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地大物博的楚国,面对秦国,为何输的惨烈?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客观来说楚国输的不算很惨,秦灭六国最难的就是赵国和楚国,秦都是倾国之力。灭老牌强国齐国确是最容易的。

楚国八百年完全就是一波河南人南下创业的奇迹。论灭国数,开拓进取,春秋战国楚国最强。

秦楚争霸楚国失败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楚国南进北拓,入云贵,进岭南,势力范围大,影响大,但能够动员的人力和物力并不如秦。楚发明县制,最先探索中央集权,但不够彻底,后来居上的秦先完成了彻底的中央集权改革,制度上东方六国已无法匹敌。

其次,楚悼王死的过早,运用吴起做的改革北攻三晋,西却秦国,已初见成效,但后世没坚持下去,吴起还被楚国贵族所杀……

其次,论地理优势没有比秦国更好的,秦国历史上被东方六国轮番吊打,但只要守住了函谷关用不了几年就能恢复国力,后来秦先于楚拿下了巴蜀,国力已经比六国都强很多了,统一六国进去了倒计时。

秦楚历史上多次联姻,未曾听说秦女在楚国有何作为,楚女在秦国却建功立业。楚女却和秦合伙坑娘家。楚怀王按周礼会盟,竟然被自己族妹坑死。秦当真虎狼之国。

楚国的体制改革缓慢,虽比不上秦国彻底,但相对于其它六国还是很有优势的,每次楚国北上,数个国家联合起来才能遏制楚国,齐国等国在靠近楚国侧修建了长城来抵挡楚国。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最后秦国没多少年就被楚人彻底葬送。华夏的龙文化,也变成了龙凤文化。


码上春秋


看过纪录片《大国崛起》吗,里面荷兰、英国等国的崛起靠的是什么?成功的改革,以及政府强烈对外的征服欲。春秋时期的大国中个人感觉比秦国有希望统一全国的还有两个国家一个是晋国,一个就是楚国。为什么说楚国有希望统一全国呢?一个是楚国当时的面积是最大的拥有南方大片土地,可以有机会积蓄力量,二是有发展人口的优势。那为什么最终是秦国统一了天下而楚国会灭亡呢?我们可以对照下两国发展情况来寻找原因。一是秦国有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内部开始改变,明确要靠军功才是上升的途径。而楚国并没有类似的改革,在内部没有进行改变。

二是君主因素。秦国自秦孝公以后历代君主基本都是积极向外拓张土地,对外扩张已经成为秦国当时一个统一的认识。楚国君主除了楚庄王、楚悼王之外基本没有贤能的君主,而且楚国在统一了南方之后对于向外扩张就不怎么感兴趣了没有国家发展的目标和动力了。三是人才。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明确要有军功才能晋升,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军事人才和具有高素质的秦军,像白起、王翦等。而楚国由于一直处于故步自封的状态中,军队素质比不过秦国。


山中茅店


我是大话君,我来答。

先简单科普一下:楚国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相传楚国的远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祝融,而成为一国诸侯则是在周朝建立以后。

楚国的成长

对楚国的成长我给他们一个定义就是脸皮厚,不顾周礼传统。不顾周天子分封,对周边小国进行吞并。受到各方诸侯谴责时,无赖般地说:“我地处蛮夷之地,我就是蛮夷,你们管得着我吗?”把那些满嘴礼义道德的诸侯气的够呛。简单点说楚国崛起:楚国离周天子远,周天子对楚国的掌控力度小。楚国人的心态就变成了:山高皇帝远,我爱咋地就咋地,天子管不了。于是就疯狂吞并自己周围的小国。然后随着大周的逐渐衰弱,楚国就自立为王,开创一方霸业。

春秋时期的楚国:楚国在楚成王、楚庄王的带领下日渐强盛。前者任用子文(斗谷于菟,楚国令尹)稳定楚国政局,解决百姓生活之难,为出国强盛做出极大贡献。后者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人使得楚国不仅国力强盛兵力更是无人匹敌,北上问鼎中原、随后打败晋国称霸于诸侯。

战国时期的楚国:楚悼王、楚宣王、楚威王,前者任用吴起变法,继承了春秋时的霸主地位,兵强马壮。后二者开拓领土,划分地域,使得楚国拥有天下最肥沃的土地,国库里奇珍异宝堆积如山,百姓安居乐业。或许在这些条件下,楚人争霸天下的野心逐渐消失,变得安于现状。自楚怀王始就出现了一代不如一代的国君,致使楚国的百年霸业拱手让与秦人啊!

