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太郎
明王朝毁在崇祯手里是个历史事实,这同时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皇帝一人独裁专权专制家天下的必然结局;众所周知,并无宗族会议机制,以直系嫡长血亲承继、拟制血亲及旁系血亲补充;专权专制下朱明皇族的素质退化不可逆转!第十六位皇帝即使由旁系血亲的崇祯继位,即使崇祯的皇帝专权专制意识强烈,杀大臣的手段仍有,但治国所需的基本的是非对错分辩能力已缺失了,比如:征收工商税充足国库本是巩固国防,抗击满清的成功国策,却被崇祯在专权专制过程中废除,能收到的不收,却向贫穷的农民加税,收不上来,军费缺乏,又迫反了饥寒交迫的农民,内忧外患;崇祯皇帝哗众取宠瞎折腾十多年,局面失控;最后,连身边唯一能讲真话“我在江南另有一居所”提示效法南宋的周皇后也被迫自杀,农民起义军攻到京城时,没有丞相辅佐的专权专制的崇祯皇帝,竟连皇宫门都打不开,走不出去,只好自己吊死在皇宫内煤山树上,至死不知道自己是亡国之君;另有些受皇权专权专制思想毒害较深的人也至今不知道或不愿承认崇祯是亡国之君甚至胡扯是亡于万历或张居正 更是颠倒是非黑白,这是历史的悲哀;
明朝第十三位的万历皇帝任用贤臣张居正变革改革迎来中兴盛世,中国经济奇迹般处于当时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这是历史事实;张居正为明王朝创造的政治资本不但保护万历皇帝成了明朝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四十八年),而且令之后的明皇帝获益被泽,所以虽张居正死后,被一大群失去思想的亡国之臣以万历皇帝让张居正首辅权重,有违太祖废丞相的祖训攻讦,迫使万历皇帝将死后的张居正抄家问罪;但张居正政绩天下人知,皇家亦心知肚明,下一任皇帝也就给张居正平反昭雪了。张居正死后,万历不上朝也成功执政三十多年,之后又经光宗皇帝、熹宗皇帝、才到崇祯,皇权无责,责在相权吗?但明朝有法定相权吗?首辅只是辅助皇权,法理上,无论是张居正这样的大材行政,或是魏忠贤那样皇帝身边的阉人太监行政,责任都属于皇帝;基本法学常识也缺失的人不能称为明史专家吧?当然,如果以大明朝很不容易才出了个大有作为的张居正,却仅是在经济领域上改革,不乘着改革成功在政治领域上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明朝灭亡,古老中国失去了通过君主立宪制走向现代化的可能这样问责张居正似有道理,但明显也是强人所难,因古老中国皇权专权专制绝对权力观念太浓厚了,这方面的历史责任似乎应属那些至今仍为迷信皇权专权专制绝对权力的亡国之君崇祯掩饰辩护的那些失去思想的人吧!
历史的微妙启示
对对对,说得对,张居正就不该妄图中兴大明朝,就不该改革,就老老实实的混吃等死,反正已经位极人臣了,干嘛吃力不讨好的干这干那呀。
张居正真不是个好人啊——查抄张家所获黄金2400两、白银17700两、金器3710两、金首饰900两、银器5200两、银首饰10000两,另有玉带16条等等,真是个大贪官啊!真的是死有余辜啊!
然而,却没看见张居正作为一个能臣,起码延续了明王朝半个世纪的气脉,张居正死前不久,北京粮仓有足够的存量以满足此后九年的需要。除非在紧急时刻不能支取的太仓库储藏室里的存款增加到600多万两银子。太仆寺保存到400万两,南京库房增加到250万两,广西、浙江、四川省库平均存款在15万至80万两之间。
据估算,若是把张家的总资产折合成白银,大约只有严嵩的十分之一二;而与冯保相比,还不到其十分之一,这样的人,真的又有何值得指摘!?
