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報告文學」王春喜:輝縣逐漸消失的造房上梁文化

「報告文學」王春喜:輝縣逐漸消失的造房上梁文化

【文藝播發】(總第42期)

原創小小說、散文、詩歌、短篇報告文學、文藝新聞。法詳見本文末。



輝縣逐漸消失的造房上梁文化

圖文 /王春喜

「報告文學」王春喜:輝縣逐漸消失的造房上梁文化


一、輝縣上樑民俗文化的歷史

古時候,造房建屋、結婚娶妻、生兒育女是人生的三件大事。

居有所處,方能安生立命,方可成家立業,傳宗接代。可見舊時造房修屋是成人之後第一件大事。據史料記載,造屋上樑作為禮儀始於唐宋時期,到明清年間已普及全國各地。豫北地區上樑儀式至今仍然存在,但已經十分簡單。

咱們輝縣的歷史悠悠,文化底蘊深厚,與百姓息息相關的造房上梁文化,在漫長的歷史河流中,肯定也曾經被勤勞智慧的輝縣人創造的豐富多彩。從資料記載來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以來,乃至建國前,輝縣貧苦農民多以草房為主,土牆,木樑檁條,建國後草房逐漸被瓦房取代,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仍以瓦房為主。瓦房以土、土坯、磚等材料砌牆,有條件的會把山牆或門口、窗口用磚砌,牆上置大梁,瓜柱上置二梁,上置檁條,訂椽,鋪荊笆,上捻泥,放瓦。

建國後50到70年代,蓋房的牆體仍以土坯、粘泥參雜麥秸、稻草為主,房頂改為機制大紅瓦,俗稱“大瓦房”或“洋瓦房”。到了80年代蓋房時逐漸出現了現澆房,但大多數還是以瓦房為主,面積以三間或五過三不等,房梁以樹幹為梁。到了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輝縣五小工業的逐漸興起,水泥、鋼筋、紅磚多了起來,造房修屋,牆體逐步改為磚混結構,房頂大都改為平頂房,以預製板或者現澆混凝土為流行。進入21世紀以後,輝縣無論是農村還是縣城,蓋房都成了磚混或框架結構,房頂以現澆混凝土為常態。

也就是說,輝縣從唐宋到90年代初期,蓋房上樑,是民間很常見的事。上樑的習俗和文化,流傳了1500餘年之久。但是目前,沒有了木樑的現代化鋼筋混凝土建築風格,使得流傳了千餘年的蓋房上梁文化正在逐步淡化和消失。

「報告文學」王春喜:輝縣逐漸消失的造房上梁文化

二、輝縣上樑民俗文化的特色

筆者父母都是一九四九年建國當年出生,七十年代初期喜結良緣。經常聽父母講,當時為了有兩間屬於自己的房子,父母每天中午或下午從生產隊下晌後,顧不上做飯,小推車推一些黃土,弄些麥秸摻和裡面,用水和成泥。母親用一個木模子放到地下,父親用鐵鍬產一鍬和好的泥鏟到模子裡面,母親雙手沾水,用木泥板子抹平壓實,提起模子,一個土坯就做好了。一次做幾十個,上百個,晾曬幾天後把它們摞起來,以備使用。這樣做夠上萬個後,再請匠人蓋房造屋。我們家的第一代兩間土坯牆小瓦房,就是父母這樣蓋起來的。

那個時候蓋房子,除了需要提前準備大量的砌牆材料外,還要精心選梁,選一些能承受房頂的棟樑之材做梁材,還要準備椽、荊條片、小瓦、砌門口、窗戶口的磚塊等。一切就緒後,就請泥瓦匠用這些土坯砌牆。泥瓦匠一邊砌牆,主家還要再請來木工把樹幹做成房梁,做椽等。

梁木製作完成之後,主人便會找風水先生查黃曆選定上樑的吉日良辰。按傳統習俗,上樑這一天不能有和房主屬相相沖的人在場,否則會產生不利影響。另外,其他人的生肖如果與上樑的時辰相沖、相剋,也要勸其迴避。

