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歷史上劉伯溫為什麼不能全身而退?

高建斌686


劉伯溫不能全身而退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首先,劉伯溫有在元朝做官(仕元)的歷史問題,又聰明過人,其先見之明令朱元璋很不放心。

劉伯溫生於1311年,曾在元朝任行省郎中,也有參與策劃抵禦朱元璋隊伍的歷史反革命。從朱元璋的角度來說,劉伯溫的歷史不夠清白。

劉伯溫認識到元朝大勢已去之後,先是回家隱居,並沒有積極投奔朱元璋,而是在朱元璋的邀請和浙東名士的勸說下,才出來輔佐朱元璋。

劉伯溫聰明過人,精通象緯之學,出山後做出了許多精明的軍事謀劃,並將朱元璋的成功提升到了“天助”的理論高度,滿足了朱元璋忽悠人的需要,為大明王朝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意識形態與話語系統必得告別革命,並且重拾傳統,以前朝“忠君”作為道德標準來要求新朝大小臣工時,政治不夠清白的劉伯溫就只能靠邊站,做一些清理獄囚、營建都城、制定律令之類的邊緣事體,但“性剛疾惡”、愛較真的劉伯溫沒有自我邊緣的心理準備與行動,依然把自己當根蔥,脾氣不改,從而得罪了大批勳貴,也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

洪武三年,明軍攻佔應昌,百官相率拜賀,朱元璋令禮部貼出告示,“償仕元者不許稱賀”。一句話,歷史反革命別腆著臉來見紅,把劉伯溫臊死了。

到後來大封功臣時,劉伯溫也只是被封個歲祿二百四十石的誠意伯,和他功勞差不多的李善長則被封為歲祿四千石的韓國公。

雖然其後不久劉伯溫就告老還鄉了,而且還相當本份,從不言功,每天只是以飲酒下棋為樂,可還是沒能全身而退,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就是第二個原因了,劉伯溫得罪了當權的胡惟庸。

朱元璋生性多疑,想要撤換權力過大的左丞相李善長,在就丞相人選徵求劉伯溫的意見時,劉伯溫評價胡惟庸好似一匹劣馬,讓他駕轅會翻車壞事。

朱元璋沒有采納劉伯溫的建議,還是讓胡惟庸當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左丞相。

知道劉伯溫說過自己的“壞話”後,得勢的胡惟庸指使親信攻擊劉伯溫,說他用有“王氣”的土地營造自己的墳墓,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乘勢剝奪了劉伯溫的官祿。

被剝奪了官祿的劉伯溫懼怕更大的禍害降臨,趕赴京城向朱元璋請罪並留京不歸老家,以表明心跡。

洪武八年,鬱悶無比的劉伯溫,終於死了。

關於劉伯溫的死因,有三種說法:被胡惟庸毒死;朱元璋授意胡惟庸毒死;病故。從現有史料來看,我認為極有可能是胡惟庸知道朱元璋不喜歡劉伯溫了,而劉伯溫又經常壞自己的事,故而毒死了他。

劉伯溫固然死了。但是,胡惟庸後來也被朱元璋處死了。這叫前赴後繼上墳場。難道中國宮斗真的是一臺絞肉機,或者說,狡兔死,走狗烹,是必然的政治邏輯?

中國文臣武將的統一悲劇——幫別人打天下,無所不能;待天下打定後,自己上無一片安全瓦,下無一寸自適心。神機妙算算天下,算來算去算沒了自己。悲了個催的。更悲的是,這悲劇上演兩千年。不管主角,還是配角,沒有人想著改動劇本,只想著,你方演罷我上場,各領宮鬥三五場!


端木賜香


從某種意義上說,劉伯溫從朱元璋手裡算得上是全身而退的。雖然,民間一直有各種傳言,說是劉伯溫最後是被朱元璋毒死的,但這種說法,其實是禁不起推敲的。對此,我們可以查看史書上有關劉伯溫結局記載,說是在朱元璋當皇帝的第三年,劉伯溫就辭官回家,此後只是每年按照慣例在元旦那天到京城參加早朝。

等到了朱元璋當皇帝的第八年,劉伯溫因為感染風寒臥病在床,就沒有去參加元旦早朝,朱元璋聽說後,就派時任右丞相的胡惟庸帶著御醫去探望劉伯溫。結果,劉伯溫按照御醫所開的藥方,抓藥回來煎服用後,病情反而變得更嚴重,據說肚子裡有一些像石塊一樣的東西,讓他很是痛苦。