楚国输于秦国的原因

秦人先祖从一个养马的一步步成长为一方诸侯。秉承着崇文与尚武,任用人才,修订法律,严于民利于兵。列代君王贤明刻苦,深知秦国来之不易,没有任何怠慢之心。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到秦昭襄王灭周伐赵伐楚,没有丝毫享乐之心。

到秦始皇嬴政,借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气势盛为磅礴!反观楚国,任用奸臣排斥贤臣屈原等,安于享乐,失败与灭国是迟早的事罢了!

喜欢看历史的读者朋友可以关注我,不迷路哟!


淡墨青史


我是小林。我来回答此问题。


楚国曾经是春秋时期的强国,进入战国之后依然不弱,楚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历史上楚国进行过改革,但是收效并不显著,但仗着是人口大国和领土大国,楚国也是个“难啃”的骨头!


楚国的彻底衰落始于楚怀王。前期楚怀王曾有过一番作为,国家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有所增强。但是到了后期,他开始亲近佞臣,远离贤臣(其中之一是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投江很大程度上因为这位国王的昏聩无能),搞得国力衰退,外交上他也昏招连连——中了秦国的奸计,葬送了和齐国的联盟,打秦国又打不过。


经楚怀王这一折腾,楚国的大国地位不保,国势江河日下。


历史进入战国末期,楚国的实力虽然有较大削弱,但仍然是一个地域广阔,兵源众多的国家。

但注意,此时的秦国已经今非昔比,俨然一副“超级大国”的架势了。“大国”对战“超级大国”,谁优谁劣?


1、秦国国力、军力强大。经过数百年的积累,秦国的国力已经相当强大,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并且,秦楚决战时,秦国还兼并了韩国、赵国、魏国、燕国的全部或者大部分地区,人口和资源大大增加。

2、秦国君臣上下一心,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对手下的将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发挥每个将领的最大能力。此外,秦国兵多将广,名将辈出,军队也是久经战阵的精锐之师。相比之下,楚国的军队战斗力就要差很多。

3、秦将王翦指挥有方,一开始王翦的战略思路就十分清晰:必须用大兵团作战,以猛虎下山之势打击敌人;分析敌人的弱点,不轻敌冒进,打消耗战,拖垮敌人再一举兼之。楚国之前战胜李信的军队,就是李信使用的军队人数少于楚军,让楚军占了人数优势和突然攻击的优势。在王翦的指挥下,楚军的优势不存在了——人数和突然袭击都不奏效,打消耗战又打不国秦国。于是楚国的失败成了必然。


不是楚国不经打,而是秦国真的太强大了!


小林品历史


  楚国鼎盛时期的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带甲百万,疆域包括今河南南部,山东南部,陕西东南部,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等,几乎整个南中国。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此强大的楚国为什么会被秦国灭掉?

  旧贵族势力过于强大

  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刚有称雄之势,楚悼王就死了,吴起也被旧贵族乱箭杀死,人亡政息,后面就再也没有起来过。然后,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渐走向强大,虽然秦孝公死后,商鞅也被处死了,但是他的变法被延续了下来。在大秦帝国中秦孝公与商鞅的对话中,秦孝公问商鞅:大秦能否一统天下,商鞅答:坚守法治,代有名君,秦孝公:坚守法治,虽难,毕竟有法,代有名君,可是比登天还难!商鞅:随波逐流,听其自然,当然是代有明君比登天还难!可是,若把坚守法治当作长期国策,代有明君,不难!两相比较,楚国是人亡政息,而秦国确是人亡政存,楚国被秦国所灭是必然的了。

