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假如太平天国里没有内讧的话,清军打得过太平军吗?


用偏学术化的说法,太平天国的失败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下灭亡了。但通俗些讲,其实很多人都清楚,太平天国之所以由盛转衰,最为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窝里斗,也就是震惊一时的天京变乱。

这场变乱,是因洪秀全和杨秀清之间的矛盾崔生的,而善于驭人的洪秀全,煽动韦昌辉、秦日纲率兵屠杀了东王府,随后又处决了韦、秦二人。在此期间,翼王石达开府邸也被血洗,之后因洪秀全的猜忌而负气出走。

天京变乱说来轻松,可实际上却是一场天大的血案,东王、北王、燕王这些卓越的军事领袖,先后丧命,翼王石达开又率精兵出走,而一并丧命的,还有南京城内的数万精锐和许多在任的官员。尸堆如山,血流成河,乃是对这场变乱最好的形容。

数万精锐是多大的战斗力?或许我们很难用具体的公式来形容,但却可以同北伐的太平军做对比。定都南京之初,林凤祥、李开芳等人率两万广西兵北伐,一路势如破竹,直逼京畿,令清廷大为震动。只可惜后因援军接应不力,被清军剿灭。试想,若是这几万人投入战场,而不是死于内乱,又将如何?

再说翼王石达开的出走。石达开原本就是太平军中的核心人物,其军事才能不下于杨秀清,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石达开成为了与清军抗衡的主要力量。然而,在天京变乱中,石达开因不满韦昌辉过宽的打击面,进行了规劝。结果,杀红了眼的韦昌辉,竟又发兵围攻翼王府邸,逼得石达开夜缒而出。

后来,洪秀全为了推卸责任,又命人杀了韦昌辉和秦日纲,召回石达开后,也是处处提防。最终,石达开领精兵出走。如此一来,南京城内原本就丧失了许多精锐,此时又发生了内部分裂,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势力的削弱。

与此同时,洪秀全骄奢淫逸,躲在天王府内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根本就不再具有往日的壮志雄心。可以说,腐败和内讧,使得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遭受了严重打击。从这一角度来讲,尽管太平军中有很多乌合之众,可若不是天京变乱,还是很有可能推翻清王朝统治的。


史海烂柯人


另类君开讲^_^

即便是太平天国这边没有内讧,众志成城,也只不过是能多支撑几年罢了,清军剿灭太平军是迟早的事。理由如下:

首先,太平天国领导层整体素质偏低。从太平天国决策圈来看,冯云山水平最高,只可惜死的太早,萧朝贵的水平也可以,但是他活着的时候就拉拢韦昌辉压制杨秀清,在他死后,韦昌辉等人都被杨秀清压的死死的,开不了分基。

在天王和东西南北四大王中,杨秀清的水平高于洪秀全,高就高在他有战略眼光。占据江浙富庶地区这个战略思想就是杨秀清提出来的,然而定都天京后,这帮鸟人不思进取,沉湎酒色中无法自拔,根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其次,与太平军相比,清政府这边虽然大厦将倾,但曾左李为代表的地主武装相对来说军事实力和个人素质都非常可观。

据后来曾国藩日记中记载,他们俘获李秀成等高级将领后,才知道原来太平军将领的兵书只有两本:《水浒》和《三国》。

我们再看湘军的构成,曾国藩编练湘军所用将领均是儒生出身,士兵则是个性淳朴意志坚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反观太平军那边几乎是拉壮丁,在湖北地区一路烧杀抢掠,夺城后强征平民入伍,连农妇都被强征,如有不从就点天灯(烧死),这就导致太平军内部逐渐离心离德,就算没有天京内讧,分崩离析也是必然。

最后,西方列强的态度。最初英国曾考虑扶持太平天国取代清政府,可一接触大为惊诧,原来这帮人比义和团还要脑残,居然认为耶和华上帝是自己的亲爹,根本无需权衡,英国就放弃了和太平天国的合作意向,转而支持曾左李的地主武装。

列强的底线是在华利益不受侵犯,而洪秀全这边是不承认列强在华利益合法性的,所以列强的态度必然是除之而后快。

综上所述,太平天国就算是没有内讧,也会被清政府剿灭。


另类文史


笔者很喜欢太平天国历史,试做回答。太平天国即使没有内讧,也不可能打得过清军。

第一、从军事实力对比来看,清军较强。清军拥有曾国藩训练的湘军和李鸿章训练的淮军,而且清朝军事武器确实要比太平军先进很多,并且清朝对太平军武器的进口进行了军事封锁,太平军枪支弹药全靠走私。

