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以后种地的中国人会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呢?

山東呼保義


根据目前农业机械化的普及速度和社会形势的发展,以后我国种地的人会越来越少。

当然,种地的人少并不是说田地荒芜,而是生产格局的变化:

一、

国家的土地流转政策,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散户的小规模种植发展成集中大规模的农业种植。

中国目前是人多地少,农资偏高,粮价偏低,农民种地没有多大的效益。一家人都留在家里种地就那么几亩地,除了吃的就没有喝的了。

二、

就象我的村子里,现有人口近200人。种地的只有二十人左右,这二十人把村子里的地全种着了。那八十人没有种地人有的在外面打工,有的在做生意,还有的是小孩儿。

所以,这种现象就是整体上看种地的人是少了,但实际上地并没有荒芜。

不过,国家如果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合理的提高粮价。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豫南乡农


可以肯定的说,以后种地的会越来越少!

中国的耕地在2011年统计有18.3亿亩,而在2017年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20.24亿亩。且不多到底多少耕地,但是中国的农村户籍人口是5.9亿,而居住在农村的则是8.9亿,也就是说有3亿农村户籍人口划为了城镇户籍。

而划为城镇户籍的这部分人的未来是肯定不会在分到土地,因为已经成为城市户籍无法在分到土地符合国家的政策。但是,也不排除未来会分到土地。这个主要是取决于当地的发展情况。

土地流转也是减少种地农民基数之一,因为流转土地的人只要负责收租金即可,而不需要种地。

因为很多农村人到外地打工,所以很多土地被抛荒。如果这部分人在打工期间回到农村种地,种地的损失的远比打工要多的多。因为种一亩粮食一年收益也不会超过1500元,而现在打工一般一个月都要3000元以上。如果回家种地,在加上回家的路费和耽误工作的时间,损失最少要一二千元,从各方面目来看,回去种地是最不合算的一种行为。

未来肯定会有大型或中小型企业进入农业,毕竟现在中国农业还有很多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农业技术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只有更多的技术人员和企业进入农业,那时中国农业才会腾飞。


十方印记


我是农村人,这个问题我非常有发言权,

不仅仅是以后,就是现在种地的人就非常少了,现在社会压力这么大,要买车、买房、孩子上学、父母养老,仅仅靠在家里面种地是不够的,家里年轻的都出去打工,留在家里种地的都是些老人,所以说老人们是非常辛苦的,年纪大了出不去,在家里不仅要帮子女种地,还要帮子女看孩子,帮子女们减轻点负担,而且现在粮食非常便宜,玉米是八毛多一斤,小麦超不多是一块二一斤,如果一家人都在家种地的话,那么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的!!






豫见轩妈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关于以后种地的人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我个人认为如下。

1,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相关部门也在不断调结构去产能。随着党中央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政府部门非常关注三农的可持续性发展。现在相对于农村人口而言,传统种地的人逐渐变小了。

2,由于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相关农业部门在不断的加大职业农民的培养和技能鉴定。今后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具有专业性,技术性的职业农民,种地将是越来越多。面积也在不断的加大。

3,目前不管种地的人多与少,毕竟土地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耐于生存的基础,我们国家做为农业大国,国家和人民将会越来越重视她。更加高效的提高土地耕地的利用率和红线。在此让我们真挚的祝福祖国和人民明天越来越好,今后种地的兄弟们越来越智能化,科学化,现代化。钱袋子越来越鼓,哈哈😄。

回答完毕,希望能够满意我的回答,我是乡村关中汗,目前积极致力于三农领域,从事三农种植产业。在此希望能够认识更多和我一样正在创业或者走在三农道路上的朋友,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进步,如果你喜欢我,期待您的关注和留言。谢谢!

2019年4月18日











乡村关中汗


从农业发展的总的趋势看,未来我国种地的人会越来越少。这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因素促成的。

第一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当下,农业比较效益低、种粮效益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业供给存在一定问题,这与当前这种以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有很大关系,这种生产组织方式的主要问题是,种植结构趋同,产品结构趋同,结果导致市场需要的没有人组织生产,市场已经饱和的却大量生产,出现相对过剩,最后不是卖不掉,就是低价出售。供需两端都得不到满足。而要改变这个状况,就必须从当前一家一户这种简单生产组织方式改变开始,只有大规模、产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才能敏锐感知市场变化,并及时有效组织生产和供给,这样才能提高种植效益。


第二是加速农业产业化的客观需要。当前,制约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一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缺乏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种粮能手,再一个就是就是,一家一户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导致了很多农业科学技术无法及时有效的得到应用。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其实现的基础就是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通过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进行土地流转、集中,形成经营规模。然后按照企业化管理、机械化作业、信息化连通、全产业链化经营,农业的效益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第三是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需要。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第一产业占比越来越低,城乡差距还比较大。同时,从城镇化的国际比较来看,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大约在58%左右,与发达国家的80%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国家将加快城镇化步伐,一部分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镇。目前,我国名义上农村人口大约九亿,实际在农村从业的大约有5亿6千万。有大约1.05亿农业人口居住在城市,另外的是不具备劳动条件的孩子和残疾人。这就是说,未来的城镇化空间还很大。

