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唐诗宋词为啥写得那么好,现在感觉没那种诗词了?

Lw恒远


唐诗宋词一语,是唐诗与宋词的并称,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唐代的诗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大臣个个是词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著名词人,女词人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到了当代,唐诗宋词仍然影响和熏陶着我们,仍然融入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实践中,而且得到发扬光大。这里我最推棒的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他的诗词可以说是古今结合的产物。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与毛泽东的压倒一切、不为一切所压倒的大度气概,不仅成就了他的千古诗作,而且彰显了他伟岸的人格,浓缩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波澜壮阔与惊心动魄。毛泽东的巅峰之作是1936年2月创作的《沁园春?雪》,汪建新教授用朝气、豪气、浩气、正气、胆气、骨气、底气、心气、血气、志气、勇气、义气、大气、虎气、神气、运气、福气、才气、意气、俊气、秀气进行概述和赞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具有舍我其谁的气势磅礴和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空前绝后。毛泽东主席的诗词说明我们当代人的诗词不一定比古人差,只是时代久远,社会、生活、观念等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不能停留在古代的写作环境,对唐诗宋词的传承和发扬,必须结合时代现状,既保持古诗词的韵律,又要体现时代的色彩。格律诗平仄、对仗、押韵三大要素中,平仄、对仗没什么争议,但是对于押韵,我觉得是时候更新了。我看到诗词界的大咖们一直推棒平水韵等古韵,我认为很不必要,已经是老八股,过时了。汉语拼音颁布施行已经有几十年了,我认为应该以汉语拼音作为押韵的基础,押同韵、邻韵和鼻音韵,不要再去推行平水韵等古韵了,这样,我相信诗词写作将会有一个飞跃的发展。


浪花李


唐诗宋词为啥写得那么好?主要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促成的。那时的人们学的是文言文,出门靠的是马车步行,生活节奏比较慢,人们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对人生的感悟。艺术来源于生活,有了好的文学功底,再加上丰富的见闻,所以就有了我们看到的优秀作品。

试问,如果李白没文化,不喝酒,很难写出《将进酒》。如果李白坐的是汽车或飞机进四川,能写出《蜀道难》吗?如果孟浩然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每天面对着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真的能感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意境吗?还有唐后主李煜,如果不是面对着国破家亡,也很难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千古绝唱。当然,其中做主要的还是要归功于我们汉文学的伟大。短短的五言七律,就可以写就:“万里江山,美人如画,侠客仗剑,文士饮茶,岁月蹉跎,青丝华发”。。。。。。

而当今感觉没有好的诗词作品,不是没有,是我们没有发现或发现不了。其主要原因就是自五四和新文化运动以来,所谓的现代文化对国学的冲击。大多数人包括一些专家都对现代诗推崇备至,甚至有的人因为一句诗就变成了“大诗人”。而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脑瘫诗人”徐秀华了。

那么,古体诗和现代诗在写作和意境上有哪些差别呢?徐志摩是现代诗的代表人物,我们就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做一下对比。

《再 别 康 桥 》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下面的是坏小孩应朋友邀请写的一首七律《再 别 康 桥》,虽是戏作,但感觉与原作的意境差不多,敬请朋友们品鉴:

《再 别 康 桥 》

倏忽来去别云彩,

柳眉新娘荡心怀。

愿作康桥青荇摇,

揉碎浮藻彩虹梦。

撑篙草丛间漫溯,

船载星辉歌无声。

夏虫无语康桥静,

悄挥衣袖弃云去。

个人得现代诗的表达方式比较直白,可直达其意。而古体诗,却需要我们细细的品读,方可明白其所表达的意境。好在有徐志摩的珠玉在前,坏小孩就无需对拙作再做解释了。

谢谢你的阅读,祝健康快乐。


我不像坏小孩


大家好我是雅趣邢军,很高兴跟大家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因为欣赏群体渐渐稀少,古体诗词从唐宋以后逐渐衰落,但是剧本,小说这些群众更容易接受的文学渐渐兴盛了。最后一个凭着古典体诗词,征服全国读者的人,是毛主席。毛主席以后,即使有个别人,个别时间写出一两首像样的古体诗词,也没人宣传,没人欣赏的。但是,涌现出了汪国真,余光中,北岛,包括海子,古城等各个流派的新体诗人,纷纷各领风骚,各有读者。

