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我们是否应该把所有的性格缺陷归罪于原生家庭?

妲己丶妖娆了谁的今世


我们都是成年人,有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应该把所有的性格缺陷归罪于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性格的出处,不是归途,后天的修行全看自己。

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家庭,或多或少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作为子女,我们对自己的父母都有不满意的地方,这是正常的。

人无完人,再精密的机器都有误差,何况是人呢?

这个世界上有完美的父母吗?我觉得没有。

既然没有完美的父母,那就不要抱有期待。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

试着接受父母的一切,包括好的,不好的。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把父母当成我们的一面镜子就好了,好的方面,我接受,我学习。

不好的方面,我把它当作对自己人生的一种修炼。

自己越强大,父母对于自己的影响越小,反之亦然,这是杠杆效应。

家庭只是一个血缘的纽带,而更有品质的纽带往往不是血缘。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同一对父母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两个不同的孩子,就一定能确定两个孩子的人生境遇,性格一模一样?

孩子的不同天性难道不会影响各自的人生?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选择爱还是恨,直接影响的都是自己的人生。

《都挺好》有一句台词是这么说的:你可以选择原谅,也可以选择放下。

既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那就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善待自己。

生而为人,大家都是第一次。

不要把什么问题都推到原生家庭上,他不是决定你成为什么人的主因,你自己才是。


刘蕾日记


当很多人把生活的不幸性格的欠缺归罪于自己的原生家庭时,而我认为,原生家庭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我们不知不觉中从中汲取了更多的营养。

我的母亲是一个有知识有见识的母亲,他是那个时代少有的高中生,她温柔善良宽容,有着博大的胸怀,她支持我们姊妹五个读书学习,她一生的梦想是“五子登科”。我的父亲那时候考上郑大,无奈身患重病,家境贫寒,无力医治而被迫退学。他聪明能干,思维敏捷,好强努力,头脑灵活,但是性格暴躁,遇事总爱占上风头,对我们非常严厉,我的心里一直对父亲是畏惧的,直到18岁成年,我自己挣了工资之后,这种畏惧感才逐渐消失。

父母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也算得上夫唱妇随了,他们一起去筹划我们家庭的未来,两个对农活根本不精通的学生,常常被村里的庄稼人笑话,但是他们不服气,凭着自己的聪明学识很快掌握了农活知识,老天爷非常眷顾他们,使他们的庄稼收成很好,解决了我们一大家子人的温饱问题。但是我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平时的时候总是我爸爸做主,妈妈总是听爸爸的,但是一旦妈妈认准的事,爸爸要是不听的话妈妈会据理力争,甚至可以和他大吵一架,这时候爸爸就软下来了,不得不听从妈妈的意见。就这样周而复始,直到现在。



A五一


为什么不?如果换一个家长,换一种环境成长,所接触和感受到了肯定截然不同。就像我,从小被关在家里,不让和小伙伴一起玩。挨打辱骂,有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剥夺,最后就变成自卑,孤僻这些都是原生家庭影响出来的性格缺陷。如果哪个家长愿意接纳我的不聪明,接纳我成长慢,接纳我不如别人,接纳我喜欢画画,不至于一直迷茫,一直活不成自己。后来因为不断看书,不断改变认知和思维,才慢慢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活着的意义和坚持的信念。我想说,经历过这些之后,我活着的意义就是让自己做最真实,最简单的自己。而信念是让我的孩子永远不要承受我所承受的无奈和痛苦。我要学会理解,包容,接纳,换位思考。学会改变思维,学会变通,和孩子一起成长,相互成就!


惠空95386321


不是所有的性格是由原生家庭影响的。个人的周围环境,社会交际圈。我认识一个男孩,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母亲改嫁,他跟着奶奶相依为命,他懂事听话善良,有钱亲戚收留了他,他一直在亲戚公司干活,亲戚又帮他买房买车,还娶到一个漂亮懂事的妻子。有一个,出生在有钱的幸福家庭,他觉跟着一群无赖之徒,到处做坏事,把父母气得几次住院。两个事例的对比,我觉得人的朋友圈更是重要,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清都紫薇497


我写过一篇文章的名字叫做【命运之门】。里面说的就一个人的命运差不多百分之七八十的都掌握在父母的手上。里面讲的就是我兄弟姐妹八个人,两个家庭的命运,完全跟父母小时候的她对我们的态度完全吻合。这是50年的人生经历,真人真事真实的感受。我身边的事情,所以我给他写成了这个命运之门。当然了,命运不能说是绝对掌握在父母手上。主要的原因还是很多人她不愿意觉醒过来,这才是关键。我们大家都知道,社会发展非常快,网络这么发达,网上什么都有。只要你愿意学,肯定可以改变。。关键是每个人都很懒惰,每个人都不愿意醒过来,每个人都不愿意打破自己的固有的逻辑思维。只是嘴上说,但是就是不敢去勇敢地去做。

所以说社会上有阶层固化之说,这也这也很正常。那些高层,那些上流社会,那些精英们。,他们都知道从自己身上找缺点,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以达到突破。更会利用父母的资源。来帮助自己成长。我自己的成长也可以算一个例子吧。要学会内观。好好学习。最好的是境界提升。一切定会改变。