在这三大因素共同作用下,未来农村人口会逐步减少,种田人将越来越少,这是个大的趋势。


无梦到天明


别的地方不知道,就我们本地来讲,应该是越来越少。

随着农业政策的力度加大以及人们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当地已经由以前的种植粮食作物转化为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收益显著提高,也有的人因此致了富。人们积极性更强了,甚至也吸引了部分外出人员回乡种地。按理来说,以后种地的人会越来越多,但本人认为相反,为什么呢,理由如下:

首先,地理因素,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我们的地比较零散,不能形成规模性种植,现代化设备也进不了,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比较杂乱,也没有引导,不能形成地方特色产业,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到一定程度会遇到瓶颈。然后是技术制约,这问题应该是从一开始大家

就没思考过,为了长势好,大量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生态的破坏日益凸显。土地酸化,各种病毒和害虫升级换代,使得种植越来越难。大量破坏性开垦,水土流失严重,甚至改变气候。这些是主观因素。

然后,耕地资源减少,我们地处山区,耕地相当有限,人口在发展,一块蛋糕,分的太小,谁也吃不饱,最近的土地确权,我们的耕地全部变成了非基本农田,这就意味着,可能以后还有大量农田变成工厂,我们也许会无地可种。

简单的分析不难看出,就我们本地而言,以后靠土地吃饭的道路会越来越难走的。


怒海滔天


问这个问题的朋友显然不太了解中国的发展现状和社会结构以及中国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的青壮年农民已经大量转移到其他产业。要么在沿海地区工厂打工,要么进入城市里的服务行业,光快递这一行就有数百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农村青年人。剩下的在农村的青壮年很少,以至于很多地方只有老年人还在伺弄着那几亩薄田。只所以只有老年人还愿意种点田地,不仅仅因为他们比年轻人更能吃苦耐劳,还因为现在种田非常划不来。一亩田种水稻的话,除去化肥钱、机耕费、机割费,还有种子、农药费等等,能获得的收益普遍只有三、五百元,搞不好还要亏本。而挣这点钱在农村即便是打临工最多也不过只要一个星期的时间。虽说机器耕作能减少一定的劳动强度了,但打秧下苗这些活还是较累的,更何况时不时还得去看一下田水,操心一下水稻的长势,有没有病虫害了什么的。对于有其他收入的青年农民朋友来说,这收入少又辛苦又琐碎的种田活计简直烦死了。所以早在十多年前,南方农村里就开始有大量的农田抛荒了。

我们镇里和其他很多地方一样,现在除了几十上百亩的专业承包户,基本上只有一小部分身体勉强还吃得消的老年人还会种一下田。他们没有其他收入不得不继续干下去,一年好歹也能有几百块钱,光靠子女又能靠多少。子女要是不怎么孝顺,几百块钱就更重要了。而随着他们的老去,愿意种田的农村人就更少了。

另外从国家的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我们要进行产业升级,大量的年轻人将被培养成高科技人才,农村的年轻人没能继续深造的,除了进入服务行业,还有就是会被鼓励培养成各类技工人才。所以农业方面的后备从业人员只会进一步降低。

最后从我国农业的发展来看,大规模或中小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是必然的选择。机械化耕作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在农产品的价格对比上,我们的稻米、小麦、玉米等显然无法与美国、巴西等地广人稀,使用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国家相比。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如这些国家一样,中小型农业公司或个体农业专业户的机械化生产也是不得不选择的出路。

目前北方,尤其是东北和新疆等地区,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已经越来越多,南方山地丘陵地带,则通常只能小规模机械化耕作。

综上所述,未来我国种地的人越来越少是肯定的。


新农村记事



青花韵律18509866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后种地的中国人肯定会越来越少。

农业经济本身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科技应用越来越多,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生产所需要的人力越来越少。例如,美国农业,美国用1%的农业人口养活了美国3亿的人,还有大量的余粮可以出口,让美国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出口大国,就是因为美国的农业已经实现了全面机械化生产。

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迈进。现在工业化越来越明显,大工厂、大公司需要的劳动力也比较多,农村大部分有技术的年轻人都进工厂做工,或者到公司上班,也能导致种地的人也来越少。

城市的服务业发展会吸引大量人员。现在太多的年轻人都喜欢进城工作、生活,他们觉得就是到商场或者到饭店当服务员,都比在家里种地强百倍,风吹不到,雨淋不着,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比在农村的田地里日晒地烤好了很多。工作环境的优越性,大量吸引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一些年轻人,这样农村种地的人会越来越少。


总之,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农村人口的越来越少,从而导致种地的人也越来越少。种地的人减少了,势必会推动农业向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以上仅代表我的观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或者启发。您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建议,欢迎关注交流,或者在下面留言评论】


农里农气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移剩余农业人口也算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特殊要求。农业科技和农业种植水平在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升,今后,种地的人越来越少是必然趋势。当然,农业人口减少并非是坏事,关键还是在于这部分转移就业人口是否能够有一个持续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

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于农业人口的减少应该属于客观因素,而还有一部分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大量农村人口外流,实际上已经造成了农业人口的减少,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除了一些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的地区,更多的丘陵山区的现状是大量土地丢荒,农民生产积极性普遍较低。

当然,不管农业人口增加也好、减少也好,这些貌似都不重要,最为核心的问题还是在于怎么去提高这部分剩余农业人口的生产积极性;怎样靠这些剩余的农业人口去养活更多的非农业生产人口;怎样去保证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如果照目前这样,种地产生的效益低下,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越发严重,从事农业生产人口数量将会下降至最低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