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燒腦王”導演的燒腦新作,這次差點兒火候

“燒腦王”導演的燒腦新作,這次差點兒火候

電影《海市蜃樓》海報

突然走紅的“燒腦王”導演

西班牙導演奧里奧爾·保羅在中國可謂一夜爆紅

也許一些觀眾對這個拗口的西班牙名字沒有太深印象,但2017年,由他執導的電影《看不見的客人》著實在國內火了一把。在事先沒有任何大規模宣傳,且有網絡資源流出的情況下,電影票房收入1.73億。

“燒腦王”導演的燒腦新作,這次差點兒火候

電影《看不見的客人》海報

比票房更出色的,是電影的好口碑,《看不見的客人》在豆瓣的評分高達8.8分,有55.7萬人參與打分,好於豆瓣98%的懸疑片與犯罪片。

8.8分什麼概念?同樣是懸疑驚悚,馬丁西科塞斯提名奧斯卡的《禁閉島》在豆瓣是8.7分,諾蘭的成名作《記憶碎片》是8.6分,《看不見的客人》力壓兩部佳片,穩穩處在第一序列。

評論紛紛讚歎電影燒腦、精緻、神反轉、回味無窮、令人興奮。

奧里奧爾也順勢在國內斬獲了“反轉王”、“燒腦王”等稱號。

“燒腦王”導演的燒腦新作,這次差點兒火候

“燒腦王”導演的燒腦新作,這次差點兒火候

導演自然投桃報李,《看不見的客人》熱映後,奧里奧爾也對中國市場青睞有加,不僅在多個社交平臺開設賬號,與影迷熱情互動。每逢新片上映,都會帶著翻譯來中國,身穿“中國觀眾666”的T恤,親和力與友善度爆棚。

“燒腦王”導演的燒腦新作,這次差點兒火候

奧里奧爾·保羅總是一副不修邊幅的極客模樣,常年都亂糟糟的頭髮就像他的電影一樣盤根錯節、枝蔓眾多。

他擅長編劇,鍾愛懸疑題材,迷戀敘事技巧與反轉呈現。

他就像個喜歡猛踩油門、猛掄方向盤但技術嫻熟的老司機,一語不合就把“乘客”往溝裡帶。在“乘客”尖叫著以為自己死定的時候,他又一把回輪,讓車穩穩跑進了另一條隱蔽的路口,一路下來,跌宕起伏,卻有驚無險,柳暗花明。

“燒腦王”導演的燒腦新作,這次差點兒火候

“對,就那麼把觀眾帶溝裡”

懸疑片愛好者大概是所有觀眾中最挑剔、最高冷、最難被討好的一群人,他們久經各種陰謀詭計與劇情反轉的磨礪,神經幾乎有大腿那麼粗,想要打動他們,沒兩把刷子真的很難。偏偏奧里奧爾·保羅得到了他們的認可與喜愛。

不依賴高投資、大場面和精緻特效,不打明星牌,不蹭流量熱點,就是實打實靠劇本靠節奏靠擺脫套路取勝,奧里奧爾的電影讓人再次意識到,“講一個好故事”是件多麼寶貴又不容易的事情。

換句話說,比起那些用錢可以解決的商業問題,或者那些憑藉天賦就可以光芒四射的藝術表達,經典的“懸疑電影”更講究智慧和技巧的融合,它能最大程度捏合商業與藝術的鴻溝,在滿足人的視聽愉悅時,同樣給人以精神上的自我滿足。

“燒腦王”導演的燒腦新作,這次差點兒火候

臺灣的陳正道(《催眠大師》、《記憶大師》)也深諳此道,且獲得了市場成功。但奧里奧爾·保羅更加高明技術也更好,這大概是奧里奧爾·保羅在中國如此受歡迎的原因。

於是導演的新作《海市蜃樓》在國內高調上映也變得順理成章。“燒腦”導演的“燒腦”新作,我好像已經聞到了影院裡一片濃郁的烤腦花香味。

《海市蜃樓》講了什麼?

1989年,柏林牆倒塌前的一個風雨之夜,男孩尼克目睹了一場兇殺的發生,隨後在躲避兇手時,遭遇意外車禍身亡。

“燒腦王”導演的燒腦新作,這次差點兒火候

故事源自一場可怕的兇殺

25年後,維拉和丈夫帶著女兒搬進了原本尼克的家。在一個相似的暴風雨夜,維拉意外打開了曾屬於尼克的錄像機,陰差陽錯地聯繫上了25年前的男孩尼克。

為拯救尼克,維拉向男孩提出了警告,男孩得以逃脫一死。

卻因為這一變化,影響了歷史進程,導致了維拉的生活發生巨大改變。丈夫與自己形同陌路,女兒也不復存在。

為找回女兒,也為找回真相,維拉在有限的時間裡,開始了自救。

“燒腦王”導演的燒腦新作,這次差點兒火候

女主角維拉

《海市蜃樓》延續了導演對複雜敘事和反轉的極致熱愛,通過一件謀殺案,穿越時空,串聯起兩段原本毫無瓜葛的人生。

兩段人生互相影響,彼此改變,人生的變化如同螺旋,反覆無常,卻又暗合著某種邏輯線索。

主角門要抓住這條邏輯,利用好這套規則,不斷改變歷史的走向,讓命運向著自己期待的目標而去。

而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找到那個被她救過的男孩。

還欠點火候的“燒腦新作”

(以下是有輕劇透的預警)

