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朝为何不像元朝一样东征日本?

用户64079274


很简单啊,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就曾经定下一些“永不征伐之国”,日本在其中名列前茅。既然老祖宗都这么定了,那还打他干嘛啊?



但问题是,真的是这样吗?老朱家的孩子就这么听话?太祖爷说不打就不打?那怎么老头子刚死四儿子就造了大孙子的反?

因此,如果拿所谓的太祖定制、皇明祖训来解释为什么明朝不打日本,是根本解释不通的。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深层次来找原因。

其实不用问为什么明朝不打日本,历朝历代,甚至放眼整个世界,动过打日本本土主意的,也就只有中国的元朝和美国而已。哪怕强如天可汗时代的贞观年间,中国都没考虑过揍日本的问题。



为什么不打日本?因为没必要啊。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我们的眼界都在东亚大陆上,充其量再到中南半岛和朝鲜半岛上顶了天,对于这么个坐船要漂几个月的岛国,我们更希望是用威和德来收服,迫使其加入到整个天朝朝贡体系来。

如果开动大军去征讨日本,打不打得下来都很难说,就算打下来,又怎么长期统治?把他们全杀光吗?虽然放现在可能很多人都举双手同意,但这个做法既不现实也不符合政治规律。但如果只是设置羁糜行政机构甚至扶植亲华政府的话,那用不了几代就得玩完。更何况日本这个国家,既贫瘠又狭小,哪怕是以近代开拓殖民地的眼光来看待,也是没什么攻打的必要的。

再放到明朝这个朝代来看问题。明太祖曾有“片板不得下海”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连海洋贸易都被禁止,更不用说去派海军揍那个至少在当时还没怎么得罪天朝的日本。



到了成祖时期,一休哥的老朋友、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已经派人来承认了大明的老大地位。尽管手里有着当时可以说打遍世界无敌手的无敌舰队,但朱棣还是犯不着去打一个主动认怂的小国,收拾日本的事儿自然也就搁浅了。



但随着室町幕府的垮台,日本陷入混乱,越来越多的日本海贼王来到中国讨生活,倭寇之乱随即爆发。尽管在胡宗宪的领导、徐渭的谋划、谭纶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的战斗中,倭寇被基本全歼,但是成天修道的嘉靖帝是没那个心思去一鼓作气收拾掉日本的。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不久后就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史称壬辰倭乱。此时已经江河日下的明军,收拾起日本来还是一点不费事,尽管带着朝鲜人的难度基本相当于一打五,不过在明军的努力和丰臣秀吉咽气的双重作用下,日本人还是灰溜溜地撤回了本土。他们下一次登上大陆,就是在三百年后了。


虽然对历史的假设都是没意义的,但我还是想假设一下,如果朱棣让郑和像收拾陈祖义那样收拾一下日本,嘉靖让俞大猷和戚继光一鼓作气追到日本,万历让李如松或者麻贵趁着日本内乱偷袭一下日本,也许八十年前打的惨痛回忆,就能避免吧?


青言论史


我们先分别对元朝和明朝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于斡难河(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国。并分别于1227年和1234年灭亡西夏和金朝,完全占领中国华北。向西,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使蒙古人称霸欧亚大陆。



1264年,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成为蒙古的大汗。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在继承汗位后,忽必烈多次进攻南宋,但是均未获得成功。以往灭西夏和灭金都是先争取到南宋联合,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而获得成功的。蒙古人欲故技重施,联合高丽和日本,政治上彻底孤立南宋再图灭之。高丽在忽必烈即位前即已受到蒙古的控制并向其朝贡,忽必烈在位期间更大大强化了高丽的藩属国地位,全面控制了其内政外交。在高丽向蒙古臣服之后,同南宋有很多交流的日本就是忽必烈下一个需要征服的地方。