  分封制的弊端

  楚国之所以有那么辽阔的领土,主要是因为他不断的扩张,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就楚国灭国最多,然而楚王却将占领的领土分封给有功之臣和氏族,部族首领不仅拥有很大的治权,还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楚王为了防止内乱,往往要将很大一部分兵力放在国内的稳定上。

  人才流失

  楚国的军事政治被旧贵族完全垄断,外来人想在这里有所发展,几乎是不可能,老将廉颇晚年在楚国为将,生前还感慨外来者根本就指挥不动楚国的军队。秦军攻打楚国的将领名单看看,就会发现有不少是楚国人。在白起攻入楚国都城那一次,秦国的后盾魏冉是楚国人。王翦是灭楚的第一功臣,在他背后出谋划策的李斯也是楚国人。卫国人吴起当年在楚国变法,最终被楚国贵族的射杀。齐国人田忌也曾到过楚国,最终因为没有发展空间回了齐国。

  权利分散,军队缺乏凝聚力

  一个国家如果腐败了,肯定是从上层开始的,楚国也并不例外,他的军队凝聚力不够强,这是因为楚国的上层基本上都是那些新老贵族,楚王没有绝对的权力,上面有提到,那些贵族是拥有自己私人武装的,这就导致了军队不能同心同德,面对亡国之危时,短时间内还能做到同仇敌忾,但是时间一长,就肯定会出问题,这也是楚国灭亡很快的原因。

欢迎大家补充


西山秀才


楚国输在了昏君听信佞臣远忠臣,而且楚王好色好贪,楚国在威王时期是强盛的存在,可威王去世后楚怀王继位前期确实不错,但中后期由于郑袖的到来楚怀王渐渐的不理朝政听信小人,疏远贤臣,秦昭王诱骗他去武关会面最后被扣留在秦国客死他乡,楚顷襄王继位仍然昏庸无道,三闾大夫曾建议出兵伐秦却被当庭回拒,而秦国趁楚国内部混乱之时派白起率领秦军攻楚,水淹郾城最终郾城跟郢都全部被秦国吞并,为秦国南郡,楚国迁都于陈都,继续苟延残喘,楚国在战国后期的几位国君基本都不中用,根本复兴不了楚国的国力,到秦始皇时期楚国虽然有项燕这样的名将但秦军六十万虎狼之师由王翦率领项燕也没办法,最后战死,而楚国最终失败的原因就是听信佞臣疏远贤臣,三闾大夫屈原有句话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尽其一生忠心的楚国,在被白起率领的秦军攻破郢都后,被迫迁都从此一蹶不振,他无奈怀抱大石跳了汨罗江




千古嬴政71


楚国幅员辽阔,带甲百万,当时在世界上也是一个超级大国。春秋时,楚国灭掉许多效果,曾经问鼎中原,引起北方诸侯的忌惮。在历史上,楚国的明君很少,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有所作为。这个超级大国,在公元前506年被吴国居然攻入郢都,楚平王被伍子胥掘墓鞭尸,可见楚国当时政治黑暗,得不到百姓拥护。如果没有申包胥到秦国请救兵,楚国早就不存在了。战国时,各国都实行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都起到了富国强兵。名将吴起来到楚国变法,结果触动了贵族利益被杀,楚国失去了一次崛起的机会。战国后期,楚怀王信任奸佞,疏远贤臣,被张仪所惑,丧师失地,秦国一再获胜,屈原绝望自杀。楚怀王客死他乡,被天下笑,原因是不纳良言,不重用贤臣。原本齐国和楚国是唯一抗衡秦国的国家,楚齐联盟,秦国不敢出兵,楚王自己出现了致命的外交策略,没有看透秦国的狼子野心,断绝齐国的联盟,自绝后路。楚国在外交政策的出尔反尔,惹怒了韩赵魏齐的国家,越来越孤立,国家内部政治黑暗,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面对极其强势的秦国,自然是被打得满地找牙。


笑傲股林123


楚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幅员辽阔,物产丰饶,超级多人口,带甲百万,战车无数,是名符其实的万乘之国。从春秋到战国,楚国都是无可争议的大国,最大时几乎比其它国家的总和还大,但楚国却一直很难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强国!