第二、太平军军事战略不行。太平军定都天京以后,在未发生内讧前,就已经偏师北伐,但却没有有效的支援林凤祥、李开芳的队伍,虽然孤军北上的北伐军也一度牵制了大量的清军,但是毕竟还是让几万战斗力最为强悍的军队白白葬送在北方,也没有摧毁清政府的老巢。而且太平军打仗常常是打一地,丢一地,再回去打,不如武汉是三进三出。这样流动作战,消耗实力不说,很难积攒财富,且受老百姓厌恶。

第三、读书人对太平天国的恨意。对传统文化的过分破坏,让读书人万分厌恶太平天国政权,一场反清起义演变为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的斗争,成为汉族人自己的斗争。

曾国藩著名《讨贼檄文》曾言:“李自成至曲阜不犯圣庙,张献忠至梓潼亦祭文昌。粤匪焚郴州之学官,毁宣圣之木主,十哲两庑,狼藉满地。嗣是所过郡县,先毁庙宇,即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凛凛,亦皆污其宫室,残其身首。”

第四、外国由中立转为支持清军。在华洋人由中立转为支持清军,因为太平天国禁止贩卖鸦片且清朝统治维护更利于外国人在华利益,在华西方国家组建洋枪队帮助清军镇压天平天国。

如果喜欢作者文章,请及时关注“重说中国历史”!作者每日分享教科书以外的历史,谢谢支持!


文史工作坊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太平天国那些事儿。(约700字,阅读需2分)


清军镇压了太平军,这是铁的历史事实,我们常说历史不容假设,但是有时候假设一下还是蛮有意思的。

这个问题就是如此,我们知道太平天国的内讧使得太平军元气大伤,如果不吃李秀成、陈玉成等将领,太平天国恐怕早就完蛋了。

那么,假如太平天国不内讧呢清军打得过它吗?

笔者认为,太平军的失败是必然的,与其是否内讧没多大关系,假如太平军没有内讧,清军依然会消灭太平军,只不过过程会比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历史更加曲折。

为什么打得过呢?

首先,镇压太平军的清军早已不是八旗绿营那种朽木不可雕也的部队,而是拥有现代化装备且作战勇敢凝聚力超强的湘军以及后来的淮军。湘淮军虽然面对太平军吃过亏,但其军力却是越来越强,相反,太平军军事力量是呈下降趋势的,尤其是那些从广西来的老兵大多战死过后。

其次,洋人并不站在太平军这边。太平天国运动一开始之际让西方列强万分高兴——他们都是上帝的信徒。结果后来他们是大跌眼镜,太平天国非常失望,虽然有些洋人帮助太平军(多是两面派人物),但总体上或者从政府层面而言,他们的态度很鲜明:华洋会剿。

最根本的原因是太平天国即便是没有内讧,也会迅速腐朽,这是其阶级局限性。太平军的内讧根源就在于其腐化堕落,而不是因为内讧才腐化堕落。

为什么说过程会更加曲折呢?

这里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悍将石达开的精锐部队一定是让清军头疼的军队,要解决这部分太平军,清军得拿出更多的消耗。其二,太平军占据的江浙地区,乃中国的财富重地,太平军得不到知识分子的支持(这也是其失败的重大原因),但可以通过搜刮度过艰难的日子,不过缺少洋人和江南士绅支持的太平军,其财力必有枯竭之日,但这个时间会很漫长。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其实,清军的总体实力始终在太平军之上,即便没有天京事变,清军最后还是能消灭太平军的。

因此,天京事变只能说是加速了太平天国的覆灭而已,并非是其灭亡的首因。



其实,太平天国运动一开始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巨大的破坏力,并非是太平军真的战力太过强大,而主要是因为清朝当局过于腐败和清军过于无能。




太平天国爆发的背景是,当时百姓一方面饱受腐朽的满清政权压迫,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列强不断深入的文化和经济入侵,使得本就脆弱的小农经济开始不断被破坏。在内外的双重打击下,越来越多的贫苦百姓破产,食不果腹,怨声载道……

