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們覺得維內託級戰列艦怎麼樣?

用戶3563167933


維內託級戰列艦確實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一流戰列艦,在歐洲範圍內可以說是最好的戰列艦。

評價軍艦的三個關鍵要素:火力,防護,機動,維內託級都名列前茅。

火力一,主炮。維內託級主炮為三座三聯裝381mm M1934型,有著當時15英寸級別主炮最強的穿深(25000米穿415毫米裝甲),僅法國黎塞留級戰列艦的主炮能與之堪堪匹敵(25000米穿402毫米裝甲,不過黎塞留主炮少一門,還全部都在艦首),達到了406毫米主炮的水平,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日本的94式460毫米火炮和美國的MK7型406毫米火炮。雖說散佈與炮管壽命有些缺陷,但穩壓德國俾斯麥級的主炮,至於僅有14英寸級別主炮的英國喬治五世級,就可以哪涼快哪待著去了。



這裡不得不提到的是,雖然主炮性能優秀,但其配套的炮彈,分別有工廠為了讓樣子好看所提供的優質彈,以及大批量量產的不同質量的炮彈兩種規格,低下的品控嚴重影響了作戰時的命中率。



還有一個缺點:主炮火控設施全部堆在前指揮塔上,周邊中一發炮彈就得完蛋。

火力二,防空。防空是維內託級的硬傷(不過三十年代戰列艦都這樣),理論上維內託級有非常完善的防空體系,裝備12座安莎爾多1938型和奧托1939型90毫米單管高射炮,20門37毫米防空炮,10座雙管20毫米防空炮,以及聊勝於無的8毫米機槍。90炮對付遠程飛機,37炮對付中程,20炮對付近程。



90mm/50高炮看上去非常先進,由射擊指揮儀遙控射擊,炮塔下方的2馬力電動裝填機自動供彈,裝填速度12、16或30/發分可調,穩定託彈盤上佈置有90發備發彈。號稱擁有一個非常精密而且複雜的陀螺儀系統,據說可以修正14.5°的橫搖和5°的縱搖,可惜的是這個裝置不足以支撐重達20噸的炮座,所以軍艦在劇烈機動(規避空中攻擊)時並不足以支撐防空炮火的持續射擊準確性。而且單管炮火力密度不足。

37mm/54高炮採取6發彈匣供彈,射速120發/分鐘,性能中規中矩。



20mm/65高炮採取12發彈匣供彈,射速240發/分鐘,彈容量實在少得可憐,於是後來意大利人換成了著名的瑞士厄利孔。

不過仍然比防空更垃圾的黎塞留和俾斯麥級要強,弱於喬治五世級。

防護一,垂直防護。維內託級的模塊化防護體系對於垂直防護非常有效。垂直主裝由裝甲模塊構成,帶有15度的傾角。

外層是70mm的均質裝甲,負責剝去來襲炮彈的被帽;中間留有250mm的空隙,由發泡水泥填充,負責提供足夠的空間讓被帽脫落。

內層是280mm的表面硬化裝甲,負責嗑碎失去被帽的炮彈。

其襯層為150mm厚的橡木板,背板厚12mm, 裝甲模塊後方還有兩道鎳鉻鋼防破片層,分別厚36mm/24mm,負責阻擋可能出現的裝甲崩落碎塊和穿透了裝甲的炮彈碎塊。



防護二,水平防護。同樣採用了剝被帽設計:露天甲板裝甲是36mm的均質裝甲,背板厚度為9mm;上部裝甲帶也是是70mm的均質裝甲,分別負責剝離來襲炮彈的被帽第二層甲板的厚度為12mm。動力艙段,內側為100mm,外側為90mm;彈藥庫段,內側為150mm,外側為100mm都是用來負責抵擋炮彈和炸彈。

防護三,水下防護。意大利人創新的普列賽系統為雙重圓筒結構,外部包裹著一層液艙在受到水下影響時,液艙會迅速吸收爆炸衝擊,均勻的將衝擊力傳遞給內側圓筒。內側圓筒在吸收了衝擊塌陷 解體,當衝擊波傳遞到內側支撐板時,已經沒有足夠的壓強去損傷艦體。



理論上普列賽系統可以很好的在魚雷攻擊下保護艦體,但是因為普列賽系統的覆蓋長度僅為120米(與主裝甲帶等長),所以無法保護主裝甲帶以外的船體,這些地方捱了魚雷就呵呵了(而倒黴的維內託級總是在主裝甲帶以外挨魚雷)。



機動方面,八座亞羅式鍋爐,驅動著四組貝盧佐蒸汽輪機,額定功率128200馬力,設計航速30節。在試航中,維內託號和利托里奧號均以超功率的動力輸出達到了31節以上的航速,無疑是戰列艦中的翹楚,雖然14節/4700海里的續航力有點低,但這在地中海範圍內的作戰是完全足夠的,因為設計時本來就沒打算開出地中海。


海軍史研究會員


維托里奧·維內託級戰列艦是意大利海軍在20世紀30年代設計建造的一型戰列艦,其滿載排水量超過4萬5千噸,搭載9門381毫米艦炮,航速30節,共建造有4艘(1艘改裝為航空母艦,未完工)。毫不誇張的說,在大和級戰列艦建成之前,維內託級戰列艦都是世界上最為先進,也最為強大的戰列艦之一,其性能遠超同時期英、法、德等歐洲國家的戰列艦。儘管為了提高作戰能力,維內託級戰列艦在一些性能上做出了一定的妥協,但這些取捨在戰爭的考驗下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即使到二戰後,維內託級戰列艦仍然是一型性能出色的戰列艦,但其自身設計也限制了其使用範圍。

維內託級戰列艦雖然採用的僅是381毫米口徑的M1935艦炮,但其初速卻達到了驚人的每秒850米,正因為這樣的高初速,在二戰期間,M1935艦炮的穿甲能力僅次於大和級戰列艦的460毫米94式艦炮,即使是衣阿華級戰列艦的406毫米MK7艦炮,也是到了1945年換新型炮彈後才能超越M1935艦炮。但這樣的威力是以火炮壽命的大幅降低為代價的,M1935的壽命幾乎僅為同類火炮的一半。不僅是火炮,維內託級戰列艦採用了複合裝甲和普列塞防護系統,防護能力僅次於大和級戰列艦。但維內託級戰列艦的續航能力極差——其完全為地中海的特殊環境設計,從未考慮過遠赴大洋外作戰!也正是因為如此,戰後殘存的維內託級戰列艦沒能繼續服役,而是全部被拆除了。


軍情導航


當時界範圍內排名比較靠前,可以說是代表了歐洲30年代主力艦設計界較為先進的水平,當時極富創新精神的一型主力艦。強於一般的戰列艦當與俾斯麥,納爾納級並架齊驅,弱於大和及衣阿華,也算是是一代名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