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末清初四川因为人口剧减,政府实行了“两广填川”,那为什么四川不说广东话?

雷154135693


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是如今中国重要的经济、工业、农业、军事、文化大省,而谈到四川,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那具有独特韵味的四川话。

现今的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所以,“湖广填四川”这一部移民史伴随的,不只是四川社会经济的恢复,也包括四川方言各地融合的变化。

一、湖广填四川:人口锐减后疲敝不堪的四川和外省人口迁入所带来的新生

第一次湖广填蜀——元末明初

其实,自唐以来,四川都是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地区:成都平原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成都是全国最著名的商业都会,其在文化领域也是排全国前列:李白、陈子昂,以苏轼为首的三苏等等的大家都出自四川。



然而,到了宋末元初,长达52年的蜀抗元战争使自唐以来经济文化高度较发达的蜀地区遭受重创。在经历过半个世纪的战争蹂躏之后,从此,城市变为废墟,沃野变为荒土。1223年,蜀地区本有1200万人,占全国的23.2%;到元占领蜀之后的1281年,便只余60万人,只占全国的0.7%,减少了约95%。而蜀地的发展中心成都府路,所遭受战祸的时间是最长,元兵的屠杀也最为惨烈,人口锐减的比重也最大。

元末明初,在这种低人口背景下,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移民开始陆续入蜀,形成了蜀地历史上的第一次“湖广填蜀”大移民运动。在此期间,中古蜀语和各地移民方言融合演变,今四川话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



第二次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

经过长久的调息,好不容易发展得到恢复的四川,在明末清初之际,再次地陷入长达半世纪的战乱。

1633年,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进入四川,与南明军队作战。蜀地社会的和平再次被轻易打破。1644年,张献忠攻克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沿路州县“望风瓦解,烽火数百里不绝,成都大震”。 1673年,又爆发三藩之乱,吴三桂部队由云南入川。四川全境再度兵戈四起。直到1681年,三藩之乱平息,四川政局才真正进入持续稳定的新阶段。



五十年的战乱期间,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这一切,致使四川之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其社会经济再次遭到毁灭性地打击,四川又面临衰落和倒退的局势。据《四川通志》: “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1685年,四川只有18090户,此时全省在籍人口已经不足10万人。

面对四川的人口锐减,清王朝开始了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

浩浩荡荡的百万移民大军,都是背井离乡、勇无返顾的先人,他们给四川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与蓬勃的生命力,四川在他们的仁厚迁入之下再次获得了新生。自此,一个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时代来临了,昔日的“天府之国“终于又重拾它的光辉,四川经过多文化、多民族的大融合以后,又称得上是人杰地灵,不仅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还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巴金,还有陈毅、刘伯承、聂荣臻、郭沫若等等……



二、为什么如今四川人不说广东话

1.首先,并不是“两广填四川”,而是“湖广填四川“,”湖广“是湖广行省,也就是如今的湖南、湖北,在移民过程中,两湖的人数最多,因此称“湖广填四川”。

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描述"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从上面的移民组成来看就知道,广东广西总共只占10%,且这只是移民部分,还未算占四川总人数的30%的四川土著居民。所以讲广东话的人口基数并不是很多,从根本上就无法占据主导语言。

2.方言分布:明末清初,虽然战乱的破坏力巨大,但四川各地所受到的破坏程度相差也很大,川东、川北地区受战乱影响严重,而川南地区却受影响十分轻微。从而使以宋元蜀语为基础的明代四川话在川南地区仍然得到存留。与此同时,大量来自湖广、江西、广东等地移民进入川东、川北地区,从而使四川话内部产生了新派(川东、川北)与老派(川西、川南)的分化,奠定了现今四川话内部新老两派并存的格局。



3.四川话本身的强势地位:四川话是四川通用度是最高的方言,也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分支之一。虽然也有讲土广东话的人,一般来说,他们讲土广东话的同时也还是会讲四川话。甚至于四川周边的省也有一部分人讲四川话。如今四川话的使用人数已经达到9300万,而四川省的人数只有8300万,四川话的通用程度和影响强度从此也可见一斑。

4. 四川话不等于四川方言:土广东话(属客家话)确实是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言,除此之外,还有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同时,四川省境内还拥有大量藏语、彝语、羌语的使用者。但由于四川话在四川具有强势地位,是事实上的通用语。 由语言所分化出的方言 , 与社会的发展 、政治的变动 、 人民活动的范围等各方面都有着紧密联系 。



一个地方的民俗风情 、戏剧 、歌谣等文化形式 , 都要利用方言表达出来。方言,带有最突出的地方特色。可以说,方言,也是一个地区的文化遗产。其言语虽然轻快,其中却也凝结着历史的沉重。对于方言,对于我们的“母语”,我们也应当引起一些重视与传承。

结语:

虽然由于这一系列的移民活动,今天的四川人绝大多数已不是古代巴人和蜀人的后代,然而,事实上,在中国所有的土地上,都有过不同先人的鲜血,都存在过另样的繁荣,深沉的中华大地慈祥地接纳着所有中国人,用她的血肉孕育着一代一代的华夏子女,而子女也亦懂得感恩反哺,回馈大地母亲,人地和谐,至此,才会有发展,才会有如今强大如斯的中国。


参考文献:《四川话的历史和介绍》,《古代四川历史发展的高潮与低潮》,《湖广移民对四川方言形成的影响》黄尚军


青花瓷一般制作精美却又色泽淡雅,青铜器一样体量厚重而又造型独特,这是飞扬看到的历史,愿与你一起共赏。



认准飞扬的专属logo,点关注,不迷路!


历史飞扬


大家好,我是沉沉,很高兴为你解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身有体会,我老婆是广东的,我是浙江杭州的。所以我们每年都会去广东,每次去的时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广东话。

在广东,虽然他们当地的小孩子上学,老师教的时候是讲普通话的,但是他们的普通话依旧是没有什么进步,一听就知道他们是广东人,口音很重。我一到丈母娘家,耳朵边就一直是嗡嗡的,完全听不懂他们的话。

我第一次到广东的时候,刚下飞机,准备去车站买票,一进到车站里,所有人都在讲广东话,我完全懵了,竟然不知道说什么了!

我和我老婆已经结婚五六年了,我老婆平日里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回到广东流畅的切换成了广东话。而我,每年都去广东呆上一段时间,始终还是一口普通话,完全没有办法讲广东话。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这就告诉我们,其实你在哪种环境里,你就会慢慢改变自己。虽然很多人移民到四川,但是,四川当地还是本地人多,他们之间的交流方式还是四川话,所以,移民进川的人,他们身边还是讲和他们一样的话的人,他们自然就不会讲四川话,但是,长时间下去,双方之间交流活动频繁,语言上还是会有影响,到时候,就看外省人被四川人“洗脑”,讲外省话,还是四川人成功“洗脑”外省人,让他们都讲四川话。一般来说,还是本地话占优势,因为本地的人多,他们的根在这里,文化在这里。


沉沉在在


作为四川人,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首先,并不是两广填四川,而是湖广填四川,湖广地区是今天的湖南,湖北地区。但清初向四川移民并非仅来自湖广地区,还有广东,江西,浙江等十几个省的无地贫民。第二,经历明末清初的战乱,四川民生凋蔽,但并非所有四川人都死于战乱和战后的饥饿,虎灾,流落至陕西,云贵,湖广等地的四川人达数十万!因此康熙三年(1664),四川巡抚张德地恳请朝廷下令让各省的督抚敦促流离在其它各省的四川绅民回川,但收效甚微。康熙六年(1667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再次上奏皇帝说,他只是个空头巡抚,因已经无人需要他来管理,“四川有土无民”。康熙十年(1671年),湖广总督蔡毓荣说:“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马湖(今四川屏山)知府何源浚也说:“蜀地民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四川人口渐渐多了起来,然全省也只有一万八千零九丁,约合九万多人,“合全蜀数千里内之人民,不及他省一县之众”(《四川通志》卷七十一)。但是这并不是四川当时全部的人口,出于对战乱的恐惧,当时有一定人口藏于深山山区,民间也有大量隐藏人口的习惯。

由此,在康熙六年(1667),清廷开始下达更加严厉的行政令,敦促川民回川,并令四川加大户藉核对力度,务必“改土归流”至康熙十年(1671) ,清廷再次颁令“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政府又作了关于“以四川民少而荒地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的规定。同年,还作了凡他省人民“在川省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分的规定。极大的支持了四川人口的充实以及生产的恢复,至康熙五十年,各省迁入四川者已达一百余万人,四川人口己恢复至三百万左右,清廷就不再鼓励移民入川。但其后数十年中,每年仍有一定民众迁入四川,造成四川人口压力,清廷开始禁止向四川移民。

由此可见,湖广填四川的主力实际上很大部分是明末逃难至其他省的四川省人民,同时,各省迁入四川的人民一百多万人也并非一次性迁入,而是几十年时间中逐步迁入的,这些迁入者实际上每年的迁入人数是有限的,且并非都来自一个地方,杂乱的口音逐渐被四川当地人同化。当然各省迁入者也极大的改变了四川的文化,今天四川南部,与北部的口音有很大的差别,以重庆为例,重庆人一般见面说:吃(chi)饭没的?而忠县以北的四川人一般是说:吃(克,ke)了饭没的。由此四川口音,并没有被广东完全口音替代。