此时,洪秀全等太平军领袖,披着宗教的外衣振臂一呼,立马在中国激起千层浪,得到广大底层百姓的支持和响应。



而早期骨干东王杨秀清又是个厉害的角色,他战略眼光很高,睿智的选择快速进军江南,占据南京。最终让太平军得以快速攻下富庶的江南地区,并依托长江天险,一度形成与清廷分庭抗礼之势。

然而,太平天国政权的实质其实和满清是一样的腐朽和落后的,尤其是定都天京(南京)后,获得江南丰厚财富的天国领导集团更是快速腐化。



他们不再剩胜追击,扩大对清军的战果,反而享受现有的利益,贪图享乐,并且变得越发的穷奢极欲。这样一来,就连统治区内的老百姓也开始逐渐看透了他们的本质,使得他们失去了群众基础,天国军队也丧失早期的活力和斗志。

与此同时,清朝当局却逐渐从起初的混乱中逐步恢复过来。一方面摒弃旧有的破败军队,开始重用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中兴汉臣,团练地方新军。



另一方面直接与洋人勾结在一起,从而获得洋人先进武器和军事人员的帮助,甚至直接获得洋人军队的武装干涉。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军开始逐渐赢回了战争的主导权。



此外,自始至终太平天国真正控制的疆域其实并不大,鼎盛时期也就控制着江苏南部,江西,浙江和安徽大部,湖北东部这些地方。

而清朝当时还坐拥全国,无论人力还是物力都远在太平天国之上。太平天国实际上是以一隅而敌全国,其结果自然和吴三桂无疑。



因此,即便太平天国自己不内讧,以天国统治阶级那种腐败速度,江南的钱粮很快也会被他们消耗光的。再加上清朝军队的不断提振和洋人干涉力度的增强。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太平天国也是撑不了几年的。


这些历史要读


当然能。

这不是太平天国有没有内讧的问题,而是太平天国整体实力就远逊于清军。

用《康熙王朝》里面的一句话来说:清朝镇压太平天国是“以全国而敌一隅”,清朝必胜!

下面“静Yes”就分析一下为什么清朝要比太平天国强:

1、清朝的“国际纵队”

在教科书上,太平天国的结语是:“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最后失败!”

这说明,最后击败太平天国的,除了清政府,还有外国势力,这里的外国势力,指的是英法等国家。

从太平天国爆发开始,西方国家就密切观察中国的动向,其中侵略中国最多的英法等国此时选择了“中立”,希望在形势明朗一些的时候再选择站队。

在等待的同时,洪秀全的启蒙老师罗孝全来到南京,他此行的目的是考察太平天国,也为各个观望的西方国家提供有用的参考。考察的结果是罗孝全大失所望,认为太平天国根本就是一个邪教组织。

在罗孝全没有来到南京前,西方国家只是知道太平天国信仰基督教,这让西方国家有了好感,但是在罗孝全揭露了本质后,西方国家开始转变态度。而西方国家曾和忠王李秀成商讨割地事宜,被李秀成断然拒绝,这也导致西方国家最终选择站队清政府。

随后西方国家开始大量帮助清朝装备军队,并组建洋枪队直接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作战,在这样的打几下,太平天国最终灭亡。

清朝相比于其他朝代更加务实,这是他们能够坐稳天下的原因。简单说来就是敢承诺,敢给好处,这让下属成为利益相关者,自然积极性倍增。太平天国爆发后,清朝允许地方汉族武装招募团练对抗太平军,并提拔很多汉族官僚,这让曾国藩在日记里面高呼了好几声吾皇万岁。

正是由于清朝肯下血本,才有了一帮死心塌地的平叛力量。而对于西方国家,清政府也敢于大肆割地赔款,满足其侵略欲望,因此列强纷纷帮助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国。

2、太平天国内讧不可避免

洪秀全作为一个四次科举都没有考上的失败者,猛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政权,肯定内心是无所适从的。

从最初的拜上帝教,到1853年攻陷南京,事实上,洪秀全一直都在蒙骗自己的下属。而和他一起蒙骗天国子民的,还有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以及翼王石达开等。