而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日本第一个将军幕府政权统治下,即镰仓时代。镰仓幕府将天皇权力架空,是一个完全的武士政权。但是源氏在第三代将军之后,家族的直系子弟全部死于暗杀,无人继承。在这时北条家通过与源氏的婚姻关系,取得了“执权”的地位,“执权政治”在北条家进行延续。当时日本的政治格局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天皇之权在将军家,将军之权在北条(执权)家。”


蒙古国在13世纪初向日本送出国书,但是本大权旁落的京都朝廷和实际掌权的镰仓幕府执权北条家发生了分歧。朝廷认为应当以平等立场对蒙古提出的通好要求予以回书婉拒,幕府则采取消极态度,认为这份国书的内容十分无礼,所以不必回复国书。在这种情况下,镰仓幕府开始进行一系列军事部署,以防备入侵。元朝庭的遣使通好被幕府无视,于是忽必烈选择了用武力去征服日本。同时元朝政府也在今天的朝鲜半岛设立了一个特殊的行省-征东行省,专门就是用于征讨日本。



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先后两次发动了东征,而两次东征日本都是因为台风而失败。其后虽然还想进行第三次东征,但因为元王朝需要镇压江南起义,也无暇顾及,最终也随着元世祖忽必烈的驾崩而放弃东征。




而反观明朝时期,形势和元朝大不一样,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陆,而明王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它的主要势力范围还是内地的两京十三省,和以前的汉族王朝一样,最大的威胁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明王朝也成为了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封建王朝。

从明初的北元政权到中期的鞑靼、瓦剌,明英宗时期甚至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朝皇帝都做了瓦剌的俘虏。到了明末,东北地区的满洲崛起以及明末农民起义,明王朝也是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其北部边疆也是逐步缩至长城一线。可以说,终明一代,最大的边患都是来自北方少数民族,它也是无力对日本进行东征的。


落叶知秋0425


明朝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航海技术、海军实力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绝对是全球第一。手握如此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为什么不去东征日本,为后世中华一劳永逸得解决来自东洋的侵略威胁呢?

从历史层面来看,大陆政权用兵日本列岛并非没有先例。在辽朝和元朝两个时期都有针对日本列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在日本人的史料记载中,一为契丹人的“刀伊入侵”、二为忽必烈的“文永•弘安之役”,但都没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甚至沦为败绩,对大陆政权的人员、财富消耗损失很是剧烈,被认为是有伤国本。明朝有鉴于此,从始至终都十分克制忽必烈式的对日军事行动。且在大陆统治者一贯的认识上看来,日本列岛地狭民贫、物产匮乏,这块地域和朝鲜半岛一样不值得去占领,以免形成对华夏腹地的经济拖累。相反,维持着一贯以来的东亚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的朝貢体系,既能稳定帝国周边局势,又能确保不从重蹈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式的败亡教训。



从明朝周边局势来看,威胁帝国安全的隐患始终存在,有明一代都在长城、京畿一线防御蒙古、女真等传统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抢掠。东南沿海一带虽有日本浪人频繁袭扰,但在帝国统治高层看来,倭寇只是以抢劫财富为目地的流寇,他们的威胁相比于曾经创建过金王朝的女真人和建立过元帝国的蒙古人,明显小了许多。在北方强敌隐患仍在的情况下,在日本问题上耗费太多国力让蒙古、女真人有机可乘是不明智的举动,由此明朝也就止步于将东南沿海的倭寇剿灭,不再有进一步的军事动作。


剧透历史


这个问题很多人会说“”因为朱元璋定了几个不征讨国,而日本就在不征讨中 。这个回答呢不能说不对,但有失偏颇。为啥?因为老朱家的孩子没几个听话的。首先是朱允炆一改朱元璋的酷政,朱棣更厉害,直接把老朱立在宫中的铁牌,太监不得识字干政扔进垃圾桶里等等。



傲,,跑题了。。。为啥不打日本,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明朝的皇帝中最有可能打日本的是谁?好像就剩朱棣他一个人了,其他人要么没时间,要么就是能力不行。朱高炽刚登上皇位不到一年嗝屁了,宣宗文治武功还可以,可惜十年也嗝屁了。接着英宗御驾亲征直接被俘。反正一代不如一代。我们再来看最有可能的朱棣,可是朱棣太忙了比谁都忙,夺权成功后二十二年他忙着杀建文遗老。



