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冷战为什么拖垮了苏联而美国没事?

lxwt


苏联解体并不全是被冷战拖垮的,最主要的还是苏联自己内部的内耗太大,包括苏联某些制度的僵化,导致了苏联的问题积重难返,最后走向了崩溃。当然这也和戈尔巴乔夫最后的改革有关系,因为他的改革让原本可控的局面彻底失控。总而言之苏联解体是历史必然,因为苏联存在太多的问题,而改革者有缺乏应对能力。

当年美国操纵石油价格,持续打压苏联的经济,这一刻开始苏联一些问题便彻底突显,苏联高福利社会的巨大开支,加上对于农民的不公平对待,使得苏联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动荡。这时候便已经出现了加盟国想要独立的情况,而戈尔巴乔夫认识到了问题,但是戈尔巴乔夫是个善良的人。

冷战中美苏各自布局全球,这个过程其实对苏联国力的影响远不如苏联的内耗,苏联的高福利政策转变为了腐败问题,过度僵化的制度使得苏联问题越积越多,最后到达了一个无法改变的局面。当时有人就说了要在苏联改革,还不如直接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而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

苏联国力不支其实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突显出来了,只是苏联依靠过去一些经验,来应对这种问题,这就导致了许多的问题的产生。首先就是苏联错误的估计了石油市场,被美国忽悠大量生产石油,然后美国来了一招釜底抽薪,把苏联的经济给整垮了,苏联僵化的体制难以面对变革。所以戈尔巴乔夫的选择没有错,他只是看不到苏联的未来。


小司马迁论史


首先明确观点,与其说冷战拖垮了苏联,不如说苏联放弃了冷战。就像两人对峙,一个人自行离场,留在场上的美国自然可以宣称自己赢得了冷战。

苏联放弃冷战的原因有三:1.精英思想迷茫;2.大众生活艰苦。3.错失战略机遇

首先来看:精英思想迷茫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政党执政的国家。俄罗斯的政治传统加上共产主义的惯性,都使得苏联天然的倾向于中央集权。从列宁到斯大林,从赫鲁晓夫到捏日博涅夫,都是如此。

集权和分权并无高下之分,关键是中间的具体实施。

对于中央集权的体制来说,优势是容易集中力量,而命门在于传承问题。对于苏联来说,这个问题一直被忽略,但始终存在。而且一直影响着大国的政治走势。

苏联精英的迷茫,始于一九五六年。

首先要从斯大林与赫鲁晓夫说起。在1956年之前,斯大林给人的形象还是铁血的,即使和苏联敌对的丘吉尔,也对他抱有崇高敬意。但是一九五六年,赫鲁晓夫在苏共大会上做了一份秘密报告,把斯大林描述成一个披着人皮的魔鬼,希特勒第二。用中国人熟悉的解释就是,赫鲁晓夫在给斯大林鞭尸。

熟悉中国历史都知道,自古鞭尸的人都没有好下场。赫鲁晓夫这么搞,为苏联开了一个坏头。此后苏联在继承人转换中,出了大问题。

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随后又被日涅勃列夫否定,勃列日涅夫死后,戈尔巴乔夫的一个“休克疗法”,直接葬送了苏联。

在集权体制中,否定前任的做法是一副毒药,迟早要自我崩溃。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就是政治精英的迷失。

再来看:大众生活艰苦

二十世纪的世界,主流是工业化。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掠夺,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实现工业化。苏联要想实现工业化,也只有两条路:一个对外掠夺,一个对内资源倾斜。

第一条路已经挑起了世界大战,立国孱弱的苏联只能选择第二条路。

作为共产主义国家,苏联集中全国之力,实行工业化。那么能够为工业化提供养分的,只有占社会人口七成的农民了。实施劳动义务制,粮食贸易垄断和余粮收集制,这些都直接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苏联头重脚轻的趋势,也在这里埋下了伏笔。

另外一个方面在于,俄共更像是一个“城市无产阶级”政党,俄罗斯革命胜利,走的是一条“先城市后农村”的道路,获得政权的俄共,对占据国家主要地位的农民,有天生的陌生感。

