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教书育人楷模|钱易:“好的老师就在我的身边”

教书育人楷模|钱易:“好的老师就在我的身边”

从满头青丝到白发苍苍,她是几代清华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从青葱岁月至耄耋之年,她几乎一辈子都深耕在环保和教育领域。如今,已有81岁高龄的她,仍数十年如一日地在三尺讲台上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初识钱易教授,是在“寻找最美教师”的颁奖典礼上;初见钱易教授,是在她的办公室,古色古香,渗透着书香。

她瘦小的身躯,关心的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业。据粗略估计,2016年,她给清华学子上过四堂大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和一讲“生态文明十五讲”,给领导干部讲课的数量达54次之多。之所以耄耋之年还站在讲台上,她说顾夏声先生对她影响很大,80多岁还带着伤残的腿坚持上课,现在只要她还能讲,讲得动,有人想听,她就会尽力地去讲,继续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做贡献。

相遇:好老师就在身边

钱易,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卫生工程专业。那时她的志愿是到我国的大西北参加祖国建设。可命运就是有那么多的偶然,偶然中也注定有必然。这一次的偶然相遇,让她和大学教师结缘,也让她和水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结下一辈子的不解之缘。

当时,同济大学针对学习成绩比较好的毕业生组织了一次国家考试,并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做评委。在这次考试中,钱易教授和她一生的“伯乐”陶葆楷先生相遇,在胡家骏先生(当时的同济大学教授)的“激将”下,报考了他的研究生,并且考上了,毕业后留在清华大学做教师。1959年至今,近60年的风雨历程,她一路走来,也成就了她一辈子的事业。

谈起陶葆楷先生,她深深地感谢陶先生的知遇之恩与培养之情。钱先生说,陶先生不仅学问好,对待学生也很好,每次外出开会时都会带着她旁听,在回来的路上和她交流会后想法。“其中,有一件事情我记忆深刻,当时陶先生组织编写了一套教材,分了几章让当时还是研究生的我完成,也包括收集数据、做图表等助手应做的活,最后没想到的是在教科书的封面上,他把我的名字也写上了。这对我是莫大的鼓励,使我下定决心不能辜负他的期望,要好好做老师,认真做研究……”

如果没有和陶先生的相遇,钱易教授可能现在会在大西北建功立业,或者在做小学教师,这其实也是她一直的愿望。她说做教师是她所熟悉的事情,家族世代皆为教师。在她眼里,教师是一个幸福的职业,让人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对学生一生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业。而且,“好的老师就在我的身边”。在诸多称谓中,她最喜欢的还是“教师”。在她看来,当教师是一件很幸福、很享受的事情。

相知:一辈子为环境教育做贡献

“我这一辈子,不懂的事不会去说,就讲三个话题,一是环保,二是教育,三是妇女。”一朝进入清华园,一待就是一辈子。从学生的妹妹、姐姐到始终将学生事情排在日程表中的“钱奶奶”,钱易教授的一生都在践行“当教师是一件很幸福、很享受的事情”。

1998年,她意识到环境保护已不是某一专业的事情,于是建议清华大学进行“绿色大学”建设,希冀借助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融入学校、专业建设的各个领域,打破各个专业间的“壁垒”,开始向学校各个专业进行环境教育的“拓荒”。

她与环境工程系(后改名为环境学院)的三位年轻教师合作,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亲自撰写提纲,编写教材,讲课答疑,躬身培养下一代青年教师。这门课深受学生好评,对钱易教授的赞许也是不绝于耳。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刚开始觉得钱老师是院士,很有距离感,但当她站上讲台,温柔的声音传来,隔阂瞬间就没有了,那真是一种享受……”

钱易教授还讲起了她从2003年起面向全校大一新生开设的“环境与发展”研讨课。这样的研讨课,学生人数较少,30个左右,主要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由教师提供当前环境与发展领域的相关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进行课堂辩论和写作练习。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需要借助各种媒介,如图书、期刊、网络等查找资料,对资料进行研读,整理成文,课上讨论和辩论。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是仅仅听教师是如何讲授的,更重要的是能被鼓励有自己的观点,并思考他人的看法是否合适。

钱易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地探索,经过多年实践,创建出了多层次、重实践、国际化的绿色教育体系,并获得学界的认同。在2015年,她联手清华大学十多位不同领域,如经管、哲学、历史、法学等的专家学者,开设了“生态文明十五讲”,以引起不同专业师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与共鸣,构建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共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钱易教授虽已入耄耋之年,但精神依旧矍铄,坚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她说,“只要自己还有力气,还有精神,就不能在讲台上下来,也不能在环保事业上退出来”。

相望:后生可“慰”

近60载的教育生活,钱易教授的桃李满天下。既有国内外知名院校的教授、学者,如清华大学教授陈吕军,又有国内著名民营环保企业的董事长,如文一波;既有在国家部委工作的官员,又有积极支援西部建设的基层公务员,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对此,她感到十分欣慰。她说,学生的成就越来越大,这是她时常看到的。学生能做的,她做不了,也从来没有做过,但她的学生做到了,还做得很好,这更让她觉得当教师一件很幸福、很享受的事情。

说到这些学生,钱易教授满面笑意:“这真的是后生可‘慰’呀,只要一代比一代强,国家就会很有希望。”

值此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钱易希望广大高校青年教师要能在教学上加点劲儿,把教学当作一个天职。她的最大愿望是能够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关心教育,关心生态文明建设。

近60载的教师生涯,培育出了80余名研究生,钱易教授身体力行地诠释着教师“身正为高,德正为范”的深刻内涵。“我只要一息尚存,我就要把这些事业坚持到底!”这是钱易教授坚守的教育信念,也是她对自己所培育的学生的期望,希望他们都能够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与担当者。

(全文请移步《中国教师》总第288期)

《中国教师》杂志社官方网站:www.zgjszz.cn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