不想再做就可以了。

腹部收縮和強化

做法:可以站立,盤腿,也可以採取其它姿勢,深呼吸,在往外呼氣的同時,用手按緊腹部肌肉,堅持到呼氣完全結束後幾秒鐘,注意讓背部伸直,不要鬆弛,每天重複10-15次。

保持仰臥體態,雙膝彎曲併攏,兩腿放平,把一隻手或兩隻手放在肚子上,提醒自己要讓背部脊柱平貼在地面上,避免過分壓迫腹部肌肉。深吸一口氣,然後呼氣,抬頭,接下來吸氣,慢慢放下你的頭部。每天把頭多抬高一點,保持兩眼看著天花板,這樣能讓你的下巴遠離胸脯,避免肌肉因彎曲過度而扭傷,等一兩個月後腹肌日漸加強,把手從肚子上移開,手臂舉起伸直。從抬頭到抬肩,到最後完全坐起來,完成完整的仰臥起坐。每天重複10-15次。

如果是重度子宮脫垂,已經嚴重影響了生活,就必須去醫院治療。

小猴貝的生活錄


見過一個子宮脫垂的病例,是一個絕經期的阿姨。不會講普通話,由兒子帶著來檢查。她的症狀已經很重了,經常漏尿,肚子會痛。

一:關於子宮脫垂

1:是指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到宮頸外口達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出於陰道口以外的一種疾病。

2:“漏尿”“漏屎”“子宮暴露”; 患者在站立或勞作時,腰痠及腹部下墜感; 走路時、體力勞動時感覺有球形物自陰道內脫出,輕者可恢復,重者無法恢復,行走困難,甚至長期臥床;

3:脫出子宮在外的長期暴露和摩擦,會出現脫出物發炎、糜爛、潰瘍和繼發感染等;

4'當患者大笑、劇烈咳嗽及用力時,因腹腔壓力增大可引起尿失禁。少數患者也會出現尿瀦留。

1:盆底肌肉鍛鍊及根據生物反饋信息指導盆底肌肉鍛鍊。

2:電刺激療法,陰道內放置電極片、刺激受損的盆底肌肉收縮。

3:子宮託,以斜位緩緩推入陰道內,最終使託的前端卡在恥骨弓內側的一種理療器具。

5:產後42天去複查。醫生都會要求去做盆底肌測試。就是第一條。如果不通過就會推薦去做盆底肌修復。很多姐妹都有去做,一個療程好像3000多。

用一個縮陰球放進陰到裡,然後讓病人收縮,通過電腦生物反饋儀幫助你找到用力的點,以此鍛鍊。聽說做三個療程就恢復了。

所以不用太擔心,我閨蜜生第一胎也是漏尿,就是用縮陰球來鍛鍊的。差不多兩個月恢復了。

還有一個縮陰術,是整形科的手術,也有效果,但去的人比較少。


郭郭親子


您好!

子宮脫垂多是由於產傷、生育過多、年老或先天性盆底肌組織鬆弛,肌張力下降而出現的症狀。

子宮脫垂怎樣恢復呢?

3 盆底肌肌肉收縮運動

4 腹直肌運動收縮

希望這回答能幫助到你。


黎醫生


那麼對於產後子宮怎麼恢復,我今天做重點來給大家講解下,參照《中華婦產科雜誌》盆底器官脫垂的中國診治指南和《婦產科學》第8版中的觀點,總結以下幾點供參考。

1、可以通過凱格爾運動鍛鍊,可以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比如做提肛上收腹動作,每次10到15分鐘左右,但是需要長期堅持。

2、通過生物反饋治療,進行正確的,自主的盆底肌肉訓練,來形成條件反射,有效控制不良的盆底肌肉收縮。

3、放置子宮託來支持子宮和陰道壁,維持子宮不脫出的方法,這個需要到專業的醫院去,由專業醫生進行放置。

4、對於比較嚴重的,建議採取手術治療,這樣還是相對較合適的,因為前三個所說的對於症狀較輕的來說,還是有一定效果,但是症狀一旦嚴重,那麼手術還是首選。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也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不孕醫生蔡向群”。


不孕醫生蔡向群


產後子宮脫垂是正常的,另外產後還會出現陰道壁膨出等等。這時最好的辦法是盆底肌修復治療,配合凱格爾運動治療。越早治療越好。


照樹影育兒經


子宮脫垂是指支撐子宮的盆底組織受損傷或薄弱,致使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甚至子宮全部脫出陰道口外,有的伴鄰近器官變位。由於孕期受激素影響,盆地肌肉、韌帶鬆弛,產後產褥期護理不當,產後便秘、或過早進行增加腹壓的活動等造成。子宮脫垂患者平時就會有腰痠背痛,嚴重時還會拖累膀胱及直腸,而會有頻尿、小便解不乾淨或大便不順之感。嚴重影響女性朋友的生活。針對原因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1、產後適當活動,避免便秘和增加腹壓的活動,如久坐、下蹲、提拉重物等。

2、正確使用束腹帶,不可過早,長時間使用束腹帶。

3、進行盆底肌功能鍛鍊,如提肛運動。




3、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隨時進行一些簡單的運動,不受場地和時間限制。



4、如果脫垂嚴重,請求助醫生進行手術治療。


孕嬰365


你好,產後子宮脫垂是可以通過口服中藥以及針灸的方式來恢復的,除此之外平時適當做一些產後運動的話,是可以幫助改善產後子宮脫垂的症狀,有問題的話要及時的去醫院接受正規的手術治療,不要耽誤病情的擴散,聽從醫生的建議。 生活上要注意清淡飲食,不要吃辛辣生冷刺激的食物,不要喝酒熬夜,調整好睡眠,保持一個好的心情對於控制病情都是有幫助的。


健康生活94


懷孕腹壓增加和分娩的損傷都是子宮脫垂的重要原因。所以產後做盆底肌肉運動,康復訓練是重要的。醫院多有相關的康復治療方法提供,還有些道具用作輔助。有子宮脫垂產婦也要注意:1,避免負重、深蹲的運動,如長時間抱著孩子走動等;2,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秘、久蹲;3,不憋尿。4,在家可做提肛運動:收縮肛門及盆底肌肉,持續5秒放鬆一下再收縮,每天300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