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末袁崇焕是忠臣而非良将,镇辽东因循守旧步步失策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人有三个基本错误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对于不能胜任之事,如果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知,是可能酿成大祸的。明末蓟辽督师袁崇焕,就属于能力不够而担当了重任,最后给自己和明朝都酿成了大祸!1626年的“宁远大捷”让袁崇焕一战成名,美誉天下。袁崇焕俨然成为了大明朝的擎天巨柱。但他在被崇祯重用,督师蓟辽后,却因循守旧,错失战机,甚至擅自杀害大将毛文龙自断臂膀,酿成了“己巳之变”的惨剧,让大明朝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危机。

明末袁崇焕是忠臣而非良将,镇辽东因循守旧步步失策

宁远城楼上现存的红夷大炮

01把一时的“高招”当作永远的“高招”,缺乏统筹全盘的战略眼光。

袁崇焕之所以守住了关宁锦防线,靠的是“凭坚城、用大炮”。依靠这个战法,袁崇焕在辽东修复城池、安抚百姓、屯田储粮,逐步稳住了明军颓败的阵脚。在努尔哈赤死,皇太极刚刚即位之时,袁崇焕派出使团去沈阳吊唁努尔哈赤,并贺喜皇太极登基,目的是为了打探满清的情况,然后跟皇太极议和,争取构筑防御体系的时间。

《清史稿》:“明宁远巡抚袁崇焕遣李喇嘛及都司傅有爵等来吊,并贺即位。”乙酉,遣方吉纳、温塔石偕李喇嘛往报袁崇焕,且遗书曰:“顷停息干戈,遣使吊贺,来者以礼,故遣官陈谢。昔皇考往宁远时,曾致玺书言和,未获回答。如其修好,答书以实,勿事文饰。”崇焕不以闻,而令我使赍还。

就袁崇焕的辽东战策来看,守住关宁锦防线是没有问题的。在他督师辽东期间,满清对辽东明军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

可是,作为一个统帅,只守住关宁锦防线是不够的。我们看看袁崇焕的官职与职权:“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也就是说,他不只是管辽东军务,还要管蓟州、天津、登州(山东半岛)、莱州(山东半岛)的军务。

一个统帅的本领,要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发挥统筹优势。同时对敌方的情况了若指掌。对于战场形势的变化,要采取积极应对的措施。可是袁崇焕的战略眼光太过狭隘,他修城池,组建关宁铁骑(9000骑),这些功劳自然是要给以认可的。但远远没有发挥出一个统兵元帅的雄才大略。

明末袁崇焕是忠臣而非良将,镇辽东因循守旧步步失策

皇太极率领的满清八旗铁骑

02皇太极通过南征北战迅速扩充实力,此时袁崇焕却忙于构筑防御工事,白白错过进攻良机。

关宁锦防线城池坚固,皇太极攻不下来,但他可没有闲着。他开始带着八旗铁骑四处征战,一步步扩大战果,兼并各个政权和部落。皇太极四处征战,换个说法也就是四处受敌,袁崇焕既没有伺机进攻,也能有联络皇太极的敌对势力进攻。

皇太极攻打朝鲜,袁崇焕救援不力。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假装同意了袁崇焕的请和,举兵征讨朝鲜。朝廷命袁崇焕前往救援,但是袁崇焕救援不力。4个月后,朝鲜战败后被迫与清朝议和。随后皇太极从朝鲜俘虏的百姓达几十万之多。随后朝鲜多次到沈阳朝贡:

《清史稿》:“朝鲜国王李倧遣使报谢,并献方物,命阿什达尔汉等往报之,寻以义州归朝鲜。”“朝鲜国王李倧遣其总兵官李兰等来献方物,并米二千石,更以一千石在中江平粜。”

