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冷戰為什麼拖垮了蘇聯而美國沒事?

lxwt


蘇聯解體並不全是被冷戰拖垮的,最主要的還是蘇聯自己內部的內耗太大,包括蘇聯某些制度的僵化,導致了蘇聯的問題積重難返,最後走向了崩潰。當然這也和戈爾巴喬夫最後的改革有關係,因為他的改革讓原本可控的局面徹底失控。總而言之蘇聯解體是歷史必然,因為蘇聯存在太多的問題,而改革者有缺乏應對能力。

當年美國操縱石油價格,持續打壓蘇聯的經濟,這一刻開始蘇聯一些問題便徹底突顯,蘇聯高福利社會的巨大開支,加上對於農民的不公平對待,使得蘇聯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動盪。這時候便已經出現了加盟國想要獨立的情況,而戈爾巴喬夫認識到了問題,但是戈爾巴喬夫是個善良的人。

冷戰中美蘇各自佈局全球,這個過程其實對蘇聯國力的影響遠不如蘇聯的內耗,蘇聯的高福利政策轉變為了腐敗問題,過度僵化的制度使得蘇聯問題越積越多,最後到達了一個無法改變的局面。當時有人就說了要在蘇聯改革,還不如直接建立一個全新的國家,而事實也證明確實如此。

蘇聯國力不支其實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突顯出來了,只是蘇聯依靠過去一些經驗,來應對這種問題,這就導致了許多的問題的產生。首先就是蘇聯錯誤的估計了石油市場,被美國忽悠大量生產石油,然後美國來了一招釜底抽薪,把蘇聯的經濟給整垮了,蘇聯僵化的體制難以面對變革。所以戈爾巴喬夫的選擇沒有錯,他只是看不到蘇聯的未來。


小司馬遷論史


首先明確觀點,與其說冷戰拖垮了蘇聯,不如說蘇聯放棄了冷戰。就像兩人對峙,一個人自行離場,留在場上的美國自然可以宣稱自己贏得了冷戰。

蘇聯放棄冷戰的原因有三:1.精英思想迷茫;2.大眾生活艱苦。3.錯失戰略機遇

首先來看:精英思想迷茫

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政黨執政的國家。俄羅斯的政治傳統加上共產主義的慣性,都使得蘇聯天然的傾向於中央集權。從列寧到斯大林,從赫魯曉夫到捏日博涅夫,都是如此。

集權和分權並無高下之分,關鍵是中間的具體實施。

對於中央集權的體制來說,優勢是容易集中力量,而命門在於傳承問題。對於蘇聯來說,這個問題一直被忽略,但始終存在。而且一直影響著大國的政治走勢。

蘇聯精英的迷茫,始於一九五六年。

首先要從斯大林與赫魯曉夫說起。在1956年之前,斯大林給人的形象還是鐵血的,即使和蘇聯敵對的丘吉爾,也對他抱有崇高敬意。但是一九五六年,赫魯曉夫在蘇共大會上做了一份秘密報告,把斯大林描述成一個披著人皮的魔鬼,希特勒第二。用中國人熟悉的解釋就是,赫魯曉夫在給斯大林鞭屍。

熟悉中國歷史都知道,自古鞭屍的人都沒有好下場。赫魯曉夫這麼搞,為蘇聯開了一個壞頭。此後蘇聯在繼承人轉換中,出了大問題。

赫魯曉夫否定斯大林,隨後又被日涅勃列夫否定,勃列日涅夫死後,戈爾巴喬夫的一個“休克療法”,直接葬送了蘇聯。

在集權體制中,否定前任的做法是一副毒藥,遲早要自我崩潰。

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就是政治精英的迷失。

再來看:大眾生活艱苦

二十世紀的世界,主流是工業化。西方國家通過殖民掠奪,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實現工業化。蘇聯要想實現工業化,也只有兩條路:一個對外掠奪,一個對內資源傾斜。

第一條路已經挑起了世界大戰,立國孱弱的蘇聯只能選擇第二條路。

作為共產主義國家,蘇聯集中全國之力,實行工業化。那麼能夠為工業化提供養分的,只有佔社會人口七成的農民了。實施勞動義務制,糧食貿易壟斷和餘糧收集制,這些都直接損害了農民的利益。而蘇聯頭重腳輕的趨勢,也在這裡埋下了伏筆。