忙着下西洋找建文,忙着五出漠北。忙着永乐大典,忙着迁都。忙着征安南。说起对外征安南让朱棣比吃了狗屎还难受。我们一起看看怎么处理安南的。本来,朱棣替安南平乱,干得比较漂亮,但关键时候他好大喜功的癖性却忍不住发作。就算王族陈氏的确全被杀光,也不能以此为借口吞并其国。 不出两年,安南人便为了复地被镇压下去,再反,然后再镇压……如此反反复复,直到朱棣死,安南就不曾平静过。二十年中,安南人充分显示其特有的顽强、桀黠。一如数百年后的法军和美军,明军在安南亦陷于泥淖之中难以自拔:撤兵,面子不允许;不撤,又无法扑灭反抗。遂疲于奔命,焦头烂额。花的军费海了去了。真是让他老爹说对了,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他的儿子刚登上皇位就下令撤军。你看经过这件事。明朝那些君臣还敢对外征伐?


人到中年始读书


靠征服日本来解决财政困难,对大明朝来说根本不现实。

明朝前期,有实力征服,却不愿意征服。当时国家幅员万里、国富民强,根本没把日本放在眼里,也看不上日本的那点碎银子。郑和出海远航,宁愿西行数万里,也不去日本,就说明了这一点。日本根本就不在帝国的考虑之内!如果你是一条巨龙,你又怎么会在意一只小虫。

到了明朝中后期,已经没有实力征服日本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从明朝内部来说,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日益紧张。面对小小倭寇的侵扰,尚且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更别说进攻日本本土了。也正是在抗倭斗争中,大明朝第一次对日本人的顽固凶悍有了比较清晰直观的认识。

明晚期万历年间,因为援朝抗日,明军最精锐的辽东军与日军在朝鲜进行了战略决战。虽然大明朝取得了最后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伤亡,花费了巨额军费。同时,也更加清醒地认识了日军的顽固凶残。明朝大将麻贵甚至表示,自己与蒙古人打了上百仗,没有见过向日本人这么悍勇的。依托本土,在朝鲜与日本决战,尚且如此困难,还谈什么进攻日本本土。

为什么明朝中晚期的日本军队这么凶悍呢?就在于,此时的日本经历了长达几百年的所谓“战国”时代,由丰臣秀吉实现了统一。军队经过几百年的战争洗礼,拥有顽强的战斗意志、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全日本能征惯战的军队多达二十万。客观讲,明朝时的日本并不弱。

日本军队

如果此时大明朝贸然进攻日本,最少需要二十万精锐主力。这二十万人如何渡海过去?能不能全部顺利登陆?登陆以后能不能站稳脚跟?后勤补给怎么办?

同志们,打仗是要死人的,打仗是要花钱的。想靠打仗掠夺别人发不义之财,终究是没有好下场的!


上将嗳福斯


我国古代统治的两种方式,一是海内直接统治,一是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羁縻。海内的直接统治即土地和人民俱为天朝管理,其表征就是官方拥有地图和户籍。对于周边民族和国家,只有你不惹事,臣服于我,定期朝贡即可,也就是在天朝的朝贡体系之内,天朝并不直接管理他的人民,是为羁縻。

今人总想问一句,为何某朝某代没有打日本?一则,因为彼时的日本和今天不一样,彼时的日本在天朝人的眼中,是蛮夷之地,甚至连鸡肋都算不上,食之无味,弃之无悔。二则,打仗、统治,都是要成本的,这个成本,古人都是要心中盘算的。有一句话叫,不以四夷病中国,也就是说,不让周边民族和国家来拖累中国,我本在中国有吃有喝,日子过得优哉游哉,为何要兴师动众,劳师远征呢?这大概就是明太祖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的初衷吧。

