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 《父與女》:哪怕到了生命的盡頭,只要有愛就不會孤獨

《一生能有多少愛》一書中有這麼一句話,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不知道後來怎麼傳的,這句發自劉墉表達父愛的情話卻成了佛洛伊德《變態Metamorphosis》中形容病態的戀童癖,當然有必要澄清的是《Metamorphosis》其實是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神話故事集《變形記》,所以那些猜測都是烏有的。

誤會歸誤會,但這句話裡所承載的父愛卻不是一般言語可以轉述的。寫親情的故事大有人在,但僅用8分26秒詮釋了父女一生的羈絆同時定義了“終極死亡”的動畫只有Michael Dudokde Wit的《父與女》。

該劇的導演邁克爾.度德威特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談到動畫視聽的設計技巧,他說: 我並不是有意要避開對白和配音的,我只是更喜歡作品中沒有現實世界的打擾。正是這份不被打擾的乾淨與完整,成就了這小短片。這世間有很多東西可以被衡量,但親情永遠是不得敷衍的。



隱藏在短片中的符號文化


地理環境、人種、基因、宗教、經濟等因素不同程度造成了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然而世界的倫理語境和符號化日漸趨同使得國家的文化和文化象徵在某個方面有了重疊,影片正是借用這種共同默認的符號文化去詮釋一段無對白、不曾被打擾的親情。

①自行車和車胎

影片中第一個出現且貫穿全文的物件是陪了父女一生的自行車,一共出現了11次,其中有7次是靠夜晚的車燈來展現。其中有三回暗示了時間和人物命運走向,第一次是父親放下了自行車,同女兒緊緊擁抱後就乘上了小船遠去,之後父親再也沒有回來,被捨棄的自行車代表著生命的終結;第二次是沒有了父親的陪伴,女兒上坡十分艱難,她望著同行結伴的他人最後停下了,停下的車輪意味著女兒在經歷人生第二苦難,學會一人承受孤獨,重新啟動的車輪也代表著女兒開始寬容並理解孤獨了;第三次女兒終於到了看父親“夢想”的時機了,她準備下去的時候發現自行車倒了,她扶了又倒,倒了又扶,最後她無奈地嘆了一聲放在它就走了。

《父與女》:哪怕到了生命的盡頭,只要有愛就不會孤獨


《父與女》:哪怕到了生命的盡頭,只要有愛就不會孤獨


影片的“自行車”就好比父女的身軀,車輪轉動得飛快的時候,則代表著他們旺盛的生命力和愉悅的時光;車輪變得鹹澀的時候,意味著他們在經歷人生的苦難或轉換一種情緒;車輪難以前行的時候,意味著生命的流失。死亡是人類的必經之路,然後在生命的盡頭,無論是父親回頭那緊緊的一抱還是女兒臨死前的嘗試,都是靈魂即將離開軀體最本能的意念。身體會消亡,但不滅的是靈魂與信念。

最早的自行車是法國人名西弗拉克從馬車中得到了靈感並進行了改造,後來在英國人約翰k.斯塔利的改進下,打磨出了現代自行車模型。該片將“自行車”作為敘事物件,也是為了表現出邁克爾與第二故鄉的深厚情誼,同時在這一基礎上去構造一個空靈、悠遠、懷舊的舞臺背景。父女的自行車不僅僅是生命的象徵,也是成長的記憶。

《父與女》:哪怕到了生命的盡頭,只要有愛就不會孤獨


②小船和湖泊

帶走父親的是湖泊裡的那一艘小船,影片中有個隱藏的細節,即使女兒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她依舊看不到帶走父親的那一艘船。其實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父親看到小船的那一刻還是回頭緊緊地擁抱了女兒,因為大人比孩子更早懂得“滄海桑田”。帶走父親的那艘船並沒有真正存在過,小船隻是孩子為了更好接受爸爸離去下意識編造的記憶,父親自願乘船離去總比死神帶走了父親來得溫柔。這個溫柔的謊言一直伴隨著女兒長大,直到她理解了死亡的真諦和父親的信念,她才在“小船”上找回了父親的記憶。

