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胡服骑射是如何将赵武灵王推向“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地位的?

赵武灵王赵雍即位之初,赵国国势正衰,其父赵肃侯死后,秦、楚、齐、魏、燕五国各带精兵万余人假借前来“会葬”实则虎视眈眈不怀好意。十五岁的赵雍早早便有了忧患意识,这也是胡服骑射改革的重要缘由之一。此后赵国一跃成为与秦齐相伯仲的军事强国,梁启超因此评价赵武灵王是“黄帝之后第一伟人”。

胡服骑射是如何将赵武灵王推向“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地位的?

以下阿谷将从胡服骑射改革的缘由、思想阻碍、实施情况及影响三方面简单描述自己的认知。

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四战之地”的忧患

赵国偏居中原北部,其边界接壤的国家部落众多,周边关系复杂,属于“四战之地”。北方有“三胡”(林胡、楼烦、东胡)及匈奴,西有强秦,东有齐国。赵武灵王改革以前,诸侯压境、胡骑骚扰掠夺,赵国国势衰微生存危机紧迫

公元前326年,五国联军集合了五万精兵前来赵国 “吊唁”,目的旨在瓜分赵国。而邯郸城内只有八万士卒,且多为老弱残兵。在赵雍用计腰斩二百余名探子后,五国联军被蒙骗了,误以为赵国举国之力护卫国都。此后,在赵雍一系列沉着冷静应对下,赵国度过了即位以来的第一个难关。

胡服骑射是如何将赵武灵王推向“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地位的?

邯郸广平府

事实上,赵武灵王即位初期, 赵国军事上便屡战屡败,被秦、魏教训。 与此同时, “三胡”伺机趁火打劫, 多次以骑兵骚扰袭击赵国。中山国更是赵国“腹心”之患, 其边境除东北角与燕国为邻外, 三面都和赵国毗连, 其战略地位可以绝河北之要, 控太行之险, 隔断赵国从邯郸到代地的南北通道。此外, 中山国与齐国连盟, 在齐国支持下多次入侵赵国, 甚至曾一度“引水围鄗”。赵国处境堪忧,“而无强兵之救, 是亡社稷, 奈何?”

公元前318年,赵雍在公孙衍游说下参加“五国伐秦”,韩、赵、魏、燕、齐五国及鲜虞 (白狄的一支) 一起进攻秦国。公元前317年 秦国宗室名将樗里子在修鱼大败赵魏韩三国联军,俘虏韩国将军申差, 打败赵国公子渴、韩国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公元前316年, 秦军夺取赵国中都 (今山西平遥) 等地。公元前315年, 秦国打败了赵国将军赵泥。《史记·赵世家》载:“十三年, 秦拔我蔺, 虏将军赵庄。”

胡服骑射是如何将赵武灵王推向“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地位的?

此外,赵武灵王每次统兵与齐、秦、中山交战,“三胡”便会乘机侵扰,这就导致了赵军分兵几处、疲于应对。且胡骑来去迅猛,赵军原为夏服,追赶不及。此前,赵军惯用中原战法,即适用于平原会战的车战。若不学习胡骑优势,赵国难以翻身。此外,在频繁交往后,赵雍发现胡人装束更便于生活起居, 利于狩猎作战。

顾炎武评价道:“戎翟之杂居中夏者, 大抵皆在山谷之间, 兵车之所不至, 齐桓、晋文仅攘而却之, 不能深入其地者, 用车故也, ……其不利于车可知矣, 势不得不变而为骑。”

胡服骑射是如何将赵武灵王推向“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地位的?

胡服骑射还有着特殊的大环境影响,这一时期 “大国务战, 小国务守”,为赢得兼并战争,救国图强成了各国变法应运而生的主要思想。著名的变法运动有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改革、乐毅改革等等,胡服骑射运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赵武灵王对此表示:“夫服者, 所以便用也;礼者, 所以便事也。圣人观其乡而顺宜, 因其事而制礼, 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 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 不同其礼。”

胡服骑射是如何将赵武灵王推向“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地位的?

胡服骑射改革的思想阻碍

战国时期,儒家乃显学,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从此,用夏变夷便成为了主流思想。

孔子曾说:“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 在这里,孔子便极力赞赏夏服肥袖深衣、圆顶礼帽。

《礼记·王制》更是颁布了严格规定:“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周王朝身份等级制度严格,服饰便是等级的标志、地位的象征,身穿“异服”更是会有杀身之祸。

胡服骑射是如何将赵武灵王推向“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地位的?