等到了二月份,劉伯溫帶病前去朝拜朱元璋,對他安排御醫來給自己看病表示感謝,同時,劉伯溫也委婉向朱元璋說了自己的病情變嚴重的事情,但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行動。

隨後,劉伯溫在京城呆了一個多月後,病情是越來越嚴重,或許是感覺時日無多,他便決定返回家鄉休養,於是他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護送下,他回到自己家鄉浙江青田。幾天後,劉伯溫就因病重而去世,享年65歲。



因為劉伯溫的病情,是在吃了御醫開的藥後才加重,再加上朱元璋在劉伯溫向他反映病情時的敷衍態度,讓很多人覺得,劉伯溫很有可能就是朱元璋下令毒死,是他授意胡惟庸讓太醫在藥方中動手腳,害死劉伯溫。客觀來說,這種說法倒也不是沒有道理,但問題是,如果大家再深入思考,就會發現朱元璋實在缺乏殺死劉伯溫的動機。

對於朱元璋來說,他既然能夠放過湯和、徐達這種在軍中擁有極大威望的傭兵老大,那他實在沒有理由去對一個已經辭官5年的文官下死手。大家知道,劉伯溫在朱元璋打江山的時候,所扮演的角色,不過是個謀臣而已,並沒有實際接觸軍隊。

等到建國後,劉伯溫所敕封的爵位,只是個伯爵,他的官職,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主要是對各大官員進行監察。雖然從權力上來說,還是有些實權,但這個權力完全來自於皇帝,他是代表皇帝對文武百官進行監察和約束,再說直白點,就是充當皇帝的鷹犬,專門幹得罪人的事情,這讓他很難在朝中發展自己的勢力。



再加上,劉伯溫本人又剛正不阿,又得罪了一大批功勳權貴,大家都恨不得弄死他,又怎麼可能支持他呢?所以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劉伯溫對朱元璋的權力,根本造成不了任何威脅,而劉伯溫也沒有違法犯罪的行為,反而算得上是個比較廉潔公正的清官,朱元璋又何必背個壞名聲殺他呢?這所為何事?

關鍵是,朱元璋即便要殺劉伯溫,他也不會採用下毒這種方式。因為,自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要殺某個人,只需要給個暗示,他就得乖乖自殺;他要是敢不自殺,隨便羅織個罪名,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將其處死,還能起到以儆效尤和鞏固皇權的作用。

相反,如果偷偷摸摸的下毒,不僅會給自己留下無法抹掉的政治汙點,還會顯得自己做賊心虛和行為不合法?這不是適得其反麼?大家可以看下,歷史上的那些非傀儡皇帝,有誰偷偷摸摸下毒來殺人過?人家就算要毒死你,也是名正言順的賜毒酒讓其喝下去。朱元璋作為一個強勢皇帝,就更沒有必要幹這種下三濫的事情,搞得好像他很害怕劉伯溫似的!

所以,從這層意義上說,劉伯溫並不會是朱元璋所殺死的。至於是不是胡惟庸,只能說有這種可能,一方面是胡惟庸有毒殺劉伯溫的動機,畢竟兩人是政敵,又是競爭對手;另一方面,後來朱元璋給胡惟庸定的罪狀中,有一條就是毒殺劉伯溫。

當然,這也有可能是朱元璋故意給他編織的罪名。但不管是不是胡惟庸毒殺,劉伯溫相比於大多數功臣,算得上是功成身退,而且他去世的時候已經65歲,在古代這已經算是長壽,正常病逝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我是趙帥鍋


剛好看完朱元璋的電視劇,這裡可以說道說道。

劉伯溫結局,雖然傳言被毒死之類,那也是胡惟庸暗害,名義上,老劉壽終正寢!很不錯啦.如果題目是歷史上劉伯溫,為什麼不能衣錦還鄉,榮歸故里?