首先,古代 书面语言文字必须凝炼

古代,笔墨纸砚那个年代,印刷术虽然有,但是也很落后。保留,传播文字量太大的信息很麻烦,所以书写著作,都追求凝炼。有限的字数,尽量反应出更多的信息量,就是好文章的重要标准 。春秋左传,经常有, 王亲征,北。您看,四个字,就记录了一场400甚至电视剧能讲好几集的事。就大王亲自带兵出征,打败了,叫败北。诗歌诗词,恰恰是最凝炼的语言精华。

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最最凝炼

道德经,论语都是薄薄的一小册,几千字而已,已经被后人学者解读出几百万,书千万字的含义了。

时代在前进,印刷成本,笔墨纸砚逐步成本逐步降低。书面语言,要表达详尽,凝炼过分,容易产生语言理解的分歧。

宋代以后直到今天,古典的,诗词创作水平是逐代下降,确是不争事实。不要创作水平下降,主要是广大欣赏群体,古文,古文字阅读理解能力逐代下降而造成的。所以就逐步丧失,减少了培植的土壤。广大普通百姓,学生们,排除掉因为义务教育的升学,功利因素,不需要国家提倡 真正发自内心喜欢这些的,百分比太少。

截止大清灭亡,历代还在延续科举取仕。广大平民学子为了翻身,为了为国效力,为民请命都努力学儒家道家各种经典,苦练书法,文言文。尤其宋代,想考取公务员,当官,不但考核文章,对书法,写诗,甚至画画。所以那时代造就了欧阳修,苏轼这类诗文,书画,从政各个领域无一不精的全才。逐步,我们需要各个方面,尤其是从政的专才,不需要琴棋书画的风雅全才。

今天选拔领导干部,我们要他解决米袋子,菜篮子,控制房价这些实质问题,至于他诗歌写的怎么样,书法是不是很棒,基本不用考虑。

语言过于凝炼是一种美,但是也有比较大的缺憾。就是解读起来比较难,比较类,特别容易产生歧义,产生争论。所以,古代文言文,包括诗词,逐渐就被白话文,被表现更精准的今天的汉语淘汰了,其实某些角度看,是一种文化损失,也是一种进步。

当年,电报普及到民间,因为按字收费,都很凝炼。今天,信息时代,要讲的越详细越好,合同越完善越好。

回答完毕,谢谢阅读。


雅趣邢军


【人鱼薇沫】唐诗宋词写得好,是因为那是古人的生活、娱乐消遣的方式,就比如,你现在随口就能哼唱一曲流行歌,相信没有任何一个人连一首歌都不会唱的,每个年代有不同的流行歌曲,而唐朝流行诗,宋朝流行词。


1.心情不好来一首

古人用诗来言志,所有的诗都不是表面的意思,这个要从诗人的背景和诗的语境来讲。

比如这两天和女儿一起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可不只是一首描写西湖风光和单单送别的诗。

林子方是杨万里的一个学生,两个谈起天来那可以说是三天三夜不带合眼的,太合拍了,不止是师生还是朋友。


这样一个人要离开自已,被皇上调到别处上任,不止是舍不得,更担心他此一别前途受影响。

所以杨万里就用心良苦地写了两首诗,明里写西湖这里多美好,”毕竟“两字用得非常之奇,把重点标在了西湖这里,这里是天子脚下,这里的莲叶、这里的荷花是不一样的。

接的什么天?天子的天,映的什么日?皇帝就是日,所以你别走了,想办法留下才是正事儿。


也不知是林子方没听懂老师的苦口婆心,还是帝命难违,他还是走了。结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短短的两首诗,言简意深。

所以唐人每首诗后面都藏着许多的小故事。


2.试探教官心意

古时考试前有个规矩,要把诗先呈给考官,这诗要能证明自已的能力。

如果诗得到考官的垂青,那必然会高中,板上钉钉的事儿。

所以只要想考取功名,诗这一项拿不下来就会扣很多印象分的。

唐代朱庆馀的《近试上张籍水部 / 近试上张水部 / 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诗明面是一个新妇早起问丈夫,你看我这眉毛画的好不好,如果不庄重的话,婆婆会不会责怪于我?