然後還要買上紅紙,請村裡有文化的人書寫牌位和紅對聯。牌位只能寫“姜太公在此”。為何在新屋上樑首先請的是“姜太公”,而不是“天地全神”或其他神位呢?據說是因為房子雖上樑成頂,但並未蓋好,不便供奉各路神靈入住,但又擔心其他妖魔鬼怪過來搗亂,封神演義裡面,各路神仙都是姜太公分封,因此上樑成頂必須首先在正屋請“姜太公”,這樣什麼鬼仙都不敢在此搗亂了。請“姜太公”還只能寫“姜太公在此”五個字,不能寫“供俸姜太公”,據說是因為姜子牙當年封神位時,分封到了最後,職位分完了,自己的神位也沒有了。還有的還要畫太極圖貼到主樑上,以示驅鬼辟邪。

此外還要用紅紙寫一副對聯,上聯是:豎柱欣逢黃道日,下聯是:上樑正遇紫微星,橫批:紫薇駕臨。傳說清朝乾隆巡遊輝縣時,住在百泉“翠花行宮”,一日化妝路過一適逢蓋新房的農戶家,見很是熱鬧,就做客喝了人家的上樑酒。後來,有人發現這位來客的長衫露出了龍袍的一角,知道他就是當今皇帝。皇帝是紫微星,因而有了那副對聯。

除了牌位,對聯,還要寫一些在窗戶上、柱子上的帖子,諸如:上樑大吉、安窗大吉、安門大吉、安全施工等。

還要買一掛鞭炮,扯三尺紅布,提前蒸好圓圓的“大棗花饃”和“飄梁糕兒饃”。七十年代之前,鬥裡面一般裝一些棉花,花生,蒸一些飄梁糕饃等。在豫北及輝縣,棉花代表榮華,饅頭代表富貴,花生代表多子多福,因此出嫁閨女陪送的嫁妝裡會有棉被和富貴饃、床上會撒花生。而上樑儀式的鬥裡面也會有棉花、蒸的飄梁糕和花生、還會放銅錢甚至元寶等。現在鬥裡面一般都放些花生、喜糖、餅乾代替了富貴饃、還有的放一些硬幣等。吉日上樑當天,出家的閨女、親友都會趕來幫忙慶祝,主家會早早準備好酒菜。

「報告文學」王春喜:輝縣逐漸消失的造房上梁文化

三、輝縣上樑儀式的過程

吉日當天,必須在看好的良辰完成上樑儀式,如過房屋大,梁多、檁條多,必須趕在吉時把樑上齊,以便其他儀式能繼續進行,其他檁條可改日完成。儘管各地的習俗有所不同,但上樑儀式及整個過程大可分為“祭梁、上樑、接鬥、拋梁、曬梁、待匠”等六個程序。

1、祭梁:上樑前主家祭梁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將正樑抬進屋裡,主家貼好門聯、吉聯,將太極圖粘到樑上或將紅綢繫到樑上,然後在正間“姜太公在此”的牌位處放上一張桌子為供桌,在桌子上擺上貢品,輝縣一般擺放五個供碗。焚香、燒錢、磕頭、以示祭梁。

2、上樑:祭梁結束後,匠人用已經拴好的繩索,齊心協力,把正樑抬上屋頂,抬梁或拉梁的時候,匠人還要唱上樑歌,寓意安安全全、大吉大利。正樑安放固定平穩後,就會燃放鞭炮。在那些缺衣少糧年代,每逢哪家要上樑了,主家周圍的許多鄰居,甚至全村老人小孩聽到鞭炮聲,就會圍攏過來,爭搶“富貴”。

3、接鬥:放過鞭炮後,接下來主家會把裝有代表榮華富貴,蓋有圓圓的“大棗花饃”的喜鬥,用買的三尺紅布蒙著,順著梯子遞給木匠或泥瓦匠。建國後造房的房梁都是用樹幹圓木製成,那個時候蓋房少不了木工,上樑接鬥也是遞給木工工頭。80年代後期以後,造房的房頂逐漸改用水泥、鋼筋、混凝土澆鑄而成,木匠漸漸不用了,上渣接鬥都由泥水匠的工頭接。

匠人一邊接鬥一邊唸唸有詞。匠人口中的彩詞一般都是讚美主家的順口溜,這些彩詞大都沒有文字記載,僅限於口頭相傳。匠人一邊口唸彩詞,一邊登上牆頂,把紅布搭到主樑上(現在混凝土現澆等房頂,沒了木樑,只好把紅布蒙蓋到鬥上面),把圓圓的棗花兒饃放到牆頭上,端起富貴鬥,開始繼續用彩詞大誇主家。