第一呢,老劉身在局中,身不由己。老劉自1360年出山輔佐朱元璋,至大明1368立國,參與軍機八年,立下功勞無數,所謂不遭人嫉是庸才,劉伯溫樹立眾多敵人,內部的,外部的,這樣的功勳之輩,還能做一單純觀眾去看老朱鬥法?利用被利用都是用,試金石踏腳石,都是石,想脫身,難。

第二呢,老劉才能太邪乎,輔政方面不說,他還學習過六甲天書,精通奇門術數,這是可以斬龍脈改天換地的主,這樣人才,就算是傳說,歷朝皇帝,誰敢放過?只有死,才能安心啊。

所以當時老劉想榮歸故里,很難很難,做到全身而退,已經很厲害了。


尉霖


劉伯溫不大可能是被朱元璋或胡惟庸毒殺 真正死因是因腹水或腹部腫塊病死

《明史 劉基傳》:

“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

劉伯溫是在洪武8年1375年1月下旬吃了胡惟庸帶來的藥,在4月16日才死。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種毒藥要3個月才毒發的。

梳理下劉伯溫生病過程:

1、洪武6年7月胡惟庸擔任丞相不久,劉伯溫就開始生病;

2、洪武8年1月下旬劉伯溫喝胡惟庸的藥湯後,腹部硬石;4月16去世。

也就是說,從劉伯溫生病到去世,有差不多2年的時間。

劉伯溫是被胡惟庸毒殺的說法,只是塗節一個人的說法,汪廣洋對此予以否認:

“御史中丞塗節言前誠意伯劉基遇毒死廣洋宜知狀。上問廣洋,廣洋對以無是事。上頗聞基方病時,丞相胡惟庸挾醫往候,因飲以毒藥。”——《明太祖實錄》

《國朝獻徵錄》記錄了劉伯溫喝胡惟庸藥的劑量:

“洪武八年正月,胡丞相以醫來視疾,飲其藥二服,有物積腹中,如卷石。”

二服,就是喝兩次藥湯。一服藥時間有長有斷,看藥方和病情而定。有一天多次服用,也有三五天喝一次,也有連續喝幾天然後停幾天。具體詳情難以知道。

有物積腹中如拳石是什麼病

劉伯溫是從洪武6年7月開始生病,到洪武8月4月病死,持續時間是1年又10個月。1月病情出現腹部突變明顯病變後,病情加速惡化。

我不是醫學專業,對醫學瞭解不多。根據我的猜測和查詢的資料,劉伯溫很可能是死於腹水或腹部腫塊。

腹水是因為肝硬化、肝癌末期、其他嚴重肝病等導致的腹腔液體積聚。

腹部腫塊是在腹部檢查時可觸及到的異常包塊——非常符合拳石這個描述。引起的原因主要是:臟器腫大,空腔臟器膨脹,組織增生,炎症粘連及良惡性腫瘤等。

朱元璋之所以認定是胡惟庸毒殺,一則是胡惟庸確實給劉伯溫藥吃,二來當時胡惟庸、劉伯溫已經死去,多給胡惟庸增加一條罪名不為過。

至於說劉伯溫是被朱元璋所殺,不過是後人聲討朱元璋而給朱元璋添加的一條罪名。劉伯溫已經養老退休,又不和朝臣接觸,已經不能夠成為日後朱允文即位施政的阻礙,因此沒有殺他的必要。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書上有一句話說“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大家應該也都知道,說的就是劉伯溫,可見劉伯溫是多麼的聰明,他的知識啊、才華啊,甚至包括其的智商情商啥的,都絕對是響噹噹的,最起碼絕對能夠揣度出老朱的心思,所以說最後他也算是功成身退了,並沒有題主所說的不能全身而退。但是我們會發現老劉的結局其實並不是特別好,那麼這到底是為何呢?且聽老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給大家說一說:

討好皇帝,得罪群臣

劉伯溫,老劉這人其實是挺會做人的,我們都知道,都是混官場的,你最最主要的是得和誰站在統一戰線?沒錯,絕對是皇帝呀。恰巧這個時候老劉的想法就撞上了老朱的想法:建國初期老朱是極其想控制住整個國家的風氣,特別是元朝遺留下來的貪汙腐敗,以及自己這幫開國功臣們的痞裡痞氣(都是草莽出來的),但是這些東西作為老朱來說是不合適的呀,一來自己是他們老大,這種話他也說不出口;二來剛剛建國,社會都不穩定,自己這個時候是千萬不能得罪人。