虽然俄共在1918年前后完成了苏联意义上的“土地改革”。但是布尔什维克的精英们出于现实的政治考虑,为了获得农民内战中的支持,而承认农民的土地私有权。但是在政权稳定后,列宁立即指出“农村在土地革命后,更加的小资产阶级化。在地主和资本家被击溃以后,农民是唯一能够向无产阶级挑战的存在。”可见在俄共眼中,农民是需要防范的存在。

对大众的警惕,转化为对大众生活的漠视,对民众的困苦视而不见,最终使得社会割裂成两大阶层,体制内和体制外。

而这一惯性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

第三:错失战略机遇

苏联错失了一个战略,错选了一个战略。

首先是错误入侵阿富汗,使得红色帝国现在泥泞之中超过十年之久。如此持续的放血,使得苏联没法集中精力于政治建设。

其二是互联网时代的错失,当时苏联被美国太空大战计划所吸引,渴望对外探索宇宙。由于过分乐观估计了太空探索技术的发展,使得苏联最终彻底错失了互联网潮流。



紫禁的sphere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根本上说,苏联的崩溃在于经济方面的崩溃。

事实证明,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是违背基本经济发展规律的。

计划经济体制僵化、权力过于集中、抑制企业的活力和积极性,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根本性的矛盾。

在一个国家百废待兴的发展初期,计划经济确实能够起到较好的恢复作用,也能在某些领域,比如重工业、武器研发生产领域位于世界前列。但长久来说,这种经济的发展会有很多问题,无法维持持续的增长。

自然,如果是古代那种闭关锁国,自我发展,那还没事,因为顶多是很多年经济处于低水平不能前进。

如果周边又有强敌的威胁,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就很容易崩溃。

不从大的方面说,就从农业的细节。

以苏联为例,在沙俄时期早就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甚至可以出口。

然而,苏联的鼎盛时期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被迫大量进口粮食。

沙俄的1913年粮食产量9800万吨,到了1951年却锐减到7900万吨,甚至直到1963年才10750万吨。

要知道这四五六十年农业技术有着极大的发展,理应粮食产量大增甚至翻倍。然而,苏联的粮食产量却只有如此。

可见,经济确实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为什么呢?

计划经济模式下,集体农庄里的农民生产热情不高,干的好坏差不多,甚至干和不干,也没有本质差别。

所以苏联对于农业投入其实非常大,也使用了拖拉机、新式化肥在内的各种技术,但产量就是上不去。

不要说苏联,朝鲜也差不多。朝鲜曾经鼓励养猪,于是农民都踊跃养猪。但随后出台规定,农民可以养猪但不能私自屠宰,也不能私下买卖,必须统一卖给国家。

而国家给的价格很低,养猪就几乎无利可图,于是朝鲜农民就失去了养猪的积极性,纷纷停止养猪了。即便强行命令他们养猪,养出来的猪也是又瘦又小,不会有人太用心的。


想法,欧美的农民的土地都是自己的。为了自己的腰包,这些农民会用尽各种方法,拼命提高产量,包括养猪也是如此。

因苏联的经济存在根本性的问题,实际上根本不具备和美国争雄的实力。

苏联却不惜代价和美国血拼,对于武器重工业投入惊人的财力和物力,被迫停止改善人民的生活,甚至生活水平发生倒退。

这种状态如果维持的时间不长,人民还能忍受。但如果是十几年二十年,始终维持较低的水平,老百姓就会不满,甚至愤怒。

当年苏联的强大说白了只是武器工业和重工业的强大,同人民生活关系不大,华约也是如此。

其实东德已经是华约中最富裕的国家,然而经济差距非常大。东德工人的工资,仅为西德同行的三四分之一,技术人员差距更是天壤之别。东德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人口跑到西德去,但是却很少有人从西德跑到东德。据不完全统计,东德大约有250万人跑到西德,而东德只有1600万人口。