降至万历年间,丰臣秀吉欲裹胁朝鲜,侵犯大明,为朝鲜所拒,于是出兵朝鲜,以至于朝鲜八道崩裂,宣祖一路西逃至义州。大明朝廷经过考虑,决定出兵朝鲜,以救东藩。万历帝命使臣宣慰朝鲜,曰:

朕今命文武大臣二员,统率辽阳各镇精兵十万,往助讨贼,与该国兵马,前后夹攻,务期剿灭凶贼。复敕东南边海诸镇,并宣谕暹罗、琉球等国,集兵十余万,同征日本,直捣巢穴。

由上可以看出万历援朝之役中,原本有征日本的打算,但后来没有实现。作为大明来说,一则,明军第一次入朝之后,发现日军并不弱,所以明军克复汉城之后,就没有大的行动。二则,明朝还有其他边患,所以把入朝的军队又陆续调回。作为朝鲜来说,能保住自己的命就算不错了,那有能力再征日本。所以后来向天朝汇报说,联系不上暹罗国,大明也没有深究。

其实战争末期,朝鲜内部有人要征对马岛,此君名叫黄慎。他主张,壬辰之乱,实由对马为向导。既然我们杀不了丰臣秀吉的人头,那我们就去杀对马岛人,杀他个鸡犬不留,还可小小地泄下愤。黄慎以前曾出使日本,路过对马时,暗中熟记了对马的地形。他说,现在大明的舟师还在南洋,如果浙兵七八千,与我们的军队协势渡海,掩其不备,必可以得志,如此则可保十年无事。但是朝鲜小朝廷早如惊弓之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压制了黄慎的建议,此事遂寝。


元和拾一年


说起明朝,更多的人是在说明朝在后期的悲壮绚丽,对其前期则关注不多,其实明朝的前期还是很兴盛的,从传奇人物明太祖朱元璋白手起家开始,做过和尚乞丐,参加起义军,一路披荆斩棘,打败无数对手,将让后世谈虎色变的蒙古骑兵赶回了大漠深处,一步步的建立起强盛的大明王朝,这是一个光辉时代的开始。明太祖一统天下后,也曾想恢复汉人王朝在汉唐时期的荣耀,于是频繁派遣使节出访各国,大家对强盛的明朝无不遵从,然而也有例外的,这就是日本。

明太祖对日本又爱又恨的交流

朱元璋派人出使的目的其实就是向周边宣告,中原重新回到了汉人手上,要重塑正统,通知周边各国明白中原这里已经改朝换代了,以后的中华正统就是大明朝了。有些宣告国威与四方的意思。

在这些使者面前,无论朝鲜,安南还是被打服的蒙古诸部,都宣告了臣服,然而使者到了日本,却遭受到了不一样的待遇。

当时日本正处于战国时代,国内一片混乱,几百个诸侯,名将之类的打来打去,千人级别的大规模械斗时有发生,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日本出现了两个天皇,朱元璋的使者杨载不明就里,拜访了南部的怀良亲王。朱元璋的意思是,要使者通知日本人,管束好他们的百姓和武士,不得在明朝的东南沿海闹事,必须要对明朝恭顺,尊重,否则明朝会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明朝时期的倭患从明初就有了。

而所谓的怀良亲王是醍醐天皇的儿子,要啥没啥,属于穷横穷横的人物,也没有什么势力,明朝的使者对日本的政治实在缺乏了解,于是找到他提出了朱元璋的要求,然而这位亲王愣头青一样的竟然对明朝的使者非常气愤,甚至斩杀并扣留了使者,宣称日本的事情不需要明朝来管,实际上是他自己管不了什么。

朱元璋得到消息之后,勃然大怒,以明太祖之雄心壮志,正是觉得蒙古不够打的时候,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小国,竟敢斩杀扣留大明使者。这简直是对他的侮辱,老朱这种我打你可以,你惹我不行的人,当时就怒了,不过考虑到当时国家初建,百废待兴,再组织大规模远征军队,只是劳民伤财之举,对于明朝没有任何好处,况且北方还有元朝残余势力蠢蠢欲动,还是放弃了出兵日本的打算。

