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過年習俗之鬧秧歌

文/大江

家鄉的傘頭秧歌歷史悠久,普及率高。幾乎村村落落、老老小小都是行家裡手。在手機、電視還沒有普及之前,從大年初一下午開始,爬上山頭,聽到遠遠近近都有鑼鼓聲。


老家過年習俗之鬧秧歌

一支秧歌隊至少得有鑼鼓隊、腰鼓隊、傘頭、拉花子的和小節目組。秧歌隊聽傘頭指揮,由鑼鼓隊號令。

大年初一中午吃過餃子,喜歡熱鬧的年青人就會聚到一起商量鬧秧歌的事。如果大傢伙願意花幾天時間活躍村民生活,營造和諧村風,又有人願意跑腿經管,就會相跟著去找村幹部商量。村幹部感覺主事人靠譜的話,會答應他們只要請到傘頭,就同意出面成立秧歌隊。
老家過年習俗之鬧秧歌

於是,主事的幾個就提著酒壺,裝著好煙,登門去請村裡的唱秧歌高手。這些人剛開始會推託一下,主事人就把他們誇上一陣,說他如何有才華,有威望,熱心腸,同時又是發煙又是倒酒。那被請之人順便詢問一下他們的計劃和做法,然後就答應了。

請到了傘頭,就開始一邊通告村民,一邊拾掇秧歌隊需要的所有道具。等到一些早已手癢心癢的積極分子到場後,就開始敲鑼打鼓拍剷剷了。傘頭到來後,把傘一撐,哨聲一響,這支秧歌隊就草創成型了。
老家過年習俗之鬧秧歌

等村民們來得差不多了,主事人會請村幹部先講幾句話,宣告秧歌隊成立,通告這幾天的紀律,宣佈各組成分隊的負責人,並分發領取相關道具。之後,各就各位,傘頭即興唱幾段秧歌,向村民拜年,安排各方面事宜。我們這裡的秧歌一般是一首四句 圍繞一箇中心,句句押韻,朗朗上口,雅俗共賞。

接下來的幾天,白天挨家挨戶拜年賀喜;晚上,各小組以老帶新,訓練新手,排演新招。

等村裡願意讓秧歌隊去院裡送熱鬧送喜氣的都挨著走完後,就會商量出村去了。

出村鬧秧歌,既能展示村裡的秧歌水平,村民的精神風貌,還可以增進村與村的友誼。

秧歌隊出村去鬧,有一系列的程序儀式。

首先是送秧歌。大夥根據自己村裡的人數和自家秧歌隊的水平,在周邊村子裡確實一家為目標村。晚上派一名村幹部和一名與目標村委有聯繫的人去送帖。送下後回家傳達信息。當年村裡“出門靠走,通訊靠吼”,送帖的人步行過去,步行回來,有時一晚上跑上幾個村子百十里地才能送下。

第二天早飯後,村裡能出了門的,願意去的,都可以去,一些骨幹分子是必須去的。

秧歌隊到了人家村裡,那邊要找傘頭來迎接,分村口、村中、場地接三次,每次兩家的傘頭都要對唱,主家問,客家答。對唱要求有禮,有節,有才。這個過程也是最顯傘頭實力水平的時候。
老家過年習俗之鬧秧歌

秧歌隊從到了人家村邊開始就是列隊扭進去的。

最前面是兩個虎背熊腰的大力士扛著寫有“XX村秧歌隊”的門旗;其後是威武氣派的彩旗隊,七色彩旗在風中獵獵作響。

再下來是鑼鼓隊,擂大鼓的掄圓臂膀,高舉鼓槌,使勁砸向鼓面,發出如悶雷般的鼓聲,他要儘量保證秧歌隊從頭到尾都聽到鼓聲,能踩著鼓點一展身手,拍鐃鈸的和打馬鑼的,也都和著節奏,大開大合,盡興表演;鑼鼓隊後面是腰鼓隊,幾十個隊員分列成二到四列,擺滿路面,和著鼓點,整齊劃一的搖頭,擺臂,跳躍,翻轉,頭上流蘇翻飛,腳下躍步騰挪,如猛虎下山般威武開道。
老家過年習俗之鬧秧歌

再下來是胸戴紅花、身穿風衣把一把小傘轉得如風車般飄轉的傘頭,遠處望去,隨著他們舉傘的手臂的收放,上下翻飛的傘頂就像水面起伏的龍頭。

傘頭後面跟著拉花則的,她們左手捏著在腰裡纏了一圏的綵綢的一端,右手拿著一把花扇,踩著鼓點,和著嗩吶的節奏,扭著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綵綢飄飛,花扇翻飛,就像片片蝴蝶在一片隨風擺動的花海上飛舞。
老家過年習俗之鬧秧歌