道理就这么简单。

苏联绝非毁于戈尔巴乔夫,也不是毁于叶利钦,而是毁于自我的崩溃。

苏联还要感谢戈尔巴乔夫果断改革。

如果没有这个人,苏联死撑着不进行经济改革,最终可能出现类似于津巴布韦那样彻底的崩溃,出现23位的货币也不是不可能的。


萨沙


就说几个拖垮苏联的点吧。苏联在冷战初期隐忧其实很大。铁幕苏联这边的国家基本上都是由军事占领扶植起来的,独立自主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的南斯拉夫和中国,反倒不怎么听苏联的话。而军事扶植起来的社会主义政权,虽然表面上服从,实际上也经常会和苏联产生摩擦。美国战后则优势明显,全世界撒钱,马歇尔计划让西欧心悦诚服接受美国领导,同时在经济上拉了西欧一把,本来西欧的经济情况就普遍好于东欧,马歇尔计划让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苏联的卫星国因此也会普遍不满。

苏联的一个意外之喜,就是中国居然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在东方取得了一个盟友。但是苏联公司里的大国沙文主义仍然没有改变。中国人都熟知中国和苏联之间的各种矛盾,却并不是很清楚欧洲的苏联卫星国,比如匈牙利和捷克都存在过反苏的斗争,苏联不得不派坦克开进这些国家,而这种军事干涉又会导致人心更快的失去。

苏联在欧洲的唯一优势就是依靠强大的陆军,占领西欧。然而如果不打仗,这种优势就毫无用处,真的需要钢铁洪流进攻西欧又会导致世界大战,苏联也并没有这个胆量开战。就这样只要不爆发直接热战,苏联的劣势就会越来越大。即便这样,美国也昏招频出,越南战争空耗国力。等到美国回过神来,苏联就真的会被耗死。苏联最终的失败,还是美国的军备竞赛中经济撑不下去。本来经济底子弱,还要维持与美国的对抗,又陷入了阿富汗的战争泥潭,苏联就是这样慢慢死亡的。


地球知识局


谁说美国没事的,前面几个回答大多集中说苏联,人家题主问的是美国,虽然题主问的也不恰当。

美国如今的困局可以说就是冷战造成,近点说1987年股灾差点就把美国搞垮了,这只是美国金融化的恶果之一。

美国在二战结束后可以说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绝对的最强,制造业第一,金融第一,农业第一,几乎各项指数都是第一。但美国自己第一解决不了战后欧洲面临的随时被赤化的风险,为此就开始了美国的第一波输血,就是马歇尔计划。到了七十年代,滞胀爆发,又是一波产能转移。

通过几次生产转移和金融输出,以及针对苏联的疯狂扩军备战,美国建立起以美元为核心的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格局。为此美国付出的代价就是制造业空心化和金融泡沫化,也就是美债无节制的高涨,这就是一颗定时炸弹。

美国在技术,生产力,资本和市场方面肯定要比保守的苏联经互会要大,随着苏联不得不融入世界市场体系,美国跟着干耗也耗死苏联了。

美国获得了霸权,代价就是我上面说的,通过建立金融体系来维持霸权。甚至间接扶持了我国这个制造业大国,和他未来唯一的竞争对手。



所以不能说美国没事,美国为了消灭苏联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笔债越堆越高,迟早有还的一天。


卧家人


这个问题发人深省。

1991年12月25日,时值西方圣诞节,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共产主义国家宣布解体,令世界颤栗的红色帝国不复存在,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从1945年二战结束,苏联就与美国开始了激烈的的对抗,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在苏联解体前的46年时间里,美苏争霸领域从陆地到海洋,从地下到太空,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全方面对抗,而这种对抗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戛然而止。

有意思的是,作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美苏两国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互有攻守,而最后苏联却轰然倒塌,而美国则安然无恙,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国土整合方式注定悲剧

苏联失败的标志就是国土的分崩离析,而这种分崩离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因为苏联本就是十几个加盟国组成的国家联盟,既然是国家联盟,就一定存在分裂的可能。

十月革命胜利后,革命导师列宁根据共产主义必将在全世界爆发的长远设想,提出世界各主要民族应建立自己的国家,然后以自愿形式加入苏维埃大家庭的设想。

在列宁的倡导下,1922年底,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联盟建立苏维埃政权,苏联正式诞生。