另外一個方面在於,俄共更像是一個“城市無產階級”政黨,俄羅斯革命勝利,走的是一條“先城市後農村”的道路,獲得政權的俄共,對佔據國家主要地位的農民,有天生的陌生感。

雖然俄共在1918年前後完成了蘇聯意義上的“土地改革”。但是布爾什維克的精英們出於現實的政治考慮,為了獲得農民內戰中的支持,而承認農民的土地私有權。但是在政權穩定後,列寧立即指出“農村在土地革命後,更加的小資產階級化。在地主和資本家被擊潰以後,農民是唯一能夠向無產階級挑戰的存在。”可見在俄共眼中,農民是需要防範的存在。

對大眾的警惕,轉化為對大眾生活的漠視,對民眾的困苦視而不見,最終使得社會割裂成兩大階層,體制內和體制外。

而這一慣性一直持續到蘇聯解體。

第三:錯失戰略機遇

蘇聯錯失了一個戰略,錯選了一個戰略。

首先是錯誤入侵阿富汗,使得紅色帝國現在泥濘之中超過十年之久。如此持續的放血,使得蘇聯沒法集中精力於政治建設。

其二是互聯網時代的錯失,當時蘇聯被美國太空大戰計劃所吸引,渴望對外探索宇宙。由於過分樂觀估計了太空探索技術的發展,使得蘇聯最終徹底錯失了互聯網潮流。



紫禁的sphere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根本上說,蘇聯的崩潰在於經濟方面的崩潰。

事實證明,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是違背基本經濟發展規律的。

計劃經濟體制僵化、權力過於集中、抑制企業的活力和積極性,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這是根本性的矛盾。

在一個國家百廢待興的發展初期,計劃經濟確實能夠起到較好的恢復作用,也能在某些領域,比如重工業、武器研發生產領域位於世界前列。但長久來說,這種經濟的發展會有很多問題,無法維持持續的增長。

自然,如果是古代那種閉關鎖國,自我發展,那還沒事,因為頂多是很多年經濟處於低水平不能前進。

如果周邊又有強敵的威脅,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就很容易崩潰。

不從大的方面說,就從農業的細節。

以蘇聯為例,在沙俄時期早就實現了糧食的自給自足,甚至可以出口。

然而,蘇聯的鼎盛時期卻出現了嚴重的糧食短缺,被迫大量進口糧食。

沙俄的1913年糧食產量9800萬噸,到了1951年卻銳減到7900萬噸,甚至直到1963年才10750萬噸。

要知道這四五六十年農業技術有著極大的發展,理應糧食產量大增甚至翻倍。然而,蘇聯的糧食產量卻只有如此。

可見,經濟確實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為什麼呢?

計劃經濟模式下,集體農莊裡的農民生產熱情不高,乾的好壞差不多,甚至乾和不幹,也沒有本質差別。

所以蘇聯對於農業投入其實非常大,也使用了拖拉機、新式化肥在內的各種技術,但產量就是上不去。

不要說蘇聯,朝鮮也差不多。朝鮮曾經鼓勵養豬,於是農民都踴躍養豬。但隨後出臺規定,農民可以養豬但不能私自屠宰,也不能私下買賣,必須統一賣給國家。

而國家給的價格很低,養豬就幾乎無利可圖,於是朝鮮農民就失去了養豬的積極性,紛紛停止養豬了。即便強行命令他們養豬,養出來的豬也是又瘦又小,不會有人太用心的。


想法,歐美的農民的土地都是自己的。為了自己的腰包,這些農民會用盡各種方法,拼命提高產量,包括養豬也是如此。

因蘇聯的經濟存在根本性的問題,實際上根本不具備和美國爭雄的實力。

蘇聯卻不惜代價和美國血拼,對於武器重工業投入驚人的財力和物力,被迫停止改善人民的生活,甚至生活水平發生倒退。

這種狀態如果維持的時間不長,人民還能忍受。但如果是十幾年二十年,始終維持較低的水平,老百姓就會不滿,甚至憤怒。

當年蘇聯的強大說白了只是武器工業和重工業的強大,同人民生活關係不大,華約也是如此。

其實東德已經是華約中最富裕的國家,然而經濟差距非常大。東德工人的工資,僅為西德同行的三四分之一,技術人員差距更是天壤之別。東德每年都會有大量的人口跑到西德去,但是卻很少有人從西德跑到東德。據不完全統計,東德大約有250萬人跑到西德,而東德只有1600萬人口。