而恰恰就在這個時候,老劉站了出來,本來老劉就是滿正直的一個人,雖然後來的正直害了他,但是最起碼現在是好的。老劉上書,主張加強法制,方便管理。這一點正中了老朱的心思,裡面龍顏大悅,並且將鑄法權和執法權都賜予了他,這個時候的老劉可以說是春風得意的,他覺得自己仕途的康莊大道開始了!但是也正是因為這個,眾大臣可以說是對劉伯溫“恨之入骨”(他們當然不敢恨老朱),這也為後來老劉的心灰意冷,無奈退休埋下了伏筆。

堅持正直,得罪老朱

按道理來講,老劉此舉可以說是極大的討了老朱的歡心呀,事實也正是如此,劉伯溫越來越受到老朱的重視,甚至老朱都有了讓老劉做宰相的打算,而且此時恰巧當時的宰相,號稱大明朝第一功臣的李善長多次與老朱產生了不愉快,老朱已經有了替換掉他的打算。於是老朱便找來了劉伯溫商量,因為老劉和李善長的不和可以說人盡皆知了,所以在老朱看來自己這可以說是統一戰線了,但是最後的發展卻是不怎麼好。

老朱滿懷期待的問:我最近想把李善長給換下去,老劉你覺得如何?劉伯溫回答:陛下,這個使不得呀!老朱:為啥?劉伯溫:李善長做的挺好的呀!老朱開始不悅:你不是和他有仇嗎?劉伯溫:我老劉公私分明,李善長是我政敵不假,可是他真的挺有才能呀!老劉的正直有的時候是好的,但是這個時候卻是得罪了老朱,老朱雖然還是面帶微笑,其實心裡已經很不開心了,本來想找個人支持自己,沒想到最信任的人卻第一個反對,於是慢慢老朱就開始不待見劉伯溫了,劉伯溫其實都知道,但是沒辦法,他也不想因為討好而沒有了底線!

早早退休,保住一命

老劉慢慢的就開始裡外不是人了,皇帝面前慢慢失寵,群臣面前事事針對,看著老朱日漸冷漠的臉和群臣的生氣和厭惡,他慢慢的心也開始涼了,官場的失意慢慢讓其心灰意冷,再加上老朱當上皇帝之後就不再是以前的那個老朱了,大殺功臣之下老劉也懂得明哲保身之道,於是僅僅5年便告老還鄉,這個時候的劉伯溫早已沒有了5年前的滿腔熱血,英雄遲暮,便或如此吧!

劉伯溫一是推出的早,而是他本身只是個文官沒有什麼具體的實權,哪怕湯和和徐達老朱都沒殺,又豈會還在乎一個他呢?老劉啊老劉,你就適合做一個剛正不阿的文人,而非一個卑躬屈膝的政客,因為你雖然很聰明都明白別人的心思,但是有些東西你是做不了的,官場太黑暗,皇帝心思太複雜,你的退出其實是正確的,對此,大家怎麼看呢?

論人文歷史那些事,且聽老梁為你一一道來。認認真真的原創,不搬運,不剽竊,喜歡文史類的朋友們關注我,一切去看看更有趣的世界吧!你的支持我最大的動力,謝謝!(圖片來源於網絡)手機碼點字真的是不容易,真心求點贊和關注,謝謝。

老梁說歷史


作為歷史唯一能夠和諸葛亮放在一起做比較的人劉伯溫到底有什麼樣的才能?讓他於我們記憶中三國時期最為聰明的諸葛亮做一個對比,因為中國之間留有一句諺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同江山劉伯溫。”說實話,我們更加了解的是諸葛亮,提到劉伯溫我們一時之間其實一時間想不起來這位人物到底是誰?

劉伯溫屬於那種天資聰明但是他卻是那一種特別愛好學習,從小聰慧過人,他和其他人最不一樣的事情,一般兒子都是由於自己的母親的去教導的,但是劉伯溫是由自己的父親親自教導啟蒙識字,他在對於書籍上無時無刻不表現著十分好學。有傳言說劉伯溫的閱讀速度極快,據說他是七行俱下。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

劉伯溫是一個在明朝歷史上留下深刻印記,又被各種小說演義神話了的人物,被我們後人將他稱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偉人。