4、拋梁:上樑儀式最熱鬧的程序是“拋梁”。

匠人不停地用彩詞大誇主家的人好,誇主家的梁好,誇主家的饃好……一開始下面的人還會應和著叫好,但匠人誇來誇去時間太長時,下面餓的飢腸轆轆等著接“富貴”的小工和鄰家,也會喝倒彩:“算了,算了,別說了,趕快撒吧!”匠人這才開始撒“富貴”。一邊繼續念彩詞,一邊把鬥裡“榮華富貴”拋向四周,讓前來看熱鬧的男女老幼爭搶,人越多主人越高興。

在“拋梁”時,匠人口中彩詞不斷:“拋梁拋到東,東方日出滿堂紅;拋梁拋到西,麒麟送子掛雙喜;拋梁拋到南,子孫代代做狀元;拋梁拋到北,糧圈白米年年滿,東一把西一把,哪裡人多給那撒……”意為財源滾滾來四方,最後還給自己兜裡裝一把。而新房周圍的小工、鄰居、小孩們此刻大都昂面翹首,緊盯匠人的拋灑方向,隨著匠人的拋灑,落地的花生、糖果、飄梁糕被眾人紛紛低頭俯拾,以求眾人拜梁之儀。周圍眾人或搶個飄梁糕兒,或搶個花生。有的人還會忙不迭的雙手扯起衣襟,更甚者把外衣脫下來,扯起來仰面接“富貴”,還有的兩個孩子還會因為搶一個糖爭起來,場面好不熱鬧。此刻,主家會咧著嘴笑著,看著這喜人的情景,樂不可支。

匠人拋灑富貴的時候,也會存有小小的私心,把好東西留在最後,最後那一把,把好東西都裝到自己的兜裡。後來,演變為主家會給匠人包幾十元上百元不等的紅包。那時候的,家裡有孩子的匠人也會提前幾天給孩子許願:“這家快要上樑了,上樑的時候,爸爸給你帶好東西吃。”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孩子們會盼啊盼啊,終於有一天放學,爸爸從兜裡掏出了久違的好吃的。哪一家上樑時撒的富貴多,東西好,就代表這家有福有貴。

5、曬梁:拋梁結束後,飄梁的匠人或工頭會喜滋滋的用紅布把大棗花饃包起來,往懷裡一揣,帶回家。八十年代之前,主家蓋房,再缺糧食,哪怕去借也要蒸出這個大棗花饃,飄梁的匠人把它帶回家,媳婦滿心歡喜,能得勁的吃好幾天呢。

此刻眾人退出新屋,讓太陽曬一下屋樑,這叫做“曬梁”。曬梁的同時,匠人們方便、洗手、吸菸、休息……靜等主家招呼入席。

6、待匠:最後,主人設宴款待,招呼匠人們入座,匠人們高高興興,喝酒吃菜。有的還分發紅包,整個上樑儀式結束。

從古至今,無論蓋房的樣式、用料如何變化,蓋房時無論是上樑還是現在上渣、澆築房頂,都少不了上樑的儀式,只不過從繁瑣隆重,過渡到簡潔省事。

進入21世紀,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關於上樑成頂的儀式,特別是主家的供奉儀式和匠人撒“富貴”的彩詞的文化正在簡化,甚至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如今民間蓋房的上樑儀式,冷清了許多。人們生活富裕了,不再稀罕那些糖果,也沒心思去湊那份熱鬧了。

可以遐想一下啊,千百年來,共城百姓每當造房修屋上樑時,隆重而熱鬧非凡,當匠人口中念有吉祥讚美之詞,把主家準備好的“榮華富貴”一把把飄撒出去,飄梁糕、銅錢在新樑上跳躍、彈起、飛舞著再落到地上,鄰居們歡天喜地的爭搶著,主人家站在一旁享受著這份豐收的喜悅,這種文化曾經多麼的深入人心啊。這場景提醒我們,共城大地上這流傳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及時記錄並被傳承下來,不應該在歷史的年輪中消失殆盡。

