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最近有联友提出不必太过讲究对联平仄,应以意境为主,您怎么看这个话题?

A果薇垚钰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对联的“平仄"懂得的人确实不多,平台及“专家“们,不要要求太严,只要工整,意含深刻,积极向上,众人满意,就是好对联。"专家"们可以多多指点,以便提高,不可咬文嚼字,"八股"到底。


文武43940769


我是从去年十一月份才开始对对子的,几年前只是看看头条小视频和新闻啥的,有次突然看见有对联,就点开看看,发现好多老师的联子对的非常工整完美,我就也开始跟着对起来,后来我感觉玩玩挺好的,就一发不可收拾一直玩到现在,关于平仄我们真是不太懂,还有好几个老师和友友教过我呢,现在少微略懂一点,反正就是对对学学,学学对对,重在参与吧,都是高手的话联海也不热闹,我就算是一张绿叶衬托一下你们红花吧!


前景一片美好888


最近联友提出的不必太过讲平仄,应以意境为主,我支持持这种观点的人,为什么呢?其理由是:

1.不必太过讲平仄,不是不讲平仄,不是一刀切。有的字词古今读音不一致,用古仄硬套,有违平仄规则初衷,平仄的目的是使对联读起顺畅,有音乐般抑扬顿挫的美感,用古仄套今音,反显生涩,拗口。

2.人类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各行各业都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没有必要因循守旧,死抱古仄不放。有人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写对联就要讲平仄,否则不是对联。古代打仗是用刀剑对面厮杀,现在打仗,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用导弹精准打击。古代人吃生肉,穿树叶,住山洞,现代人吃饭讲营养,重口味,住高楼,居别墅,穿时款衣,着四季装。那些守古的为什么不去过古代人的生活啊!

3.今人写对联只要严格把握好上下联词性一致,语句结构相同,意境相符,字数相等,读起来也就有抑扬顿挫的美感。

4.不拘一格,百花齐放,是繁荣我国社会文化的必由之路。崇古者可仿古按平仄写对联,尚今者按语法修辞來写,还可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合实际的流水对,回文对,拆字合字对,同偏傍部首对…


夕阳红155908541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明白了以下对对联的规矩,如果说的不对,请朋友们纠正。🙏

对对联时,求意境重于求平仄,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讲意境,能让人脑海中产生很美的画面感;讲平仄,可让人感觉到诗词中美妙的韵律,两者结合起来才是最美的享受。所以对联必须讲求意境与韵律的双高水准,达到这两个标准的才能称为优对佳联。

当然,也不是任何时候都必须严格平仄的。

一般来说,对长联或趣联时,为了达意,个别“字”是可以放宽平仄来对的,也就是我们说的“宽对”。而短联就应该力求达到意境和平仄的双高标准,也就是我们说的“严对”了。



吞云吐雾jtj


哈哈,六十岁以前,我都是“意对”对对联。而且很多年。但凡熟人让我为他们红白喜事,祝寿,开业等写对联,我都义不容辞。觉着还挺好。

退休没事了,认真读了有关对联学的专业知识书籍,才懂得了对对联的格律。懂得对对联真的很不容易。尽管我尚属“初小”水平,可我仍坚持用对联的格律要求对对联。

对对联是门学问,也是一种文字游戏。

作为学问的对对联,是必须按照格律的。

第一,出句和对句的字数相对应,就是出句几个字,对句也得几个字;

第二,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否则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联。

第三,出句和对句的节奏相同,但词性相对。否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联。

第四,出句和对句的意境相对,简单说就是出句意境表达天上,对句的意境必须在地上;出句的意境表达的是风,对句的意境必须是雨等等。以上这些用格律知识的对对联,其中,平仄格律是必须遵守的。

把对联作为文字游戏的“意对”,相对简单的多了,只要意境相对就行。换句话说,就是“你有来言我有去语”。不过,这种对联就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对联,也算不上什么学问了。久而久之,对联这门学问恐怕会失传的。



皛川


本人以为,有联友提出不必过分讲究对联的平仄,应以意境为主的观点是可以认同并能予接受的,前提是“不过分讲究对联的平仄”,而非是不讲对联的平仄。所谓对联的平仄,其实说的就是对联中的韵律规则,它既是对联的一个独特标志,也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如果丝毫不顾对联的韵律不讲平仄,即便是意境再好的句子都不能称之为对联的。对联中的“韵律”或俗称“音律”是利用汉字发声的平仄来体现的,“平仄”是古人作诗用以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大家都知道,我们汉字读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古音把“平声”字归为平声调,把“上、去、入”三声字全部归为仄声调;而今音则将“阴平”、“阳平”字归为平声调,“上声”、“去声”字归为仄声调。现行对联的平仄已经普遍按今音使用,即现代汉语词典所标每字的四声,第一、二声字为平,第三、四声字为仄。仍使用古音的,一般要求须注明为古音,且古声和今声不能在同一副对联中混杂使用。在对联中,无论是上联句,还是下联句,均不得全句只使用仄声或平声,使得整句全都一个调。一副好的对联,其平仄声韵字都是有节奏的相互交替使用的,会让人读起对联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

