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心潮逐浪高》新疆兵團作家吳永煌戰疫情力作


「報告文學」《心潮逐浪高》新疆兵團作家吳永煌戰疫情力作

兵團畫家潘勁伸國畫作品《必勝》

《心潮逐浪高》(報告文學)

位卑未敢忘憂國

--宋.陸游

“兵”出天山

“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

初春的2月4日晚,天山撒滿慘淡的月光,北坡的烏魯木齊地窩堡國際機場四周,茫茫雪原,寒風襲人。

停機坪的高架燈下,一支身穿紅色棉裝的隊伍列隊走向飛機,呼出的哈氣嫋嫋散發。這是國家馳援武漢的第39支醫療救援隊,由兵團100名醫務人組成,帶著兵團兒女對湖北和武漢人民的深情厚誼,準備連夜馳援武漢。

武漢告急:缺醫護人員;缺醫用物資。

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這是兵團人的高度認識和自覺,兵團光榮的傳統作風!兵團人骨子裡就有著“兵”的血性!

武漢有難,國家有難,兵團必須雷厲風行。

當天,兵團石河子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30名專業醫護人員從150公里的天山北坡來了;第六師五家渠醫院的10名專業醫護人員從天山中部來了;遠在500公里的兵團第五師醫院14名專業醫護人員從天山西部來了;遠在近千公里的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醫院10名專業醫護人員從天山南麓來了。從兵團各地各部門抽調的24名後勤保障人員也來了。

疫區就是戰場,兵團兒女當自強。

沒有生而英勇,只是選擇無畏。

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檢驗科主管技師楊宗樹主動請纓,他說:“武漢疫情緊急,我們不衝,誰衝?作為一附院的一員,就有這個責任,讓無硝煙的戰爭早日結束。”

楊宗樹的愛人趙蕾也是醫院醫生,對丈夫的舉動很理解和支持,她安慰丈夫說:“放心家裡,希望能夠快速的打一場勝利的戰爭,圓滿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

“衣白褂,破樓蘭,赤子切記平安還!”岳母劉桂花聽說後,雖然有些擔心,還是一邊幫忙整理用品,一邊擦眼淚,還再三叮囑女婿做好個人防護。她自豪地念叨:“我們宗樹是黨員,是黨員。”

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腎病內科主治醫生劉剛情結萬般地說:“我爺爺從武漢帶著我父親來到新疆,我也是生長在新疆的武漢人。能夠以這種機會回去,能夠幫助老家人度過難關,我覺得很有意義。”自告奮勇地加入了兵團醫療救援隊。

救死扶傷,敬佑生命。是仁者的神聖天職,也是博大境界。

兵團援鄂緊急醫療救援隊領隊、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黨委書記劉鋒說:“我們決不辜負兵團人民和石河子大學黨委的殷切希望,召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一定當好新疆的兒子娃娃,讓武漢人民感受到兵團人民的關愛。”

他們救援的醫院在武漢市江漢區,是疫情最為複雜、最為嚴重的區域。在武漢人民需要的時候,他們就是這樣義不容辭地站出來。

葉丹是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呼吸二科護士長。3日晚上9點,她接到動員通知,就第一個請戰。領導考慮他有兩個孩子,小的才一歲半,沒有立刻答應。她對領導說:“我是黨員,愛人也特別支持我。”

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是有著亮劍精神的紅軍之師(原六軍十七師),傳承著紅色血脈。“生在鄂豫皖,長在南泥灣,亮劍在太行,戌邊在天山。”是這支英雄之師的寫照。1927年11月,就參加過湖北黃安、麻城農民起義。

按照兵團的要求,第六師只需抽派10名專業護理人員,可報名的醫護人員就多達118名,年齡最大的才32歲,最小的只有24歲。其中擔任此次護理醫療隊隊長的張志霞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一個孩子不滿4歲,另一個還不到1歲。

在出徵時,她堅定而自信地表示,帶去的不僅是六師的希望和支持,也是兵團的信任和支持,完全有信心跟全國人民一起打贏這場阻擊戰。

李志鵬是此次醫療救援隊唯一的男護士,接到通知後沒有多想,就主動報名參加醫療隊。他說:“我雖然是名護士,在武漢和國家有難的時候,就應該把自己所學所用奉獻給社會,支援武漢。”

“兵醫”擎旗出天山,不獲全勝誓不還。

隨著一聲巨響,飛機離開了地面,飛上了皚皚的天山,飛出了連綿的天山,飛向疫情緊急的武漢。

機杼聲聲急

“我來了。”

“我也來了。”

2月6日,寒風凜凜,一個個帶著口罩的工人踏著積雪,迎著寒風,快步走進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山東如意紡織服裝有限公司的大門,就像入列的戰士亮聲報名。

