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福有五福,山有五岳、道有五行,为什么中国古人如此偏爱“五”呢?

幽草Vic


四十年前,因我只在村级学校上过初中,那是“文革”时期,被剥夺了升学权利,恢复高考后,便去应试,结果被数学拖了后腿,都因数学考得太差,总分仅差两三分而无缘大中专。后对简单的数学也产生了兴趣,做老师那时,虽教语文史地,但也常拿数字游戏与学生们玩,以激发兴趣,让他们学好语文与数学。

从自然数1至10相加是55,在术数学里也讲数,天数地数,天为奇,地为偶,1、3、5、7、9是奇,2,4,6,8,10是偶。1、3、5、7、9相加和是25。5乘5是25,于是我发现:几个连续奇数之和(1、3,5,7,9,11,13等)必是其中数之积。观察实践发现:1十3=4=2X2,1十3十5=9=3X3,1十3十5十7=16=4X4,1十3十5十7十9=25=5X5,有趣得很。在术数学里,1到1O数都有大用,在奇数里,5的作用更大。

无数不成理,无理不成数,有数理必成形,成形必有数理。那个九宫数就常有玩头,易学玄空紫白河洛无不玩九宫。5五居中代表土,数可代物,在方向上,东南西北中,是代全了,这个五,就有全而适中之意的。五不仅仅是数字上的5,还是成哲学上的五了。所以许多都借以五冠之:五岳、五湖,五行、五方、五音、五律,五脏、五香、五色、五彩,五经、五谷、五帝、五官、五金,。。。。。。

数学掌握五五法运算,也简易快捷许多。五是很哲学很神奇的。





树德汉硕


福有五福,山有五岳,道有五行,为什么中国古人如此偏爱五呢?实际上,五,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是一个大数。也是个吉利数。也代表九五之尊的皇帝。法于阴阳,合于数术。古人说一切都有定数。数分为阳数与阴数。阳数为一、三、五、七、九。阴数为二、四、六、八、十。五居阳数的中心地位,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的是中庸之道。五,就是阳数,也不上,也不下,为中间,五走的是阳数的光明之道。因此,由五派生出方位,东南西北中,五行的自然属性,金木水火土。五又与身体的联系,五官,五脏,五味,五色。又与儒家思想的五常等等。中国人最喜欢的是五福临门,五路财神。五路畅通。


慈音1


五福、五岳、五行均有一个五,这个五的来源于易经之河图。

河图12345678910有几重意义:

一、天地之总数即12345678910之和为55。55除以10得5。说明十方平衡的基础数就是5。

二、河图之方位,北方16水,南方27火,东方38木,西方49金,中央510土,5是中间的阳气,是五方平衡与变化的根本。五方之数的数字不平衡,就会导致天体与大地不平衡,天体大地不平衡就会产生宇宙气运的运行而产生春夏秋冬,才能循环往复。

北方之和为7,东方是11,南方是9,西方13,中间是15,所有的数中,中间最大,而四方数的不平衡正可以产生宇宙五行根本动能而运转天地万物之生机。中间就是重心,五为阳,十为阴,阴卑小,而阳显大尊贵,五是河图与万物之关键。

三、上面说了数量大小的不平衡产生世界成住坏空。万物的生死存亡。而这些象数理的组合变化的灵魂即是五行。五行顺生则万物生长,五行逆克则万物死亡。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在河图上看五方五行的生从上往下是顺时针右旋卐,上下看的视角不一样。而五行逆克时,西对冲东,北对冲南,东对冲中,中对冲北,南斜冲西形成这样一些直线斜线图。仔细琢磨很有味道。

四、五组数字各分阴阳,阴阳相吸,维持各自的稳定,犹如夫妻,而彼此生克而让世界纷纭,奥妙无穷。

喜欢五就用吧!


古道禅旅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数字不但是计数的符号,而且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和其他的文化意义。

数字5是在东南西北的基础上,加一个“中”,即构成5。

数字5与大地崇拜有关。

比如5行,木,火,土,金,水

5方,东,南,中,西,北

5帝,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5兽,苍龙,朱雀,黄龙,白虎,玄武,

还有五色,五味,五常,五官,五脏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对4和5的迷信,是源于对大地的崇拜,并与五行学说有密切关系。



周易研究应用王老师


福有五福,山有五岳,道有五行,为什么中国古人如此偏爱“五”呢?

