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孫子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為往聖繼絕學”之宏願,倡導“體用一源、知行合一、修學並舉”為宗旨的中華國學真修實證的修學平臺。

《孫子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兵者詭道

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方面在宋朝都是達到了頂峰,其中也包括軍事。宋朝官方整理頒行了一部兵法叢書,作為武考的必考科目,這就是“武經七書”,它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軍事教科書,它由《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構成,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孫子兵法》,可見它在中國古代軍事領域的地位 。下面我們就從這部兵書中一些經典的觀點、名句中去一窺它博大的智慧。

《孫子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說: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人,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其中“上兵伐謀”一語是指依靠謀略運用,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綜合運作,不待對立雙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決爭端。

這是《孫子兵法》中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也是孫子首創的戰爭觀。不過孫子的這個觀點也並非憑空而來的,而是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淵源,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和平和道德。《道德經》上講:“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又講:“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可見,中華文化中崇尚和平的精神理念源遠流長,正是在這樣的思想影響之下,孫子才在軍事上提出了伐謀、伐交勝於伐兵、攻城的觀點。

中華傳統文化非常重視道德,我想這一點任何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都有切身體會。在周朝時,針對戰爭就制定了的六大原則,雖然在後來的實踐過程中這六大原則顯得有些迂腐,但是足以說明古人重視道德的程度。

《孫子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例如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非常富有仁德之心和貴族精神,他指揮作戰就完全遵循古人的六大原則,他要求將士們在戰爭中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有次他和楚成王打仗,看見楚軍還在過河,他本可以趁機先行擊殺,但是他不肯。等楚軍開始佈陣的時候,他本可以趁對方尚無秩序,先行開殺,但是他也不肯。他還要求軍士們打起來的時候看看敵人腦袋上,但凡長有花白頭髮的,都不要抓!結果這次交戰宋軍慘敗,宋襄公也受了傷並且後來因傷痛發作而死。後來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評價宋襄公的作戰方式為“蠢豬似的仁義道德”。所以孫武子講“兵者,詭道也”在當時也是一種突破。

古人根本上還是講究和平的,例如墨子就非常崇尚和平,主張非攻。有個非常經典的故事,講的是楚國請機械發明家公輸般,發明了一種攻城的工具,然後準備用這種武器去攻打宋國。墨子聽說後,立即前往楚國,勸楚王不要出兵,然而楚王並不聽從墨子的建議。沒有辦法的墨子請求和公輸般演示攻守戰陣,結果公輸般完全不是墨子的對手,不肯認輸的公輸般說:“我知道怎麼擊敗你,一招就夠了。”墨子回答說:“不過就是把我殺了,但是我的三百弟子每一個人都會我的守城辦法,他們已經在宋國的城牆上等候楚國的軍隊,殺我可以,但是你們卻無法把我的弟子們殺盡。”最後楚王不得不放棄對宋國的進攻。

《孫子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古人有句話叫“自古知兵非好(hào)戰”,懂得兵法的人一般是不好戰的,雖然用兵是以武力對抗武力,但是目的是為了和平。法家提倡的刑法,目的是為了用刑法來作為德治的輔助,所以法家提倡以法治國。但是法治背後如果沒有德治,問題就很大了,《道德經》上有句話叫“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意思是說如果老百姓都不怕死,怎麼辦呢?用真正的死亡來警告他們,讓他們感到恐懼吧!馬謖曾經給諸葛亮提出過一個建議,叫“用兵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真正的勝仗是征服人心,具體的勝負跟奪取人心相比其實並不重要,還有句話叫“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孫子兵法》裡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兵法》中還提出了慎戰的原則,它指出:“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係到百姓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能不認真地思考和研究。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有很多君王都因為沒有慎重地對待戰爭,輕易開戰,導致山河破敗身死國滅,留下了很多慘痛的教訓,但是不輕易開戰也不代表一味的求和。

《孫子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例如漢武帝劉徹,在他的統治時期,一改之前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始展開了強有力的反擊。命名將衛青、霍去病等先後率領大軍征討匈奴,經過多次戰爭,徹底解除了漢朝北方邊患。實際上漢武帝之所以能勝利這跟之前的統治者有非常大的關係,一方面和親政策穩定了局勢維護了邊境安寧,另一方面“文景之治”給漢朝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軍隊是國之重器,不可輕易示人,戰爭事關國家存亡,不能不慎重對待,因此,孫子主張在戰爭開始之前,就要深入分析研究各方面的因素,打與不打,要做出最正確的決策。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感謝您的收看,更多精彩內容盡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