其实这诗是写给考官的,看题目就知道了,考官啊,请看看我这诗如何,给个意见先?

朱庆余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这就是考官对他的肯定,所以在古时不会作诗,想升官发财成为高富帅,那是不可能的事。

好比今天的孩子,但凡有点才艺的,都会去参加个选秀啥的一个道理。

如果诗也做为选秀的标准,你再看看大家会不会有出色的作品?


3.在民间是可以救命的

到了宋代,出现了词,因为宋的艺术比较发达,而金融经济也不落后,所以人们升官发财娶娇妻已经不再是唯一追求了。

人们追求的是艺术享受,这样,民间就把词当成歌儿来唱。

讲一个小轶事,证明词可以在关键时刻能救命。


宋徽宗喜欢热闹,经常在民间搞些喜欢庆活动。

某年的正月十五,看过花灯,一高兴,就赏赐了当时在场平民御酒,这可是个光荣的事儿。

但当时有个小妇人(古代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封建,上街看花灯,约会找情郎什么的都是公开的事儿),这小妇人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喝完酒顺手就把金杯放进自已的衣袖里了。


其实那些御用的制品都有专人看管,立即就被官家揪出来,带到徽宗面前,当时徽宗坐在帘帐后面,略带怒意问这小妇人,为何做出如此苟且之事,坏了他的雅兴。

小妇人倒是不卑不亢,从容回答:因私自出门,又饮了酒,面颊绯红,身带酒气,回家后无法自证清白,特拿金杯为证。


皇上一听,气消了几分,他本是风雅之人,就说,那你做个词吧,做得好,我就放了你。

妇人沉吟片刻,就随口咏出:《鹧鸪天》‘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

徽宗大喜,以金杯赐之,令卫士送归。

出自《大宋宣和遗事》

词做好了,真能救命啊!


所以在古代,诗与词不仅仅是一种文体,更多的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简单就如同吃饭喝水一样的事,更何况还有竞争,还可以让人脱离自已的阶级。

拭问,如何不会做得很好呢?


人鱼薇沫谈成长


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有的主流的思想表达方式,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到明传奇,这种主宰文人的表达方式的潮流始终在发展。现有的经历让人的言辞沾染难以隐藏的现代气息。

近代和现代并非没有好的诗词,毛主席诗词在我个人看来是当代的人难以超越的,相比古诗词,现代古体诗词又是一个高峰。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比古人的诗词,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仅指在格局与气势上,他的遣词造句绝对是与唐宋风格迥异的。

我不能也不愿说今人与古人相比语言应用能力上相差甚远,但古人的语言韵味早已丧失殆尽是事实,只能用古今风格不同来概括这种现象。

我个人理解的诗词绝妙是灵魂与血肉相统一,不能瘦得只剩灵魂或是绵软得只余血肉。灵魂是指诗词内在的高度,血肉是指诗词本身的词句。灵魂需要经过世事的锤炼和淬炼,血肉是要靠阅读来源源不断地供给养分,一兴一叹皆是心血。

反观今人,缺灵魂的多,缺血肉的也多,有血有肉有骨骼的人偏偏受限于时代。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兴起,对古文学带来了现代文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历史,继承古诗词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穆如清风53509524


老夫认为,写诗作词,对于古人来讲是科举取士的敲门砖。而对现代人来说是娱乐,文字游戏。各位既不必厚古薄今,也不必妄自诽薄。请看唐代最高水平的诗作:李白所写,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今仍遵原平仄,并以对仗和:

静夜思

杨妃胸露光,

李太汗泄霜。

千杯荡幽月,

一心入梦乡!

又,李商隐的锦瑟被誉为七律之首。现仍遵原意,并用全对仗和之:

七律,锦瑟。

有诗为证:

杏雨千声奏锦弦,

桃花万朵述绸年。

轻烟袅袅飞黃蝶,

嫩柳依依越紫鹃。

日射山峰霜化泪,

云移海浪雾成烟。

灰尘滚滚休回忆,

粉世茫茫不自然!