道理就這麼簡單。

蘇聯絕非毀於戈爾巴喬夫,也不是毀於葉利欽,而是毀於自我的崩潰。

蘇聯還要感謝戈爾巴喬夫果斷改革。

如果沒有這個人,蘇聯死撐著不進行經濟改革,最終可能出現類似於津巴布韋那樣徹底的崩潰,出現23位的貨幣也不是不可能的。


薩沙


就說幾個拖垮蘇聯的點吧。蘇聯在冷戰初期隱憂其實很大。鐵幕蘇聯這邊的國家基本上都是由軍事佔領扶植起來的,獨立自主建立起社會主義政權的南斯拉夫和中國,反倒不怎麼聽蘇聯的話。而軍事扶植起來的社會主義政權,雖然表面上服從,實際上也經常會和蘇聯產生摩擦。美國戰後則優勢明顯,全世界撒錢,馬歇爾計劃讓西歐心悅誠服接受美國領導,同時在經濟上拉了西歐一把,本來西歐的經濟情況就普遍好於東歐,馬歇爾計劃讓兩者差距進一步拉大,蘇聯的衛星國因此也會普遍不滿。

蘇聯的一個意外之喜,就是中國居然變成了社會主義國家,在東方取得了一個盟友。但是蘇聯公司裡的大國沙文主義仍然沒有改變。中國人都熟知中國和蘇聯之間的各種矛盾,卻並不是很清楚歐洲的蘇聯衛星國,比如匈牙利和捷克都存在過反蘇的鬥爭,蘇聯不得不派坦克開進這些國家,而這種軍事幹涉又會導致人心更快的失去。

蘇聯在歐洲的唯一優勢就是依靠強大的陸軍,佔領西歐。然而如果不打仗,這種優勢就毫無用處,真的需要鋼鐵洪流進攻西歐又會導致世界大戰,蘇聯也並沒有這個膽量開戰。就這樣只要不爆發直接熱戰,蘇聯的劣勢就會越來越大。即便這樣,美國也昏招頻出,越南戰爭空耗國力。等到美國回過神來,蘇聯就真的會被耗死。蘇聯最終的失敗,還是美國的軍備競賽中經濟撐不下去。本來經濟底子弱,還要維持與美國的對抗,又陷入了阿富汗的戰爭泥潭,蘇聯就是這樣慢慢死亡的。


地球知識局


誰說美國沒事的,前面幾個回答大多集中說蘇聯,人家題主問的是美國,雖然題主問的也不恰當。

美國如今的困局可以說就是冷戰造成,近點說1987年股災差點就把美國搞垮了,這只是美國金融化的惡果之一。

美國在二戰結束後可以說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絕對的最強,製造業第一,金融第一,農業第一,幾乎各項指數都是第一。但美國自己第一解決不了戰後歐洲面臨的隨時被赤化的風險,為此就開始了美國的第一波輸血,就是馬歇爾計劃。到了七十年代,滯脹爆發,又是一波產能轉移。

通過幾次生產轉移和金融輸出,以及針對蘇聯的瘋狂擴軍備戰,美國建立起以美元為核心的全球金融體系和經濟格局。為此美國付出的代價就是製造業空心化和金融泡沫化,也就是美債無節制的高漲,這就是一顆定時炸彈。

美國在技術,生產力,資本和市場方面肯定要比保守的蘇聯經互會要大,隨著蘇聯不得不融入世界市場體系,美國跟著乾耗也耗死蘇聯了。

美國獲得了霸權,代價就是我上面說的,通過建立金融體系來維持霸權。甚至間接扶持了我國這個製造業大國,和他未來唯一的競爭對手。



所以不能說美國沒事,美國為了消滅蘇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筆債越堆越高,遲早有還的一天。