但列宁很快于1924年去世,和长期流亡西欧的列宁不同,有着丰富基层经验的斯大林认为共产主义应当先从俄国本身抓起,在俄国具备强大实力后向外输出革命,将红旗插遍全世界。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列宁倡导的各加盟国地位平等的设想被打破,“大俄罗斯主义”成为苏联时期的主旋律。

在苏联大家庭里,俄罗斯不仅国土、资源、人口等远超其他加盟国的总和,而且俄罗斯人的地位普遍高于其他民族,这使苏维埃内部出现了巨大的鸿沟。

而最可怕的是,在斯大林确立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后,“大俄罗斯主义”成为苏联的既定国策,各加盟国不再是俄罗斯的同志,而是俄罗斯的附庸,这让其他加盟国越来越不满。

但俄罗斯似乎也没有体会到唯我独尊的优越感。相反在列宁倡导建立苏联时,像中亚五国这样的国家,是直接从俄罗斯版图上撕裂下来的,这让俄罗斯损失惨重。

而且因为俄罗斯面积最大,实力最强,所以俄罗斯必须负担其他落后加盟国的经济援助,这给俄罗斯增加了巨大负担。

所以俄罗斯对苏维埃大家庭也非常不满,特别是当苏联经济发展陷入停滞,俄罗斯不堪重负时,作为苏联主体的俄罗斯,率先举起反抗苏联的大旗。

相反,美国自成立开始,就确立了联邦制政体,各州地位平等且有一定的自主权,地方和中央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制衡体系。

而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美国国土分裂的基因被彻底消灭,这是美国没有像苏联解体那样分崩离析的根本原因。

2、经济发展路线积重难返

计划经济对苏联而言,起的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作用。

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对俄国的围堵始终没有停止。经过三年内战,苏俄稳定国内局势,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但这种看似健康的发展方式并不能给苏联带来急需的安全感。斯大林上台后,帝国主义对苏联的围堵有增无减,如果苏联不加快进行重工业建设,那么苏联在未来的战争中将异常危险。

基于此,苏联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化建设,不过此时由于帝国主义的围堵,苏联不可能通过外出掠夺的方式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所以苏联只能借助国家力量对国内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通过牺牲农业和轻工业等领域的方式,为重工业发展提供大量资金。

事实证明斯大林的决策是异常英明的,1929年资本主义是全球经济危机后,德国逐渐走上法西斯道路,苏联首当其冲。

不过由于计划经济的强大作用,苏联仅用两个“五年计划”便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强国,这使苏联在面对德国法西斯的疯狂进攻时没有被一击必杀。

应该说在面对帝国主义疯狂围堵的险恶环境下,计划经济无疑是非常适合的。

一方面,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杜绝了市场经济带来的资源浪费,帮助苏联迅速完成工业化建设;另一方面,计划经济几乎不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这使苏联的财富,不会轻易被西方大资本家席卷一空。

但是当二战结束,共产主义越出苏联形成共产主义阵营时,苏联的国际形势已得到显著改善,这时的计划经济毫无疑问就越来越不合时宜了。

但是斯大林模式太根深蒂固了,计划经济作为其中一部分,在积重难返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做出改变。由于斯大林大力培植亲信,帮助自己确立了独裁统治的形式,这种形式成为苏联改革的最大拦路虎。

后期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就因为他们的改革,最后都指向自己的宝座,这是他们无法接受的。

所以计划经济也在这样的屡战屡败中逐渐成为苏联社会发展的沉重包袱,加上因计划经济导致的工农业失衡,整个苏联最终在计划经济的拖拽下彻底停车,苏联解体不可避免。

相比之下,美国自建国之初,就确立了市场经济制度,虽然市场经济具有诸多缺点,但她的优点似乎更多。而且罗斯福新政后,美国也开始借鉴计划经济模式,这使得市场经济的发展更趋理性,使得市场经济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3、资本原始积累严重不足

美苏争霸不是美国和苏联两个国家的博弈,而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之间的对决。

很明显,共产主义阵营始终落于下风,这是苏联最终垮台的重要原因。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在大航海之后陆续建立的,他们通过长达数百年的殖民掠夺,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国家经济发展普遍保持较高水平。