而我們現在所學習到的對於劉伯溫最多的最多一個證據就是其算無遺策,甚至於“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而這樣一位明朝開國功臣卻遭受到最難讓我們接受的一個是他無辜慘死的結局,甚至還殃及到了劉伯溫的子孫,我們實在是不得不讓人唏噓。

實際上劉伯溫的悲劇命運在他準備出山去輔佐朱元璋的時候就已經註定這個所謂悲慘的一個結局,因為劉伯溫一方面是他為人十分剛正直率,其實很容易遭受到得罪人;另一方面朱元璋一直拿劉伯溫當“槍”使,而我做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我覺得當時的 劉伯溫是猜測到了自己可能會被用來對付淮西勳貴們,也許這只是決定他慘死的一部分原因。


司徒歷史


答:我是通俗歷史書《是誰在抹黑明朝》、《奏摺上的晚明》、《明滅》等書的著作者,自認為對明史有一定的研究,比較適合回答這個問題。

論及明初功臣,最能明哲保身,及時全身而退的人,當是朱升無疑。

龍鳳三年(1357 年),朱元璋親征浙東,途經徽州,聽人說起朱升的大名,就效仿劉皇叔之顧茅廬請諸葛亮,“潛往訪之”,到石門山向朱升請教奪取天下的計策。

一如當年隆中對,朱升初次會晤就獻上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三策。

這之後,朱升在朱元璋帳下效力,東征西討,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大明開國,朱元璋於洪武元年(1368年) 正月初四登基,朱升就於五月萌生退意,“告歸省丘墓”。

朱元璋不準,積極挽留,但朱升深感朱元璋是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之人,一再請辭,終於在洪武二年二月請辭成功。

說過朱升,再說劉伯溫。

劉伯溫從至正十九年(1359年)投奔朱元璋算起,跟隨朱元璋征戰沙場的時間有七年半;而從大明開國到默然辭世,時間也剛好是七年半。

兩段時間相加,共為十五年,而在這漫長的十五年內,劉伯溫實際擔任官職的時間不到五年,僅為其中的三分之一時間。如果以大明開國以後算,在七年半時間內,劉伯溫任職不足兩年半,先後兩次遭到黜免。

第二次黜免,是身上揹負有“仕元”(在元朝做官)汙點,官職於洪武三年八月被打發回鄉。

雖然是被迫,卻也算是全身而退。

洪武六年(1373年),因為“談洋王氣”事件被誣,劉伯溫於該年秋七月入朝“引咎自責”。

朱元璋雖然奪了他誠意伯的祿,卻未奪誠意伯之爵。

所以,在洪武七年(1374年)被打發還鄉養老時,也算得上全身而退。

現在查宋濂所寫《恭題御賜文集後》可知,劉伯溫於該年二月患有霜露之疾 (語出《史記•公孫弘傳》,指因風寒而引起的疾病,即感冒),得到朱元璋批准後,二月三日還鄉了。

劉伯溫回到青田老家後,於四月十六日在去世。

從二月三日到四月十六日,中間隔了七十三天。而這七十三天中,史書沒記載有什麼關於劉伯溫的故事。

顯而易見,劉伯溫就是自然死亡,屬於善終。

即,劉伯溫和朱升一樣,是全身而退。

但是,現在幾乎所有的史書,包括《明史.劉基傳》、《明實錄.劉基傳》黃伯生《行狀》、張時徹《神道碑銘》,都寫劉伯溫是被胡惟庸下毒致死的。

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是朱元璋做的好事。

劉伯溫死的時候,《明實錄》沒記載朱元璋有什麼反應,雖然《明實錄.劉基傳》提了一句“上痛悼之,賜遺甚厚”,但完全是官樣文章,虛的,並不能當真。相較一下,洪武元年與劉伯溫一同擔任御史中丞的章溢在洪武二年夏去世時,《明實錄》就記載有“訃聞,上甚憫悼,乃親撰文,遣官即其家祭之。”——“親撰文”、“遣官即其家祭之”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劉伯溫之死,當時並未引起朱元璋的過多注意,而在四年之後,即洪武十二年,突然被提起。提起的原因很可笑——朱元璋為了搞倒搞臭胡惟庸,給胡惟庸加上了一條罪狀——下毒毒死了劉伯溫!