戴老师讲历史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江陵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大明王朝的灭国,不管是何种原因导致,作为当朝帝王崇祯要负主要责任,逃脱不了干系。
既然有明史专家说这事与张居正有关系,那就说说这个事,因为专家的话不能全听,但也不可不听。
也不知道是哪一个专家说的,也不清楚他们所指是哪一件事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豹眼就此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隆庆六年(1572年),年仅十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作为万历小皇帝的师傅,张居正成为了首辅大臣。
从这一年张居正主政开始,到其病逝,正好十年的时间,然后万历皇帝独自主政三十八年。
之后,又经历了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崇祯帝朱由检,一共四代帝王,前后七十二年的时间。大体上的时间概念,基本就是新中国1949年建立,到今天为止,这么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虽然没有改朝换代,但一朝天子一朝臣;政治基础基本稳定,但政治、经济制度也有很大的变化。
作为明朝著名的首辅大臣、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新政”的开创者,张居正对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
但无论张居正的军事策略,还是吏治改革,在豹眼看来,对于明朝的灭亡,没有多大的关系。影响比较大的还是他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
伟人曾经说过,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因为改革不仅仅牵涉到方方面面利益的再平衡、再分配,还会影响到政治、社会的基础,搞不好就会出现亡国的结局,这并非危言耸听。
王莽改制就直接导致了大新朝的灭亡,说张居正的改革影响到明朝灭亡也并非空穴来风,不能说绝对地没有一点关系。
那就具体地来看一下,对明朝后期以及后世的影响吧。
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丈田地;万历八年(1580年)在全国推广,重绘鱼鳞图册。先试点,再推广,没毛病。
由于之前张居正已经实施了吏治改革,以“考成法”来考核官吏的政绩,行政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所以,地方官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清丈彻底,革除豪强世族隐占的田地,纳税土地大大增加。万历八年,全国土地7013,976顷,比隆庆五年(1571年),增加了2336,026顷,整整增加了50%。
额田增加的同时,加大打击贵族、缙绅隐田漏税的力度,明朝田赋收入大幅度增加。
更重要的是,这一措施为之后实行“一条鞭法”创造了条件。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
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把徭役、交纳田租等义务,全部改由交银两代替,差不多也就是曾经的农业税。
清朝时期,采纳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条鞭法的运用和发展。
有一定年龄、特别是农村出身的友友,都清楚建国后,国家也实行出义务工,大修水利建设、交公粮等农业政策,后来是改革为交农业税,直至取消农业税。这些政策都是一脉相承的。
这一政策,虽然并不是张居正首创,但在他主政期间得到了改进和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经济效果,对于明朝财政、税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任何政策都不可能有利无弊,都具有时效性,存在一些弊端。
比如清丈田地,改变了税赋不均和胥吏盘剥的问题,但也触犯了权宦豪族的利益;一条鞭法的实行,农户需要先把粮食换成银两,然后交纳赋税,黑心商贾就趁机盘剥农民,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特别是遇到大丰收,粮食价格就很低,农民需要更多的粮食才能换取足够的赋税银两,就出现了“谷贱伤农”的现象。
这些对于以后明朝的政治、经济基础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从这一点上来看,明朝的灭亡,可以追溯到张居正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别是财政、赋税改革的措施。
但这个说法的确很勉强,政治、社会矛盾无时不在,随时出现,需要随时调整、改进,一味地把矛盾推给古人,就好比是自己不作为,把责任推给上一任一样,是不负责、不作为的表现。
如果按照有些明史专家的这种观点,明朝的灭亡,把责任推给张居正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往上推,郑和下西洋责任更大。
郑和下西洋,扩大了对外贸易,大量的美洲白银涌入了国内,改变了明朝货币基础,把明朝的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增加了国内的经济风险。
对外贸易是双刃剑,有利有弊,利大于弊,但没有有利无弊的好事,这一点恐怕都感同身受。
这个问题更复杂,与本题关系不大。又牵涉到货币、金融、银本位、准备金制度、铸币权、货币发行量、对外贸易、比较利润、货币兑换、汇率、泡沫经济、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不是几句话说清楚的,也就不再啰嗦啦。
豹眼只是说明郑和下西洋比张居正的改革,对明朝后世的影响更大,风险更大。但不可就此把明朝灭亡的责任推给郑和和张居正。
总之,张居正实行的经济改革措施,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利有弊,但明朝的灭亡,不该归罪于他的经济改革,否则,对张居正不公允,也就是对历史不负责任。
这恐怕也是所谓的明史专家不敢理直气壮的站起来,走两步的原因。此问题值得去研究、总结,但不能以此做出定论。
豹眼看历史
张居正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实行的万历新政,为明朝续命了数十年的时间。
如果没有张居正,明朝早就已经灭亡,崇祯皇帝根本没有机会继位。说明朝亡于万历,明朝亡于东林党,明朝亡于阉党,都是有凭有据的事实。然而说大明亡于张居正,却是典型的哗众取宠的说法。