昨天,公司一接到兵團工信局生產4萬件一般性隔離服的委託,就立即通知在市居住的員工,不到1天的時間,80多名工人就雷厲風行地趕到公司。

這家公司是紡織服裝加工企業的,生產隔離服還是第一次,既沒有相關資料,又沒有相關生產經驗。企業相關人員認真查閱製作隔離服的生產技術標準和工藝要求等。沒有樣版,技術人員就將樣衣分拆,然後打版。製作隔離服的原材料無紡布又薄又脆,縫製幅度長,員工就對機器設備進行反覆調試。

2月7日,公司就順利啟動了一條生產線,也果斷地把日生產時限定為12小時。工人們每天都在加班加點生產隔離服。從打版、裁剪到製作,一套看似簡單的隔離服有著近20道的工序。工人們每天從上午9點半上班,除了一天三餐吃飯時間,都要一直忙到晚上10點。

公司副總經理劉偉胸有成竹地說:“前面兩天都是試運行,能製作出1000多件。等後期製作流程熟練了,再有部分員工復工,可以爭取在15天完成4萬套隔離服生產任務。”

疫情就是戰情,通知就是命令。

新疆芳婷公司是兵團第十二師一家生產針織內衣的企業。2月3日,芳婷公司接到兵團第十二師黨委下達的一項特殊任務,加班加點代加工隔離服,支援兵地疫情防控一線。

生產隔離服,是完全不同的產品,也是截然不同的生產流程,給企業生產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對於投身疫情防控一線的人來說,隔離服無異於護身“鎧甲”。

“爭取全員到崗復工生產,開足馬力生產醫用隔離服。”軍令如山倒,公司當即做出果斷決定。當天,僅6個小時,全員到位。他們連夜調試設備,以儘快生產,滿足需求。

抗疫是與時間賽跑,也是與生命賽跑。

48歲的黨員陳衛芬主要負責隔離服帽邊製作,每天工作將近12個小時,連泡好的茶水都顧不上喝一口。她說:“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我們爭分奪秒,就是希望能為疫情防控盡一份微薄之力。”

相對於針織產品,隔離服的材料是單面布。為了減少材料浪費,需要反覆計算,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了一倍。

王新嶺是公司上下公認的金牌裁剪工,最早返廠的他在崗位上已經堅持了36個小時。王新嶺說:“在特殊時期,製作材料十分緊俏。所以我們不能浪費一分一毫,精打細算地生產,才能生產出更多的隔離服。”

機杼噠噠支前線,幹群一心做“鎧甲”。

僅開工40個小時,就生產出2000套隔離服,被立即送往疫情防控一線。

芳婷針紡織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丁林喜說 :“生產車間就是抗疫戰場,機杼聲就是戰鼓響。為武漢加油!為防控加油!”

墾區都是前線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戰爭中,武漢只是最主要的戰場,兵團各墾區都是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前線。

1月25日,兵團第七師醫院一群高大的身影堅定地走上了兵團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戰鬥的最前沿。

1月20日,一位從武漢返疆探親的42歲女士,在22日抵達奎屯後,出現鼻塞、流涕、咳嗽、發熱等不適應症狀,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住進了七師醫院。這是兵團首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七師醫院預期組織的16人醫護隊,已經嚴陣以待,只要出現疫情,就會向病魔發起衝鋒。

感染科主任王平是感染科醫護人員的主心骨,也是科裡最忙的人,除了每天帶著科裡的醫生查房、討論制定診療方案、規範診療流程、撰寫上報疫情報告,還要參加院裡組織的研判會、協調會,從26號起,每天只睡3個多小時,他說;“我們再辛苦也是應該的,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全力以赴站好每一班崗,堅決打贏這場阻擊戰!”

姜磊是醫院呼吸科醫生,2019年12月29號才從支醫的南疆皮山縣返回奎屯,本可以與家人好好團聚,疫情出現後,他主動報名,請求加入感染科。他說:“我是一名醫生,要有醫生的擔當,我也必須義不容辭,能用自己的醫學知識為打贏這場戰役盡一份力,是我的光榮。”他一年不在家,又剛回來,家裡孩子才2歲多,領導讓他與愛人商量一下。他平靜地笑笑,堅定地走進了隔離病區。

感染科醫生陳春麗已經51歲,愛人也在單位防控第一線,家裡還有90多歲的老人。她報名參戰以來,一直堅守在隔離區第一線,眼圈熬紅了,嗓子沙啞了,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勒痕。

感染科護士範文靜蜜月剛過完,就來到隔離區崗位上,每天只能在視頻上與新婚的愛人說說話。

護士張帆的女兒被確診為腦癱,離不開人照顧,愛人也在單位留守,孩子只能交給自己的父母白天晚上地照看。

醫者仁心。為了一個生命,他們舍小家為國家,連續17天的鏖戰,24小時全天侯被封閉在“與世隔絕”的隔離區裡,面容憔悴,疲憊不堪。2月13日,患者終於走出了病房,擁抱春光。王平主任在歡送走患者後,回憶起這段艱難的日子,感觸地說:“這就是緊張的戰場,就是一場激烈的戰鬥,我們雖然來自不同科室,卻成了一個戰壕生死之交的戰友!”