坦白說,以燒腦與反轉的快感而言,《海市蜃樓》不如《看不見的客人》。

電影的豆瓣評分似乎也應證了這點。7.8分的水平依然優秀,但比起《看不見的客人》8.8分的神級表現,還有不小差距。

在新片中,導演奧里奧爾刻意放慢了敘事節奏,反轉的力度也不是那麼猛烈。

大概電影運行到1/3時,我便猜出了男主的身份,進而勾勒出了真相。

“燒腦王”導演的燒腦新作,這次差點兒火候

電影的很多鏡頭都在埋藏線索與細節,從一個觀眾的角度而言,又顯得過於刻意和累贅。加上基於對導演的瞭解,本來就對反轉懷抱預期,自然在激進的猜測中壓中答案,因此最後真相揭示的衝擊小了許多。

這是影像敘事的遺憾,要完整合理,又要周到周全,便只有預先暗示。如果換作是小說,在敘事上遮擋面孔,故事想必會精彩許多。

導演的技巧依然出類拔萃,細節滿滿,敘事精巧,值得觀眾一再回味咀嚼。

兩個主角的視角交替呈現,分別在各自時空裡製造懸念。大的懸念與反轉之下,還包裹著無數的小的懸念與反轉,真相抽絲剝繭,層層綻開,一如繁花。

觀眾的上帝視角被矇蔽,只能跟著主角一道如墜深淵。

“燒腦王”導演的燒腦新作,這次差點兒火候

驚悚亦如影隨形,開篇的觀影體驗如同經歷一部靈異電影;兇殺分屍的場面也冰冷刺骨,讓人生寒。

這樣的故事讓我想起《蝴蝶效應》或《黑洞頻率》,著重強調歷史的微小變化對後世的衝擊與改變,進而由這種改變,向真實人性發出拷問。

如果讓你救一個人,代價是改變自己的人生,你會做何選擇?

“燒腦王”導演的燒腦新作,這次差點兒火候

《海市蜃樓》中加入了更多情感元素,感情的選擇反而成為整部電影最無法琢磨和預判的部分。比如女主對女兒的親情和對戀人的愛情,牽扯起她對人生的選擇,兩難之下,該如何取捨?

甚至整部電影都發端於導演對於家庭關係及感情的思考,而這直接變成整部電影最重要的驅動力,也成為了女主角全部情緒的落腳點。

“燒腦王”導演的燒腦新作,這次差點兒火候

儘管在我看來,電影裡的女主角表現得有些過於瘋狂和歇斯底里。

是的,我不喜歡電影女主角維拉的設置,人物設計具備了完整的合理性,但非常讓人厭惡。皆大歡喜的結局連帶她過往的情史讓整個人顯得非常之“婊氣”,女兒好男人她都要,一副理直氣壯的精緻利己主義者姿態。

“燒腦王”導演的燒腦新作,這次差點兒火候

所以連帶結局也一併顯得惡俗,快樂的王子公主happy forever讓整部電影的反思色彩一下蕩然無存,尷尬地融化在奶油般的甜膩中。

但這隻關乎個人的喜好,並不能據此說電影就不好。

《海市蜃樓》真正的問題,是電影內裡的空虛,故事架設在空中樓閣之上,故事發生的根基反而是整部電影邏輯最薄弱、最經不起推敲的部分。

你要接受這部電影,首先你得同意電影為你預設的這套理論框架,時空蟲洞的存在,超時空對話的發生,而人的記憶可以基於歷史的變化進行替代和抹除。

蟲洞的部分還算科幻範疇,就當它合理可信;把攝像機當攝像頭串聯時空已經有點理所當然,神棍多過科學。

“燒腦王”導演的燒腦新作,這次差點兒火候

最關鍵的問題是女主角的記憶變化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她是怎樣再另一個時間或空間裡生成了理論上不曾發生的歷史記憶,進而對另一個維度的自我發生影響?

如果是平行宇宙,那這種移魂式的操作到底與時空蟲洞有什麼關係?被改變的究竟是時間還是空間,或者兩者並行?

對於這些,電影並未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而是一筆帶過,只把它作為了一個必然發生的前提和背景。

包括現實記憶的尋回,電影處理得也非常粗暴,一摸就來。又不是盲人摸骨算命,或者特異功能。

“燒腦王”導演的燒腦新作,這次差點兒火候

導演不管不顧,觀眾愛信不信。

觀眾還真得信。你要進入導演的敘事,就必須接受這些設置。這無關科幻,也無關邏輯,它的存在僅僅是因為——導演就是這麼安排的。

所以最諷刺的就是,電影在局部做得珠聯璧合、環環相扣、滴水不漏,卻大剌剌地在整個故事的基礎上留了一個偌大的難以讓人理解的開口。

當然,多數觀眾不會計較這些,還是馴服地進入導演的敘事邏輯,併為電影的精巧設計鼓掌叫好,有些邏輯,跟宗教差不多,信就有。

“燒腦王”導演的燒腦新作,這次差點兒火候

總的來說,《海市蜃樓》是部無論編劇、表演還是製作都十分優秀的電影,他沒有導演的前作來得驚豔,但在當下的電影市場依然顯得出類拔萃,也不會讓類型片的愛好者感到失望。

它在驚悚、科幻、犯罪與懸疑元素的取捨上還顯得不夠均衡,但足夠國內的導演認真學習和借鑑。

何況,導演奧里奧爾才44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創作黃金年紀。對於他的新作,我依然懷抱期待,《看不見的客人2》項目已經啟動,相信在國內院線與觀眾見面也不會是太遠的事情。

不過這次,真心覺得自己的腦子沒有被導演燒熱。希望他下次掌勺時,能火候更猛一點。

“燒腦王”導演的燒腦新作,這次差點兒火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