张居正去世距离明朝灭亡相差了62年,张居正去世的时候,努尔哈赤还在明军中服役,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没有出生,明朝灭亡的责任肯定不能全推到张居正的头上。
在张居正上台之前,明朝的统治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明朝内阁的官吏腐朽无能,无法改变明朝积贫积弱的困境,地方上的官员和地主豪强同谋,兼并土地虚报税赋,导致了明朝的国库空虚。
在明朝嘉靖年间,朝廷国库里面的银两只够两三个月开支,北方的女真族和蒙古族不断骚扰边境,东南沿海地区倭寇入侵,明朝国内农民起义四起。万历皇帝继位的时候只有9岁,如果没有张居正力挽狂澜,万历皇帝根本守不住江山。
我们来看一下万历新政的内容,张居正在吏治方面采用“考成法”,淘汰了一大批不支持改革,不愿意作为的官吏。同时张居正还精简了明朝的官吏结构,减少了明朝的冗官冗吏。
这些做法在改革吏治的同时,也减少了老百姓的负担,减缓了明末农民起义的时间。在军事方面,张居正启用戚继光和李梁成等名将,震慑女真和蒙古军队,保住了大明北部边疆的稳定。
在经济方面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繁琐的税收统筹到一点,避免了税收经手的人过多,给官吏们中饱私囊的机会。一条鞭法施行后,明朝百姓缴纳税赋的方式更加的透明,也间接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同时还增加了明朝朝廷的收入。
同时张居正还重新丈量了全国的土地,减缓了土地兼并的现象。在张居正的治理下,明朝的国力逐渐恢复,出现了万历中兴的局面。一直到张居正去世,明朝的国库都十分充足,从没有出现过崇祯时期拿不出钱来的情况。
张居正为大明朝做了很多好事,然而张居正变法也触动了万历皇帝的核心权力。在张居正掌权之前,明朝从来没有出现过大臣专权的现象,万历皇帝对于张居正专权非常的不满。
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将张居正抄家,张居正变法的成就也被万历皇帝破坏。后来万历皇帝连续数十年不上朝,明朝的国力再次衰落,最终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很多人指责张居正,主要是因为在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为了打击报复张居正,破坏了张居正变法时期的成就。一些人以此为依据认为张居正过于专权,导致了万历皇帝的反感,以至于变法的失败。
实际上张居正不专权,万历也是一个腐朽的皇帝,变法最终也不会成功。如果没有张居正的帮助,万历中兴不可能出现,万历皇帝不上朝的时间可能还会更长。
历史总探长
朱由检上吊自尽之前故意在衣襟处写了一句话:“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清朝人所修《明史》也在神宗本纪中说:“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
所谓的“明史专家”更绝,明非亡于崇祯,实亡于张居正之手,不过,这个专家是谁,倒是没有检索出来。
反正,明朝绝对不是朱由检玩完的,他已经这么勤快,这么努力了,虽然他没本事,虽然他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但是他真的已经努力,所以,绝对绝对不能将明朝灭亡的责任推到他的头上。
很多人一直在为朱由检洗白,一直想将他的锅甩给别人,朱由检自己将锅甩给了他嘴中的“诸臣”,清朝人甩给了明神宗朱翊钧,也有人干脆甩给了为明朝续了命的张居正。
因为,张居正给患了病的明朝下了一剂猛药。
张居正改革有错吗?改革当然没有错,但是他改革的方式却存在一定的错误。
他一看明朝政府穷得叮当响,但是一部分手中却富得流油,他不用想也知道原因所在,所以为了给明朝增加财政收入,为此他强势地推行了一个政策——“一条鞭法”。
这个一条鞭法首先便是清丈出被一部分人隐瞒不报的土地,土地多了,政府所征收到的税自然也多了不是?爽呀,钱真的是哗啦哗啦的进口袋。此外,一条鞭法还统一了赋役,好处是官吏很难再从中榨取油水了。
可是,一条鞭法的弊端也很明显,官府收税只收钱,想缴税?你自己卖了农产品换了现钱再来!这么一来,百姓不得又被商贾坑了?再一个,统一赋役之后,别管是田赋还是劳役,统统给现钱,百姓到底是愿意服劳役还是愿意给钱,或者给不给得起钱,官府可不管,反正不管怎样你得按时按法给钱。
可见,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有待改善,这或许也是所谓的“专家”将明朝灭亡的锅甩给张居正的一个原因。
但是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明朝的财政收入,充盈了国库,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没有钱的话明朝会亡得更快。
为了解决冗官、官员尸位素餐的问题,张居正特意推出了“考成法”。
说实话,张居正的考成法挺好,但是却又很坏,坏便坏在他竟然想着去用“数据”考核官员们的政绩,所谓“立限考事”和“以事责人”,即各级官员们想处理什么事务的话得限定一个期限,如果到期还没完成的话,追责当事官员的责任。
这个考成法的好处很明显,策动了官员办事的积极性和效率,即便是被动的。
实际上,考成法的“立限考事”也没什么不妥,放到现在,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在启动一个项目之前,谁没有一个预期?关键还是在于“以事责人”,这个处罚太过于绝对了,毕竟不排除有些事确实会遭遇意外而导致没办法在期限内完成。
所以,考成法可以说真正地将多数官员推到了张居正的对立面,所以,张居正一倒,一个个跳出来落井下石,否定了他的改革,从而打乱了官场秩序,官场秩序乱了,明朝还能稳定?这是张居正被背锅的另一个原因所在。
说白了,当时的官员们是在怕考成法,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
不论是一条鞭法也好,是考成法也罢,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对百姓也会有所影响,可是说到底还是动了既得利益者们的蛋糕。
他推出一条鞭法,各级官员们不仅少了能捞油水的机会,弄不好还得吐点好处出来,张居正这一皮鞭打下来,打着“为官只为为财”想法的人哪能受得了?
各级官员们原本可以安安心心地当自己的贪官、庸官和昏官,这考成法一出来,简直要了他们的老命!还让不让人好好当官了?
此外,张居正还以相权压皇权,万历皇帝犯点小错也能被他骂个狗血淋头,所以张居正一死,万历皇帝直接带头清算张居正,“皇帝效应”之下,谁会错过这个向张居正泼脏水的千载良机?
所以,泼向张居正的脏水是一盆接一盆。
虽然不可否认的是,张居正的改革之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可总体而言还算是利多于弊,否则万历皇帝哪来的本钱玩了几十年?
