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化德縣易地搬遷實現百姓脫貧安居夢

6月5日早上,一場小雨剛剛飄過,高美推開窗戶,清新的空氣伴著陣陣花草的香味撲面而來,剛剛搬入新房的他心中充滿了自豪和滿足。隨著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時期,化德縣已完成分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安置住房1290戶3329人;390戶1007人易地搬遷安置住房正在建設,預計9月底貧困戶可全部搬遷入住。截止目前,全縣回購及新建住房2813套,已分配安置住房2744套,完成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2348戶6077人,同步搬遷戶396戶838人,實現貧困戶安居樂業。

政府主導解決“往哪搬”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標。化德縣針對貧困人口構成特點,按照“哪有產業往哪搬、哪能就業往哪移、哪能過得好往哪遷”的思路,緊緊抓住“往哪搬”這個關鍵,堅持“三整一轉”(整合村、戶、人,流轉土地)的原則,統籌易地搬遷、生態移民和生態脆弱地區移民扶貧等工程項目和資金,為貧困戶量身定做了往縣城、往條件較好的中心村、往互助幸福院搬遷的“三個集中”移民易地扶貧搬遷的三條路徑,將貧困青壯年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集中,將有意願從事現代農牧業的貧困勞動力向中心村集中,將有生活能力無生產能力的貧困老人向互助幸福院集中,從物質保障和精神享受兩個層面滿足農民的居住需求,實現“移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產業支撐實現“能脫貧”

搬遷是手段,就業是關鍵。化德縣著眼於精準解決搬遷群眾能就業、能致富的問題,緊緊圍繞“搬出來幹什麼”這個核心,把發展縣域特色產業作為就業搬遷的主攻方向。瞄準服裝產業,該縣堅持“放水養魚、藏富於民”,讓服裝產業帶動脫貧,不斷加大對服裝產業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解決女性貧困人口充分就業問題,目前,全縣各類駝羊絨絮片防寒服裝生產廠家達352家,年產量3100萬件以上,產值達20多億元,解決就業崗位3萬個。同時,化德縣依託區位交通和電力充足的優勢,著力發展鐵合金及下游產業,打造自治區級“雙百億循環產業園”,解決男性貧困人口充分就業問題。目前,服裝和鐵合金兩大特色產業提供就業崗位3.5萬個,其中63%是搬遷進城農民,50%是貧困人口,從業人員年人均收入達到3.8萬元以上,是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的5倍。對走進中心村的貧困人口,依託馬鈴薯、冷涼蔬菜、燕麥、生豬肉羊“四大農牧業特色產業”,發展現代農牧業。同時,引導他們與新型經營主體結成利益緊密聯結的脫貧共同體,通過“就地打工”“代種代養”“委託經營”“帶資入股”等形式實現穩定增收。

保障託底確保“穩得住”

化德縣在保持原有各項涉農惠農政策不變的同時,對轉移搬遷貧困戶原有土地,由政府以每畝100元集中流轉到縣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進行生態恢復或流轉給企業進行適度規模經營,全縣累計流轉土地30萬畝,人均增收600元。同時,該縣還通過完善培訓、就醫、就學和社區服務,強化低保、醫保、養老保險等工作,從根本上解決搬遷群眾長遠生計問題。就業方面,整合職業技能培訓項目,針對搬遷群眾,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就業技能、創業培訓,培訓期間免費提供住宿和午餐。就醫方面,落實大病兜底、慢病送藥、免費體檢和“先診療、後報銷、再付費”制度,設立了500萬元大病、慢病救助基金,對患有慢病的貧困人口,實行家庭簽約醫生按需送藥、按病巡診;對每名貧困人口補貼105元,投保了意外傷害、大病補充醫療和住院津貼三種保險。教育方面,落實教育“十二項”資助政策,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通過“減、免、補、助、獎、貸”等渠道實行政策性資助。兜底保障方面,通過農村低保、現金直補、燃煤補助、高齡津貼、殘疾人補貼、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等8項社會兜底政策,實現60週歲以上貧困人口社會保障全覆蓋。(李劍平 崔卓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