《父與女》:哪怕到了生命的盡頭,只要有愛就不會孤獨


為什麼是小船?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聖經.創世記》中提到的諾亞方舟,傳說這是一艘根據上帝指示而建造的大船,建船的目的是為了讓諾亞與家人及其他生物避開上帝因故而帶來的洪水災難。

船代表安全代表寄託代表傳承,早在上古時期就已經萌發了。中國的神話鉅作《山海經》中也談到了“番禺是始為舟”,在漢族地區普遍流傳著耍旱船的遊戲和文娛表演,大都是因為百姓將“船”理解為“傳”,有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意思,包括現在國內部分地方的龍舟精神也是受其影響。

也有人質疑中西文化在《父與女》之間是否可以通融?

我覺得是可以的,影片中採用了20世紀60年代流行於西方的一種藝術學派極簡主義,究其根源也是受到了東方文化“黑白色彩”、“虛實合一”的傳統手繪影響,再加上度德威特少年時期也受到中國傳統寫意繪畫的薰陶,所以整個畫面都儘可能做到簡單、乾淨、純粹。越是這樣,反而越能滿足觀眾對故事的遐想以及對情感的理解,想象和暗示的力量永遠是強大的。

《父與女》:哪怕到了生命的盡頭,只要有愛就不會孤獨


含蓄的父愛與守望的女兒


在這八分半的影片中,父親只出現在第一次騎車中,然而我們卻在女兒後來的每一次騎車中,感覺到了父親的存在,這跟女兒強烈的心理暗示

其實有很大的關係。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清醒夢”,這是Frederik Van Eeden 在1911年提出的一個概念術語,形容個體在夢境中扮演的積極意義。死亡對於年紀尚小的女兒來說是無法被理解的,為了自保(精神的不崩潰),她的潛意識暫時越過了她的意識伏在大腦的表層,用父親主動乘著小船離去來掩蓋死神帶走父親的事實。這份被篡改的記憶溫柔地陪伴了女兒的餘生,也成功地詮釋了角色潛意識心理暗示對引起觀眾共鳴的積極指導。

父親到底是怎麼樣的人? 影片唯二涉及到的是父女離別前的擁抱以及下意識放慢速度跟在女兒身後的父親。對於年輕力勝的父親來說,只需要小小一用力就可以遠遠超過女兒,然後在孩子面前,父親甘願退讓,甘願當綠葉襯紅花,愛總是能讓人變得恭敬而小心翼翼的,這是短片中導演與觀眾達成的共識。

有人說為什麼不把影片翻譯為《等待父親》或者《女兒的思念》,那樣不是更扣題?

《明星大偵探》第五季第一案"海上鋼琴師"就致敬了經典電影《恐怖遊輪》,該片主要講了女主為了救兒子不斷循環殺人卻無法逃脫死神的故事。無論是母親與自閉症兒子的大循環,還是女主與出海旁觀者的小循環,

反覆被殺和反覆殺人都不是電影最恐怖的點,真正恐怖的是人的信仰--母親拯救兒子的執念。

這也是為什麼明偵第一個故事中致敬了經典《恐怖遊輪》要將曲目定為《Father And Son》,儘管生命的消逝是必然的,但親情的保留與傳承才是故事的主體。《父與女》比任何一個名字更能突出父親與女兒的羈絆,也比任何一個命名更“模糊”,這種被模糊掉的朦朧才是作品要留給我們思考的那部分。


《父與女》:哪怕到了生命的盡頭,只要有愛就不會孤獨


《父與女》所刻畫的父親其實跟現實中大多數我們看到接觸到的父親沒有什麼區別,他們不善言辭、不懂溝通、含蓄內斂,但他們的愛勝過一切言語。不過影片的女兒卻不是現代更具代表的一類,用一生去緬懷感恩父母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很少甚至可以說沒有,我們更多可以看到的是自我意識過強、對情感麻木的“少爺公主們”。

