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銀行不讓發行固收後,我們怎麼辦?

如今,"資管新規"落地已經有一段時間,各家銀行的理財都在轉型中,我們以後的銀行理財,該怎麼買呢?

保本型理財淡出,淨值化理財來了

銀行不讓發行固收後,我們怎麼辦?

先回顧一下,《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俗稱"資管新規")最引人關注的內容,也是對銀行影響最大的內容,就是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所以我們過去看到的那些聲稱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以後都會慢慢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新規提倡了一種新型的理財產品——淨值化產品。什麼是淨值化產品呢?我們可以聯想下公募基金,基金都是有淨值的,對吧?淨值化產品也一樣,有淨值變化,投資者的收益從淨值的漲跌上面體現。與預期收益型產品不同,淨值化產品不會有預期收益,更不承諾固定收益,沒有投資期限,在開放期內,可以隨時申購贖回——所以客戶獲得的收益是有虧損的可能的,而且盈虧都是自理。

為什麼要提倡這種產品?其實是為了保護市場的安全。淨值型產品的優勢在於,一旦被基金化運作,銀行就可以擺脫預期收益型產品的潛在約束,客戶也可根據自身需求來進行申購和贖回,自主決定投資期限,降低了了之前的剛性兌付的產品給市場帶來的潛在風險。

結構性存款受寵

銀行不讓發行固收後,我們怎麼辦?

有人可能會好奇,那想要保本的客戶怎麼理財呢?現在,提到保本,多數銀行人員會推薦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等替代產品了。

提到結構性存款,很多人會好奇,那是不是結構性理財的一種?

結構性存款其實是一種保本的理財,但標註的預期收益率並不保證。其實所謂結構性存款,並不是單純的存款,而是在存款的基礎上嵌入了一些金融衍生工具,通過這種組合可以達到保障本金、追求較高收益等效果。比如說你有100萬的本金放入,存款帶來的利息有3.5%,那麼銀行就會用這3.5%的利息來投資一些較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品,但你的本金還是安全的。不過收益就不是能夠保證的了。

大額存單利率上浮

銀行不讓發行固收後,我們怎麼辦?

除了結構性存款外,另一個對保本理財有替代作用的,就是大額存單了。從4月份開始,各家銀行為了爭搶市場,紛紛上調了大額存單的利率。我們可以發現,在幾家國有銀行的官網上,投資大額存單的廣告都很明顯。

大額存單也是一種存款,但不同於普通定存的是,它的門檻更高,收益也更好一點。

作為一般性存款,多數時候大額存單比同期銀行普通定存有著更高的利率,普通定存大多數在基準利率上浮30%,而大額存單大多在基準利率上浮40%-45%,部分城商行100萬元起存的大額存單漲幅甚至達到55%。

利率高,也是因為它的門檻很高——目前各銀行對大額存單要求的門檻都是個人20萬元或者30萬元起,非金融機構認購起點為1000萬元,比較適合有大額資金的保守型投資者。

資管新規之後,投資者心態如何調整

說了這麼多新規後的變化,其實最應該改變的,是投資者的心態。

一方面,投資者應該明白,現在的金融市場是一個 "買者自負"的市場,剛兌遲早會完全被打破,市場不會為一個人錯誤的投資決定而負責,後果不管是盈還是虧,都要自負。所以一定要學會更多金融市場的常識和規則,畢竟,取消剛性兌付是一個必然趨勢。

另一方面,投資者也應瞭解自己的風險偏好,作出適合自己的投資選擇,千萬不要覺得只要收益高,就是適合的,背後的風險一定也要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