臥家人


這個問題發人深省。

1991年12月25日,時值西方聖誕節,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共產主義國家宣佈解體,令世界顫慄的紅色帝國不復存在,整個世界為之震驚。

從1945年二戰結束,蘇聯就與美國開始了激烈的的對抗,形成了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

在蘇聯解體前的46年時間裡,美蘇爭霸領域從陸地到海洋,從地下到太空,展開了史無前例的全方面對抗,而這種對抗隨著1991年蘇聯解體戛然而止。

有意思的是,作為勢均力敵的兩個超級大國,美蘇兩國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互有攻守,而最後蘇聯卻轟然倒塌,而美國則安然無恙,著實令人匪夷所思。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國土整合方式註定悲劇

蘇聯失敗的標誌就是國土的分崩離析,而這種分崩離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因為蘇聯本就是十幾個加盟國組成的國家聯盟,既然是國家聯盟,就一定存在分裂的可能。

十月革命勝利後,革命導師列寧根據共產主義必將在全世界爆發的長遠設想,提出世界各主要民族應建立自己的國家,然後以自願形式加入蘇維埃大家庭的設想。

在列寧的倡導下,1922年底,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聯盟建立蘇維埃政權,蘇聯正式誕生。

但列寧很快於1924年去世,和長期流亡西歐的列寧不同,有著豐富基層經驗的斯大林認為共產主義應當先從俄國本身抓起,在俄國具備強大實力後向外輸出革命,將紅旗插遍全世界。

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列寧倡導的各加盟國地位平等的設想被打破,“大俄羅斯主義”成為蘇聯時期的主旋律。

在蘇聯大家庭裡,俄羅斯不僅國土、資源、人口等遠超其他加盟國的總和,而且俄羅斯人的地位普遍高於其他民族,這使蘇維埃內部出現了巨大的鴻溝。

而最可怕的是,在斯大林確立高度集權的斯大林模式後,“大俄羅斯主義”成為蘇聯的既定國策,各加盟國不再是俄羅斯的同志,而是俄羅斯的附庸,這讓其他加盟國越來越不滿。

但俄羅斯似乎也沒有體會到唯我獨尊的優越感。相反在列寧倡導建立蘇聯時,像中亞五國這樣的國家,是直接從俄羅斯版圖上撕裂下來的,這讓俄羅斯損失慘重。

而且因為俄羅斯面積最大,實力最強,所以俄羅斯必須負擔其他落後加盟國的經濟援助,這給俄羅斯增加了巨大負擔。

所以俄羅斯對蘇維埃大家庭也非常不滿,特別是當蘇聯經濟發展陷入停滯,俄羅斯不堪重負時,作為蘇聯主體的俄羅斯,率先舉起反抗蘇聯的大旗。

相反,美國自成立開始,就確立了聯邦制政體,各州地位平等且有一定的自主權,地方和中央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制衡體系。

而隨著南北戰爭的結束,美國國土分裂的基因被徹底消滅,這是美國沒有像蘇聯解體那樣分崩離析的根本原因。

2、經濟發展路線積重難返

計劃經濟對蘇聯而言,起的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作用。

十月革命後,帝國主義對俄國的圍堵始終沒有停止。經過三年內戰,蘇俄穩定國內局勢,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

但這種看似健康的發展方式並不能給蘇聯帶來急需的安全感。斯大林上臺後,帝國主義對蘇聯的圍堵有增無減,如果蘇聯不加快進行重工業建設,那麼蘇聯在未來的戰爭中將異常危險。

基於此,蘇聯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工業化建設,不過此時由於帝國主義的圍堵,蘇聯不可能通過外出掠奪的方式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所以蘇聯只能藉助國家力量對國內有限的資源進行分配,通過犧牲農業和輕工業等領域的方式,為重工業發展提供大量資金。