相比之下,共产主义阵营在1945年才最终确立,时间上远远短于资本主义阵营不说,共产主义阵营还不能通过资本主义国家外出掠夺的方式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使得共产主义国家和苏联一样,早期的起点都是非常低的。

而且最要命的是,共产主义阵营国家数量少,人口少,面积小。在苏联和东方大国交恶后,共产主义阵营更显单薄。

由于共产主义阵营内部深受苏联影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使得共产主义阵营之间的经贸往来规模远远小于资本主义阵营,生产力水平在前期发展迅速,但很快会遭遇瓶颈。

相比之下,实施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阵营,相互之间往来密切。最重要的是,美国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将美元推上世界货币的宝座,在1973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更是以美元作为榨取世界各国财富的重要手段。

所以美苏争霸的结果就是,资本主义阵营,特别是美国越来越富,而共产主义阵营则越来越穷。

而且在计划经济普遍困扰共产主义各国的背景下,苏联作为共产主义的中流砥柱,不但没有能力帮助大家脱困,反而推行野蛮的大国沙文主义政策,对东欧各国和东方大国但内政进行粗暴干涉,极大削弱了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使共产主义阵营离心加重。

所以在两大阵营的对决中,经济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阵营最终将矛盾重重的共产主义阵营彻底打败。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陆续发生,共产主义运动遭遇巨大挫折。

不过,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在苏联彻底垮掉的同时,美国作为苏联的主要对手自然不会安然无恙。但相比于苏联的畸形发展,美国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都相对稳健,这是美国能笑到最后的重要原因。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中国有句古话“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这个曾经北方的强大邻国是个令我们国人又爱又恨的存在。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一个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一步一步发展壮大成为一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几乎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但它的影响和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

1.苏联的经济实力

1980年,苏联的经济实力达到美国的2/3以上,由于人口稍微比美国多一些,人均数字为美国的60%。考虑到沙俄与美国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苏联在一战,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中受到的巨大损失,也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奇迹。

苏联在冷战期间,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当然是我们熟悉的美国。苏联的经济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的,国家垄断生活资料,使得苏联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但是苏联工业发展不平衡,国防军事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航空航天工业非常发达,但是事关民生的农业和轻工业相对比较落后。尤其是美国总统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后,苏联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应对使得苏联人们的日用品消费等的采购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苏联人民每天要排队2小时购买食物。试问人民每天为了怎么活下去而努力不被饿死,还有余力建设国家吗?


2.苏联的军事实力

苏联,不包括华约,有着500万大军,坦克装备65000辆,装甲车75000辆,作战飞机达2万架,火炮10万门,千艘战舰,战略级别的攻击核潜艇65艘,还有令地球毁灭无数次的核武器4万枚。看到这些数据是不是大家都庆幸,还好苏联解体了,不然我们都生活在随时都会毁灭的地球上呢?

1991年7月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同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一个主体和一种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戈尔巴乔夫辞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欢迎关注一起讨论。



卢沟晓月1937


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对抗不止是军事上,更是经济上。美国的经济实力远比苏联强大,自从二战以后一直到现在,美国的经济实力一直是全球第一。而苏联看似强大,是把本来就不多的预算,大部分都用在了军费上。

苏联和美国的经济差距最小的一年是1975年,就是差距最小的一年,苏联的GDP也只达到了美国一半的水平。也就是说就算苏联什么都不顾了,把财政收入全部花在军费上,也是耗不过美国的。

事实上苏联为了保持和美国抗衡的实力,将每年的预算大部分都花在了军费上。他们国内更是只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造成了经济上非常畸形,普通人的生活都难以保障。

而美国就不同了,美国的经济远比苏联强大。虽然看起来两国实力相当,相互对峙谁都打不过谁,那是因为苏联把钱都花在了制造武器上。

为了同美国抗衡,各种先进的战略武器苏联一样不缺,美国投鼠忌器自然不敢真的跟苏联开战。

但是美国人也不傻,早已看出了苏联的外强中干,也很清楚想要干翻苏联不能从军事上,而是从经济上。

当年两国间的军事竞赛和太空竞赛就是美国主动引导的,为的就是让苏联在这上面花费更多的金钱。美国明白,照这个情况,苏联的家底根本就耗不起。

事实也正是这样,苏联跟美国竞赛到最后,国内的经济严重崩溃,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俄罗斯一直到现在都没缓过气。

去年俄罗斯的GDP更是连全球前十名都没进,只排在了14名。连印度、巴西都在它前面,只相当于我们一个广东省的水平。

要不是苏联当年留下的各种军事设施以及大量战略武器,美国早都对它们动手了。

最后说一句,美国人眼中现在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中国,感谢祖国的强大,让美国人只敢干瞪眼。


最后求赞求关注,关注我不吃亏!