話是身為皇帝的朱元璋說的,那麼,《明實錄》,包括後來的史書,如徐愚谷《明名臣言行錄》、李贄《續藏書》、尹守衡《明史竊》、王鴻緒《明史稿傳》、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等,也就都沿襲了胡惟庸毒死劉伯溫的說法了。

但是,只要靜心想一想,胡惟庸下的到底是什麼毒,可以使劉伯溫服後卻又不立刻斃命,而要在七十三天後才毒發身亡?!——又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劉伯溫的死是死於這種“長期的慢性毒藥”?

“胡惟庸毒死劉伯溫”之說,不過是朱元璋要整倒胡惟庸的罪證之一罷了。

在我看來,劉伯溫就是一個已經全身而退的人物。


覃仕勇說史


浙東四先生,張溢、劉基、宋濂、葉琛,這四人除了葉早期戰死之外,都可以算是全身而退。看看李善長、胡惟庸、楊憲,藍玉等結局,誰能說劉伯溫不是全身而退?

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公認得以善終的湯和,他晚年在幹嘛呢?還不是口不言政,遣散妻妾,盡散傢俬嘛,活的累麼?累!

劉伯溫結局,雖然傳言被毒死之類,那也是胡惟庸暗害,名義上,老劉壽終正寢!很不錯啦.如果題目是歷史上劉伯溫,為什麼不能衣錦還鄉,榮歸故里?那可以說道說道

第一呢,老劉身在局中,身不由己。老劉自1360年出山輔佐朱元璋,至大明1368立國,參與軍機八年,立下功勞無數,所謂不遭人嫉是庸才,劉伯溫樹立眾多敵人,內部的,外部的,這樣的功勳之輩,還能做一單純觀眾去看老朱鬥法?利用被利用都是用,試金石踏腳石,都是石,想脫身,難

第二呢,老劉才能太邪乎,輔政方面不說,他還學習過六甲天書,精通奇門術數,這是可以斬龍脈改天換地的主,這樣人才,就算是傳說,歷朝皇帝,誰敢放過?只有死,才能安心啊

所以當時老劉想榮歸故里,很難很難,做到全身而退,已經很厲害了

事過時遷,老朱家也沒忘記劉的功勳,幾十年後,1513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1531年,配享太廟。直至當今,在我們民間,劉伯溫名望都很高,老劉最終全身而退,榮歸故里


靈石蘊珠寶


劉伯溫,即劉基(1311—1375年),字伯溫,浙江省文成人,祖籍在陝西省志丹,所以被人們稱為“劉伯溫”、“劉青田”,是我國元末明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

劉伯溫在我國曆史上有著十分崇高的地位,許多人認為劉伯溫的能力和歷史功績遠遠超過了諸葛亮,說諸葛亮不過是幫助劉備建立了天下三分之一的蜀漢,而劉伯溫卻輔佐朱元璋打下了大一統的江山。

然而,諸葛亮被劉備予以厚待,得到善終。劉伯溫卻被朱元璋殺害。劉伯溫既然號稱“神機妙算”,卻為何還是逃不掉朱元璋的屠刀、無法全身而退呢?

原因一:不懂朱皇帝心思,不懂“功成身退”的道理。

這是因為,劉伯溫對朱元璋這個“主子”心存僥倖,沒有看清朱元璋的真正面目,他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劉伯溫在輔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後,他不是想著“如何退”的問題,而是一門心思想著“如何進”。由此可見,劉伯溫已經那麼大的功勞,他還想著“如何進”,怎麼能夠不引起皇帝的猜忌呢?尤其是朱元璋這樣的皇帝,怎麼能夠饒過他呢?

大明立國之後,劉伯溫本來可以完全“全身而退”,他已經輔佐朱元璋打下天下了,那麼就可以申請退居二線乃至完全歸田,既然你叫“劉青田”,那麼你就好好去種田吧,這樣的話朱元璋就會馬上批准劉伯溫的退休申請,讓劉伯溫回老家好吃好喝地好好待著。如果你劉伯溫是真心辭職,那麼說不定皇帝老爺還會在你退休的時候“高配”一級,封個更大的官給劉伯溫享受享受。

但是,神機妙算、聰明絕頂的劉伯溫卻不是這麼想,反而還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讓我們看看劉伯溫是如何做的。劉伯溫這個時候已經引起皇帝的“嫉妒”了,但是他非但不知道,反而“意氣風發”,想積極作為,為大明王朝“再立新功”。於是,劉伯溫向朱皇帝建議說,一個國家的法治很重要,大明王朝剛剛建國,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特別重要,我劉伯溫是為大明王朝的治國理政操心得很吶,要不你朱皇帝讓我負責掌管天下法律吧?