不过分讲究对联的平仄,其实就是不把对联平仄的模式绝对化。我们也常在对对联平台上看到一些自以为是对联行家里手的网友,其对别人对联作品所提出的平仄“失替”、“违律”的评论,基本依据就是死按一般对联常见的平仄模式去较真。本人以为,一般常见的平仄模式,也只是对联平仄模式之一,不可把它当作是衡量对联韵律规则的唯一卡尺。假如一副对联的韵律虽未按照常见的对联韵律模式去做,但其只要未违反对联规则所明确的几项忌讳,那就没有必要去苛求和指责别人。因为对联平仄的模式与对联韵律的规则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两者不可以等同。对联的忌讳有:1、上联单句必须是仄收;最末三字不可以全是仄声,即称“尾三仄”或“三仄尾”;全句中不可以只有一个仄声字,即称“犯孤仄”。2、下联单句必须是平收;最末三字不可以全是平声字,即称“尾三平”或“三平尾”;全句中除句脚外,不可以只是一个平声字,即称“犯孤平”。3、整副对联中二、四、六、八、十等字位的平仄必须分明……。由此可见,在不违反上述韵律规则的情形下,人们无论采用何种平仄模式去作对联均是可行的,自然就不要过分讲究对联的平仄了。如果死搬教条,严格按对联平仄相对去生搬硬套,同样也能弄出不少笑话。

说到对联的意境,其实也是说对联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联是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和声调的要求,用较为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充沛的情感,高度集中地表达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状态。因此,意境当然也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假如我们在满足了对联的基本平仄要求之后,意境则会成为对联之魂。从这个层面上说,对联以意境为主倒也不为过分。能够高雅展示对联的意境,其功夫并不仅仅是依赖于只懂得字的平仄声就行了。如何在懂得平仄声字的基础上,能够正确的选择和恰当的运用好那些平仄声字,并以此服务于整副对联的意境,这才是一门值得钻研的学问。然而,平台上常常也有令人遗憾的事,我们一些网友对联的基本常识都不懂,甚至连上、下联自己都分不清楚,居然还敢堂而皇之的屡出错误联题让大家去对,缺乏应有的敬畏。虽然我们赞成和支持各人创作的积极性,但不等于就认可或接受一些明显错误的东西。本人此态度只限于对那些错出联题的人,不针对广大参与对对联活动的网友们。因为,出错联题是关乎大家的事,而参与对对联,对得好丑只是人家参与者个人的事,无须计较和苛责。总而言之,本人觉得,我们在守住对联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从高雅意境上去努力作对联,当然是可以不过分讲究平仄了。反之,平仄再好,用字用词生拉硬拽,意思混杂费解,同样也只是对联知识的一知半解……!

谢谢!一



弥勒佛241769465



莫回首133


平仄应该是对联的基础,对仗是对联的根本,意境是对联的生命,三者缺一不可。当然在律诗中如果的确有妙句,可变通便用。这就是"不以词害意"了。在名人和旧体诗中随手都可以找出例句。

如果仅仅是做对联,那就更应该讲究平仄、对仗了。我是这样认为次的,不知高手有什么高论,望其斥教!


高楼避愁


平仄,为基础与框架,意境,则是内容与灵魂。两者兼具,才是好联好对!


NZH6955750723


关于对联的平仄问题,联友提出的问题是有所偏颇的。

对联历史悠久,其平仄要求很是严格的。这是对联特有的文学式样所决定的。没有了平仄,其音韵和美的节奏感就没那么强烈了,其美感也就打折扣了。不强调平仄,着重讲究意境,这把对联的最基本的特点给丢了。谁能不讲平仄就能写出意境深远的对联来?

但是,时代在发展,对联的形式也在改变。我的观点是:对联要讲究格律,但不能拘泥于格律。汉字是世界上最有音乐之美感的,这是因为汉字有阴阳上去四声。大家是否觉得这挺有意思的。对联不讲平仄,但同声同调总不好吧。上联第一声的字,下联找不到三四声的字,怎么办?你总不能为一个字去想三四天,想几个月吧。那我找个第二声的字也可以啊。虽平仄不相对,但读起来也还可以呀。

在头条,有好多不错的对联,有的对的很工整。也有不怎么样的,尤其是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倒是应该讲究平仄的。

关于对联的意境,这关系到联友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没有这些积累,只靠词语堆砌是永远写不出真正意境深远的对联来。

我到头条还没到一个月,这些天也陷在对联中了。我发现有些对联缺乏生活因素。当然,有些人认为那是雅,我承认我所写的是俗的,但对大众来说要雅俗共赏啊。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我在强调一下自己的观点:对联要讲究平仄但又不拘泥于平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