九龙王龙九


还是有的,四川各个地方我基本都去过,其中德阳罗江的新盛镇的龙姓还有李姓就是说的广东土话 比如说吃饭 他们说的是恰饭 第一次去他们饭桌上说 恰 你快恰呢 请你去耍他们说的是嗨 挺有意思的 这两个姓氏的人祖先都是康熙乾隆年间从广东迁过来的 我本人是巴中恩阳的 祖上是从湖北孝感迁过来的 但是最早是落户巴中南江



什么旋律哟


四川有70万人说土广东话 主要分布在重庆一带

四川人并非都说四川话,除了说土广东话的土广东人外,还有说旧湘语的。只是由于四川话的强势地位,说土广东话和旧湘语的人同时也说四川话。四川西部还有说康巴语、嘉绒语、彝语、羌语、摩梭语等为母语的族群。

四川话片区

四川话

四川话的学术名称是四川官话,因为四川还存在土广东话和旧湘语方言区。四川话是由明朝之前留下在四川地区的巴蜀语和湖广的旧湘语、广东的客家话(土广东话)、江西的赣语等相互融合形成。

从保持中古时期的巴蜀语特点的多少来看,川北、川东的成渝片由于是湖广填四川的主要地区,因此受外来语言影响大,保持巴蜀语音少,为新派四川话;川西、传南地区由于土著居民较多,受外来影响较小,保持巴蜀古音比较多,属于语言的稳定去,是为老派四川话。

土广东话分布地区

土广东话

土广东话,最初被称呼为广东话,或四川客家话,是四川重庆一带的客家话方言。土广东话是明清时期闽粤客家话,并受四川官话的部分影响,但能和现代闽粤客家话基本相通。土广东话在四川分布很广,以成都龙泉驿区最多。


四川话中的古蜀语词汇

1、称呼母亲为姐,存在于汉朝时期古蜀语;

2、称您为养,存在于晋朝时期古蜀语;

3、称岭为栋,存在于南北朝的古蜀语;

4、称老人为波,存在于后蜀的古蜀语;

5、宋朝时的古蜀语词汇有:百丈为牵船绳、坝为平地、浩为小巷、师塔为僧墓、溉为江边道路。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我的祖上是从广东入川的,至现在约为200年,刚来时的前五代人仍然说广东话,由于散居在有人地区,被四川话同释了。当时如果广东人迁往的是一个聚居区,由于人多,广东话便保留了下来,如成都市的洛带镇一带,广东话的客家语汇仍然很流传。


卓清德1


我就是湖广填四川的客家人,现在居住在成都龙泉驿洛带古镇,我们都讲客家话。我祖籍广东梅州张雨村。



客家农民万三哥


广东话并不是指一种语言,广东有三大语系:1、广府话.包括大家熟知的广州话也有说是白话,还有一些地级市说的话如五邑地区的方或阳江话或茂名话还有广西一些地方都有。2、闽南语系.如大家熟知的潮州话以及粤西的雷州话和黎话。3、客家话.如梅州、惠州、韶关等等很多市都有。而那时广东迁去的基本是客家片区的,事实现在四川还有说客家话的地方,怎么就没有广东话呢?

为什么叫湖广?全称是洞庭湖周边广大地区,简称湖广,设湖广总督府,跟广东没有任何关系,那有的人又会说了,你说没有关系那为什么我们说客家话?首先要搞清楚,广东原本是没有客家人的,广东的客家人都是从江西迁到广东的,跟广东的土著广府人和潮汕人发生冲突械斗时有发生,四川的客家人其实是由江西迁入的,跟广东完全扯不上关系。自贡市区语主要受北方盐贩子影响,纯北方语,卷舌音比普通话严重多了。荣县西北方向接近半个县范围的话相差很大,只要是跟标准四川话不同的发音均属于粤语口音,已经过检验,但是否来自两广却不得而知,族谱显示我们的宗祠就在本地,无法证明是外迁的。

湖广填四川的人口主要来自湖南湖北,距离不是太远,口音也差不到哪里去。我家老祖宗从湖南常德移民到了重庆梁平,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全四川当地人口仅剩大约四万人,我现居住的重庆梁平区(原梁平县)虽然有二千六百年历史,可是在清朝初年几近无人了。我是广东人填四川的第九代后人,我和我父亲不会说广东话,我阿公也只会一部分,那是因为进了四川以后经过这么多代人,又从广东人聚居的地方换到了其他地方,语言环境在不断的更改,所以我和我爸已经不会广东话了,而我连四川话都说不来,我的口音更接近北方人。

我老婆广东的嫁到四川来!一年时间四川话说的很溜。现在不说是广东人根本听不出不是四川人!但是回老丈人家里就惨了!有的说客家话有的说潮州话!客家话还能听懂大概意思!潮州话就一脸懵逼!风俗也不一样其实很不习惯还是我们四川过年热闹!凡是湖广移民后代手臂弯过就能看见一条不太明显的捆绑线,不信你看看,四川土著人就没有,我们已多次测试,所以我们川人上厕所叫解手,川人也喜欢背着手走路,按说行为是不会遗传的,这个值得研究。