天有金木水火土五星,地有水火金木土五行。山有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泰山如坐,华山如立,恒山如行,嵩山如卧,衡山如飞)。味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色有青赤黄白黑五色,五方有东西南北中。气候有风暑湿燥寒,五帝有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频顼)。世界五大州有亚州、欧州、大平洋州、非州、美州。人有肾肝心脾肺五脏,人有筋脉肉皮毛骨五体。湖有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五湖,人有怒喜思悲恐五志。人有眼口眉耳鼻五官,果有枣李杏栗桃五果。畜有牛犬羊猪鸡五畜,谷有稻黍稷麦菽五谷。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天干有五合化: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戊癸合化火。丁壬合化木。如果您生在甲日,八字天干有甲己合化土则为财;您生在丙日,丙辛合化水则为官……人有水火金木土五形:水形之人,能秋冬不能春夏;火形之人,能春夏不能秋冬;金形之人,能秋冬不能春夏;木形之人,能春夏不能秋冬(木旺于春,不萧于秋之故,所以甲乙木生日者,百年之后将卒于秋冬);土形之人,能秋冬不能春夏。

十天干有甲丙戊庚壬五阳干,也有乙丁己辛癸五阴干。正因为上述所有的原因,所以中国古人才会如此偏爱“五”!


甲子56737060608


因为,“五”是“龙”,即中华文化、应用数学、龙学一至九数字的中数、中心、空间坐标原点、人龙的中枢神经。中国人龙的传人传的龙就是五,中国的中的代数就是五。

语文的“语”意:即“言”说“吾”龙的传人传的“龙五”简单准确的金“口”玉言,不是随便动“舌”头说的“话”。

详见拙著《大众龙学一一应用数学周易的破译》《破译背后的龙学密码》。


龙学创始人刘树成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这点的确就是从对数字寄予的内涵都可以看出来。提问者列举了五,应该说这还不全,肯定还有,比如:五谷、五方等。但是以此就认为国人对五特别偏爱未免武断,因为可以举出从一到十的反例很多:

比如一,一是万物之源,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面都没说到五。

比如二,古人要有朴素的辩证观,对事物两个方面有很深认识:阴阳、福祸、美丑、前后、上下、左右、黑白、矛盾等等。

比如三,这个就更多了,事不过三,三才:天地人,三光:日月星,三策都有上中下。。。

比如四:四时、四季、四方、四面。。

比如六,六六大顺,对六不偏爱吗?六艺、六书。。

比如七,七七四十九,连人故去了都要有头七、二七等等,一周七天来自于五行加阴阳日月。。

比如八,八面玲珑啊,道家有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八的谐音是发,还用多说吗。。

比如九,九九归一,连唐僧取经都要九九八十一难才圆满。

比如十,十全十美,十就完美了。

这也不全,每个数字都还可以写一大篇文章。



磨史作镜


中国古代哲学以五行为世界万物的运行形式和转化关系。最早出自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后来道家将五行衍化为"五行学说",由"阴阳"的统一对立学说发展为"五行"的原始系统论。

由此中国人喜欢用"五"代表着涵盖万物万事的概念,因而衍生出五福、五岳、五虎将、五毒等等。


味心斋


五这个常数,中国人历来都是非常关注的。说是喜爱当然也无不可,这种关注和喜爱来自于我们的古圣先贤的智慧,是与大智慧者对天地自然的认识有极大的关系的。

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这个五是合于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合于道的,这是一种极其稳固的运行模式。天地自然以及人自身的好多地方都是以五为基数在运行的。比如天有五方东西南北中,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人内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外有五官眼耳鼻舌身。

在我们古圣先贤传下的意识中,五这种运行方式相互之间有生有克,环环相扣,是一种非常严谨,非常稳固,非常合理,又非常和谐的循环结构。人们为了效仿这种运行模式,于是把方方面面都用五来表现。如五音,五色,五味,五律,五岳,五常,五福等等,甚至将军都是五虎将。

不过,中国人虽然是喜爱这个五字,却不是偏爱,我们对其它的数字同样喜欢,只是每个数有每个数的含义。我们的用法不同。

比如二是阴阳,那是天地自然的本来面貌,也是各样事物的本质。我们根据这种原理,把各项事物分成两个方面。大小,多少,前后,左右,上下,来去,里外,善恶,好坏等等等等。

再比如三是三才,天地人。这是天地自然发展,生成人之后的一种景象。这里面多了人的灵性。我们同样根据这个道理,去观察和分别各种事物。如天有日月星,人有精气神,还有三山,三纲,三皇,三清等等。

其它还有八,还有四,还有六,还有九,当然这个一更是少不了,一切从一开始。我们对每个数字都是喜爱的。只是各有不同的用法而已。


梦113300796


俺是秋歌,一个半大老头来插一小嘴:秦始皇开创了中国的伟大封建帝国,等级制度融入生活之中,当然也融入到了数字中。比如九九重阳。比如龙爪是指,民间用四指。还有你旅游特别是游古建筑,别忘了数台阶玩,里面就含着等级。孔子贵为圣人,七级,宰相府也不过是五级台阶。建筑呢学问更大了。故宫中中和太和和殿。还有民间四合院,三进深五进深七深,你富可抵国弄个九进深试试,灭你九族,注意,是灭九族!明白了吧,九五己经和水,空气一样了。古代不是什么偏爱五,而是律条,凡犯九五条律者格杀勿论 且灭他九族。你这提问好,让民众又一次的了解了封建制度。知古明今,了解历史正是为了现在和将来。回答完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