皇太极对女真余部和蒙古各部落进行征伐、吞食、拉拢,袁崇焕无所作为。

从努尔哈赤崛起后,就一直在挖蒙古的墙角,努尔哈赤称汗前后,科尔沁、内喀尔喀等部便与努尔哈赤联姻。皇太极在努尔哈赤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了辽东的女真各部和蒙古诸部,采用征战、和亲、议和等多种方法,使得大清国的实力在皇太极即位后的数年内迅速壮大。

《清史稿》:“冬十月己酉,以蒙古喀尔喀札鲁特部败盟杀掠,私通於明。秋七月己巳,蒙古敖汉琐诺木杜棱、塞臣卓礼克图、奈曼衮出斯巴图鲁举国来附。冬十一月庚午,察哈尔大贝勒昂坤杜棱来降。辛巳,萨哈尔察部来朝贡。 十二月甲午朔,察哈尔阿喇克绰忒贝勒图尔济伊尔登来降。八月辛亥,察哈尔阿喇克绰忒部贝勒巴尔巴图鲁、诺门达赉、吹尔紥木苏率众来归。乙酉,顾特伏诛,俘其人口牲畜以万计。甲午,孟阿图率兵征瓦尔喀。乙未,库尔喀部来朝贡。”

皇太极击败林丹汗,已经打通漠南蒙古到长城关隘的通道,袁崇焕却心存侥幸,未加强蓟州防务。

1626年、1627年由于林丹汗的失策,导致漠南蒙古的许多部落都归顺了满清。在与皇太极的较量中,林丹汗节节败退,丧失大片的领地。1628年二月,皇太极大军征伐察哈尔,吞并了察哈尔及哈喇慎之故地。林丹汗失败后,被迫西迁。漠南蒙古的大部分已经纳入了满清的版图。但是袁崇焕没有加强蓟州防务,致使“己巳之变”,清军破长城而入。

通过以上的史料我们可以得知,皇太极打朝鲜,用了四个月,袁崇焕没有趁机大举进攻满清,却只忙着筑城,大明朝失去了重要的藩属国朝鲜。1626-1929年的满清,正在急剧的征伐和扩张。虽然有很多的部落来归附,但很多都是通过征战才被迫投降的。蒙古的喀尔喀部没有完全归附、察哈尔部林丹汗还在与满清作战。应该说满清也是四面环敌。这个时候,如果袁崇焕具备足够的战略眼光,能够联合满清的死敌,在满清征伐朝鲜之际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料想也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奈何只是象征性的救援朝鲜,致使牵制后金的朝鲜身陷绝境,不得不与满清议和结盟。等到皇太极完成了一系列的征伐结盟之后,实力上又大大的增强。

明末袁崇焕是忠臣而非良将,镇辽东因循守旧步步失策

天启五年的辽东形势图

03擅杀毛文龙,自断臂膀,失去牵制满清的重要力量。

毛文龙在王化贞做辽东巡抚时,受到提拔重用。他领兵杀入镇江,占据皮岛,开创了东江镇军事基地。之后又得到登莱巡抚袁可立的大力支持,配合袁可立在辽东半岛(满清的大后方)“七战七捷”,收复金州、永宁堡、旅顺、岫岩、盖州等地,得到朝廷赏识,官至左都督平辽总兵官。毛文龙在登莱防线这条战线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效的牵制了后金的兵力。后金把毛文龙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几次派兵来剿都没有成功。奈何后金没有海军,拿毛文龙没有办法。请看看当时明朝官员对毛文龙的评价,充分说明毛文龙的实力。

董其昌:"毛文龙以二百人夺镇江,擒逆贼,献之阙下,不费国家一把铁、一束草、一斗粮。立此奇功,真奇侠绝伦,可以寄边事者!如此胆略,夫岂易得?使今有三文龙,奴可掳,辽可复,永芳、养性可坐缚而衅之鼓下矣。"