「報告文學」王春喜:輝縣逐漸消失的造房上梁文化

四、輝縣上樑儀式的彩詞

為了詳細瞭解正在逐漸消失的輝縣農村上梁文化,筆者在胡橋村採訪了一位上樑彩詞的傳承人——王玉祿。

王玉祿出生於1937年,今年80歲。他二十多歲開始拜師學木匠,後來又領班在方圓幾里為百姓蓋民房。胡橋村給農戶建房的民間建築隊最多的時候近十家,有的都是他的徒弟徒孫。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方圓幾里遠近聞名。經過筆者和其交流,他用幾天時間,詳細回憶了當年從自己師傅那裡口傳下來的上樑彩詞:

叫俺上俺不想上

師兄只把師弟讓

叫我上我還不願

拉拉扯扯不好看

一步邁五尺

兩步邁一丈

腳踏雲梯步步高

手扶欄杆上天橋

上到牆上把頭抬

叫掌櫃的遞鬥來

掌櫃遞鬥笑顏開

三間瓦房蓋起來

叫掌櫃你來遞鬥

榮華富貴在裡頭

接過鬥我挪一挪

伸手抓住蓋鬥饃

(以下四種說法:)

1、蓋鬥饃它蒸的薄

匠人太多分不著

拿回家去哄老婆

2、蓋鬥饃它蒸的厚

又有酒來又有肉

掌櫃聽見也好受

3、蓋鬥饃蒸的真是好

圓圈壓花邊

中間夾紅棗

4、蓋鬥饃蒸的真是光

匠人拿著往懷裡裝

(接下來……)

饃太大,不能裝

不如放到梁頭上

蓋鬥饃,梁頭放

屋身裡頭望一望

八仙桌,臨後牆

姜太公在正當央

花花兒整供擺一場

又磕頭來又放炮

主家弄得怪熱鬧

三間房來兩架樑

石頭跟腳磚壘牆

窗框擱到門兩旁

門框擱到正當央

先蓋堂樓青龍地

再蓋南樓子孫堂

蓋起東樓生貴子

蓋起西樓米糧倉

正當院修個龍金亭

毛主席坐在正當央

咱一天三遍來敬仰

《東方紅》齊唱鬧嚷嚷

新木檁來新木樑

新木檁條光又光

新木檁條光幽幽

賽過西湖拼五洲

不是俺匠人誇海口

長江大橋是匠人修

小白麥兒兩頭尖

八月中秋把它安

三月發青四月黃

五月小麥上了場

大麥打的千千擔

小麥打的萬擔糧

半夜黑夜起大風

勞動主家不安生

簸箕簸,鐵鍁揚

揚的小麥淨生生

交公糧、賣餘糧

剩餘才是標準糧

小推車,快如風

推到電磨加加工

把閘一合突突轉

小白麥磨他幾十遍

粗羅篩,細羅撣

一彈彈他七八十來遍

推回家去和成面

和的面,賽雪霜

蒸出饃來光有光

主家不敢吃

匠人不敢嘗

直喚魯班弟子來飄梁

我東里走我西里藏

我魯班弟子來飄梁

頭一把,敬天地

二一把,敬上房

往東撒,東方米糧倉

往西撒,西方金木水火土

往南撒,南方出貴子

往北撒,北方引貴水

飄梁拋到東,東方日出滿堂紅

飄梁拋到西,麒麟送子掛雙喜

飄梁拋到南,子孫代代做狀元

飄梁拋到北,糧圈白米年年滿

我東一把西一把

哪裡人多往哪撒

我東一把西一把

自己也得留一把

「報告文學」王春喜:輝縣逐漸消失的造房上梁文化

「報告文學」王春喜:輝縣逐漸消失的造房上梁文化

王春喜,字獻文,筆名一兵,稻田書屋主人,1973年1月出生,本科學歷。當過兵,做過記者,出過書,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鄭州小小說文化傳媒簽約作家。出版有《在路上驀然回首》《心路》《稻田書屋記》《大槐樹底下》等。作為70後,感覺豐富的人生經歷就是一筆豐厚的人生財富。


今日頭條-文藝播發專欄

該專欄,面向全國,主要播發文學藝術新聞消息、原創詩歌、精美原創散文、原創小小說。

1、只接收通過郵箱進行投稿的稿子[email protected]不接收紙質稿

2、只接收原創的詩歌、精美散文、3000字以內的小小說

3、來搞請署名,配200字以內作者簡介

5、來搞版權作者自負起責,一旦發現抄襲行為,刪稿並對作者在平臺進行通報,投稿即意味著認可該條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