事實證明斯大林的決策是異常英明的,1929年資本主義是全球經濟危機後,德國逐漸走上法西斯道路,蘇聯首當其衝。

不過由於計劃經濟的強大作用,蘇聯僅用兩個“五年計劃”便一躍成為歐洲第一強國,這使蘇聯在面對德國法西斯的瘋狂進攻時沒有被一擊必殺。

應該說在面對帝國主義瘋狂圍堵的險惡環境下,計劃經濟無疑是非常適合的。

一方面,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杜絕了市場經濟帶來的資源浪費,幫助蘇聯迅速完成工業化建設;另一方面,計劃經濟幾乎不受國際市場的影響,這使蘇聯的財富,不會輕易被西方大資本家席捲一空。

但是當二戰結束,共產主義越出蘇聯形成共產主義陣營時,蘇聯的國際形勢已得到顯著改善,這時的計劃經濟毫無疑問就越來越不合時宜了。

但是斯大林模式太根深蒂固了,計劃經濟作為其中一部分,在積重難返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做出改變。由於斯大林大力培植親信,幫助自己確立了獨裁統治的形式,這種形式成為蘇聯改革的最大攔路虎。

後期的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之所以雷聲大雨點小,就因為他們的改革,最後都指向自己的寶座,這是他們無法接受的。

所以計劃經濟也在這樣的屢戰屢敗中逐漸成為蘇聯社會發展的沉重包袱,加上因計劃經濟導致的工農業失衡,整個蘇聯最終在計劃經濟的拖拽下徹底停車,蘇聯解體不可避免。

相比之下,美國自建國之初,就確立了市場經濟制度,雖然市場經濟具有諸多缺點,但她的優點似乎更多。而且羅斯福新政後,美國也開始借鑑計劃經濟模式,這使得市場經濟的發展更趨理性,使得市場經濟有了更強的生命力。

3、資本原始積累嚴重不足

美蘇爭霸不是美國和蘇聯兩個國家的博弈,而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之間的對決。

很明顯,共產主義陣營始終落於下風,這是蘇聯最終垮臺的重要原因。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是在大航海之後陸續建立的,他們通過長達數百年的殖民掠奪,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和工業革命,國家經濟發展普遍保持較高水平。

相比之下,共產主義陣營在1945年才最終確立,時間上遠遠短於資本主義陣營不說,共產主義陣營還不能通過資本主義國家外出掠奪的方式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這使得共產主義國家和蘇聯一樣,早期的起點都是非常低的。

而且最要命的是,共產主義陣營國家數量少,人口少,面積小。在蘇聯和東方大國交惡後,共產主義陣營更顯單薄。

由於共產主義陣營內部深受蘇聯影響,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這使得共產主義陣營之間的經貿往來規模遠遠小於資本主義陣營,生產力水平在前期發展迅速,但很快會遭遇瓶頸。

相比之下,實施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陣營,相互之間往來密切。最重要的是,美國確立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將美元推上世界貨幣的寶座,在1973年美元與黃金脫鉤後美國更是以美元作為榨取世界各國財富的重要手段。

所以美蘇爭霸的結果就是,資本主義陣營,特別是美國越來越富,而共產主義陣營則越來越窮。

而且在計劃經濟普遍困擾共產主義各國的背景下,蘇聯作為共產主義的中流砥柱,不但沒有能力幫助大家脫困,反而推行野蠻的大國沙文主義政策,對東歐各國和東方大國但內政進行粗暴干涉,極大削弱了蘇聯在國際上的地位,使共產主義陣營離心加重。

所以在兩大陣營的對決中,經濟高速發展的資本主義陣營最終將矛盾重重的共產主義陣營徹底打敗。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陸續發生,共產主義運動遭遇巨大挫折。

不過,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在蘇聯徹底垮掉的同時,美國作為蘇聯的主要對手自然不會安然無恙。但相比於蘇聯的畸形發展,美國在200多年的時間裡一直都相對穩健,這是美國能笑到最後的重要原因。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中國有句古話“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亂?失民心而已。這個曾經北方的強大鄰國是個令我們國人又愛又恨的存在。

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從一個文化都很落後的國家,一步一步發展壯大成為一個能與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抗衡的社會主義大國,在經歷了76年的風雨歷程之後,幾乎在一夜之間轟然倒塌,但它的影響和歷史教訓值得我們深入的思考。