日本人不为后世所知的臣服

此后洪武三年,朱元璋再次派遣使者到日本,这次日本人的态度出奇的好,怀良亲王派遣僧人和贡物来到明朝称臣,然而他只算是日本的一个地方首领,老朱的宣威日本计划仍然没有着落。甚至连找谁都不知道。

朱元璋去世后,日本此时对明朝的感受已经十分强烈,于是主动派出使臣想要建交,其在给明朝的国书中写道:“日本准三后某(义满),上书大明皇帝陛下:日本国开辟以来,无不通聘问于上邦......”用词恰当恭顺,并进贡了丰厚的物品,建文帝对此欣慰万分,再次派遣使臣赴日,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亲自迎接,并举行了隆重的接诏仪式,承了认其作为明朝属国的存在。

郑和督师十万下东洋

朱棣登基后,派遣郑和督师十万,从宁波桃花渡起航出使日本(此处史学界对人数存疑,认为单纯的出使不需要这么多的人数)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当时明朝的国力和技术水平,派遣大规模的舰队到邻国倒不存在什么问题,毕竟西洋也下了,日本这种邻居去一趟不在话下。《明史.戎马志》中记载道:“郑和出使日本,晓谕成祖的圣旨,让日本人自行剿灭倭寇,治以本国之法,并宣布可以和日本贸易”

此时日本的统治者源道义派遣使者献上了被通缉的一些倭寇,将其蒸杀,交给了郑和一些倭寇的首级和臣服表,明成祖对此也十分高兴,认为老爹丢的面子自己找回来了,日本也终于臣服于大明了,于是赐给日本王玺书冕服,令其十年一贡。

但这种臣服也只是短短的一段时间,成祖之后,明朝和国外的大规模交流开始停滞,仅仅剩下日本朝鲜之类的国家才有交往的可能,但这些却对中国和海外的交流产生了阻碍,以至于明朝长期的处在被倭寇滋扰的痛苦之下,没能搭上海洋世纪的末班车。而昔日的日本这个小国,反而成了中华大敌,三次对中华出手,还抹去了这些交往中的痕迹,再不承认昔日的臣服了。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战争史


我认为明朝不东征日本的原因如下:

其一,明朝刚刚安定天下,内部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稳定统治比远征日本重要。商朝远征东夷,结果被周国趁虚而灭。秦朝北伐匈奴,南征百越,结果国力耗尽二世而亡。隋朝三征高句丽结果二世而亡。宋朝收复不了燕云十六州,索性不收复了安心发展经济,却有三百年国运。朱元璋天赋异禀,这些经验他都知道,所以安内重于扩外!

其二,中原王朝历来的最大威胁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明朝初定天下最强劲的对手还是北元残余势力。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耻都是北方强敌入侵造成的后果。因此朱元璋认为明朝最大的威胁是蒙古,要专心防御或者进攻蒙古,无瑕顾及日本。



其三,日本孤悬海外,又多地震,得之无益,收之却要伤及国本。元朝如此强大都没有征服日本,明朝自然也没有必要劳师动众去征服日本。


其四,朱元璋农民出生,深知民间疾苦,知道国家的根本是老百姓安居乐业。如果要兴兵征服日本,那么老百姓负担太重了,如果激起民变,那么得不偿失。因此不仅日本不再朱元璋讨伐之列,朝鲜越南等国都不在讨伐之列。


大秦铁鹰剑士


这个问题问的不错。有明一代之所以并未像元朝一样远征日本本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我试论之。

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时代就确立了不征日本的国策,直接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这是明朝一脉相承的国策。

后著《祖训》,列不征之国十五,日本与焉。

明太祖朱元璋早在洪武二年就诏谕日本前来朝贡,但是面对明朝的诏谕,日本的反应并不友好,显得极其傲慢。在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派礼官责备日本对大国不敬,将要行征讨之事。但是日本的那位良怀亲王非但对这个警告视若罔闻,还上了一封态度很强硬的表文,明太祖尽管非常震怒,但是征日计划也并未实施,直到洪武二十八年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