有戰鬥,就會有犧牲。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犧牲,就顯得尤為光榮。

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芳草湖農場振興南路社區黨支部書記、社區居委會主任楊正亮,始終衝鋒在防控前線,受到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

2月9日凌晨1時許,他跟同事吃了一個簡單的工作餐後,顧不著休息,繼續展開疫情防控工作相關研判。正在討論時,他突然昏厥,同事立即送醫急救,終因搶救無效,於凌晨3時18分去世,年僅37歲。

在這場“戰疫”付出心血和汗水的人,將被歷史和人民銘記!

“紅細胞”工程是第十師北屯市黨建工作品牌之一,以社區為主體。疫情當前,各社區“紅細胞”紛紛上陣,在疫情阻擊戰第一線決戰“黑病毒”。

劉娟是有著25年黨齡的老黨員,丈夫、兒子、兒媳都在疫情防控一線,承擔著不同的工作任務。得知疫情防控人員緊缺,退休在家專職帶孫子的劉娟立即把“重任”交給親家,到街道報名領取工作任務,成為一名志願者,認真仔細做好樓道消毒、為居民買菜、登記排查人員信息、值班……她說:“黨員就要起到帶頭模範作用,我要發揮自己的作用,服務大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成為全家上陣抗疫情的佳話。

2月11日,北屯天氣驟變,下午時分,西北風夾著雪花漫天飛舞,寒氣逼人,在北屯市瑞祥小區,十師北屯市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局幹部楊林忙碌的腳步一刻也停不下來。

“入戶走訪、瞭解情況、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在單元門口值守……”楊林的工作日誌密密麻麻記錄著每天的工作。

戰鬥打響,楊林和同事們主動下沉社區,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剛開始,楊林只負責自己小區的一個單元,因工作需要,楊林被派到離家2公里外的瑞祥小區工作。工作地點變化的同時,楊林還“升職”了,樓棟長兼兩個單元的單元長,負責1戶隔離戶,堅守在小區大門口值夜班。

“累點沒什麼,相信我們一定能戰勝困難。”楊林和“紅細胞”的戰友們始終堅信地奮戰在抗疫一線。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為援助武漢人民度過劫難,兵團人民愛心無疆,慷慨解囊,向武漢疫區捐款捐物,助威助力,表現出兵團人民的俠骨柔腸,唱出一曲曲人間大愛的頌歌。

一二八團十五連職工牛勇,在南方考察市場,得知武漢因疫情封城,近在咫尺的黃岡也是疫情重災區,便聯繫到曾見過一面的黃岡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委託向黃岡慈善總會捐資2萬元。返疆被隔離在奎屯豪豐國際酒店後,他看到電視裡貴州向武漢贈送蔬菜的新聞後,受到啟發,委託朋友又向武漢普濟醫院捐贈32噸大白菜,特意安排車身上懸掛“新疆兵團群眾和武漢群眾心連心”的大紅橫幅,成為一道感人而靚麗的風景線。

這就是兵團人的家國情懷。疫情雖然隔住了人,但心不隔。一棵白菜就是救命菜,就是兵團人的一顆愛心!

第三師五十三團二十連維吾爾族職工塞米.艾海提拿出10萬元,讓團疫情防控指揮部轉贈給武漢市慈善總會。他說:“過去我們得到社會各界的幫助。。。。。。如今,武漢同胞需要我們幫助,就應該伸出援助之手。”民族情深大如天!

第五師八十一團幹部職工吃水不忘挖井人,特別關注援建五師的湖北隨州市的疫情,到2月10 日,就向隨州市捐款32萬元。

有著血性的兵團人,眾志成城,堅定而自信地奮戰在抗擊疫情的一線,必將與全國人民一道,奪取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阻擊戰的全面勝利!

春光鎖不住,大地盡芬芳。

(作者:吳永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新疆作家協會會員、兵團作家協會會員、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作家協會名譽主席。)


「報告文學」《心潮逐浪高》新疆兵團作家吳永煌戰疫情力作


「報告文學」《心潮逐浪高》新疆兵團作家吳永煌戰疫情力作


q\u0005�<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