所以,说张居正为明朝续命并不为过,又岂会是“明亡于张居正”?
实际上,明朝到了朱由检手上的时候还远远没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这是事实。
朱由检之所以亡国,说到底只能怪他自己能力平平,识人不明,用人却又疑人,用谁杀谁,这谁敢给他卖命?
他想要复兴明朝,张居正虽然下的是猛药,可好歹也是对症下药,朱由检这个蠢货倒好,完全是胡乱下药,该用的人和能用的人他不用,反倒一个接一个的杀了,然后转头腆着脸去用不该用的人,为此不惜跪舔。
没钱用了,哭着求着问手底下的人借,手下人不借,他便软趴趴地接受这个事实了,这像样吗?
所以,明亡于崇祯不仅是一个客观事实,即便溯本追源也是如此,别甩锅了。
宁糊涂
从时间上来说,明亡于崇祯,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因为崇祯本人也为此上吊自杀殉国。大明亡国,非亡于崇祯,实亡于张居正张居正做了什么导致大明灭亡?
第一个是丈量全国土地,将那些瞒报,漏报的土地都请查出来,土地比上一朝增加近300万顷,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了。政府是有钱了,这些钱哪里来的?不是普通老百姓的?你看看哪个高官会缴纳税赋?你政府有钱了好办事,关老百姓什么事?就如同我们现在国家有钱,跟你我这样的百姓有关吗?你国家有钱不要紧,但是你不能通过搜刮我而有钱,是不是?所以才会有老百姓起来反对!
其次是实行“一条鞭法”。就是将所有的赋税,徭役,摊派,临时的捐、贡都并入一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是中学历史课本上学到的,实际是不是这样子呢?肯定不是的,因为很多官员巧立名目,进行搜刮,导致了虽然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了,但是老百姓的负担也没有减轻,这个名义上是好的,之后就在执行中逐渐走样了,你说是不是有点可惜了呢。
实际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张居正给年轻的万历留下了很大的阴影,是心理阴影。导致万历极度不信任文官,宁愿相信自己身边的太监,文官就开始与太监争夺对己有利的资源或条件。这样就把明朝后期的朝政弄得一团糟,最终不可收拾。到了崇祯杀了魏忠贤,已经没有可以帮助自己的太监了,像魏忠贤一样有能力的人才了。文官靠不住,自能自己来上树,结果导致了自己自挂东南枝!
简史资深宅
张居正为大明攒了雄厚的家底,但是万历皇帝这个败家子挥霍光了。委实怪不得张居正,硬要怪的话,也只能怪张居正没有来得及选好接班人,就匆匆辞世了。
张居正是有手段的铁腕政治家。事情得从张居正的老板明穆宗说起。
1566年,30岁的明穆宗(隆庆帝)继位。继位前,隆庆帝资质平庸、宽厚待人;继位后,立马就英明果敢。
对外解决“南倭北虏”问题,即北与蒙古议和、开市,南开海禁、剿灭倭寇;对内减轻民间负担。敢于启用有争议却有能力的人,且不加掣肘。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三个大佬,都是出于隆庆帝麾下。
隆庆帝继位后,大明一直在改革、奋进,但是这位隆庆帝却非常好色,被美色掏空了身体。还服用了过多的“媚药”,36岁就死了。(据说隆庆帝曾经因为和一个妃子恩爱过度,事后卧床不起两个月。)
隆庆帝临死,给儿子万历皇帝留下了“精挑细选”的人才:高拱、张居正。这两人都是猛人、狠人,没有一个省油的灯。不论谁主政,都是会铁腕改革的。
湖北人张居正干掉了河南人高拱
(我们河南在明朝两个大神:禹州的马文升、新郑的高拱。河南人在明朝很少做大官,只有他们两个在中央舞台上比划了一番。)隆庆帝之所以敢大胆的追求别具特色的个人生活,完全是有高拱可以信赖。隆庆年间大刀阔斧的改革,就是从高拱主政开始的。
隆庆帝全心全意的信赖、支持高拱,临死还拉着高拱的手托孤:“以天下累先生。”
隆庆帝之死,高拱很伤心,也准备大干一场报答知遇之恩。然而高拱还没有走出悲伤,便被刚登基的万历皇帝罢官赶回老家去了。
高拱虽然与上古的黄帝都是新郑人,却丝毫没有黄帝的宽厚、大度。高拱有王佐之才,却也是个真小人。他做事,没有传统道德的束缚。他明言:“苟出乎义,则利皆义也;苟出乎利,则义皆利。”君子言利,还如此的站在道德顶峰振振有词。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和后来的张居正有些类似。
不仅如此,高拱对待官员,和张居正一样不讲情面,“铁面无私”。史书记载:高拱“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须忍,有所忤触之立碎。”
也正是高拱的这种性格得罪人太多,造成了他的悲剧。
高拱不仅把同僚们怼个遍,还对大太监冯保不满,一直想除掉他。隆庆帝对高拱的托孤,让冯保恐惧不已。为保命,冯保与想主政的张居正联合。在李太后面前说了高拱的坏话,李太后于是让万历皇帝下旨,把高拱赶回老家闲居。
1577年,张居正从北京回湖北,途经河南。居然拐到新郑的高拱家中,虚伪的装好人、掩面而泣。把性格偏狭的高拱气得七窍生烟,大骂张居正“又做师婆又做鬼,吹笛捏眼打鼓弄琵琶。”
高拱临死前,在病榻上还写了《病榻遗言》。痛斥张居正卑鄙无耻,以及夺走自己首辅位子的过程。为以后张居正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张居正独揽大权,力行变法。
自古变法的都是掌握权力的猛人,张居正就是这样的人。满堂大臣正在庆幸人见人嫌的高拱被扳倒时,比高拱更猛的张居正来了。高拱只是对大明做局部手术,张居正则是要掏心掏肺、从根本上改变大明。
张居正对当时的弊病有正确的认识,痛陈道:“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遗。”
事实也的确如此。国家府库空虚,甚至连军饷都发不足;因为缺钱、腐败,导致了边境的军备废弛;宗室多占土地、欺压百姓司空见慢;官员、豪强勾结的避税、逃税事件各地都在做;贫富悬殊过大,百姓负担过重。