面积人口够大,不与周边强势语接触过多方言会保留很长。 举个实例,新疆玛纳斯县有个广东乡,广东人多点,但量有限,被同化的很快,社会发展的今天听不懂不易交流的方言消失很正常,而三道岭的东北话因好听,听的懂现在还很有生命力。不是土广东话,那是畲族话,畲族人原在浙江,福建,江西的三角山区地带生存,不属于广东人,是明未清初世局动荡时趁广东空虚,渗透流徙至广东的畲族人,后来因人数越来越多,被广府编为客籍管理,慢慢被叫作客家人,由于与广东原住汉人发生多年械斗冲突,清政府借四川人口需要补充的原因把部分畲族人分流去四川,史上叫湖广填川。
当年是湖广填四川,并不是两广,而且以湖南人居多,两广占少数。我们一族就是湖南永州那边迁过来的,口音差距不是很大。再有就是广东人过来的很多客家人,他们平时除了说四川话还会讲客家话,但是我完全听不懂。成都附近的客家小镇就好几个(洛带,木兰等等)

历史深度揭秘


宋朝的四川方言状况及宋以后的四川方言演变情况

  1.宋朝的四川话

  和现在不同,宋朝时候的四川说的是方言而不是官话。

  据语言学家考察苏轼等四川词人的用韵习惯及其他一些对宋朝四川话的文献资料,发现宋朝的四川话发音比现在的闽南语白读系统更存古,保存了大量上古汉语的特征 和宋朝北方地区的中古汉语不同通话。

  宋朝的四川人对此非常自豪,将宋朝北方地区的中古汉语蔑称为“鲜卑虏语”。后来蒙古灭宋时期,四川人口从1500万到2000万锐减到80万。四川人一部分被屠杀,一部分士大夫精英逃亡江淮,四川的语言和文化从此毁灭。后来近古湖广填四川的人大多为穷苦破产农民,和中古南迁四川的精英士大夫不同,这些人并不能重振四川文化。明朝的科举就是个例子。明初第一次科举,中进士的100%为南方人。所以朱元璋强制规定明朝进士必须录取35%的北方人。后来大致到正统年间,皇帝发现四川进士特别稀少,于是明朝科举进士名额分配改为:北方35%,四川云南贵州及凤阳府10%,南方其他地方55%。四川在明朝时已经沦落到和北方一样需要进士名额照顾了。

  2.明清四川话的演化

  明代:

  宋末四川人口损失惨重,明初明政府大量军屯移民四川,移民来源主要为江淮和北吴地区,四川流行方言:江淮官话80%,吴语20%。

  明末清初:

  由于满鞑和西夏流贼张献忠的大屠杀,成都平原及成渝一线的人口基本灭绝。但川南山区人口损失相对较小,他们保留了大量明代四川话。

  清中后期:

  在四川大部分地区,湖北西 部人的西南官话成渝片(不过清末这种方言还只占据渝没占据成)占据优势,成为四川主流语言,特点入声全归阳平。

  在自贡内江,陕西移民的中原官话和湖广移民的西南官话成渝片方言结合,形成西南官话赤灌片仁富小片,特点分平翘,入声全归去声。

  在成德绵地区和川南山区,湖广移民的西南官话成渝片方言和明代四川话结合,成为一种新方言,这就是西南官话赤灌片岷江小片,特点保留入声,歌韵高化,有鼻化韵,山咸摄三分。

  其它移民语言经过竞争和整合,客家话在成都平原成为鼎足而立的强势语言。其他地区客家话、老湘语,闽南语,江淮官话也有零星分布。其它方言逐渐被吞没。

  3.现代四川方言格局的形成

  清末民初:

  辛亥革命时期,成都内城(满城,索虏八旗驻防地)被川东(重庆)来的革命党人大量消灭,剩下的索虏被迫投降融入汉人。但是,成都内城并没有被岷江小片方言人群和客家人接收,反而川东(重庆)来的革命党人占住成都内城——成都的黄金中心地区,使得川东(重庆)方言登陆成都市区。由于川东(重庆)来的革命党人社会地位较高,川东(重庆)方言迅速取代了市区的岷江小方言,和客家话并行。

  很快川北绵阳广元等中心城市的岷江方言也被川东(重庆)革命党人的川东(重庆)方言取代。

  成都郊区仍然大多说岷江小片方言。


187亚索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据说,有湖北、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描述“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由此看来,广东人在迁徙人口中占比不是最多的,也就不存在讲广东话一说,但是在成都洛带古镇,有大约四万人讲客家话,他们的远祖就是湖广填四川时候迁移过来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