老张35536


唐为中国古代最为开放最为自由的朝代,文艺新潮不断引领时代方向。而宋是中国的封建王朝的国力首次达到极致。这两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复制性,之前之后都不再有这样的经济、政治都发达,同时对文学和文艺都比较宽容,也就是思想禁锢比较少的朝代。相比之前的汉魏及至五代十国和隋,都是战乱频仍,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部落不断袭扰,国力始终没有达到唐宋的程度。而其后的元则是蒙古贵族把中原大地当做了掠夺的夜宴。明清更是在宋朱理学的影响下开始对人的思想有了强大的禁锢。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欢乐与忧愁,而诗词都是每个时代气韵风格的承载,唐诗是盛唐的记忆的遗痕,宋词展现的是时代理性的变迁,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喧嚣浮躁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无法完整的复制属于那个时代的别样情韵,斯水已逝,人是不能两次同时跨进一条河的。


所以唐诗宋词很难超越。



天天读诗


你好!

自古:风花雪月,文人骚客,吟诗作赋,无病呻吟,为填新词强作愁。或忧国,或忧民;或失落,或怨恨;或言情,或言志……,总之,官是官,民是民;武是武,文是文,各从各行,各做各事儿。所以,有“文人”之说。

古代文人,顾名思义,以文为主,吟诗作对,填词作赋,是职业,也是专业。倾毕生之力,有的佳作连篇,流传千古,有约碌碌无为,一诗无成。条件好的,读书多,可以游历名山大川,增长阅历,积累素材;沒条件的,读书少,阅历少,大多闭门造车,无病呻吟,一般写不出佳作名篇。所以,流传后世的名人、名篇也就这些,这也足够后人拜读的了,不然,时至今日,好多届的《诗词大会》,都没鉴赏完,估计还得几届,反反复复,鉴来赏去,把作者剥成“皇帝的新装”。当然,现在“没有”好作品,不然,何必去读古人的。

个人理解,多有不妥,见谅!





诗语之旅


题主的问法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唐诗宋词的美在于韵律与格调,意境与感情。

现代人通过表达感情的不同,把唐诗分成了咏怀,咏史,山水田园,边塞,送别思乡,爱国抒情,颂咏爱情,闺怨等等,把宋词按词风分成豪放派,婉约派,以此来区别表达不同感情的诗词。

单论内容来说,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特色文学形式。如果你要在现代找表达同样意思的诗歌文学作品,我想还是能找到一些佳作的。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算是佳作?我想这就是题主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我们现在主流的文学和那时候表达感情的形式是不同的。你之所以被唐诗宋词吸引,是感动于它绝美的意境,洞彻心扉的情感表达,但要注意的是,这些东西在现代作品中也是存在的,只是没有了韵律和平仄,(可以理解为欣赏方向决定创作方向)这是文学自然发展的结果。下

面做以下几点分析:

  1. 首先,诗词的书写有非常严谨和精确的要求,这些属于很小众的知识,在当时和现代都是。唐诗分为律诗,绝句,古诗三类,之后又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它们在语言,韵律,对仗,平仄等多方面都有要求。这里就不展开讲了,总是规矩很多就是了。绝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写好的。目前,小中高阶段都只讲赏析,很少教学生去写,这些属于很小众的知识层面。而宋词,在做成之时,不仅有词,词牌,更有曲,唱法(这些东西基本失传,成为了更为小众的东西)。在文学百花齐放的今天,不扎根于广大人民的文学注定无法成文主流,也就会缺少作家的关注。

  2. 第二,主观情感不能代表客观事实。现代人只能在一知半解的文言文基础上通过唐诗和宋词的文字表达(仅仅是文字!)配合相隔千年的时代背景感受作者当时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和内心一些感情产生共鸣,加之朗朗上口的韵律,便认为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学的巅峰之作,这是一种很片面的想法。事实是,文学一直在发展,更贴近生活,更亲民,这是在当年毛爷爷整风之后奠定的基调,是现在的主流。这是文学史上的一大发展。
  3. 第三,时代背景不同。有一种很极端的说法,叫国家不兴诗家兴,说的就是时代背景和文学作品之间一种不可分割的羁绊。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和千年前动乱流离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一部分古代佳作的创作动力在今天根本不存在,比如战争,青楼,闺怨,和一些表达政治思想的题材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在这些背景下的作品感受真实的情况,所以很朦胧,很美。
  4. 第四,流行程度不同。在唐宋时代,文人的成长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作诗,作词,练习对仗,反复体会韵律,所有作家(几乎)都会学过这些东西。而现代,作家的选择太多了。现代作品,小说,快餐文学,不拘于格律的现代诗词(与古典诗词相对)等等等等,不需要作者拘泥于形式,这是文学更开放,更发展的体现,这绝不是退步。这种情况导致作家中钻研古典诗词的人很少,作品很少,少到不为外人所知,可能只流传和存在于一小撮人甚至是某些人的手稿中。没有庞大的创作基数,谈何佳作?