比如张居正的老师徐阶拥有24万亩良田,其它的商铺、钱庄等价值更大。家族子弟触犯了法律,居然能拿出3万两银子(另一说法是3万两黄金)贿赂主审官戴凤翔。而当时国库存银,只有区区100多万两。
张居正和当初的高拱一样,以不讲情面著称,但他的改革比高拱更有章法。
张居正先打好与皇帝的关系,悉心的教万历皇帝读书,陪李太后聊天。然后,开始逐步的推出改革。
一,整顿“吏制”。
1573年,张居正实行"考成法",先从行政班子开始下手。以内阁控制六科、再以六科控制六部。(颇有现代内阁制的样子。)
有什么政务,内阁可以迅速下达到相关的部门、官员。政务完成后,也可以迅速的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官员们门因此不敢懒政,为了头上的乌纱而努力的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3年后,张居正露出了“獠牙",对税收这一块下手了。他发布“征赋试”,在预定额的基础上,官员完成额在90/100以下的,一律给予处罚。
当年年底根据完成的数额,立即对官员进行了处罚。仅山东一地,就被降职处分了17人,革职了两个人。
官员们见张居正真格的给予处罚,无不兢兢业业,不敢造次。毕竟头上的乌纱帽,都是经历寒窗苦读、在科场上的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不能不珍惜。把应收的税款,分毫不差的足额上交。
1577年,税务总收入435 银万两,而隆庆年间的年收入是250万两。其间差距,快翻一倍了。
二,清查土地和税务改革。
张居正并不满足于现状,1578年下令重新清查土地数额,于1580年清查完毕。虽然此处清查,地方上官员和富豪们玩儿了不少“大小步”甚至“虚步”的把戏,额田比清查前还是增加了300多万顷。(此举,压缩了豪强们逃税的空间。)
在土地重查的基础上,张居正于1581年又推出了“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并不是张居正的首创,而是在张居正手里发扬光大的。首次是1530年嘉靖年间,由官员桂萼提出的。
主要内容是:将田赋、徭役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按田亩分摊。赋、役除必收的粮食外,一律折收银两;役户可以出银代役。具体的征收地方由官员办理,不再让原来的“里长”参与。
此法能减少征税的环节,压缩了地方上贪污的空间。也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有利于农民按自己的要求做出选择。标志着税收的实物制向货币化的转变,客观上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
但是此法也有一定的消极意义:此法没有触动明朝宗室、高官、富豪们的特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贫富结构。还在不久后,又产生了新的腐败,出现了“火耗”之类的问题。另外,此税法只适应于江浙一带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在内地推行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次年,“一条鞭法”就立杆见影。国库存银700多万两,太仓存粮足够10年之用。
三,建树颇多。
军事上。
张居正派戚继光镇守蓟门,李成梁镇守辽东,又派人平定了南方的叛乱。又派人在长城上修“敌台”3000多座,杜绝了蒙古的入侵。
然后,又与蒙古的俺答汗讲和,开市贸易。
1579年,以俺答汗为桥梁,与西藏建立了良好的封贡关系。
水利方面。
张居正启用水利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运河,以50万两白银治理成功。造福黄河、淮河流域的百姓,也使得运河的漕运畅通无阻。
可惜的是正当张居正的改革初见成效,大明朝蒸蒸日上之时,张居正本人却积劳成疾。在“一条鞭法”推行的第二年,张居正还来不及对新税法做出修正就因病去世了。
万历皇帝的“败家”行为
张居正去世的第四天,万历皇帝就罢了潘晟(张居正举荐的),开始清算张居正了。结果,皇帝派人抄了张居正的家。堂堂的一个首辅,家人被逼自杀的、逃亡的、饿死的皆有,惨不忍睹。
张居正的新政,也被反对派们弄得面目全非。
没有“恩师”张居正的压制,万历皇帝终于可以亲政。可以大手大脚的花钱,按自己的意思活着。万历皇帝送爱子去开封就封,仅良田一项就给了1万顷。
更糟糕的是万历皇帝没有政治天赋,驾驭不了朝堂上大臣,也没有决策政务的能力。没有多久,就对政务失去了兴趣。
先是因为“立储”与大臣们发生冲突,以“怠政”抗议。后来干脆不再上朝,直接玩起“罢工”了。
在万历皇帝的操作下,税收开始下降,国库的存银流水般花了出去。张居正打造的高效率行政队伍,也重新开始“腐化”。
万历皇帝的“罢工”,导致行政系统出现了严重问题。甚至,官员的任命都会出现问题。1602年,南北两京缺尚书3人、侍郎10 人,地方上缺巡抚3人、知府25人。如此的政府,其效率可想而知。
努尔哈赤从1583年开始起兵到1616年起兵反叛,历经33年。33年内,努尔哈赤逐步坐大到不可收拾,明朝中央居然毫不知情。满清入关,万历皇帝的“罢工”,是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
张居正、隆庆皇帝在九泉之下,目睹了万历皇帝的“神操作”,想必会痛骂万历皇帝“不肖”或者“败家子”的。(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德全不畏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是大明帝国万历年间的第一权臣。
隆庆皇帝的时候,首辅高拱一手遮天,使得朝政成为内阁的一言堂,张居正上位之后,甚至使得他自己的威信比起皇帝来说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大明王朝灭亡于1644年,崇祯皇帝的一生遗憾落幕,背上了大明亡国之君的名号。但是后来,有人指出其实起肇于万历,是张居正的错。张居正究竟做了什么?