1.蘇聯的經濟實力

1980年,蘇聯的經濟實力達到美國的2/3以上,由於人口稍微比美國多一些,人均數字為美國的60%。考慮到沙俄與美國之間的巨大差距,以及蘇聯在一戰,國內戰爭和衛國戰爭中受到的巨大損失,也是人類經濟發展的奇蹟。

蘇聯在冷戰期間,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當然是我們熟悉的美國。蘇聯的經濟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權的社會主義中央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的,國家壟斷生活資料,使得蘇聯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但是蘇聯工業發展不平衡,國防軍事工業,重工業,化學工業,航空航天工業非常發達,但是事關民生的農業和輕工業相對比較落後。尤其是美國總統里根的“星球大戰計劃”後,蘇聯耗費了大量的財力應對使得蘇聯人們的日用品消費等的採購都受到了明顯的影響,生活質量嚴重下降。蘇聯人民每天要排隊2小時購買食物。試問人民每天為了怎麼活下去而努力不被餓死,還有餘力建設國家嗎?


2.蘇聯的軍事實力

蘇聯,不包括華約,有著500萬大軍,坦克裝備65000輛,裝甲車75000輛,作戰飛機達2萬架,火炮10萬門,千艘戰艦,戰略級別的攻擊核潛艇65艘,還有令地球毀滅無數次的核武器4萬枚。看到這些數據是不是大家都慶幸,還好蘇聯解體了,不然我們都生活在隨時都會毀滅的地球上呢?

1991年7月華沙條約組織正式解散,同年12月,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宣佈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蘇聯作為國際法的一個主體和一種地緣政治現實已不復存在。戈爾巴喬夫辭去武裝力量最高統帥,蘇聯解體。

蘇聯解體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呢,歡迎關注一起討論。



盧溝曉月1937


因為國與國之間的對抗不止是軍事上,更是經濟上。美國的經濟實力遠比蘇聯強大,自從二戰以後一直到現在,美國的經濟實力一直是全球第一。而蘇聯看似強大,是把本來就不多的預算,大部分都用在了軍費上。

蘇聯和美國的經濟差距最小的一年是1975年,就是差距最小的一年,蘇聯的GDP也只達到了美國一半的水平。也就是說就算蘇聯什麼都不顧了,把財政收入全部花在軍費上,也是耗不過美國的。

事實上蘇聯為了保持和美國抗衡的實力,將每年的預算大部分都花在了軍費上。他們國內更是隻重視重工業,輕視輕工業,造成了經濟上非常畸形,普通人的生活都難以保障。

而美國就不同了,美國的經濟遠比蘇聯強大。雖然看起來兩國實力相當,相互對峙誰都打不過誰,那是因為蘇聯把錢都花在了製造武器上。

為了同美國抗衡,各種先進的戰略武器蘇聯一樣不缺,美國投鼠忌器自然不敢真的跟蘇聯開戰。

但是美國人也不傻,早已看出了蘇聯的外強中乾,也很清楚想要幹翻蘇聯不能從軍事上,而是從經濟上。

當年兩國間的軍事競賽和太空競賽就是美國主動引導的,為的就是讓蘇聯在這上面花費更多的金錢。美國明白,照這個情況,蘇聯的家底根本就耗不起。

事實也正是這樣,蘇聯跟美國競賽到最後,國內的經濟嚴重崩潰,導致了蘇聯的最終解體。俄羅斯一直到現在都沒緩過氣。

去年俄羅斯的GDP更是連全球前十名都沒進,只排在了14名。連印度、巴西都在它前面,只相當於我們一個廣東省的水平。

要不是蘇聯當年留下的各種軍事設施以及大量戰略武器,美國早都對它們動手了。

最後說一句,美國人眼中現在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中國,感謝祖國的強大,讓美國人只敢乾瞪眼。


最後求贊求關注,關注我不吃虧!


漂浮菌


冷戰是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但同樣激烈,美蘇大搞軍備競賽,最後是蘇聯拖垮了,美國成了贏家。蘇聯為什麼會輸,最關鍵的是他自身的因素,當然有美國在背後補刀啦!

