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忻州市科技战线为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服务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笔者最近在全市科技工作会上获悉,2018年全市科技系统坚持以改革激活力,以创新促发展,着力强基础、补弱项,谋长远、求突破,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全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围绕打赢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翻身仗,坚持以创新服务转型。强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聚焦“进位争先”,紧扣创新发展各项指标,切实加强指导,狠抓任务落实。

——强化科技政策引导,增加科技供给。起草制定了《关于落实山西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9个方面制定了25项奖励政策,全面激发了创新活力。起草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通知》,着力挖掘和培育了一批科技成果在忻州转移转化。全年共列入省级科技项目11项,争取到省级科技研发资金1008万元。组织实施了2017年第二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和2018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共下达研发经费970万元,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和培育新产业培植了亮点、积蓄了后劲。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夯实创新基础。深化产学研合作,通过牵线搭桥,组织繁峙县恒宇天然草本资源有限公司与山西医科大学合作共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市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组织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1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家。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积蓄转型力量。实施了“企业创新工程”,通过对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上门服务,一企一策重点帮扶等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向创新转型转变。新认定民营科技型企业5家,总数达到53家。新培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8家,超额完成了省考核任务18.8%。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培育发展动能。实施“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示范工程,新认定省级孵化器3家,总数达到4家;新认定省级众创空间2家,总数达到9家,争取到省级“双创”奖励资金250万。实施科技创新券优惠政策,累计发放创新券38万元,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开展研发和科技创新活动。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完成311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完成170件,技术合同交易额完成10亿元,均超额完成考核任务。

二是围绕脱贫攻坚主战场,坚持以科技支撑助力乡村振兴。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持续推进科技扶贫专项行动,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科技支持力度,发挥科技创新在攻坚脱贫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组织实施产业扶贫引导专项。在2018年度市级科技计划中首次设立了“科技扶贫引导专项”,着力解决贫困县在特色产业开发和生态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全年组织立项科技扶贫引导专项20项,11个贫困县全覆盖,下达专项资金148万,通过扶贫项目的引导示范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持续推动“星创天地”创建工作。全年组织认定市级“星创天地”4个,总数达到13家,实现11个贫困县市级“星创天地”全覆盖。本着“培育一个、成熟一个、推荐一个”的原则,2018年2个“星创天地”通过第三批国家级“星创天地”审核备案,全市国家级“星创天地”总数达到8个,全省排名第二。

——深入推进2018年度“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全年列入山西省“三区”人才科技扶贫示范工程项目28项,围绕项目的实施,省、市、县三级共选派了168名中高级职称的农业科技专家到各贫困县进行技术服务。在注重引才的同时,更加注重本地人才的培养,先后从11个贫困县选派了46名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的农民到山西农业大学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培育了一批“田秀才”“土专家”等乡土人才。

——推进“一县一策”集中攻坚深度贫困县。全力推进偏关、宁武、静乐三个深度贫困县科技特派员乡镇全覆盖。全年组建科技特派团38个,选派科技特派员114名,实现了三个深度贫困县科技特派员全覆盖,下达科技特派员专项工作经费228万。同时,因地制宜组织实施了一批科技精准扶贫专项,偏关县“优质大果沙棘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宁武县“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与示范推广”、静乐县“藜麦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和“黑枸杞的高产栽培技术及功能产品开发”成功列入省级科技精准扶贫专项,获得575万专项资金的支持。(杨俊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