因此,赵武灵王改换服制、用夷变夏所受到的阻力便可想而知了。

公元前309年,赵雍便在北部军队进行了试点改革,军士们换上了胡服,窄袖短衣、合裆长裤、武冠具带、短靿皮靴。军队改换胡服有了意外之喜,同“三胡”作战中,士兵敏捷灵动、骑射灵活,战斗力大大提升。这次的成功,便是全国变革的先声。

公元前307年,赵雍对群臣袒露心声说:“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于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

胡服骑射是如何将赵武灵王推向“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地位的?

然而,一番震耳欲聋并未有大的触动,朝堂只有楼缓、肥义等人赞同改换胡服,且事实上这些人拥有着胡人血统。反对之声最大的便是赵雍亲叔叔公子成,对此说道:“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

这便是第一重阻力,此后赵雍亲自登门拜访说服叔父。

《史记·赵世家》说:“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智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

胡服骑射是如何将赵武灵王推向“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地位的?

赵雍搬出了先王的名头,且从现实状况和历史教训两方面谈为何进行胡服骑射改革,赵国强敌环伺急需强大自身,而非维护中原习俗、顾忌名声。公子成因此幡然醒悟,“明日,服而朝”

第二重阻力乃其他宗室大臣们,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皆以“如故法便”为由,抵制改换胡服。赵雍身穿胡服,率领八百“虎狼骑”环视众人,气势上全面碾压。引弓射箭,高喝:“寡人改制胡服,行骑射,意已决,再有鼓噪者,寡人必射之。” 最后一块阻力便以暴力消除了,“于是始出胡服令也”。

胡服骑射是如何将赵武灵王推向“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地位的?

跃居强国及改革影响

胡服骑射不仅仅是赵国里程碑事件,更为周边所借鉴,并传承后世。

此前赵国宽衣长袖,以车战和骑兵为主的战国时代中拖泥带水,战斗力不显。胡服, 是指北方及西域少数民族的衣冠服饰,其质料厚实, 紧身窄袖长裤革靴, 既保暖又简洁, 便于骑射。“三胡”作为赵国之敌,便以胡服骑射讨巧,虽大肆侵犯不了赵国,却可以多次小规模骚扰。

顾炎武《日知录》说:“春秋之世, 戎翟之杂居于中夏者, 大抵皆在山谷之间, 兵车之所不至。” 在对抗胡骑时,山岭崎岖便是一大障碍,而这差距现在消除了。

此外,由于改换胡服,胡族与赵国又有了一层亲近感。赵国军队中便有楼烦骑射教导,甚至招募胡人为士兵。

胡服骑射是如何将赵武灵王推向“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地位的?

胡服骑射使得赵国跃居强国,成了与齐秦相伯仲的强国。仅推行一年, 赵国便有了向山地和草原进军的骑兵实力。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诚,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并最终攻灭中山国。

《史记·赵世家》记载说: “二十年 (公元前305年),王略中山地, 至宁葭;西略胡地, 至榆中。林胡王献马。”

“二十一年, 攻中山。”

“二十三年, 攻中山。”

“二十六年, 复攻中山。”

“二十七年…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

赵惠文王二年(公元前295年), 武灵王率兵巡视新占领的地方, 从代地出发, “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第二年,中山国灭。

胡服骑射是如何将赵武灵王推向“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地位的?

纵横家苏秦曾说:“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如赵强。赵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且秦之所畏害于天下者,莫如赵。”

赵国后期, 李牧便“遣选车千三百乘, 彀骑万三千, 百金之士十万, 是以北逐单于, 破东胡, 灭澹林, 西抑强秦, 南支韩、魏。当是之时, 赵几霸。”

此外,赵国胡服骑射的强大被各国借鉴,春秋以“千乘”、“万乘”评估战力,此后则以“千骑”、“万骑”代替。近年来,考古发掘秦俑坑出土了不少骑兵俑,便侧面反映了这一影响。且胡服骑射缩小甚至消除了华夷之间的兵马机动性,加强了华优夷劣态势,维护了中原地区。

胡服骑射是如何将赵武灵王推向“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地位的?

此后,秦汉时期窄袖短衣合裆裤便是来源于胡服,以后朝代也多用胡服。

北宋科学家沈括曾说:“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

结语:赵武灵王用夷变夏乃身先士卒,不畏世俗,敢于突破夷夏之防,坚定推行胡服骑射。孙继民评论胡服骑射:“是以军制为中心的上层建筑改革, 是对古代战术的一大革新, 标志着我国由车战时代进入骑战时代, 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就胡服骑射的历史影响,赵武灵王无愧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