蘇聯的經濟模式還是老一套的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就是計劃經濟,集體化勞動,這個模式限制了蘇聯的經濟活力,過多的政治干擾經濟,所導致的就是經濟發展嚴重停滯。雖然斯大林之後,蘇聯是改良了一些,但是本質還是沒變。計劃經濟在短時間內有好處,可是長期就不行啦,什麼都由政府說了算,那企業還怎麼發展,還怎麼有活力啊!計劃經濟導致的人浮於事,是很不好的,解放不了企業的創造力,財富就沒有積累起來,只有民間的企業大量興旺,企業接到全球化分工上來接受良性競爭,這才能夠工業發展的快啊,經濟才能上去,政治過多幹擾經濟是計劃經濟最大的弊病。



蘇聯和美國大搞軍備競賽,把原本不富裕的蘇聯給拖垮了。蘇聯為了在軍事上超越美國,把大部分的資金投入到重工業上來,而忽視了輕工業的發展。蘇聯的飛機,坦克,潛艇再多再厲害,見美國見到了都怕,那又有何意義呢!重工業肯定是要發展是沒錯的,可是重工業帶動基礎工業發展是要長時間才能見到效果的,讓民眾真切得到好處的輕工業卻發展不起來是不行的。民眾需要飛機大炮保護他們,也需要大衣麵包鞋子啊,民眾都吃不飽穿不暖,還怎麼一心發展國家啊,民眾因為生活不好,思想就會發生變化,葉利欽不就是趁著蘇聯國內老百姓生活不好,趁機上位的嘛,工業要發展,輕工業也要發展啊!蘇聯的錯就是把太多的資源投進重工業,而輕視了輕工業的發展。人家美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同時也是世界農業生產大國啊,機械化生產,農產品多的是,而蘇聯還是集體化生產的那一套,解放不了農村勞動力,糧食生產自然不多,民眾生活不好也就可以理解了。



美國的石油霸權導致蘇聯的石油買賣虧本,經濟更不好,當然蘇聯的腐敗也是蘇聯解體的原因。美國早就看出了蘇聯經濟的硬傷,就是蘇聯太過於依賴能源出口,蘇聯的經濟收入一半以上都靠石油天然氣的出口,因此美國製定專門的策略,首先就是利用美國的石油金融霸權,降低了國際石油的價格,導致蘇聯的石油那是賣出了白菜價,可是蘇聯石油開採的成本很高,這就意味著蘇聯那是年年石油貿易都是虧本的,蘇聯就那樣沒有了外匯的收入,想要內部消化實在不行,沒有了外匯,蘇聯的經濟真的不行了,錢沒有了,還怎麼發展工業,國家也發展不了啊!最要命的就是那時的蘇聯官僚階層腐敗太嚴重了,加速了蘇聯的解體。勃日涅夫當政時,是蘇聯最好的時段,那時國際油價上漲嘛,國家有錢了,民眾的生活還是挺富足的,結果美國一調低油價,蘇聯經濟馬上陷入困難,而這個時候,蘇聯的官員應該出來解救國家啊,可是社會的精英們只關心如何撈錢,不關心國家的存亡。當時的蘇聯官僚階層真的很腐敗,每個官員大貪特貪,官僚的腐化不作為,加上經濟的不好,加劇了民眾的憤怒,民眾的抗議浪潮,讓葉利欽趁機上位了,蘇聯也就解體啦!



得民心者得天下,民眾需要實惠,道理很簡單,蘇聯是否不怎麼懂得國家的主體是人民,沒有人民支持,你還怎麼發展啊,不解體才怪呢!不懂得維護好民眾利益的政府,是不會長久的,蘇聯的例子擺在那裡,可是美國也不要高興的太早,蘇聯的例子也許就是美國將來的例子呢!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為什麼蘇聯被拖垮而美國沒事,關鍵在”錢”,蘇聯的經濟無法維持國家發展。

首先,蘇聯產生的特權階層需要大量的錢。蘇聯的腐敗問題相對突出,特權階層有“專門的醫院、專門的療養院、漂亮的餐廳和那賽似‘皇宮盛宴’的特製佳餚,還有舒服的交通工具。你在職位的階梯上爬得越高,歸你享受的東西就越豐富”。