很明顯影片所提到的女兒才是真正“特殊”的一個,在我看來,導演強調女兒的守望也是在呼籲孩子端正對父母的態度,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作者更希望看到的是親情是互相傳達的、付出是有回報的,這樣的羈絆才讓我們覺得家庭有溫度。

為什麼這個短片能那麼敏銳地擊中人心? 恰恰證明這種情感是我們或缺的並渴望擁有。關於親情,我一直覺得不必要強調誰付出得多誰付出得少,但心裡一定要有一把秤,這把秤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懂得、尊重自己的家人。無論將來有多大的成就,都不要忘本。

《父與女》:哪怕到了生命的盡頭,只要有愛就不會孤獨


生命的盡頭是相遇


《尋夢環遊記》中提到了人會面臨三次死亡,第一次是指心臟停止了跳動,生理上的死亡;第二次是在葬禮上活著的人來跟你告別了,倫理上的死亡;第三次是這世界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也走了,真正的死亡。

《父與女》最精彩的一部分是它僅用八分鐘就完整地詮釋了“終極死亡”的概念,甚至在構思和情感傳遞上比《尋夢環遊記》更精緻,那就是巧妙地運用“空間儲存記憶”的套路。

韓漫《奇奇怪怪.妻子的記憶》中就提到了這種現象,並把它稱之為“痴呆靈”。痴呆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病後就會拼命記住所有的事情,當記憶的欲求足夠強烈,記憶就會被記錄在他們存在的空間裡,那些被刻錄下來的記憶在本人死後在特定的空間裡碰到特定的人就會像電影那樣回放。

現實中是存在這種現象,雖然目前無法得到科學的解釋。奶奶剛去世那會兒,總會時不時地出現在我的夢裡,甚至一回老家開門,都能產生了奶奶還在喚我的錯覺,哪怕十年過去了到如今,每回進她的房間,我總隱隱約約覺得她還在那裡邊絮叨邊折衣服。

《父與女》:哪怕到了生命的盡頭,只要有愛就不會孤獨


攝影學將其定為“視覺暫留”,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動畫電影其實也是運用這個原理,利用人類眼球結構對於捕捉事物的時差,將靜態的東西轉化成動態的東西,心理學將這種現象解釋為“情感殘餘”,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會漸漸減弱甚至消失,也有人這段記憶一輩子都存在,短片的女兒就是這樣的情況。

影片的末尾,女兒的步伐變得越來越輕快,身軀越來越年輕,其實已經在暗示靈魂離開肉體即將死去的事實。人到死前的最後一刻,潛意識會衝破意識完全得到釋放,第一眼想見的人就是心裡最重要的人,女兒的一生真的永遠在等父親,儘管她也知道父親不會回來了。

《父與女》:哪怕到了生命的盡頭,只要有愛就不會孤獨


結尾父親和女兒見面且擁抱了,但事實上女兒真的與父親重逢了嗎?

我覺得是沒有的,短片只是巧妙地運用了“空間儲存記憶”的方法,在最後一刻,不單單實現了女兒見到父親的奢望,同時也再一次印證了父親的愛。

女兒生命真正結束的地方是在“父親離去的空間裡”,我們也可以理解成那艘被埋沒的小船。躺在那小船的女兒通過這個空間,也接觸到了父親殘留在這裡對自己的愛。畫面最後一幕其實並不是女兒的夢,而是一個深愛著女兒的父親留在那個空間裡的眷戀。父親的“眷戀”和女兒的“守望”在這一刻相遇了,即使它並不存在,但足以讓我們覺得欣慰從而發自內心地緬懷敬畏。

《父與女》:哪怕到了生命的盡頭,只要有愛就不會孤獨


《父與女》並沒有刻意去強調父親的付出或者女兒的付出,反而是通過兩個人的羈絆讓觀眾來猜測這段故事。或許歡樂多一點,或許悲傷多一點,然而即使到了生命的盡頭,有愛的人就不會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