为什么?楚国没有处理好自己的问题。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楚国的改革不彻底。

相较于其它国家,楚国是一个上古遗风特别重的国家,其国内氏族力量非常强大,比其它诸侯国大得多。楚国兵力除了一部分掌控在君王手中,其他大部分都分散在氏族手上。楚王想要调动他们,就需要征求各个大氏族的意见,意见相左时往往会遭遇障碍。因此楚国虽大,却是一个松散的集合体,导致行政效率很低。

正是因为看到这点,战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来到楚国得到楚悼王的赏识,决意在楚国实施一场深刻的改革。改革主要有四个方面:废掉世袭制度,推行封建法治,整理财政和巩固国都。这样的改革,尤其是前两项无疑是动了氏族的利益,因而遭到很大反对。这样的反对在楚悼王在世时还可以克服,但不幸的是,改革刚刚取得一定成效,楚悼王就逝世了。失去最大依靠的吴起,不仅改革事业法继续,而且自己还遭遇了惨死的命运。这不仅是吴起的悲剧,更是楚国的悲剧,自此楚国失去了角逐天下的底气。

其次是楚国缺乏明君和持久的治国方略。楚国也有非常了不起的君王,如一鸣惊人的楚庄王,锐意进取的楚悼王。但是这样的明君比例还是太少。而且相较于秦国,楚国不仅明君少而且的没有持续的治国方略。同样是改革者遭遇横死,但秦国的国君是一代代把改革进行到底;楚国则不然,在挑战面前其君主往往选择了妥协退让,最后都变成了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庸君昏君。

第三,楚国缺乏一个明确的文明中心。一国之都必然是国家文明的中心,往往是国家最繁荣富庶也是权力最集中的地方。战国七雄中,楚国是变换国都最多的。据不完全统计,楚国先后有7个都城,分别是丹阳(湖北枝江市)、郢都(湖北荆州市)、鄀都(湖北襄阳)、鄢都(湖北襄阳)、陈都(河南淮阳)、巨阳(安徽阜阳市北)、寿春(安徽寿县)。楚国人爱迁都当然不仅是因为他们喜欢搬家,也是内外因合力的结果。但客观上造成了楚国没有形成一个长期连续的文明中心,这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楚国的大而不强。


周周说古今


这个好像跟现实有点关联。。哈哈。我也来说下我的看法。楚国之所以无法战胜秦国无非以下几点:

1、秦始皇前几代国君一直致力于国内的经济政治改革,让秦国的政治和经济模式经济结构更适合于进行战争的长期进行。并且国家政策有很好的延续性。

2、秦国占领了蜀地以后让他国力上升的非常快,获得了很多的资源和人口。

3、秦国的军事制度经过改革更能刺激军人的杀敌欲望。

4、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为秦国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士兵和将领。秦国国君也给了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权利。

5、秦国武器的标准化生产使战争的成本和生产效率远远优于楚国。

6、楚国的改革失败和国君的昏庸。

7、楚国在历年占领的疆土里吸收消化并统一共识方面做得不行,整个楚国缺少必要的凝聚力。国都的一再更改加重了这种情况。

8、南方温暖气候和生产力的发展让食物不再匮乏,同时也产生了安逸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

9、楚国历代有不少王室公主远嫁秦国,让秦国比较了解楚国的文化及特点。

但是作为八百年历史的楚国,在恶劣的环境下从一个蛮荒之地发展成可以跟周朝并立的一个大国,融合了南方各族形成了特有的楚文化,已经非常的了不起了。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留下了离骚这样的不朽情怀也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热血,同时为汉人的形成文化的统一作出了贡献。被秦国击败是历史的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华大地的统一更加的重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龙69258242