鄢岗肖洋感悟篇


我觉得是这样的,这个问题的专业角度得从心理学或是科学角度分析,但这方面懂得的大拿太多,还轮不到我发言,我就拿身边的例子说一说吧。

我认为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描成什么样孩子以后大概就会成为什么样,龙生龙,凤生凤,讲的就是一样的道理。

我小姨是将宠溺发挥到极致的一名家庭妇女,在她家我有一个弟弟,就讲讲这个弟弟吧,从小是衣来伸手,饭送到嘴边的那种,是真的要帮他穿衣服,吃饭需要喂饭,这种情况持续到十几岁,亲戚也没少给她说不要这么惯孩子,但她不听,有一次家庭聚会上看到我的小侄子(当时五六岁吧)自己吃饭,竟然说他这么小就会自己吃饭,真厉害。言语中透露着惊奇与羡慕。而我姨夫的性格又比较暴躁,隔三差五的吵架,摔东西,打人,所以我这个弟弟除了没有一点动手能力,脾气也是暴躁,一言不合便动手。

当然我相信也有遗传因素,龙生九子还各有不同呢,但如果家长有心,3岁前很大一部分性格缺陷都可以纠正过来,我们农村一直都有一句话,从小看大,三岁知老。意思就是看一个小孩三岁时是什么样的人,基本也就能知道他这一辈子会是怎样的。3岁后基本性格就已经形成了,3岁后的大部分也都是能力的培养了。




熙文Lin


我们说性格的形成一部分来源自自己的原生家庭,还有一部分源自于天生的气质,而原生家庭的后天影响会大一些。监护人的养育方式,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方式,父母之间和睦与否,他们的相处方式与处世方式,都会形成对一个人性格和三观的形成影响。也是其性格的特质。

其实性格的好坏都是相对说的,当然,一般说的性格缺陷,就是人们自己常定义的坏的部分。从这个角度说,一个人的性格缺陷也是跟其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

但如果用“归罪”一词,本身这个词就带有“怨恨”、“责怪”甚至“自怨自艾”的感情色彩,就是着眼于坏的观察性格的角度,其实性格好坏没严格的定义,你如何看待你的性格才是更重要的一件事。

性格是可以改良甚至改变的,一个人的三观主要就是回答两个问题:”真实的我是怎样的,以及理想中的我是什么样的?真实的世界和理想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三观是可以重塑的,随着改变,你问题的答案你会发现在改变,这就是你三观和性格的改变,这里不具体展开说如何改变三观和性格了。

总之,父母授之发肤,养大成人,抛却父母的身份,也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当然不完美,当然也就没有完美的父母。

像《都挺好》一样,出路就是要跟家庭和解,如果不能跟家人和解,那就跟自己和解。自己的人生总不能被本可以打破的框框憋死不是吗。


爱问羽衣


两个姐妹生活在相同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待的方式相同,最后的性格、处世态度却不一样。

父母平时就念叨要好好读书,好好争气等等,让她们感到压力,生活也不富裕。

姐姐敏感纤细、自卑、性格内向、比较懒散。而妹妹乐观积极、自信、性格外向、勤劳勇敢、做事有章程。

从这两姐妹的身上可以发现,同样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两姐妹,性格却完全不同。

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待发生的事情,选择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性格。

其实在面对原生家庭的伤害,我们对待伤害的态度会决定我们性格缺陷的形成。

比如,我们在原生家庭中不被爱,那么如果我们选择爱自己,而不是怀疑自己不值得被爱,那么结果会恰然相反。

所以,性格的缺陷不能完全归咎于原生家庭,因为最重要的你对待事情的态度,它才是决定你性格的主要原因。


心之灵蚕宝宝


首先先解释下原生家庭这个含义。原生家庭是指生活与父母的家庭,儿女还未组成新生家庭,而新生家庭就是夫妻双方组成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


我不敢说人的性格缺陷全部是归咎于原生家庭,但不可否认的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其实对性格的影响有很多因素,原生家庭是一方面,是最初的积淀,也是我们最无法改变的地方,因为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也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但我们有权利有能力去修正自身性格上的不足,用新的生活来塑造新的自己,因为我们还有时间,有机会成长。

就跟这段时间比较热的北大弑母一案件,从小到大品学兼优,人人口中夸的好孩子,为什么最后变成这样,残忍的杀害自己的亲身母亲,爱上一名性工作者。撇开别的不说,能做出这样让人瞠目结舌的举动,这一切前前后后绝对不是没有准备的,让这样的一个孩子做出此行为,网友也众说纷纭,想必其中的原因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不要一言不合就怪罪原生家庭,把自己的缺陷一味地归咎于原生家庭,当有一天我们成为别人的原生家庭时,我们要如何减少伤害,才不会让我们的孩子怪罪我们创造的原生家庭。


仙都瑞拉crr


因为每个人的基因中,生物学意义上的扛挫折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会出现以上情况。

但是,如果从个体发展的情况来说,出现性格问题的人,跟原生家庭的关系可是不小的。三岁看大,看到的是一个孩子对外界的态度,是逃避,是退缩还是探索。七岁看老,看到的是孩子与亲密关系的把握程度,是疏远,是融合还是有分寸的亲密。十五岁时,已经可以对品行障碍下诊断了,十八岁,所有的人格障碍都可以下诊断了。而一般来说,孩子在十八岁高考之后才离开家。所以,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完整,跟原始家庭关系很大,当然,跟他自己也有关系,但还是以父母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