袁可立:"奴酋逆天顺犯,于今七载。赖毛帅倡义,屡获奇捷,大张挞伐之气。据所报功级解验,前后大小三十余战,斩首共一千九十七级数逾,上捷者共五次,总获器械、弓箭等件共五万。当我圣主宵旰之时,人心危惧之日,海外有此奇功,其应陛应赏应恤之官兵相应敕部,行巡按御史覆勘,再为议序,以候俞旨施行。"

在《清史稿》里,也多次记载了毛文龙攻打后金的情况:

“五月,毛文龙寇辉发,戍将楞格礼、苏尔东安追击歼之。 秋七月壬寅,宴有功将士,酌酒赐衣。镇江城人杀守将佟养真,降於明将毛文龙。毛文龙之众屯田於鸭绿岛,使楞格礼袭其众,歼之。六月癸卯,毛文龙兵袭耀州,戍将扬古利击败之。

秋八月,遣土穆布城耀州,明师来攻,击走之,获马七百。毛文龙袭海州张屯寨,戍将戒沙击走之。十一月乙卯,命阿敏击毛文龙,败之。并谕李倧曰:“我留兵义州者,防毛文龙耳。”

这些记录的事件肯定是有的,只是满清对史料进行了篡改,总是在说自己胜利,毛文龙每次都败北。试想一下,如果每次都战败,毛文龙还有什么资本继续打后金呢?

毛文龙占据皮岛后,占山为王,在岛上做起了生意。东江镇实有兵力2万左右,但岛上汇聚的人数有十万之众。他多次派兵偷袭后金,还派人去挖后金的人参。但是,由于毛文龙虚报军饷,花费巨大。在登莱巡抚袁可立离职后,毛文龙更是不受节制。袁崇焕接手辽东以后,多次上书朝廷要派文官节制毛文龙,要核查毛文龙军队的实际人数,要在皮岛上建立蓟辽督师的办公行馆,毛文龙都一概的驳回或不加以理会。最后,袁崇焕借视察毛文龙军队驻地之名,矫诏杀死了毛文龙。

毛文龙的死,是袁崇焕自断臂膀,是大明朝自毁长城:

陈良训:"今日所恃海外长城者,非毛文龙者乎?"

高汝栻:"宁远之役,奴拥众入犯而终有内顾之虑者,殆文龙牵制之力欤。"

吴惟英:"昨夜营星色黯然,讣音忽向路人传。但嗟韩信成擒日,不见蒙恬御敌年。 功业已沉沙碛雨,精灵犹锁海门烟。好收战骨鸱夷里,归葬西湖岳墓边。"

客观来讲,毛文龙拥兵自重、不听节制、虚报军功,论罪该杀,却不能杀。纵然论罪该杀,也由不得袁崇焕擅自杀害,还得由三司会审,君王决断。而且在大明朝内忧外患如此严重的时候,是万万不能杀这位能够牵制满清的悍将。尤其在毛文龙死后,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首先是四个月之后,皇太极无所顾忌的率领大军,绕道蒙古从长城隘口进入关内,围攻北京,横扫京城附近上千里,掳掠人畜数十万,这就是“己巳之变”。再次是造成原毛文龙的部将相互杀伐,争权夺利,分崩离析。最终导致原部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纷纷带着部队投靠满清,而且还带去了数百门大炮和最先进的造枪造炮的技术及团队。这些可都是令大明朝痛心疾首,扼腕叹息的悲剧!

明末袁崇焕是忠臣而非良将,镇辽东因循守旧步步失策

袁崇焕杀毛文龙

结语

我们应该对袁崇焕的历史功绩给以认可,特别可以肯定袁崇焕是大明朝的一位忠臣,不存在“通敌叛国”的事实。但是袁崇焕确实没有总揽全局,运筹帷幄的才能和智慧,也没有容人的雅量和气度。其因循守旧,步步失策,丧失重要盟友、甚至自断臂膀。崇祯重用袁崇焕应该属于“小材大用”,不堪重任,既害了毛文龙和袁崇焕,也害了崇祯和大明朝。

参考资料:《清史稿》、《明史.袁崇焕传》、《崇祯长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