高拱这个人的影响力始终是一直存在着的,强如张居正,都没能立刻摆脱他的阴影。高拱是曾经退出过内阁,担任过两次内阁首辅的能臣,张居正担任过徐阶的二把手,也就是内阁次辅,这个时候的张居正不过才40岁而已,而在之后高拱夺权的战争里,张居正不顾徐阶对自己的提拔,反而站在高拱这边,这也就是张居正能够位居高位的原因之一。
万历皇帝即位的时候,张居正被提拔做了首辅,这个时候的万历皇帝不过才10岁而已,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所以张居正也就可以放开手脚去改变大明的朝政,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的话,就是放飞自我。
张居正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改革,推出万历新政。当时那个年代,的确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事实上,张居正很多的新政都是为国家着想的,但是其中有一条却最终葬送了大明帝国的未来,那就是后来为人诟病的“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最早的提出是在嘉靖十年的时候,不是张居正的首创,张居正不过是觉得这个政策好,然后借助他手里的权势,借机将这条法推广到了全国。 根据《明史》记载,一条鞭法的内容差不多是:
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乍看一下,这条政策非常的好,统一赋税徭役,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税收制度,但是明朝税收的情况一直都是贪腐作祟、贪腐操作的,朱元璋是农民,大明农民的田税非常的低廉,比起同时期的日本来说简直就是低端,大明田税百分之二十,朝廷征收上来的税款低的不能再低,崇祯时期就因为这个原因国库空虚无法拿钱去抚慰招安的士兵,导致士兵大乱,改动税款的征收策略其实是件好事,可是那些贪腐的人却因此再次收获了大利,惠民政策始终无法运用到人民身上。
“一条鞭法”实施之初,因为张居正的存在,没人敢撼动,但是张居正却没有留下一个靠得住的继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一死,万历小皇帝终于摆脱了“叔大”的阴影,可以正式亲政,张居正生前的那些变法开始摇摇欲坠。
因为清丈土地,使得一些地主官僚被迫缴纳了他们隐藏多年的“黑田税”,土地兼并更加的严重,如果张居正还在的话,这些变法不仅不会受到破坏,反而还会带领大明走向繁荣,但是却演变成了这样:官场腐败更加严重,土地兼并使得一些官员可以贪污更多的税款,真可谓是“贪腐良策”。
万历年间还好,国家国库还比较充盈,还能够撑的起“万历三大征”,但是到后面呢?闯王李自成起义,辽东后金虎视眈眈,大鼠疫肆虐,朝廷国库空虚,只好加派“三饷”,但是因为这,各种“鸭饷”、“牛饷”都跑了出来,大明也就因此变得千疮百孔了。
历来现实
关于明朝的历史,近代以来争论最大。原因也很简单,明朝灭亡之时,朝廷上下依然齐心奋力作战,明朝依然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明朝依然有诸多能力超强的将领,明朝人依然誓死不降。
明朝不同于任何一个朝代,朝廷并非特别昏庸无能,百姓也并非不拥戴明朝,但就是这么一个世界超级帝国,骤然崩塌,令人惋惜的同时,也给世人留下了争论不休的话题:明朝到底是怎么灭亡的?
有人说明亡于崇祯,有人说明亡于天启,有人说明亡于万历,更有人说明亡于嘉靖。
但是纵观明朝上下200多年的历史,我实在看不出明朝是怎么亡于张居正的!
而相反的是,张居正的下场是很惨的。
生前伟大,死后抄家!
