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抽成最高至25%,外賣平臺“瘋狂收割”餐飲商家!


抽成最高至25%,外賣平臺“瘋狂收割”餐飲商家!



文丨職業餐飲網 佳餚


“做外賣現在賺不到錢了!”

外賣平臺抽成逐年水漲船高,最高已經上升至25%!

北京通州一家以外賣為主的快餐品牌老闆直言:“以前因為外賣平臺各種補貼,確實賺了不少錢,但是現在基本大部分的利潤都被平臺抽走了,根本沒得賺啊!”

這讓本就利潤微薄的餐飲店鋪面臨非常棘手的生存危機!一瞬間被逼到了絕路!

1

外賣抽成逐年增長,最高飆升到25%


1、前期平臺倒貼,大肆燒錢補貼商鋪


2015年可以說是商家入駐外賣的絕佳時機。

因為各大外賣平臺都處於起步階段,需要大量的商家入駐平臺,因此倒貼的為商家提供各種補貼,不僅擴大了自己的商鋪範圍和數量,也相應的救活了一批經營遇到困難的店鋪。

就以一品三笑為例,雖然後續因過度依賴外賣平臺而關了多家門店,但是不得不說一品三笑在2015年趕上了外賣的紅利,上半年加入餓了麼外賣平臺,下半年一品三笑的整體業務就翻倍增長。

小試牛刀成功之後,一品三笑接著陸續加入了百度外賣、美團外賣等多家外賣平臺,在平臺瘋狂補貼下,它的日營業額最高可以達到3萬元,遠遠超過堂食,外賣平臺可以說比“親媽”還親。

2、過渡階段抽成至15%-18%,日子勉強還能過


當然,燒錢手法確實是起到效果的,截止到2017年7月,美團外賣用戶就已經突破了2億!

對於平臺來講,用戶以及店鋪數量已經達到標準,補貼就減少了。為了基本的運營和人工的消耗,也需要獲取利潤,於是抽成上漲了!

但是這樣的轉變對於商家來講自然是肉痛的,不僅沒有了以前的各種補貼,還要進行抽成,不過好在平臺客流大,銷售業績佔據整體營業額近50%,15%-18%左右的抽成也在承受範圍之內。

某鴨湯雞腿飯是馬先生在餓了麼平臺註冊的店鋪。“2017年11月開始店鋪在美團和餓了麼兩個平臺做,日單量最高的時候兩個平臺加起來能在400以上,每天淨收入大概有1000元左右,除去平臺的18%抽成,月收入有幾萬塊,雖然與合夥人平分之後賺不到什麼錢,倒也說得過去。

3、現在抽成23%-25%,平臺開始“割韭菜”


根據美團在Q3財報中公佈的數據,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12個月內,用戶總數從2.9億人增長30.3%至3.8億人,交易總金額也達到800億元,同比增長40%!

這也意味著外賣從搶佔市場階段正式走向了盈利階段!

平臺也要賺錢,所以通過提高抽成來維持運營是無可厚非的!平臺的抽成如今已經最高上漲到了25%。

而沒有形成競爭優勢的商家,就成了被割的“韭菜”。

便當店店主王先生自去年6月開始在餓了麼平臺做線上運營,佣金也已經從當時的20%上漲到了25%。而王先生的擔憂則更多,“去年剛做的幾個月是能盈利的,但是現在虧損,現在根本賺不到錢。一方面是佣金高,另一方面為了增加單量就要降低配送費、要補貼滿減,都得自己承擔,成本都是自己的。”


抽成最高至25%,外賣平臺“瘋狂收割”餐飲商家!



2

利潤所剩無幾,餐飲老闆何去何從?


面對外賣平臺這樣的壟斷市場,餐飲老闆卻無力反擊。

一方面外賣已經成為絕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不可放過這一大塊市場。另一方面,很多商鋪似乎已經只能在外賣平臺下“強制經營”,否則只會走向滅亡!

面對外賣市場如此高比例的抽成,部分商家直接選擇黯然退出,一部分商家選擇提高單價轉移成本,還有更尷尬的商家,離了平臺活不了,不離開平臺也賺不到錢,陷入兩難境地!

1、部分退出外賣平臺


“我們店現在簽約的抽成比例是21%。按每個客戶訂餐20元來計算,平臺抽成就要4.2元,再加上3元配送費,以及餐具、餐盒、打包袋的成本,這樣至少要8元,我們拿到手還剩12元。再扣掉食材的成本、水電費、房租、人工成本,基本沒什麼賺頭。要生存,要麼飯菜減量,要麼加價。”西二環路一家中式套餐店的老闆鄭先生說。

除此之外,一家在北京朝陽區經營拉麵館的王先生就開始通過微信建立自己的外賣配送渠道。“沒辦法,外賣平臺收費越來越高,還是自己來做更划算。”

的確,要知道中餐來講,毛利率在50%左右,而高達22%-23%的抽成直接就抽走了商家大半的利潤,加上房租、水電、人工、原材料等成本,商家雖然苦不堪言,但卻也無計可施。

要麼退出,要麼承受,不管怎麼說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賠本生意”。

對此,美團外賣的工作人員表示,平臺抽成提高主要是因為公司運營成本以及人工費用增加,至於有商家退出平臺,一方面是由於店鋪轉讓以及合同到期,另外就是一些商家本身競爭力不強,退出是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


抽成最高至25%,外賣平臺“瘋狂收割”餐飲商家!


(商家需要根據不同的店鋪活動支出費用,顧客支付25元,商家只能收到20元出頭)


2、部分商家轉移成本,提升平臺產品單價


面對這樣的高額抽成和各種必要的補貼活動,不少餐飲人共同選擇——平臺漲價售賣。

但是,漲價雖然解了外賣平臺一邊的困擾,卻“得罪”了消費者。對消費者來說,可能並不能完全明白平臺於商家的難處,只覺得外賣比堂食貴,商家貪得無厭!

商家裡外不是人不說,更讓顧客產生了信任危機。

這對於本就靠流量存活的外賣商家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3、部分純線上外賣店鋪將被淘汰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外賣平臺還有“兩幅面孔”。

一家在上海運營的楊國福麻辣燙,平臺抽成僅在15%,因為這樣的知名自帶大流量的商鋪,以品牌的名義與平臺溝通自然會有較低的抽成 ,有較強的議價空間。

而一些流量比較小的店鋪就只能承受20%-25%不等的高額抽成,本就利潤微薄,難以生存,靠外賣才有了一線生機,而現在再加上高比例抽成,這些末流的小店自然就面臨著淘汰危機。

小結:

幾年以來,外賣平臺逐漸強勢,餐飲商家根本就無法與其博弈,於是成了被瘋狂收割的對象。

抽成逐年遞增,讓餐飲人不知所措,也無計可施!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