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大家谈“为人子女,父母双亲过世”,古人说“守孝三年”到底多久?

善良在呼唤


在我小时候也就是五六十年代的时候穿的孝,也就是那个白布腰带,大部分的孝子还真在腰外边也就是棉袄外边挤三年。不管春夏秋冬365天总记着。


太阳映照不老松


小时候,常听老人说,家里有父母去世,后人要守孝三年。

因为小,误认为守孝和守灵一样,披麻戴孝,三天内不准洗脸,不能大声说笑,晚上轮流守着棺材……

长大后才知道,所谓守孝三年,是指为亲人带孝期满三年。

三年内,由于身带晦气,命格犯煞,尽量深居简出,凡事要小心,红白亊不到场,大庭广众尽量少去。极易招惹脏物上身,轻则犯口舌之争,重则有牢狱之灾。

三年内,居家不大操大办,不披红挂彩,不贴对联,福字。

三年守孝期满,在父母坟前将一应丧服全部焚烧。

如此这般,繁复礼节,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曾经有一位大孝子,老母死后,为报母恩,在母亲坟前搭个窝棚,白天干活,晚上守孝,不近女色,不饮酒,不参加集体活动,三年孝满,再看他,长发及脖,满脸胡须,活脱脱一野人。

真是愚孝。


祝福2992


众所周知,中国人讲究孝道。

历代以来,“以孝治天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历来一直把孝顺父母或祖先的这一行为与理念放在首位,有时候甚至把“孝”这一理念推送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特别是在古代,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在社会上往往是受到尊重的,有些人甚至可以因为这个践行“孝道”而做官,跻身公务员的行列。

那么,古人守孝,为什么需要三年的时间呢?而且是这守孝的三年之中,不能参加宴会或者应酬,夫妇也不能同房,甚至家属也不能生孩子,否则经人告发是要办罪的。

而这些习俗,若是放在今天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没有哪家公司或单位,能够专门为你留等三年,所以,“守孝三年”的这一行为,在当今的这个时代,很难做到。

但是,几千年来,古人确实是这么践行过来的,也就是说,对于“守孝三年”这一说法,如何解释呢?

孔子的解释是:每个人从生下来之后,三年之内离不开父母的怀抱。而在这三年之中,也是父母养育一个孩子最辛苦的三年。那么,当父母去世之后,作为子女,最起码也要报答父母这三年的养育之恩,因此,有必要亲身体会一下,父母在养育自己那三年之中所受的辛苦。

尽管孔子的解释有理有据,但我个人认为,要解释“守孝三年”这一理念的由来,还是有必要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及社会条件,因为“守孝三年”这一理念,归根结低,也是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产物。

首先、古人的交通条件较差,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大多是靠步行,最好的交通工具也不过是骑马,因此,在路上的时间,往往会有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都有,所以,三年的守孝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

其次、古人出门在外或者到外地当官,大都是到距离老家很远地方就任,往返的距离一般都会的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因此,回家守孝,往返的时间就是花了好几个月,甚至上年。

第三、古代的信息流通也很不方便,从寄信(家书)到收信的时间,往往都有一到两个月的时间,接到家书后,又得往上级申请告假,还有工作交接等,这其中的周折也不我们这些现代人可以想象的,因此,三年的守孝时间,真正呆在家的时间并不多。

第四、古人的生活方式,往往以家族为单位,因此,相对于现代人来说,孝道更加显得重要,而在家守孝其实就是尽孝道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所以,才会有“守孝三年”的说法。

总之,“守孝三年”这一理念,其实是古人根据当时的社会条件和人们习俗来制定,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当时社会的产物,所以,我们不能以现在的条件与眼光来看待古人的这一做法。


小城民生李峰


古时候的守孝三年,处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用在现在,并不可取,也不现实。

社会的进步,不仅在体现物质层面的进步,也应体现在精神层面的进步。孝顺父母,更应该体现在活着的时候,多尽孝道,多陪伴父母,让父母尽享天伦之乐。

如果父母真不在了,尽最后的孝道即可,并教育子孙后代,牢记父母的恩德以及孝道,让子孙后代祭祖传承。

孝道真正的意义在于生活,在于传承,而不在于一味地哭丧!



吴斌律师诈骗犯罪辩护


其实,孝子守孝三年是古代帝王给大臣们放的假,表面看是传达孝道,本质上是对大臣的关爱。普通百姓是做不到三年不劳作守孝的。现代社会反而对人的关爱不够了,一般只放个几天假让你处理丧事,这带来了很多问题。失去至亲是需要一个仪式和时间来化解悲痛的。现代人无法享受过去守孝三年的待遇,但我们可以自己规划一个属于自己的表达哀痛和孝道的仪式。民间流传下来的过一期二期三期,过百日,过一年二年三年,都是我们普通百姓的合理方式。我们需要生活工作,我们也需要固定的仪式来哀悼至亲。这样的仪式其实真正帮助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从悲痛中解脱的途径。所以,我们按当地的民俗祭奠就可以了,不用死守守孝三年的所谓古制。


茶易修行


中国地域广大,每个地区风俗也会略有不同,这里古代中国应该是指中原一带,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守孝三年是指至亲去世,作为儿女对父母的纪念。其他亲属时间上面相对较短,也没有特定的要求。现在在中国某些地区还有这样的风俗,但是守孝期间一般不再有限制,比如婚假或者其他庆祝活动。


阿蔡的环球探索日记


老人去世守孝三年,是过去的事!是尽孝的表现!我认为尽孝不能走:形式!更不能是:让人看!要重实际!活着的时候不尽孝,不尽心,不尽力!过世后走形式,哄别人,谝自己!实不可取!


逢春687


现在在天津,父母过世一般都是守七,共七期七天为一期,老人过世后三天后入殓,开始守期。各地的风俗民情不同,守孝的风俗也不同。


秋风78780357


守孝三年,只是形式,真守孝要一生,不用拘泥于形式,要心存感恩,教诲时长伴着自已


失意中成长


听说古代,每个朝代的记年日期不一样。所以这句话就是一句夸大其词的说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