漂浮菌


冷战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但同样激烈,美苏大搞军备竞赛,最后是苏联拖垮了,美国成了赢家。苏联为什么会输,最关键的是他自身的因素,当然有美国在背后补刀啦!

苏联的经济模式还是老一套的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就是计划经济,集体化劳动,这个模式限制了苏联的经济活力,过多的政治干扰经济,所导致的就是经济发展严重停滞。虽然斯大林之后,苏联是改良了一些,但是本质还是没变。计划经济在短时间内有好处,可是长期就不行啦,什么都由政府说了算,那企业还怎么发展,还怎么有活力啊!计划经济导致的人浮于事,是很不好的,解放不了企业的创造力,财富就没有积累起来,只有民间的企业大量兴旺,企业接到全球化分工上来接受良性竞争,这才能够工业发展的快啊,经济才能上去,政治过多干扰经济是计划经济最大的弊病。



苏联和美国大搞军备竞赛,把原本不富裕的苏联给拖垮了。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超越美国,把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重工业上来,而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苏联的飞机,坦克,潜艇再多再厉害,见美国见到了都怕,那又有何意义呢!重工业肯定是要发展是没错的,可是重工业带动基础工业发展是要长时间才能见到效果的,让民众真切得到好处的轻工业却发展不起来是不行的。民众需要飞机大炮保护他们,也需要大衣面包鞋子啊,民众都吃不饱穿不暖,还怎么一心发展国家啊,民众因为生活不好,思想就会发生变化,叶利钦不就是趁着苏联国内老百姓生活不好,趁机上位的嘛,工业要发展,轻工业也要发展啊!苏联的错就是把太多的资源投进重工业,而轻视了轻工业的发展。人家美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同时也是世界农业生产大国啊,机械化生产,农产品多的是,而苏联还是集体化生产的那一套,解放不了农村劳动力,粮食生产自然不多,民众生活不好也就可以理解了。



美国的石油霸权导致苏联的石油买卖亏本,经济更不好,当然苏联的腐败也是苏联解体的原因。美国早就看出了苏联经济的硬伤,就是苏联太过于依赖能源出口,苏联的经济收入一半以上都靠石油天然气的出口,因此美国制定专门的策略,首先就是利用美国的石油金融霸权,降低了国际石油的价格,导致苏联的石油那是卖出了白菜价,可是苏联石油开采的成本很高,这就意味着苏联那是年年石油贸易都是亏本的,苏联就那样没有了外汇的收入,想要内部消化实在不行,没有了外汇,苏联的经济真的不行了,钱没有了,还怎么发展工业,国家也发展不了啊!最要命的就是那时的苏联官僚阶层腐败太严重了,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勃日涅夫当政时,是苏联最好的时段,那时国际油价上涨嘛,国家有钱了,民众的生活还是挺富足的,结果美国一调低油价,苏联经济马上陷入困难,而这个时候,苏联的官员应该出来解救国家啊,可是社会的精英们只关心如何捞钱,不关心国家的存亡。当时的苏联官僚阶层真的很腐败,每个官员大贪特贪,官僚的腐化不作为,加上经济的不好,加剧了民众的愤怒,民众的抗议浪潮,让叶利钦趁机上位了,苏联也就解体啦!