楚国与秦国之间主要的较量集中在战国。那么我就根据战国时秦楚交锋的历史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首先要指出的是战国时的楚国地大但物就不一定博了。很多时候我们都被楚国的疆域图所迷惑,认为楚国那么大的地方一定有很多的资源。但实际上不是的。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西汉汉武帝曾迁民众去江南,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江南依然是刀耕火种,这样的生产效率与中原地区开发完备的农业区是无法相比的。第二个例子是三国时东吴政权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消灭,同化山贼。而所谓的山贼其实就是越民。到了战国结束后的几百年的三国了,南方的越民依然让人头疼,更别提几百年前的楚国了。楚国对疆域的大部分地区其实只局限于据点的形式的控制。楚国的基本盘也就长江中下游的平原。这就导致了楚国的能动员的军队相比起其他国家没有那么大的优势。这只能算强国之一,不能算超级强国。

那么战国时秦楚第一次有名的交手是张仪的离间计实行的时候。我们今天看起来楚怀王好像很傻。但实际上这一次交手双方都在算计着对手。现在的史书中关于张仪欺骗楚怀王拆散齐楚联盟的记载使我们觉得楚国失败的原因在于主动放弃齐楚联盟。但我们要知道的是齐楚联盟本来就不稳定。当时天下最强的实际上是楚魏秦三国。齐国的国力是处于一个上升的势头,但并没有强到日后和秦国齐名的地步。而齐国崛起最重要的抗拒力实际来自与他相邻的楚国。十几年前齐楚刚刚打过一仗,齐国惨败。从后面的垂沙之战和齐国后面的操作来看,齐楚同盟不过是一个形式而已,楚国盘算用围弃不牢靠的盟约换土地,秦国则是指望借机忽悠楚国,营造秦楚和善对抗魏国的假象并趁机咬一口楚国。从双方最后的战果来看这次交手秦国有所获利,但绝对没有我们印象中的那么大。第一次交战楚国确实损失了8万人,但第二次交手楚国直接打到了蓝田。蓝田距离咸阳已经不远了,秦国已经在那里扎小人指望巫术退敌。秦国最后不得不贿赂韩魏让其出兵才击退楚国。试想如果秦国真得取得一面倒的胜利他还需要退到自己首都边上吗?

那么真正使秦楚实力发生巨变的是什么呢?直接原因有两个,秦楚之战后那个原先和楚国结盟的齐国联合其他国家对楚国发动的垂沙之战和楚国内部的庄蹻所领导的叛变。这两个事件彻彻底底的打伤了楚国。尤其是叛变使得楚国的大受创伤。在楚国外战不利,内乱创伤的时候,秦国则是慢慢消化商鞅变法的福利,再出手与楚国交战,这时候楚国元气大伤,无力抵抗,才出现了输的很惨的场面。而秦国对楚国的攻战持续了几十年,从怀王一直延续到了楚顷襄王,完全不给楚国修养的机会。期间楚顷襄王再送大礼,这位老兄是不折不扣的昏君。面对秦国的进攻连一点反制措施都没有,割地,赔款。在他执政期间楚国迅速衰落,沦为二流国家。

不过这不代表楚国就没有翻盘的机会。楚国在与秦国讲和后吞并了越国和鲁国,实力逐渐恢复。而在楚考烈王时秦国与赵国接连爆发了长平之战,邯郸之战。秦国的国力大受损耗。有研究者称为“秦赵在哭,楚魏在笑”。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楚魏成了最强大的两个国家。邯郸之战后魏国攻击河东秦军,楚国图谋蜀地。秦王甚至打算放弃一切征战而来的土地死守秦地。但是这次可能翻盘的机会以魏国叛离反秦联盟,魏楚大打出手告终。这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站在魏国的角度来看,秦国在长平之战,邯郸之战里表现的战力没那么厉害。长平之战秦国在赵国不擅长的山地作战尚且赢的勉强,邯郸之战更是惨败。如果自己能够趁秦国疲软之际一统三晋,秦国对自己自然构不成威胁。从楚国的角度来看如果坐视魏国一统三晋,春秋时的噩梦又要重演,而秦国邯郸之战失败在当时看起来已经虚弱不堪,因此魏国的威胁明显更大。魏楚这次交手直接宣告东方六国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秦国修养恢复后迅速的发动了十年灭国战争。

因此楚国面对秦国输的那么惨是内因外因综合的结果。尽管结果楚国是惨败,但从过程来看秦国赢的也不轻松,楚国也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