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人之初,性本善?惡?

小時候老師教我們背《三字經》,至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仍能張口就來。那時不懂什麼意思,只是牢牢記住。課堂上老師告訴我們“善就是善良”,從那一刻開始“人本性是善良”的概念深深留在了心中,也一直相信,因為是老師教的,是書上寫的,是先人總結的。

人之初,性本善?惡?


在 這一概念的影響下慢慢長大,1993年觀看首屆"國際大專辯論賽",這一觀點有了顛覆性認識,一度對當年老師教給我的產生疑惑。復旦大學的觀點“人性本惡”,臺灣大學“人性本善”,復旦大學從《人類的起源》到金庸小說的四大惡人,從儒家思想到荀子學說,從哥白尼、達爾文、弗洛伊德到希波戰爭、十字軍東征、希特勒奧斯維辛集中營……斬釘截鐵,立駁結合讓對方無言以對,從而“人性本惡”的觀點在這次辯論中取勝。當時不能說被洗腦,但是我心中的天平已經歪斜了。

2020年伊始時,一場新冠病毒疫情鋪天蓋地而來,人人自危,每天看著新聞播報,看著數字不斷增長,看著一個個奔赴一線的人員在為他們祈福的同時也在思考,為什麼幾乎全國各地的患者(除湖北外)都是輸入性的,更甚者幾乎都來自於湖北或者到過武漢。當然在疫情沒有通報前離開湖北迴家過年是我們的習俗,為什麼在武漢封城後還會有離開武漢的呢?在這一刻讓我又想起了小時候老師教給我的“人之初,性本善”是真的嗎?

其實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也許不能因一兩個個例而否定什麼,可是生活總是給了我們思考的空間和平臺。

人之初,性本善?惡?

記得讀蒲松齡的《狼三則》時一邊看到了狼的兇惡,一邊又感嘆屠戶的智慧,是啊,“狼亦黠矣 而頃刻兩斃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到底是狼惡還是人惡呢?

狼在空蕩的山谷裡一聲嘶吼令人膽顫,鋒利的牙齒令人膽寒,綠油油的眼光令人退縮,狼的惡盡顯其表;而人的惡則不然,笑眯眯的背後的陰謀,甜言蜜語背後的陰險,表裡不一背後的欺騙……這樣的惡令你無力反抗,無處藏身,還不如狼。

都說虎毒不食子,其實狼亦如此,沈石溪的《五隻小狼》給了我們最好的回答;都說人類的愛的偉大,但是人人在踐行嗎?有多少為了一己之私致孩子於不顧?有多少為了自己的所謂幸福將孩子棄之?還能說人之初性本善嗎?

狼雖然兇殘卻不耍手段,人雖然面善卻滿腹心計;狼雖然冷血卻沒有心眼,人雖然溫暖卻防不勝防;狼獲取食物光明正大,狼性盡顯,人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好,讓別人沒法活;狼情緒不好時會仰天長嘯,人心情不佳時對人發洩……

人生就像做生意,付出不一定有回報,因為現實社會中太多的《農夫與蛇》《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在上演,一切皆源於一個“惡”字。

孩子小時候最愛看《喜羊羊》的故事,每一次結尾都是狼在大喊“我還會回來的”,可是現實中有那隻羊逃脫了狼的利爪?孩子愛唱《狼愛上羊》,可是事實是狼永遠在吃羊。

狼已經夠可怕了,如果碰到披著人皮的狼呢?——殘酷內外的合一,兇狠裡外的極致,我們的選擇唯有遠離。

人之初,性本善?惡?


“人之初,性本善”幼時老師教給我的我仍願意相信,雖然迷茫困惑但依然堅守,我想我們都願意從善起步!

dyi4�\u000e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