那么明太祖为何在颁布的《祖训》中良日本列为不征之国呢?这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大概是如下几小点:

第一、明朝开国之初,百废待兴,中原及江淮有些地区已经到达人烟断绝的地步。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的政策重点是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尤其是农业。如果再去征讨日本,很显然不合时宜。

第二、就是因为元王朝两征日本的失败,给朱元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在《明史》上也提到过,征讨日本有极大的风险,所以明太祖就忍了这口气。

帝得表愠甚,终鉴蒙古之辙,不加兵也。

第三、明太祖在建国后,就是为了经济生产的恢复,对外用兵极为谨慎。除了对北方蒙古的仗不得不打之外,能不打的仗尽量不打,因为这会消耗民力,破坏经济生产。明太祖在这方面已经讲的很明白了。

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用兵。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


当然明太祖这句话还是有瑕疵的,毕竟倭寇在明初就开始骚扰我国的海疆了,只是那时候还不严重。

国家用兵,犹医之用药,药以治疾,不以无疾而服药,国家未宁,用兵以勘定祸乱。及四方承平,只宜修甲兵,练士卒,使常有备。……。故为国者,但当常讲武事,不可穷兵黩武。


但是,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明太祖的慎兵思想。既然统一全国,武力就是用来保境安民的,不是用来扩张的。所以像征日这样风险极大的跨海远征在他的眼里当然是不可行的。

下面我来讲讲第二大原因。

明朝最大的边患来自北方的蒙古,而不是东边的日本。虽然,明朝南倭北虏之患并有。但是,从实际破坏力来看,来自北方蒙古的边患对明王朝造成的威胁和损失远比倭患大的多。

我来举个例子,嘉靖二十一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率兵进犯山西,就破袭了山西10卫,三十八州县,杀20余万人,掠夺牲畜200余万头。

凡掠十卫、三十八州县,杀戮男女二十余万,牛马羊豕二百万,衣襆金钱称是。


所以蒙古才是明朝最大的敌人,吸引了明朝的主要军事力量。所以,明朝如果征日就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朱元璋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就在洪武五年,朱元璋就表态过,明朝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

五年,太祖谓廷臣曰:“东夷固非北胡腹心之患,亦犹蚊虻警寤,自觉不宁。”


朱元璋的意思是尽管日本人很烦,但是终究不是心腹大患啊!

第三、日本的军事实力也是在发展的,在万历援朝战役那时候,日本也已经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兵员素质很强,明军在与日军的对阵中也付出了相当代价(具体的损失《中国历代战争史》上有,我就不再赘述了),如果此时要去扑灭日本,极有可能是要用上举国之力了,再加上北方的蒙古,明朝国力上也不允许这么做。

我认为以上就是明朝没有进攻日本的原因。


论史


明朝不灭掉日本,有很多原因。首先,朱元璋曾告诫子孙后世,不可逞一时之强,夺取邻国土地,否则便会后悔莫及。于是,明朝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即便是倭寇横行,也只是出兵驱赶。

明朝有足够的实力灭掉日本,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明朝军队就曾帮助朝鲜力挫日本军队。当时就有大臣提议,一鼓作气直接灭掉日本,但是万历皇帝没有同意这个建议,于是只能作罢。



明朝之所以不打日本,一是因为有元朝这个前车之鉴,元是一个特别善于打仗的朝代,但是在日本却没有占任何便宜。因为路途遥远,需要漂洋过海,供给和弹药支援不及时等原因,很容易失败,也就是说,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据。


二是因为日本地域狭小,资源匮乏,即便是花时间征服了,也没有什么好处,还要经常支援他们,而且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管理。而且,日本作为一个邻国,可以隔离一下海外各个国家,相当于一个海上屏障。所以,明朝攻打日本是一笔很不划算的买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