其实历朝历代推行愚民政策的王朝大有人在,这是巩固统治的一种形式,比如佛教的盛行,但是太平天国的愚民政策本身就有漏洞。

洪秀全蒙骗下属的方式是“天父托梦”,就是和大家谈笑风生的时候,突然啊的一声,戏精洪秀全晕死过去,口吐白沫口眼歪斜四指颤抖,而在众人手忙脚乱施救的时候,洪秀全又突然恢复了正常,然后给大家说,刚才天父让我去了一趟,告诉我接下来大家应该怎么办!于是众人信服,并坚信洪秀全真的是上帝的次子。

要命的是,东王杨秀清也取得了这项专利,而且杨秀清还通过“天父托梦”识破了清军间谍的炸弹,救了大家一命,所以大家也相信杨秀清是上帝的第三个儿子。洪秀全虽然不爽,但是不能拆穿,否则自己就要受到质疑。

而杨秀清取得专利后,还上瘾似的经常拿来用用,后面发展到洪秀全只是个符号,而杨秀清成了天国军政一把手,洪秀全虽然还是名义的老大,但是地位岌岌可危。

这种如鲠在喉的感觉一直持续了三年,直到天京事变的到来。韦昌辉接到洪秀全密令,杀掉杨秀清全家,而后被洪秀全杀掉,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可以说,正是由于太平天国本省的欺骗性质,才让矛盾最终激化,这是先天的漏洞无法修补,所以太平天国的失败也就无法避免。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假如太平天国没有内斗的话,还是打不赢清军,但是坚持的时间会更长。太平军面对的敌人不是清朝八旗兵,而是汉族地方武装湘军、淮军以及国外殖民军!清朝与列强合击太平军,虽然持久但一定会消灭太平军的!

太平军和清朝一样不得人心,相比较而言,上层民众与外国列强更加支持清朝。太平军转战数十个省份,割据东南而王,在战争中杀伤无辜民众数量极多。因此太平军所过之处百姓并没有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而是能逃多远逃多远,逃不走的不是被太平军杀了,就是抓去做苦役了!

太平天国奉行拜上帝教,对内消灭儒家文化,对外排挤基督教,因此中国广大读书人不支持天国,外国列强也视天国为异端邪说。中外势力内外夹击太平天国,就算太平天国钢铁一块,时间久了也会被销毁于无形!



太平天国内部实行原始的分配制,所有财产都是天国的,百姓没有一点私产,大家同吃同住,有饭一起吃,没饭大家一起挨饿。这样的制度不利于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时间久了太平天国的经济会崩溃,没有钱了,太平天国必败无疑!


大秦铁鹰剑士


目前国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观点从自身需要呈现两种极端化倾向,一个是极端美化,一个是极端丑化。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人被迫选边站,或者明哲保身。

所以如果要回答太平天国不内讧能否推翻战胜清军,就涉及敏感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质问题了。笔者也不敢涉足。

笔者只能从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说一二,大家自己领会。

太平天国运动提出的均田思想这个是中国古代哲人理想也是其他农民运动一贯的做法。但是其提出了当时西方的一些宗教和政治思想却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超脱儒家道德的思想因为和今天的某种渊源而不能深讲,但是其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破坏却为后面洋务运动和东南互保乃至辛亥革命和五四后共运提供了人文基础。所以为什么后来大革命北伐广西广东湖南等都是走在最前列,而重儒家思想的支持北洋系民众多半在北方的缘故。

那么为什么太平天国当时会失败,而几十年后更加先进的思想鼓舞农民和打击封建儒教会成功呢?根源还在于太平天国提供一个理想的公平的均田均产社会,并改造人的思想奉献给天国大众却缺乏一套组织制度去约束权力,他们之前也没有这样的先行者,于是就出现了均田时农民积极性高,地主逃亡,但是后面太平天国官员却脱离群众腐化挫伤农民积极性,再后是山头主义权力倾轧使得太平军内部看不到出路对太平天国提出的理想社会产生动摇纷纷逃离太平军。底层农民则受到太平天国官员的盘剥,发现自己劳动分配吃不饱穿不暖甚至不如给地主干,于是其军事化管理的集体农业也频临破产。实际上到太平天国后期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已经搞不下去了。最终由于这些问题使得太平天国人心渐失。最终失败。