最後是小節目組,裡面有一個扮出的周公背周婆,有去西天取經的唐僧師徒,有上八洞神仙,有坐旱船的,有拉毛驢喚親家的,一個個憨態可掬,洋相抖盡,引來陣陣笑聲。

接到場地後,秧歌隊先鬧大會則,也就是全體人在滿場子扭秧歌,傘頭把傘轉得嗖嗖響,虎襯或哨聲更響個不停,鑼鼓隊也是敲打得緊鑼密鼓,全體隊員,精神抖擻,扇子流蘇,上下翻飛。這個環節我們叫挑大排子。
老家過年習俗之鬧秧歌

大排子花樣繁多,簡單的有四門兜底,裡四外八等;中等難度的有蛇盤九顆蛋,八角樓等;高難度的有二十連城套八角等。亂排子最能檢驗秧歌隊的整體水平,傘頭能不能根據場地特點挑出合適的花樣,隊員們能不能執行好傘頭的意思,保證扭秧歌的過程中不走樣不變樣,懂行的一看便知。

接下來是墊場子。所有秧歌隊成員走成一個首尾相合的圓圈,一次進場子一對人,一個打腰鼓的,一個拉花則的。他們在圈子裡根據人數多少,扭著不同的花樣,一對時蒜辮子,兩對時剪子褲,三對裡三環套,四對時雙剪子褲,五對時五角星……直到進入八對,然後逐漸走成裡外兩個小圈,就開始唱秧歌,差不多一人一首,內容大部分是誇讚這個村裡富裕,條件優越,人們熱情,生活美滿。

鬧上十來出,到吃飯時了。這個村的村委幹部會把秧歌隊的所有成員都分配到村民家裡去吃飯。分配前,一名傘頭會把吃飯時需要注意的禮節,包括進門前要拍去身上的土,進門後向主人要問好,吃飯時不要挑碗筷,吃完後趕緊來這裡,等等的內容,都用秧歌唱出來。
老家過年習俗之鬧秧歌

隊員們吃完飯後,又是大排子,墊場子,然後傘頭主持,表演小節目,路燈亮起,等到月亮升起,這個村裡就點燃馬燈,準備送秧歌隊回家了。

送的程序和接時差不多,不過是“三接兩送”。第一送時(秧歌隊表演處),主家的傘頭唱感謝秧歌隊傳經送寶,道歉對大家招待不周;客家的傘頭唱感謝盛情款待,遺憾秧歌隊水平有限。第二送時(村口外),主家唱路途難行注意安全,馬燈護送平安歸家;客家唱騷擾麻煩一整天,期盼明年早點來。然後客家傘頭就地給打馬燈的唱兩首感謝秧歌,主客分手,各回各村。

出村鬧秧歌,可以加強村際交往,增進兩村友誼,甚至促成兩村年青人結為婚姻,拉起永久的關係。
老家過年習俗之鬧秧歌

一般情況,出門鬧上一天,去鄉政府所在地拜望一下各機關和學校,回來再在村裡鬧上一兩天就可以收場了。因為有的人要去走親戚,有的人要去工作,好多人也累得嗆不住了。但也有例外,有一年我們村的秧歌隊一直出村去鬧,直到正月十五晚上回來順便在山上祭拜了山神土地,才結束。

那個年代鬧秧歌,除了傘頭一天能抽一盒香菸之外,其餘人最多就是在給所有隊員發煙時能吸幾支。但大家盡心賣力,毫無怨言。

幾天秧歌鬧下來,老年人喜笑顏開,不光不用出村就觀看到了紅火熱鬧,而且看到自己的兒女甚至孫子輩們的精彩表現,感到顏面大增。小孩子歡天喜地,村裡一鬧秧歌,就會有親戚來觀看,一來就發歲數錢,而且還會來賣吃的和玩的東西的小商販。

小夥子大姑娘都喜在心頭,他們有了看人和被看的機會,碰到心上人的機會大增。中年人,特別是中年女人更高興,她家那個挨千刀的,一吃了飯就往打牌處鑽,有時晚上也不回去,生氣吧,剛過年,不生氣吧,他把給孩子準備的學費也輸了。現在好啊,一吃飯就往活動場地走,省了漚氣,多了開心。


老家過年習俗之鬧秧歌

簡單的鬧秧歌活動,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活躍了村中的氣氛,和諧了各方關係,湧現了各種人才,凝聚了一村的精氣神,留下了諸多美好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