其次,蘇聯的高福利政策需要大量的錢。蘇聯普通員工享有每年一個月的帶薪休假,免費的旅遊,免費的療養院,免費醫療。而最幸福的莫過於兒童和學生,幾乎所有的一切都由國家買單,學生從小學到大學,一入校就有免費醫療和保險,免費的書本,免費的學費,免費的校車,免費的午餐,免費的宿舍,免費的實習旅遊……

再次,蘇聯軍備競賽需要大量的錢。令人生畏的颱風級核潛艇以及數以萬計的核導彈,都是相當燒錢的傢伙。更不要說,蘇聯數量龐大的常備軍需要隨時境界在西面(針對北約)和東面(針對日本和我國)。

又次,蘇聯戰爭開銷需要大量的錢。1979年蘇聯發動阿富汗戰爭,這個帝國的墳墓,可以說,成為拖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同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蘇聯背後支持越南,花費大量金錢。而在非洲一些國家,蘇聯發動了代理人戰爭,花費巨大。

又次,蘇聯的國際援助需要大量的錢。美國總統尼克松精心統計了蘇聯上世紀80年代對第三世界國家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的驚人數字:每天3500萬美元!全年累計更高達128億美元(不包括蘇聯對東歐衛星國的援助)。

一方面,蘇聯需要大量的財務維持國家運作;另一方面,蘇聯自身經濟結構失調,導致其越來越依靠石油銷售。在20世紀70年代,世界油價高漲時期,蘇聯確實有段好日子。為了拖垮蘇聯,美國精準瞄準蘇聯的財務問題,打蘇聯七寸,設計了一整套進攻手段:

首先,壓低世界油價。美國嚴格限制向蘇聯出口開採和精煉石油的高技術設備,阻撓和破壞蘇聯與西歐的天然氣管道合作項目。1985年9月13日,沙特政府石油部長依照與美國的秘密協議,宣佈停止保護油價,大幅增產石油。1985-1986年,沙特石油日產量由200萬桶猛增到1000萬桶,導致國際油價從每桶35美元一路狂跌,1986年跌破10美元大關,跌幅之大史無前例。美國則緊密配合、遙相呼應,在國際市場拋售石油戰略儲備,造成油價持續暴跌。油價的暴跌,還導致伊朗、伊拉克、利比亞等大量購買蘇聯軍火的產油國經濟緊張,並進而影響蘇聯軍火銷售,沉重打擊了蘇聯經濟的第二大支柱軍事工業。

其次,發動金融打擊。到1990年,蘇聯基本消費品有95%以上經常短缺,年通貨膨脹率達到90%以上。到了1988年,世界糧食歉收,美國趁機限制糧食出口,國際糧價從1989年起持續暴漲。蘇聯不得不用黃金向美國購買糧食,導致國家黃金儲備嚴重不足。

再次,啟動星球大戰計劃。蘇聯為了和美國達成戰略平衡,跟著製造了大量耗資巨大的高新武器,軍費開支嚴重超支。

又次,私有化的洗劫。這個已經發生在蘇聯解體前期和俄羅斯建立初期。受西方影響,俄羅斯採用了休克療法,大量的國有資產被洗劫一空,俄羅斯老百姓一夜返貧。今天的俄羅斯,經濟總量大致和廣東省相當。

對於冷戰是如何拖垮蘇聯的問題,美國冷戰學者彼得·施威澤認為:“把克里姆林宮推下災難的深淵,並非哪一個事件或者某一項政策。如果當年克里姆林宮沒有面臨美國的軍事挑戰、在波蘭軍管和阿富汗戰爭的地緣政治挫折、在石油出口方面因油價暴跌蒙受數百億美元硬通貨損失,以及無法獲得西方技術等綜合因素所造成的累積效應,我們有理由相信蘇聯可以闖過風暴。蘇聯的共產主義制度,並不是一種在任何國際環境中都命中註定會自我毀滅的體制。里根政府的秘密戰略能夠、而且確實改變了蘇聯的歷史進程。”

在今天貿易爭端的環境下,蘇聯前車之鑑,我們不得不警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