得民心者得天下,民众需要实惠,道理很简单,苏联是否不怎么懂得国家的主体是人民,没有人民支持,你还怎么发展啊,不解体才怪呢!不懂得维护好民众利益的政府,是不会长久的,苏联的例子摆在那里,可是美国也不要高兴的太早,苏联的例子也许就是美国将来的例子呢!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为什么苏联被拖垮而美国没事,关键在”钱”,苏联的经济无法维持国家发展。

首先,苏联产生的特权阶层需要大量的钱。苏联的腐败问题相对突出,特权阶层有“专门的医院、专门的疗养院、漂亮的餐厅和那赛似‘皇宫盛宴’的特制佳肴,还有舒服的交通工具。你在职位的阶梯上爬得越高,归你享受的东西就越丰富”。

其次,苏联的高福利政策需要大量的钱。苏联普通员工享有每年一个月的带薪休假,免费的旅游,免费的疗养院,免费医疗。而最幸福的莫过于儿童和学生,几乎所有的一切都由国家买单,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入校就有免费医疗和保险,免费的书本,免费的学费,免费的校车,免费的午餐,免费的宿舍,免费的实习旅游……

再次,苏联军备竞赛需要大量的钱。令人生畏的台风级核潜艇以及数以万计的核导弹,都是相当烧钱的家伙。更不要说,苏联数量庞大的常备军需要随时境界在西面(针对北约)和东面(针对日本和我国)。

又次,苏联战争开销需要大量的钱。1979年苏联发动阿富汗战争,这个帝国的坟墓,可以说,成为拖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同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苏联背后支持越南,花费大量金钱。而在非洲一些国家,苏联发动了代理人战争,花费巨大。

又次,苏联的国际援助需要大量的钱。美国总统尼克松精心统计了苏联上世纪80年代对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的惊人数字:每天3500万美元!全年累计更高达128亿美元(不包括苏联对东欧卫星国的援助)。

一方面,苏联需要大量的财务维持国家运作;另一方面,苏联自身经济结构失调,导致其越来越依靠石油销售。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油价高涨时期,苏联确实有段好日子。为了拖垮苏联,美国精准瞄准苏联的财务问题,打苏联七寸,设计了一整套进攻手段:

首先,压低世界油价。美国严格限制向苏联出口开采和精炼石油的高技术设备,阻挠和破坏苏联与西欧的天然气管道合作项目。1985年9月13日,沙特政府石油部长依照与美国的秘密协议,宣布停止保护油价,大幅增产石油。1985-1986年,沙特石油日产量由200万桶猛增到1000万桶,导致国际油价从每桶35美元一路狂跌,1986年跌破10美元大关,跌幅之大史无前例。美国则紧密配合、遥相呼应,在国际市场抛售石油战略储备,造成油价持续暴跌。油价的暴跌,还导致伊朗、伊拉克、利比亚等大量购买苏联军火的产油国经济紧张,并进而影响苏联军火销售,沉重打击了苏联经济的第二大支柱军事工业。

其次,发动金融打击。到1990年,苏联基本消费品有95%以上经常短缺,年通货膨胀率达到90%以上。到了1988年,世界粮食歉收,美国趁机限制粮食出口,国际粮价从1989年起持续暴涨。苏联不得不用黄金向美国购买粮食,导致国家黄金储备严重不足。

再次,启动星球大战计划。苏联为了和美国达成战略平衡,跟着制造了大量耗资巨大的高新武器,军费开支严重超支。

又次,私有化的洗劫。这个已经发生在苏联解体前期和俄罗斯建立初期。受西方影响,俄罗斯采用了休克疗法,大量的国有资产被洗劫一空,俄罗斯老百姓一夜返贫。今天的俄罗斯,经济总量大致和广东省相当。

对于冷战是如何拖垮苏联的问题,美国冷战学者彼得·施威泽认为:“把克里姆林宫推下灾难的深渊,并非哪一个事件或者某一项政策。如果当年克里姆林宫没有面临美国的军事挑战、在波兰军管和阿富汗战争的地缘政治挫折、在石油出口方面因油价暴跌蒙受数百亿美元硬通货损失,以及无法获得西方技术等综合因素所造成的累积效应,我们有理由相信苏联可以闯过风暴。苏联的共产主义制度,并不是一种在任何国际环境中都命中注定会自我毁灭的体制。里根政府的秘密战略能够、而且确实改变了苏联的历史进程。”

在今天贸易争端的环境下,苏联前车之鉴,我们不得不警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