综上,在目前时代的背景下,只有小部分人会专注于古典诗词,如果硬要把现在的古典文学(只算诗词)发展情况同千年前处于主流地位的诗词形式进行比较而说出现代人无法写出唐诗宋词那样美得文字,我认为是一种形而上的观点。

结论:现代作品佳作很多,有些作品的美不亚于唐诗宋词。


孤独的始皇


历史文化,应以时代而发展。

唐诗宋词为什么写得那么好?我认为:唐朝也是历史的盛世。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思想活跃,这都是诗歌文艺发展的土壤。诗歌创作,是社会文化活动内容之一,连科举都以诗赋取士,这就推动了诗歌的日新月异的发展。

在当时,就连孩子都跟着学习诗赋。七岁的奇女,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则应声而就:“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此诗是说当时离别场景,人不如天上的大雁,与兄同来而不能同归的意思。

另外,当时的科考考官都要看举子的诗作。无论你是金榜题名,还是名落孙山,丑媳妇儿都得见“公婆”。要不然,朱庆余也不能写诗给张继:“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张继虽然不是主考官,但他是当时的名人:水部员外郎。为了得到张继的赏识,以一个小媳妇儿的姿态说:我这忙了一夜,是为了见“公婆”(考官),您这“夫婿”先看看我这画眉(诗句)怎么样,能不能被“公婆”(考官)看中而通过?其实里面蕴含很深。

古人写诗,都经过仔细的推敲。贾岛在科考前,骑着毛驴儿,在驴背上反复斟酌一首诗,是《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经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相传贾岛正在对诗中究竟用“推”字还是用“敲”字犹豫不决时,只顾在驴背上苦苦思索了!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了仪卫队,随从人员将贾岛推到韩愈面前。贾岛详细解说出自己吟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好啊!”韩愈觉得敲比推更礼貌,由此,二人留下了后来的“推敲”。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据说作者在原稿上曾经用过许多字,最初是“到”,改作“过”,又改作“入”,再改作“满”,一共改了十几次,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一个绿字,把春风一吹,江南一片绿色,生机勃勃,满眼春光活画的展现出来,这是古人诗歌中修辞炼字的一个例子。

现在人是不太讲究,有的人写诗为了体现自我,故作高深。为给读者增加难度,并不是真正的修辞炼字,而是故意用一些怪辞僻字,或者用一些繁体字。我爱诗。可读现代诗就像看天书似的!不翻字典看不懂。有的是显得很高古,可仔细一推敲,整个一首诗大打折扣。

而古人的诗,则言浅意深。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上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细品味,蕴意深邃。

还有的人,咳!就说我吧!根本就不懂诗,没几年文化 ,也学写诗,可下子拼凑几句,发到网上去了,果然有人点赞,则美不胜收啊!飘飘然,鼻涕泡儿美出多长,出门找不到北了!哪还有心思推敲啊?所以说,给别人的感觉很不好。

也不尽然。比如词,我觉得我们伟人比古人写得好!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一首相当有名的咏梅词,作者对梅花的高洁品质进行了赞美。身处逆境中的梅花,即使寂寞,即便无主,黄昏的落寞,风雨的摧残,都奈何不了它的绽放。凸显了梅的坚定,也是陆游的自诩。是陆游在受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排挤、攻击壮志未酬伤感而写的。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反其意而写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以梅花坚贞绽放,来喻革命者的坚强不屈。对春天的到来,对革命的胜利充满信心,塑造了革命者的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高尚的风骨,谦虚的风格,待到春天山花烂漫时,她只是在花丛中或者是天上慰藉心灵的微笑。

我觉得伟人的《卜算子.咏梅》高古人一筹。

至于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写的诗或词,我有时候翻字典都看不懂。

文化太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