劉伯溫向皇帝提出要掌控天下法律的要求,朱皇帝自然是十分痛恨、咬牙切齒,恨不得把劉伯溫給殺了。但是,劉伯溫畢竟對大明王朝的貢獻太大,直接把他殺了不妥,不滿足劉伯溫的要求、不讓他掌管全國法律也不妥。於是,朱皇帝偽裝成很樂意、很感激的樣子,下詔讓劉伯溫負責全國法律事項。

原因二:秉公執法、不徇私情,得罪權貴,給朱皇帝殺他提供了條件。

劉伯溫掌控了天下法律,畢竟也是一個“肥差”,可以“吃了原告吃被告”,但是鐵面無私的劉伯溫並不這樣做,他秉公執法、不徇私情。

在掌管大明王朝法律的時候,劉伯溫好不講情面、不徇私情,對於違法犯罪的人一律嚴懲,這對維護大明王朝的封建統治,是很有好處的,但正應了“工於謀國、拙於謀身”這個成語,這完全阻斷了他全身而退的希望。

本來,劉伯溫掌管法律就掌管吧,只要適時提出退休申請並且老老實實退休,說不定皇帝老爺還會繞過他。可劉伯溫不,他掌管法律,李善長的親信犯罪,李善長親自向劉伯溫求情,劉伯溫也是一幅“鐵面無私”的樣子,而且把李善長的這個親信給依法處決了。類似這樣的事情,得罪了朝廷的許多權貴,於是這些權貴紛紛向朱皇帝上書,要求嚴懲劉伯溫這個“兇手”,此時,皇帝如果不讓劉伯溫儘快消失,那麼皇帝得罪的就不止是1人了,而是“眾臣”。

1375年,劉伯溫感冒,皇帝朱元璋很是“著急”,急派胡惟庸帶領宮廷御醫前去“好好治療”,吃了御醫的藥後,劉伯溫感覺越來越痛苦,離死期已經不遠了。


青史通鑑


向敬之

兔死狗烹。神機妙算的劉伯溫,自然明白這個道理:可以同朱元璋共患難,卻不能與朱皇帝同富貴。

元至正二十年(1360),劉伯溫出山給義軍豪強朱元璋做軍師,也是審於量主,選好了老闆。八年後,朱大帥建國稱帝,劉伯溫謀功為高,被封為御史大夫兼太史令,晉封誠意伯。

論爵位,劉伯溫就是受封一個公爵,與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平起平坐不為過。他出山伊始,就給朱元璋分析時局、出謀劃策,都被言聽計從,居功闕偉。然而,朱元璋願意追封劉氏兩代先人為郡公,也只肯給活著的老劉一個三等爵位(不算常遇春被追封的王爵),還給他派了一個得罪人的差事:主管御史臺,監察滿朝文武。

劉伯溫為人智慧,但生性耿直,被朱元璋充分利用,樹敵太多。洪武四年,劉伯溫好不容易,得了一次賜歸歸裡的獎勵,但並不是身成功退。

他明白,朱元璋不會放心他的辭職歸隱,也不會給他全身而退的機會。更何況他曾極力反對拜相的胡惟庸,結果被朱元璋任命為丞相。胡丞相向朱皇帝密奏:甌越之間的談洋有王者之氣,被劉伯溫看中,想修自己的墓地,當地老百姓不同意,劉基就向朝廷請設巡檢司驅逐民眾。

劉伯溫請在談洋設巡檢司一事屬實,是為了防治當地鹽盜聚集、意圖謀反,維護社會治安。當時,劉伯溫正在鄉里養病,讓兒子劉璉上朝奏報,但沒向中書省說明。胡惟庸藉機編造劉伯溫要佔據王氣之地為墓穴,潛臺詞是要爭搶朱元璋的天下。

朱元璋沒有嚴懲劉伯溫,但褫奪了他的爵祿,嚇得他趕緊回京復工,不再提及辭職之事。很快,胡惟庸又抓住朱元璋賜藥的機會,換了一味猛藥,要了劉伯溫的命,也給了朱元璋屠戮功臣的罵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