明朝现状
明朝是一个很奇怪的朝代。自老朱拼命打下江山以来,整个明朝能让人叫出来的雄才大略的皇帝,只有朱棣一人。但凡有些作为的,或者正准备有所作为的皇帝,基本都是早早暴毙。
但是明朝有名的能人很多,超级无敌的也不少。但纵观明朝历史,我认为对明朝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于谦,另一个就是张居正。
于谦在也先率军打到北京城的时候,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以一己之力拯救明朝江山。但也只在一时,而张居正就不一样了。
张居正是个天才,但仕途之路坎坷。等他坐到首辅的位置时,明朝的大好河山其实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了。
嘉靖这个皇帝,聪明伶俐,但就是不干正事。党争,就是从他这里开始的。
嘉靖看着一群太监和一群大臣斗来斗去,觉得很开心,斗着斗着,明朝不行了。
在严嵩的祸害下,可谓是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大明朝岌岌可危。
好在徐阶把严嵩搞死了,然后嘉靖死了,徐阶老了,张大人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第一贤臣张居正
张居正是很伟大的。史学家评价张居正曾说,救明朝30年。相当于延长了明朝八分之一的寿命。
张居正当上首辅之后,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针对明朝当时的现状,在赋税上推广“一条鞭法”制度,将纳税的粮食直接转换成银两,大大简化了税制;在政治上推广考成法,严厉打击了地方官府不作为的现象;在军事上任用戚继光大力清缴倭寇,任用李成梁镇守辽宁边关,并在边疆地区实行互市,以此减少边关地区的战争,并发展经济;在土地上重新丈量土地,大大增加的耕地面积,间接增加了粮食和税收。
张居正的改革是非常成功的,将衰败的明朝经济直接带到另一个巅峰。将这岌岌可危的明朝江山硬生生支撑了起来。
当然是人就会有缺点,太厉害的人缺点也会更加明显。
张居正的缺点就是骄傲。因为他不仅有才能,而且他很帅。传闻和万历生母李太后有染,万历正是在他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但他太骄横,在位期间得罪不少人,又对万历要求严格导致万历心里不满。所以他死后,小人状告他,万历直接就默许了。家就这样被抄了。
明朝灭亡,强行归罪张居正?
但是若强行归罪张居正,还真有两点是张居正埋下的隐患。
其一,张居正任用李成梁镇守辽宁,并训练出赫赫威名的辽宁铁骑,一度防明朝边关几十年无人敢犯。但李成梁这个人,和努尔哈赤关系很深。努尔哈赤是他收养的义子。努尔哈赤是怎么发家的呢?
今天来抢点东西,明天来抢点东西,只要不闹太大,李成梁都不会找他麻烦。逢年过节的双方再互相走动一下,久而久之,努尔哈赤就起家了。到后期,李成梁发现自己已经按不住努尔哈赤了。
再后来,努尔哈赤就天天来搞明朝了。
其二,张居正在位的时候,由于自己从小是个神童,便对万历要求太过苛刻,导致万历叛逆心太重。结果万历本事也没学太多,一心光想着跟张居正对着干了。
张居正死后,万历便开始造家了。张居正留下的财富,短短十几年内就让万历败坏干净了。于是,万历二十四年,开始征收矿税了。
矿税的出现,加剧了明朝的衰退。为什么呢?
古代人懂什么地质学?哪里知道你家地下有没有矿?所以征收税的人说你家有,你家就有,既然有,就得交钱。
所以矿税,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敲诈勒索,更可怕的是皇帝是主谋。
但归根结底,这些原因并不是张居正刻意安排的。而张居正在明朝的作用是比任何人都高的,其改革的法制对后世影响也较为深远。所以对于那些说明亡于张居正的人,则有点太过于追究问题的根源了。
陌上说历史
张居正表示,这么大一口黑锅,我背不动,我全家加起来都背不动。
大明亡国,后来人找了不少“替罪羊”,有说大明亡于嘉靖的,有说大明亡于万历的,有说大明亡于东林党的,有说大明亡于魏阉及阉党的,有说大明亡于天启崇祯的。
甚至有人总结说:“明,名亡崇祯,实亡万历,初亡嘉靖”。
说什么“大明亡国,非亡于崇祯,实亡于张居正!”,我还是很少碰见这种说法。
大明亡国,非因一端,仔细琢磨,大概四个方面。
一、兵——逃兵极其严重,最多时,全国逃兵竟然达到120万,战斗力可想而知。
明朝用兵最鼎盛的时候,不是明太祖,而是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
明朝实行的卫所制,地方各省道有卫所,京师有卫所,北方边疆九镇也有卫所。每卫平均5600人,京师的禁军上十二卫,后来发展成二十六卫,不在其数。
在明太祖后期,全国共有卫所300多,全国总兵力达到180万。到永乐大帝时,全国卫所增加到400多,全国总兵力达到了将近280万。至于京师总兵力,更是达到惊人的八十万。