如果从后来的辛亥革命和北伐等运动来看,太平天国运动过于理想化,土地政策太过激进和没有利用满汉矛盾也是重要因素。


证券五分钟


个人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忘了自己从哪里来,不知该往哪里去”,所以得到西方势力支持的清军早晚会打败他们。太平天国刚刚开始的时候大喊人人平等,说的倒是很好听的,就连身在远方的思想家政治家马克思都曾经寄予厚望,认为终于有人可以撬一撬满清帝国这已经腐朽的烂木了。

然而未曾想,等到天平天国有了一定的规模,统治者们开始贪图享乐、极度奢靡,丝毫没有了进取心。马克思极为失望,认为太平天国就是魔鬼的化身。所以等到了身价高涨,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人已经不知道身在何处,大约想着这辈子能花这么多钱享受这么多女人也值得了?所以说,旧式的造反对旧式的封建王朝,就是比谁烂的更快。

天平天国的内讧,来源于领导结构的不平衡。洪秀全一个把持不住自己的秀才,进了钱窝子里面就掏不出来,根本不问朝事,在南京城的这些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门口写着没事别来烦我。东王将所有的实权集中在自己的身上,当太平天国的实力一天比一天强劲,杨秀清已经成为了洪秀全的威胁。当大家正式撕开脸,内讧开始,很多潜在的矛盾就被激发出来了。

洪秀全到底想要建立什么样的政治目标?如果只是想要抢下清皇帝屁股下面的那个王座,却还要喊出天下一家、人人平等的口号,这不是打脸?没听说过住在皇宫里面的皇帝会将普通老板姓当成一家人的。这些成日拿“真龙天子”标榜自己的特权阶级,恨不得自己身上发出光来,以表现自己和普通人的不同,人人平等?可笑了。

当洪秀全真正坐到了梦寐以求的位置上,哪怕就是在南京圈了一块地皮占地为王,哪怕清政府的威胁尚在,他依旧能够安心关门享受,数年连一封诏书都没有写过,出门要64抬大轿。但凡一个满清的皇帝像他这样不问政事、贪图享乐,估计已经被太平天国骂剥了一层皮。

洪秀全以宣扬天下男女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收买人心,拉拢了一大批支持自己的人,但到了后来,还是告诉他们富贵是由天注定的,如此前言不搭后语,自己反倒成了自己当年想要讨伐的那种人。

最后,太平天国失败的直接原因还是没有审时度势,没有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当时西方势力的实力是压倒性的,他们刚开始对太平天国的情况并不十分清楚,英国、法国、美国都曾经派遣过公使和杨秀清洽谈,想要进行深度的贸易合作,希望在天平天国这处得到高于清政府的优惠政策。而当时杨秀清直接回绝了,理由就是外国应该向太平天国纳贡。

而此时,已经在鸦片战争之中尝到了西方列强的厉害的清政府主动向列强求和,承认列强在那些太平天国所控制的城市之中的贸易特权和政治特权。在这场博弈之中,太平天国丧失了西方势力的支持,最终一败涂地。也可以说,在这场比谁更烂的战斗中,西方势力成功给大清续了一条命。


木剑温不胜


假如太平天国没有内讧,清军能打得过太平天国吗?

实则,天京内讧并不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没有天京内讧,太平天国都注定要失败,只不过是内讧加速了它的失败。

太平天国革命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它就是几个落榜的读书人打着上帝的旗号率领一群农民起来造满人的反,而镇压打败他们的,不是满人政府的军队和朝臣,而是另外一批读书人率领的另一群农民。这是为什么?

民族文化礼教的毁灭与保全,这才是胜败的关键。

洪秀全率领的一群农民要毁灭的是中华民族的数千年的文化礼教。而以曾国藩为首的一批读书人率领的另一群农民则是以保全民族文化礼教为名镇压了这次动乱。

李自成到曲阜不敢毁坏圣庙,张献忠到梓潼也祭祀文昌星。而太平天国所到之处毁圣庙,砸孔子像,烧关帝庙,岳王庙,拆佛寺道观,焚儒家典籍。这样一来,就得罪了全天下的读书人,还有信奉佛教道教,信奉天地君亲师的广大农民。试问这样的政权能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上长久存活吗?

起义之初,利用宗教发动聚集群众没有问题,中国历史上大多农民起义都是利用宗教聚集发动群众的,就连朱元璋前期也是利用白莲教。但是你不能乱了几千年形成的纲常伦理,不能毁灭几千年积攒沉淀的传统文化。动摇了中国社会所固有的道德信仰以及风俗习惯,这才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