“国初京营劲旅,不减七八十万,元戎宿将,常不乏人。”所以永乐大帝和宣德帝搞了好多次北伐,把蒙古各部揍得俯首称臣。
明朝的兵主要分两大类,一是世代军籍的职业军人,二是雇佣兵,比如戚继光的三千戚家军,全都是雇佣兵。
结果呢,职业军人买通上司当逃兵,雇佣兵也当逃兵,逃到什么程度呢?最严重的时候全国逃兵120万,这是史学家吴晗统计的。
《明史·兵志四》记起吴元年十月到洪武三年十一月,军士逃亡者四万七千九百余。到正统三年这数目就一跳跳到一百二十万有奇,占全国军伍总数的三分之一。士兵怎么逃的呢?举一个例子,要打仗了,朝廷征召卫所兵出征,到半路上,这些人就雇佣人冒名顶替自己,等打完仗了,本人再回到本卫所,而那个被雇佣的人,半路逃亡,实际总兵力大打折扣,例如明英宗在王振忽悠下去大同打也先,号称五十万大军,实则二十几万。
明朝防范北方蒙古和东北的满清,原来有北方的九镇,平时有战事,一般都是京师的卫所出征,跟边军一起作战。同时调集地方的卫所作补充,明成祖的时候,京师的卫所总兵力达到八十万,到了嘉靖帝的时候,俺答围攻北京城,兵部尚书一统计,京师卫所竟然只有39万,逃了一半了。
到了崇祯帝时期,李自成围攻北京城,一统计,京师卫所总兵力竟然五万都不到,还都是些老弱病残。
《明史》卷二六六《王章传》记:“十七年(1644)王章巡视京营,按籍额军十一万有奇。喜曰:‘兵至十万,犹可为也。’及阅视,半死者,余冒伍,惫甚,矢折刀缺,闻炮声掩耳,马未驰辄堕。而司农缺饷,半岁未发。”到了明朝末期,明军稍微有点战斗力的,就数边军了,就说边军,也人数不足,逃亡太半。而京师卫所军的战斗力,简直是渣渣,甚至当时有边军嫌跟京师卫所军一起打仗丢人的记录,因为京师军还没冲锋就逃亡了,连带着有战斗力的边军也跟着逃。
就明朝末年这种军队,它能攘外安内吗?
更可怕的是,明朝越到后期,雇佣兵越多,往往容易反戈朝廷。例如,朝廷在陕西的军队,因为得不到军饷,竟然跟农民军合流,攻取城镇,劫掠百姓。
而张居正做内阁首辅的时候,曾经大力整顿过卫所,要不然所谓的万历三大征,哪来的兵?又哪来的北方几十年太平?
张居正为国家做了好事,却要背亡国的黑锅,他九泉之下,也会欲哭无泪吧。
二、财——税收、藩王、豪强兼并,朝廷无军饷可用。
关于豪强兼并土地和税收,正是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他的一条鞭法,朝廷收入大大增加,如果明朝朝廷坚持张居正的改革措施,明朝何至于有如此严重的内忧外患?
关于藩王拖累国家财政,我只举一个例子,明朝山西河南有几个藩王,结果朝廷要给这些藩王的禄米,二省集全省之力都不能承担一半。想想全国其他地方的宗藩,拖累朝廷有多严重。
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虑者,莫甚于宗藩禄廪。天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诸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以山西言,存留百五十二万石,而宗禄二百十二万。以河南言,存留八十四万三千石,而宗禄百九十二万。是二省之粮,借令全输,不足供禄米之半,况吏禄、军饷皆出其中乎?以至于,崇祯帝时期,竟然无军饷馈兵,还发生军队反叛等恶劣事件。既然无饷馈兵,自然兵力大减,再加上逃兵,拿什么攘外安内?
三、官——党争,宦官乱政。
东林党后来成为明朝亡国的最大替罪羊之一,原因无非是文官集团过于强势。
而我认为,如果说到党争乱政,阉党比之东林党有过之而无不及。
阉党为打击东林党,做到什么地步?非我即敌!无论你这个是不是东林党,只要不是我阉党,不是魏忠贤的孝子贤孙,就被杀,被整,被流放。
所以,崇祯刚继位的时候,朝廷已经几无可用之人。
明朝早期,曾有太监坐镇边军的规矩,到了阉党当政的时候,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于阉党要彻底夺过边军军权。
崇祯帝又刚愎自用,后来也这么搞,这些太监不会打仗,却掌握着军队的指挥权,明军不败才怪。
四、帝——万历废张居正改革措施,天启帝宠信宦官,崇祯帝刚愎自用。
按说明朝的国运,一败于正统帝时的土木堡之变,京营大军精英损失大半,二败于嘉靖帝内阁乱斗,朝政进一步废弛,三败于万历皇帝废除张居正新政,四败于天启帝宠信宦官乱政。
而最终导致明朝灭亡的,除了兵、财、官的问题,还有崇祯帝本人的问题。
关于崇祯帝的问题,我比较同意郭沫若的看法,崇祯帝就是刚愎自用而又“朝四暮三,轻信妄断”,果于诛杀,因此导致“中枢调度不当”。
通俗的讲就是,崇祯能力有限,又不相信百官,搞不定内忧外患。
张居正的改革,增加了国家收入,清明了吏治,虽然没有解决宗藩的问题和豪强兼并土地的问题,不能使衰颓的明朝起死复生,然而也不能把明朝灭亡的锅甩在他头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